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856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docx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这里介绍王蒙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高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人绘画赏析。

王蒙像

元代画家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

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

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

山水之外,兼能人物。

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传世的代表作上海《青卞隐居图》、北京《夏山高隐图》、上海《春山读书图》、北京《葛稚川移居图》、北京《夏日山居图》、《层峦萧寺图》、台北《具区林屋图》、苏州《竹石图》、台北《花溪渔隐图》、《霜柯竹石图》、台北《谷口春耕图》、美国大都会《空林草亭图》、《太白山图卷》、台北《秋山草堂图》、《溪山风雨图》、台北《深林叠嶂轴》、《黄鹤山樵坦斋图》、《东山草堂图轴》、《辋川图》、《西郊草堂图》《煮茶图》、《鸡西高逸图轴》、《素庵图轴》、《松林写作图卷》、《丹崖翠谷图》、《铜官山图》等。

诗文、史学亦精。

今存诗集《草堂雅集》。

元朝时期王蒙《青卞隐居图》赏析

王蒙,青卞隐居图纸本水墨1366年作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

《青卞隐居图》在狭长的画幅内,表现出了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雄伟奇特的景象。

画面上段,危峰耸立,雄奇秀拔,表现出可望不可攀的险峻之势。

中段,山峦起伏变化,山势逶迤而上,山间林木茂密,山坳深处隐约可见有茅屋数间,屋内有一隐士正抱膝倚床而坐。

画面下段,山麓处幽涧流水,树林中正有一人曳杖而行。

全图结构繁复充实,然而通过溪流、水潭、奔泉、云霭等的布置,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

此画境界深邃幽雅。

笔墨技法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赵孟等前代大师的技法。

笔法上以披麻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相参合用,表现出了物象的不同质感。

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使得层次分明,增添了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

山头打点,变化尤多,表现出山上树木的茂密苍郁。

全图渲染不多,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题识:

至正廿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青卞隐居图。

钤印:

王蒙印。

《青卞隐居图》被董其昌认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画,历代许多画家也被这幅画的气势和笔墨所折服,从这幅画中所用笔墨尤能看出王蒙技法的丰富性。

元朝时期王蒙《夏山高隐图》赏析

《夏山高隐图》元王蒙绢本设色纵149厘米横6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

远景为一群峰涌动的险峻高山,一条细瀑从前川直挂而下,融入山下轻雾之中,并沿着画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处蜿蜒流淌。

山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

两岸山石层叠,林木葱郁,屋宇掩映。

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边、道上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是。

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

画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画山石,笔法沉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为其中年力作之一。

元朝时期王蒙《春山读书图》赏析

元王蒙春山读书图,纸本,墨笔,纵:

54.4厘米,横:

28.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

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

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此图纸本。

画松林中茅屋数椽,有士人读书其间,水边茅亭里又有闲坐观赏之士,环境十分幽静。

用笔凝练飞动,沉着有力,山石苔点全学巨然用破笔点出,益见山容的浑厚苍茫。

画上自题七律二首,署款不记岁月,但书"黄鹤峰下樵叟王子蒙画诗书"行书一行,藉知此图当为作者隐居黄鹤山以后所作。

元朝时期王蒙《葛稚川移居图》赏析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立轴,纸本,设色,纵:

58厘米,横:

13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葛稚川,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人,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传世。

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

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

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

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

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

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

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

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元朝时期王蒙《夏日山居图》赏析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纸本,墨笔,纵118.4cm,横36.5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本幅自识:

“夏日山居。

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

”戊申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另有清乾隆帝诗题并钤印及清安岐、乾隆内府等鉴藏印共17方。

此图绘长松高岭,山坞人家。

半敞的房舍中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似正在来回踱步,哄儿入睡,极富生活情趣。

王蒙的作品虽多描写高士隐居生活,但其中往往蕴含俗世的生活情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画家入世情结的一种流露。

画中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

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愈显清峭挺拔之势。

山间丛树用焦墨侧锋点染而成,与山体皴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更增夏日青山浑厚华滋的质感。

《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大观录》卷十七、《图画精意识》卷十二、《墨缘汇观》卷五、《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著录。

元朝时期王蒙《层峦萧寺图》赏析

元王蒙层峦萧寺图,立轴,纸本,水墨,129×35.3cm。

款识:

层峦萧寺。

黄鹤山中樵者王蒙画。

钤印:

