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3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下面这首题为《一个七月的黄昏——题李清照》的短诗,其第

(二)节六个句子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

(二)

一个七月的黄昏①一抹淡淡的忧伤

暮色镀亮弯弯的荷塘②黄昏的衣裳

温婉的女子依窗③从指间划过的是

低低吟唱④一抹淡淡的残阳

西阁楼上慵懒的书卷和⑤时光的泪痕呀沾湿了

一抹淡淡的残阳⑥从指间划过

A.④②⑥③⑤①B.⑥③④⑤②①C.④⑥③①⑤②D.⑥③①⑤②④

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靡鹿。

(苏轼《赤壁赋》)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况《劝学》)

B.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C.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使后人亦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D.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②且燕赵处秦殆尽革灭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四库全书》就是个代表。

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

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中国传统的知识为什么是四部,而不是三或者五?

这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

数字“四”其实就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代表着方正和秩序。

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

国学的“国”字,外形上就是方方正正的。

仅仅有方正还不够。

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圆比方高。

圆这个东西很微妙,搞不好就落到了圆滑,就成了方正的反面。

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

还拿“国”字来说,方正里面有个玉字,这块玉就是生命,就是心。

有心在“四”里面,或者说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

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

我们要用心将“经”“史”“子”“集”四部融化。

经典是什么?

就是生命的常态。

经就是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

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

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

子部意味着什么?

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

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

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

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

人是什么?

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

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

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

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

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

集部的诗赋是什么?

是生命的内涵。

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

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

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

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和均衡。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

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

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宗教意识的淡薄。

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圣经》一样的神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

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

这是其一。

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

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宗教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

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

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王博《中国式生命》,有改动)

7.对第二段中“特别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比方高,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

B.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

C.代表着方正和秩序,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

D.指的是《四库全书》中涵盖中国古代最重要书籍、最重要知识和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

8.根据有关信息,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经”是生命的常态,因而那些生活中永远不忘的东西,就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B.“史”是拓展生命经历的东西,让人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

C.“子”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多元化的生命样式,也就是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D.“集”体现着生命的内涵,是生命的情感宣泄,是生命喜怒哀乐的均衡调整。

9.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比较”的一项是

A.国学和西学B.人的经验和神的启示

C.信上帝和信圣人D.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中国式生命”,或者说“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和均衡生命的人。

B.“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

C.佛家体现着一种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

D.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摈弃其他,“经”“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

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

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

①微之:

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

②知退:

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可十二丈可:

达到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

刚好

C.山川之胜胜:

美景D.美好不外见见:

显现

1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乳而下垂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洞以此三人得名②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而地得因人以显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

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第Ⅱ卷(共108分)

四.(17分)

1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3分)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2分)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①—②问题。

(6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

语出《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

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①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

为什么?

(2分)

答:

②本词是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4分)

17.下面摘自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①郭沫若就曾赞誉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聊斋志异》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错误:

改正:

②《七子之歌》的作者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曾赏读过他的代表诗集《红烛》《云游》等。

③这个暑假,我看了不少外国小说,其中,最喜欢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奥地利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鹰之恋

鹰的翅膀在记忆里抖动着。

已经是秋天了。

太阳白炽的光芒已不再那么赤烈地燃烧了,天空很恬静,没有一朵云或一只鸟飘过,使人觉得头顶之上那湛蓝的天空如同没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们烦躁的心得到暂时的安慰。

那么我们渴望什么呢?

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见充满阳刚之气的鸟类飞过,基本上被燕雀等温柔的鸟儿占据着,偶而划一两道生存和爱情的弧线。

仰望天空丝毫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倒是有无数扯不断的离愁思绪牵系着你。

老鹰捉小鸡,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童话,白菜一样腐烂了,我们仍固执地千百次向天空翘首凝望,寻找记忆里那只黑颜色的风筝。

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难忘却最初见到鹰时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军营里,我们几个好友牧马归来,斜卧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谁忽然说:

“看,那只鹰!

”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

我看见一只铁青色的大鸟在天空写意,漫不经心地滑翔着,翅膀切割气流“嚯嚯”有声,连雪峰上滑下的一朵云儿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团猎物。

也许是把我们几个也当成攻击的目标了吧,它傲气地在我们头顶超低空盘旋起来,一圈、两圈,忽然就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

骨质的弯嘴,犀利的双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鹰爪,看上去是那样清晰,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多么难耐的对峙,仅仅半分钟,它又开始向前飞行了。

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何以竟飞得那么平稳、轻松。

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

那傲视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态太叫人折服了。

望着它远去凝成的一枚小黑点,我也仿佛生出双翼,融入苍茫云天里。

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这般美妙。

第二次见到鹰是在偏远的阿克塞草原上。

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闲游,被一条景色秀丽、危峡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寻幽探胜的好奇心使我误入歧途。

在一处崖壁相挤、枯藤相结的幽谷里,我发现了一只鹰,它死在我脚下两米远的岩石旁。

我生平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一只鹰,尽管它已死去多时,再也没有锋芒毕露、不可一世的精气神,但我还是为它平目的气质所威慑,不敢轻易接近它。

半晌才试探着向它靠拢。

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糙而零乱,犀利的眸子紧紧闭着,双翅耷拉,烂掉的皮肉处脱落一堆粗硬的毛管。

怎么也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

是什么力量摧毁了它?

