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264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docx

必修三年课时作业李商隐锦瑟马嵬7

课时作业(七)[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蝴蝶(hUdi)e杜鹃(juan)沧海(cang)

••••

B.惘然(wangrd马嵬(we)徒闻(tU

••••

C.宵柝(xiaotu晓筹(ch(U)虎旅(Iu)

••••

D.锦瑟(jins琴弦(xud)未卜(bu)

••••

[解析]“弦”读“Xin”。

[答案]D

2.下列诗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B.空闻虎旅传宵坼,无复鸡人报晓筹。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坼—柝。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

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B.无复鸡人报晓筹

无复:

不再有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

迷惘,茫然

 

D.他生未卜此生休

预示

 

 

[解析]

”的解释应为“预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望帝春心托杜鹃

••

春心:

指爱慕异性的心情。

B.无复鸡人报晓筹.筹:

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

没有头。

端,东西的头。

D.当时七夕.笑牵牛

••

七夕:

七个夜晚。

夕,泛指晚上。

[解析]A.春心:

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这里借来表达殷切的思念。

C.无端: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D.

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答案]B

5.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复鸡人.报晓筹

••

鸡人:

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B.此情可.待成追忆

C.望帝春心托杜鹃

可:

难道,哪能

托:

托付

D.此日六军.同驻马

••

六军:

六支军队

[解析]六军:

周制,

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泛指军队

[答案]D

6.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A.望帝春心托杜鹃B.不及卢家有莫愁

C.空闻虎旅传宵柝D.海外徒闻更九州

[解析]这是写当时真实的李、杨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答案]C

7.下列有关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他生未卜此生休:

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快乐。

休,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

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意在说明一个物我混同的境界。

C.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句用了南海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表达一种复杂怅惘的情怀和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

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解析]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是一种乐器,有的人认为本诗是一首无题诗,有的人认为“锦瑟”与内容有关。

B.《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

C.那种叫“水晶”的葡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

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出来的。

D.庄生晓梦迷蝴蝶意思是岁月如梦,往事如烟,理想终将破灭。

[解析]A.诗的题目可用书名号,在这个语境中主要是说明它,可用引号。

B.“杨玉环”前用顿号。

C.用顿号的地方应用逗号,并列成分作补语且需要强调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D.“庄生晓梦迷蝴蝶”应加引号。

[答案]A

9.下列对《马嵬》(其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只听说海外还有九州,他生的事情还难以预料,但是今生却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B.颔联写只听见军队中的刁斗声,却再没有宫中的鸡人报晓了。

这是在追述安史之乱后玄宗逃蜀时的情景。

C.颈联中的“笑牵牛”是写当年玄宗与贵妃自以为可以长相厮守,于是嗤笑牛郎一年只能和织女相见一次。

D.尾联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不幸与帝、妃的爱情悲剧作类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

[解析]尾联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

[答案]D

10.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段中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或查阅的工具。

至于商周的甲骨刻辞、铜器铭文以及后来的石刻碑文,有学者认为那也是古代的书籍,()甲骨和青铜器并非书籍的写刻材料,刻辞和铭文也并不以传播知识文化为目的,它们都不能算是书;碑石中,也有铭刻经典或诗文的,()它们并不能像普通书籍那样流传,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讨论书籍制度时也可以简而不论。

1不同时期的书籍,由于所用材料以及样式的不同,形成各异的书籍制度。

2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明中,书籍产生的时代很早,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3这三种书籍制度大体上代表不同的历史分期,但是也有交叉。

4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

[解析]表示转折意味,且语意通顺、语气顺畅的关联词皆可。

[答案]②①④③但是(但)然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4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11.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其中“无端五

十弦”又喻指什么?

[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

“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1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诗中的颔联和颈联用的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情调,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13.最后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最后一联是对上文的总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回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的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更甚。

难怪张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为此句作注!