王蒙印(白文)、黄鹤樵者(朱文)题跋:

清高宗御题:

峦叠枯荷叶,寺栖老衲寮。

烟霞为世界,松竹伴昏朝。

户迹绝双足,钟声披七条。

林关客且止,未许易相招。

印文:

乾隆(连珠朱文)。

鉴藏玺印:

乾隆御览之宝(朱文)、乾隆鉴赏(白文)、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宜子孙(白文)、石渠宝笈(朱文)、苕东耕隐(朱文)、贞元(明王世贞藏章)(朱文半印)、臣诰恭藏(朱文)、富春董氏考藏书画记(朱文)、贻砚庐珍藏经籍书画金石记(朱文)。

元朝时期王蒙《具区林屋图》赏析

元王蒙具区林屋图,纸本,设色画。

纵:

68.7公分,横:

42.5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画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曲林屋”四个字,底下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

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

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

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的没有空隙,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

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而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

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於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好像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

水波荡漾,一人悠闲的划着小船;对岸山脚下,草亭临水而建,一人独坐其间看书;山间小路迂回,曲径通幽,数栋屋宇参差错落於山谷之中,有妇女活动其间。

山石用“牛毛皴”与“解索皴”干笔皴擦而成,多曲折旋转之笔,以突显出太湖一带山石特有的质感;树叶则用墨与色直接点染而成,丹崖碧树,一派秋日山水景象。

元朝时期王蒙《竹石图》赏析

元王蒙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77.2厘米,横27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而苍劲。

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间的空白处以楷书诗题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体现出元代文人画所强调的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

此图为王蒙传世作品中较早的一件。

元朝时期王蒙《花溪渔隐图》赏析

元王蒙花溪渔隐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24.1厘米,横56.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

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

王蒙画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层层皴染,墨法苍老中含秀润,浑厚中显劲峭,骨力充足,使观者弥觉满幅生气,散发不尽。

元朝时期王蒙《霜柯竹石图》赏析

元王蒙霜柯竹石图,立轴,水墨纸本,高118厘米,宽49厘米。

此图《霜柯竹石图》构图简略,一湖石立平坡之上,周围部落着疏竹及丛草,竹干修长,竹叶下垂,浓淡相间。

湖石上仅一颗梧桐树,在秋霜的打击下,疏也大多脱落,仅剩下数片桐夜残留枝上,但是,它那一点点残叶甚似“石上银钩翡翠梢”,更多的竹叶甚似“檀栾飞影下窗坳”,题画诗对此构图作了极美的描绘。

该图喻意霜操树竹的高洁品格。

所画之直干树柯,随枝进发,逐次添补,使整棵树疏密自然。

王蒙这种细笔勾点树木和石头,然后用淡墨渲染,使其早期用笔尖细的画法。

《霜柯竹石图》的石和树,皆王蒙枯笔焦墨技法的画风,画石仍为其“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钱杜《松壶画忆》。

这就是画家笔精墨妙之功力,所以倪瓒说“叔明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五比君”。

原签题“王叔明霜柯竹石”。

钦署“黄鹤山中人王蒙画”,钤白文“王蒙印”。

左上图有题跋二则,一为“海中铁网珊瑚树,石上银钩翡翠梢。

鸟夜乱啼江月落,檀栾飞影下窗坳”。

“八十翁白珽题,”钤白文“湛渊”印;一为“高枝千云霄,劲节凌霜雪。

巉然石一拳,期期补天缺。

”“会稽杨维桢”钤朱文“会稽杨维桢印”。

为庞莱臣的“虚斋”收藏,钤有朱文“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庞莱臣珍赏印”、白文“虚斋审定”,及朱文“曙海楼珍藏书画之印”,白文“德超收藏书画真迹”,朱文“持斋念佛”等印。

著录于《虚斋名画录》卷一。

元朝时期王蒙《谷口春耕图》赏析

元王蒙谷口春耕图,纸本,纵一二四.九公分横三七.二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渠宝笈初编重华宫著录。