是饮弹,是中矢,还是老死谷底?

这时我猛然想起一位诗人写鹰的诗: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滑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这就是鹰的性格、鹰的终结。

它竟是这么倔强,这般壮美。

我的血一点点地热起来了,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

而眼前我则对这只突然遭逢厄运的大鸟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落到了这般田地。

我不禁为它默默祈祷,在心里默诵着墓志铭。

自此,鹰就这样闯入我心灵的天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锲入我血脉之中,它的色泽、它的亮翅、它的律动、它的思想都构成了我诗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鸟雀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

可眼下我们已多年没有见到鹰那矫健的身姿了。

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

我们曾无数次友好地寻找它,呼唤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失望的谜底。

我常常从幻想中逃出来,我感到压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

鹰呵,我们还能听到辽远的空中传来的啸叫声么?

那的确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只能从记忆中寻找。

可对我来说,鹰永远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锐利的响箭,射向苍穹,射向邃远。

(选自2006年第4期《散文选刊》)

18.鹰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文中的鹰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19.请解说“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和“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这两句话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20.作者写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又引用“一位诗人写鹰的诗”,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1.题目“鹰之恋”是什么意思?

作者通过“鹰之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13分)

22.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

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内容。

[示例]形象表达:

快刀斩乱麻抽象表达:

做事果断

①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

大度宽容

②形象表达:

眉毛胡子一把抓抽象表达:

③形象表达:

事物彼此不相干

④形象表达:

众人拾柴火焰高抽象表达:

23.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信息,给京剧拟个定义。

(连标点在内不超36字)(3分)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剧。

清乾隆五十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壶、和春、春台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

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剧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24.根据下表的内容,解答①—②问题。

浙江某旅游景点统计表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门票价格(元)

30

35

45

50

75

游客量(万人次)

70

96

114

132

(第一、二季度)64

旅游收入(万元)

2100

3360

5130

6600

(第一、二季度)4800

①(3分)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2003至2007年的发展变化:

②(3分)如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007年的情况可能是:

七、(60分)

25.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60分)

[07学年学军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踽踽jǔjǔB.伺sì

戳—戮D.纹—文根—跟)

2.A.(①放达:

言行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

旷达:

心胸开阔,想得开。

②互动:

共同参与,互相推动;

互补:

互相补充,此意已包含在前面“互涵”之中了。

③吞噬:

吞吃掉,比喻夺取生命;

吞蚀:

侵吞,侵蚀。

④根据前后语意,前空用转折“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

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

3.D(“防患于未然”与后面语义重复。

“不折不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在A句中修饰“流水线”,使用正确。

“气势磅礴”是形容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力量,气势雄伟、盛大,用在B句,符合语境。

“恨铁不成钢”意为“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

多用于对学生或子女,有时也用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C句中是把《新剧本》当作师长来看的,因而“恨铁不成钢”使用正确。

4.B.(A语序不当,“著名”应放到“诗人袁枚”的前面;

C搭配不当,“一批”改为“几项”/成分残缺,在“方便民众”前加“具有”,与“特色”搭配;

D不合逻辑,“中国的”与“东方”互换一下。

5.C

6.B(A项①句“靡鹿”应为“糜鹿”;

C项②句“而使后人亦复哀”应为“亦使后人而复哀”D项①句应为“殆尽革灭”应为“革灭殆尽”)

7.D(属于“四”的数字意义,即“四种”类别,而非特别意义——国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8.D(A.强加因果。

B.前半句“经历”一词应改为“经验”,两词的内涵不一样。

后半句“让人经历”的意思也与原文不完全一致。

C.“也就是”三字,解说太狭隘,生命样式的多元化远不止“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9.D(倒数第二段,作者在阐述“国学”对“经”的态度时,也阐述了“西学”对“经”的态度,A、B、C三项都属于两者的“比较”;

而D项的原文是“既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太上老君”,都是“国学”的特点,不属于“比较”。

10.A(要点不全,少了“经史子集”中“子”所体现的“中国式的宽容精神”。

三.(12分)

11.A(可:

大约)

12.A.(A.穷山:

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

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

舍不得离开。

C.相继:

一个接一个。

D.流离:

流落。

13.A(①②而:

表修饰,地。

B.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凭……身份。

C.①动词,凭借;

②动词,趁着。

D.①连词,那么;

②副词,原来是。

14.B(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四、(17分)

15.(8分)

(1)(3分)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2分)(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3分)(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下牢关了。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

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

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

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

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

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

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

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