14.《锦瑟》一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该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答案]该诗语言婉曲含蓄,意蕴朦胧,于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三、四句使用“庄生梦蝶”“杜宇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

五、六句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月明”“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之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湿润迷蒙又邈远难觅,表现了理想的幻灭和诗人的彷徨与悲伤。

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

全诗语言含蓄而略显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之隐痛。

(二)阅读李商隐的《马嵬》(其二),完成15〜18题。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5.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

首诗。

[答案]七言律咏史

16.试以诗中一联为例说明其对仗的特点

[答案]颈联,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诗人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17.这首诗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答案]运用了倒叙的方法。

先述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18.本诗在艺术上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析。

[答案]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

“他生未卜”与“此生休”的对比;“空闻宵柝”与“无人报晓”的对比;“六军驻马”与“讥笑牵牛”的对比;“贵为天子”与“不及卢家”的对比。

19.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横线处

(1)庄生晓梦迷蝴蝶,。

(2),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日六军同驻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

(5),蜡炬成灰泪始干。

(6)桐花万里丹山路,。

(7)相见时难别亦难,。

(8)何当共剪西窗烛,。

[答案]

(1)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3)当时七夕笑牵牛(4)心有灵犀一点通(5)春蚕到死丝方尽(6)雏凤清于老凤声(7)东风无力百花残(8)却话巴山夜雨时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

风雨①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②,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③,消愁斗几千?

注:

①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羁泊异乡期间。

这时,长期沉沦漂泊、寄身幕府的诗人已经到了人生的穷途。

②宝剑篇:

初唐将领郭

元振向武则天呈《宝剑篇》: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大为赞赏。

③新丰酒:

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旅舍,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取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监察御史。

1.发挥想象,描摹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怀才不遇、长期沉沦漂泊、凄凉孤孑、愤郁不平而又欲极力挣脱苦闷的志士形象。

2.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其效果。

[答案]“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这两句话,总领全诗,综括一生,也破解了“风雨”两个字。

这十个字的强烈对比,将诗人笼罩于一场无止境的雨里,一个自负的生命,又是如此寥落。

可以想象,才华过人的诗人曾怎样地挣扎,最终颓然撒手,面对“欲穷年”的悲剧结局,他宝剑一样的生命就埋在了这份凄凉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3~4题。

灞岸①

李商隐

山东今岁点行②频,

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

平时二月有东巡④。

注:

①灞岸:

即诗中灞水桥,在长安东边,为旧时东巡洛阳的必

经之路。

②点行:

按户口名册抽丁出征。

③华表:

这里指路上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衢。

④东巡:

指盛唐时皇帝巡游东都洛阳。

3.“灞水桥边倚华表”写的是眼前之景,还是昔日之景?

此句

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眼前之景。

此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有前面的战争才使灞水华表无人修复倚倒水边,又由倚倒的华表联想当时皇帝东巡时的情景。

4.本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对比。

诗人将今日的战火不断与昔日太平盛世皇帝东巡时的场面相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因战争遭受的痛苦,同时也慨叹唐王朝的国势衰微,今不如昔。

5.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三个句子构

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读李商

隐,;读李商隐,。

[答案](读李商隐,)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读李商隐,)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读李商隐,)我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种智慧的借鉴。

6.请以“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不得改变原意。

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辞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

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答案]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是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辞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

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

T祐愿iff涉恩组创新

[写作借鉴]

角度:

思想

骄奢淫逸,误国害民: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荒废了朝政,最后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大祸,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不能保全。

迫于众怒,他无奈地赐死了杨贵妃,在马嵬坡上演了一场生离死别的悲剧。

为人君者不思为国为民,最后受到了残酷现实的严惩。

[运用方向]“忧患意识”“逸豫亡身”“适度”等。

[运用示例]

将适度铭记于心,可帮助我们的事业成功,促进自身发展,但是,

一旦忘记,就会留下不可弥补的缺憾。

曾因慧眼识相,采取有效措施而开创了唐朝鼎盛的“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在盛世之后,逐渐满足于现状,贪图享乐。

其实,在取得业绩之后,适度的享受是无害的,但是,唐玄宗却将“适度”二字抛到了脑后,沉迷于安乐之中,任用小人为相,致使政治黑暗,战乱不断。

唐玄宗没有铭记“适度”二字,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唐

朝由此转衰。

[美文欣赏]