墨画,款题。

山中旧是读书处。

谷口亲耕种秫田。

写向画图君貌取。

只疑黄鹤草堂前。

黄鹤山人王蒙。

前有周尚题云。

阴崖积铁树班班。

老董风流足可攀。

便欲结茅依此地。

读书松底听潺潺。

周尚。

钤印二。

四明山人。

伯高。

后有郑维翰隶书题云。

井屋迢迢隔翠微。

我将潛迹荷鉏归。

自缘不露囊中颖。

岂叹人间识者稀。

烟柳垂垂平野沼。

风苗翼翼接郊畿。

却因偶得耕鉏暇。

石壁攀萝制作衣。

郑维翰。

下有王种题云。

满眼荆溪入画图。

数椽茅屋倚苍梧。

秫田二顷躬耕处。

坐石看山酒旋沽。

三山王禋。

钤印二。

王明仲。

坤艮卦印。

御题行书(乾隆庚辰御题。

诗文不录)。

上方裱绫董其昌题。

癸亥四月十一日晋陵唐君俞持赠。

元人题此图。

有老董风流尚可攀。

谓吾家北苑也。

又另行云。

后二日吴江道中观。

并记。

其昌。

左边幅又记云叔明有青弁图。

与此图同一笔法。

其昌。

鉴藏宾玺五玺全。

石渠继鉴。

重华宫鉴藏宝。

乐善堂图书记。

嘉庆御览之宝。

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王氏清玩。

安氏仪周书画之章。

子孙世昌。

左角下方有安氏仪周书画之印。

惟不见墨缘汇观著录。

元朝时期王蒙《空林草亭图》赏析

元王蒙空林草亭图,扇面,绢本设色,25.1×28.3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王蒙用画和诗,刻画了此扇的主人陈汝直(1329-1385)。

约公元1361年,陈逃避江苏庐山他家附近的叛乱。

画家知道他无家可归,在黄山附近的乡村隐居。

王诗云:

“空林萧萧叶自舞,草亭寂寂日卓午。

绿波终日受南风,纱巾葛裕无饥暑。

野人家近黄鹤峰,暮入空岩听山雨。

元朝时期王蒙《太白山图卷》赏析

元王蒙太白山图卷,民国间佚出,郑洞国购自长春,经原沈阳军区领导人周桓转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图绘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林及周围的景物。

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拱桥,曲径通幽,寺宇宏伟,林荫夹径。

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游人络绎不绝。

山峦起伏,湖水如镜。

全图笔法尖细,以朱砂及花青点染。

个别杂树施重墨,别创一格。

图首有小字篆书[太白山图]。

卷后有印章名款。

画幅中有清高宗弘历长题,拖尾有元末明初名僧宗泐、守仁、清濬等题跋,项元汴书小记一段。

钤明深周、安国、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诸家印记。

从跋文可知,本幅原来一直为天童寺主持左庵禅师所有,后一度由沈周收藏,明后期入项元汴手,清初梁清标、安仪周先后递藏,入清宫后,贮御书房。

元朝时期王蒙《秋山草堂图》赏析

《秋山草堂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

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润的境界。

画上自题小篆书“秋山草堂”四字,下行楷书又识云:

“黄鹤山中樵者王子蒙为画于淞峰书舍”。

元朝时期王蒙《溪山风雨图》赏析

元代王蒙《溪山风雨图》原图尺寸:

28.30x40.50cm中国上海博物馆。

此四图为王蒙山水图册十开中之四幅。

群山起伏,湖水环绕,林木葱郁,房舍散布其间。

其一绘空亭与湖心,点景人物正沿路而行;其二树木葱郁,山石多用浓墨点苔,披麻皴勾勒其质地,画树用双钩填墨法,笔墨浑厚,取法董源一派;其三云雾缭绕,山涧中轻松挺拔;其四崇山峻岭,沟壑中雨后云雾缭绕。

于末册中自识“吴兴王蒙作溪山风雨图”。

元朝时期王蒙《深林叠嶂轴》赏析

该幅64.5x38.6公分;全幅58.4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

录入: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五册,2781页;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209页;故宫书画图录,第四册,335-336页。

水墨画层峦林屋。

桥上一人携杖。

童子抱琴后随。

款。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十月廿日。

黄鹤山人王蒙画。

钤印一。

王蒙印。

御题行书(乾隆辛未御题。

诗文不录)。

鉴藏宝玺八玺全。

乐寿堂鉴藏宝。

宣统御览之宝。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

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

《画史绘要》中说:

“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

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

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元朝时期王蒙《黄鹤山樵坦斋图》赏析

王蒙《黄鹤山樵坦斋图》

元王蒙《黄鹤山樵坦斋图》立轴纸本124×56.5cm。

此王蒙《赠坦齐山水图》轴,明、清及近代着録者有六处。

分别是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明汪珂玉《珊瑚网》画录卷三十五。

清《佩文斋书画谱》卷一百。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录卷五十一,裴景福《壮陶阁书画録》卷七,及近人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等书均有著录。