林黛玉眼中的李义山

闫红

红楼梦》里有一大不可思议处是黛玉不喜欢李商隐,刘姥姥逛大观园那次,贾母带了全家大小一道划船,宝玉见满池破荷叶,便说

为什么不拔了去,宝钗解释说,是因为这园子老有人逛,根本没工夫收拾,黛玉却插了一句,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立即与黛玉保持一致,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这一段是纯然白描,只有宝钗发言的时候是“笑”道,其他人都没说表情,但可以想象宝玉起初的放肆和后来的殷勤,而黛玉呢,当是幽幽一句,有点清高,又有点怨艾,她哪里是要说她最厌李商隐的诗,分明是要在宝玉面前突出自己。

这样说估计又得让拥黛们骂,我发现他们有时候也挺愤青,据说学术界有位老先生听说某处开了个饭店叫“潇湘馆”,立即上门砸了个稀烂。

其实何必,第一,“潇湘馆”又没有被黛玉注册为专有,人家又不违法,第二,倘若黛玉不是幸运地早早香消玉殒,而是要和宝玉一道捱过艰难岁月,机缘凑巧,焉知她一定不会开饭店,从五十六回黛玉和宝玉算账看,她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头脑,再说卓文君还当垆卖酒呢,这样的女子才足够大气。

又扯远了,还说黛玉,她固然一身诗意,在恋爱中却也与平常女子并无不同,会使小性子,会吃醋,也会得意忘形,当宝玉说这荷叶可恨时,她心中便有不同意见,而宝钗的补充,更让她觉得不以为然,因为这两个人都认为破荷叶应该拔掉,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

黛玉忍不住亮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对那两个人一唱一和的不以为然,就把话讲得格外极端些,于是她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真的不喜欢李义山吗?

她真的会不喜欢“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不喜欢“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不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倒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种比较直白的,林妹妹未必喜欢,她自己写诗特别含蓄,那么多作品里,惟有《题帕三绝》比较像情诗,也是刚开了头就结了尾,不肯说得过分清晰。

同样是谈政治,谈未申的抱负,李白写得恣意飞扬,虽有吹牛之嫌,也让人叫一声“爽”,而杜甫则写得真挚诚实,似乎要把心翻出来给你看,有的诗句,也许原本是为了给有权者看的,但写着写着就会忘了这个任务,变成个人性情的飞舞。

李商隐与他们的不同,在于他总是记着那样一批特定的读者,要把自己的见识表现给他们看,有时不免流于矫情。

作为诗人的李商隐,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抒情的,动人的,一部分则是深刻的,或者说做深刻状的,未张嘴前先叹气,额头上纵横写着历史责任感等字样。

我不知道黛玉不喜欢的是不是这些,只能说就我看来,李商隐也并非绝对完美的诗人。

林妹妹大约不喜欢他的某一点,但是在说到荷叶问题时,她为了表现对那些破荷叶多么珍惜,特意要将语气弄得严重一些,不过是在所爱的人面前使性子,就像小女孩子的一噘嘴一跺脚,而宝玉果然也觉得是件严重的事,立即改口不算,还顺带拍了一下马屁,几乎到了指鹿为马的程度。

黛玉想来会有小小的得意,宝钗呢?

估计只是抿嘴低头一笑,对这番对话中的微妙关系既洞若观火,又不置可否。

窃以为,黛玉的这番诗论有着太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能代表她的真实看法,她和香菱谈诗那回,才算托出了真知灼见。

香菱喜欢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认为“有趣”,黛玉立即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否则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也学不出来的。

这个见识真高,唐诗的好在于境界,宋诗万难赶上,只是得趣而已,两者的差别,如同真实的自然界与微观山水,后者总有聊胜于无的意思。

像陆游这句诗,偶尔把玩一下也可,但是初入门者一旦被这样的诗迷惑,只能是屋下架屋,难成气候。

[赏析]梁启超曾经说过: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获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提及义山诗作,读者也往往因其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

的确,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氲氤氤的审美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一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

历代诗评家认为其大部分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

[课本习题答案]

第一题

[答案]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不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诗人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第二题

[答案]“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段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一是倒叙的方法,二是委婉的措辞,如“空闻”“如何”等,三是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一是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二是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三是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