裴氏书中称:

“宋纸洁白墨笔——向为廖养泉太守所藏,戊子冬得之上海。

书画俱精,山樵绝品。

伯雨题亦精,又孙征老题记一行。

本轴有张雨题诗一首,张雨卒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其时王蒙仅四十一岁。

此画虽无岁月,但有张雨题诗应是王蒙中早年之作。

元朝时期王蒙《东山草堂图轴》赏析

元代,王蒙,东山草堂图轴,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6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山草堂图》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即王蒙四十岁以后所作。

此时,王蒙已初具自家风貌,用笔切实稳厚、灵活松快,极细微处,均无轻率之笔,其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

此画作隔水草堂,磊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

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于方。

无论是松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杂树枝叶的双勾,还是山石的皴线、苔点,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

全图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与层层墨色生发后,使笔墨尤显得苍秀。

王蒙作画,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灵活多变和繁密而著称,如这幅《东山草堂图》;二是用“淡墨勾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如《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等。

元朝时期王蒙摹王维《辋川图》赏析

王蒙摹王维辋川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王蒙摹王维辋川图局部之一

王蒙摹王维辋川图局部之二

王蒙摹王维辋川图局部之三

唐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在买下宋之问的别墅之后到天宝十四年,前后有十四年之多的时间就半官半隐在这个辋川。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幸运的并不是他纵情山水,免祸全身,重要的是,蓝田的山水成就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从此积累了中国人审美的创造和经验。

据史书记载,王维山水画中最受推崇的一幅,当数著名的《辋川图》。

本幅为王蒙见王维《辋川图》残卷后历经三年摹写后的作品。

元朝时期王蒙《西郊草堂图》赏析

元王蒙《西郊草堂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绘秋天平远景色。

近岸草堂、竹篱掩映于树丛之中,岸边系舟,主人与妻子在屋中各行其是。

院后湖面空阔,水波不兴,仅露一段岸角丛树,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没入天际。

构图、用笔均较简洁,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秋季明净寥落的景色特征。

深秋茂密的林阴下有茅舍数座,一老翁坐室内案旁读书,旁屋内二仕女侍读。

门前清溪潺潺,小船停泊。

屋后平湖汀渚,一叶轻舟载客行于湖心,打破了画面的沉寂。

远方群山烟林,意境清幽。

全图笔墨工细秀逸,构图新颖,为王蒙山水画优秀之作。

画幅左上自识“黄鹤山人王蒙叔明为写西郊草堂图”,下钤“黄鹤山人”白文方印。

该幅远钤有“蕉林居士”、“泽山珍藏”、“筠阴居士”等鉴藏印多方。

曾经清梁清标等收藏。

《吴氏书画记》著录。

元朝时期王蒙《煮茶图》赏析

元朝时期王蒙《煮茶图》99×46cm

王蒙的山水画艺术可划分为草堂山水、书斋山水、和隐居山水三个时期,此图中所绘的是王蒙晚年的隐居山水。

《煮茶图》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画法画出,然后再用浓墨“苔点”,画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这正是王蒙所独创“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表现出元气磅礴、纵横离奇的山水境界。

王蒙画的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复,布局繁密,苍郁深秀。

与他自幼受外祖父赵孟俯的影响有关,后来得到黄公望的指教,又常与倪瓒、陈汝言等人切磋,对山水画有独到的创新。

经吴湖帆、徐邦达二位先生确认此图为王蒙所作。

元朝时期王蒙《鸡西高逸图轴》赏析

《鸡西高逸图轴》,元代,王蒙,立轴,绢本设色,纵113.7厘米,横65.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朝时期王蒙《素庵图轴》赏析

元代,王蒙《素庵图轴》,纸本设色,规格不详,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朝时期王蒙《松林写作图卷》赏析

元王蒙《松林写作图卷》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元朝时期王蒙《丹崖翠谷图》赏析

元王蒙丹崖翠谷图,纸本墨笔,67.9×34.3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朝时期王蒙《铜官山图》赏析

题识:

《铜官山图》,王蒙。

钤印:

叔、明。

鉴藏印:

周寿昌荇农氏所藏、周、长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