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315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docx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

点点滴滴在心头——回忆父亲朱福星先生

朱秀迎

一、取名福星

我家祖上义乌,清顺治年间,太公迁至东阳吕潘一个小山岙中筑室定居,生得二子二女,因家境贫寒,小儿子成了家中唯一有幸入私塾读过书的人,这便是我的爷爷朱杏芳,号腾魁。

爷爷一生业医从教,为人耿直,乐善好施,论事公正,以至远近有事,都要请他到场,人们尊称他为“腾魁先生”或“杏芳先生”。

晚年被乡人推举为十四都崇道里镇乡长,任职四年余,告老卸任。

爷爷二十多岁时,在七都樟村教书,经人介绍,娶大圳村吕彰美(我的奶奶)为妻,从此他们互敬互爱,一个在外教书,一个在家操持家务。

从小就听奶奶给我讲爸出生时那个美丽故事:

奶奶临近产期,爷爷在家照顾。

一天清晨,爷爷笑眯眯地对奶奶说,我昨夜梦见一颗特别亮的星,从前山顶上空徐徐向我家门前飞来,预兆将有一个吉祥的孩子要出生了。

“如果是男孩,就取名福星吧。

”这天上午,奶奶分娩了,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于是给孩子取名为“福星”。

这一天是清光绪廿三年正月十二日(公元1897年2月13日)辰时。

孩子的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期盼他成为幸福之星。

二、这个“细个”好

祖上的老屋坐落在吕潘那片参天的古松和茂密的竹林环抱的山坳里,一股清泉从西侧山坡大柿树下涌出,淌过阶沿,在门前聚成一个小水池;屋后潘岗岭蜿蜒而下,潺潺小溪顺势流淌,小块梯田层层相随,岭口有株千年古枫,工余的农民常在这儿歇息……爸在这儿出生,并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了童年时光。

爸从小很懂事,总会帮助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放羊、拔猪草、到柴棚去搬柴、帮着烧火做饭等等。

门前不远有棵特大的香榧树,树下搭了一个“踏碓”棚,安置着一个大石臼,一个大石杵,爸四—五岁时,常跟奶奶到那里杵米。

他人小力气小,当然踏不动大石杵,就帮着在石臼里拌谷子。

有次一不小心,砸伤了右手食指,鲜血直流,奶奶心痛得哭了,但他却说没事,马上拔了野草糊上,用一张大枫树叶扎了起来,连说:

“不痛,不痛!

”一定要继续帮着干。

当时血是止住了,但却感染发炎,结果烂了一截手指。

爸六岁那年,爷爷张罗建新房,地址在一里地外的看芝村。

爸见大人忙,也跟着背椽树,伯祖母看见了说:

“福,你这么小就来背,去歇会儿吧,别累着了。

”他笑笑说:

“不累。

”说着又多扛了一根,一肩一根椽树,高一脚低一脚从吕潘到看芝来回跑。

奶奶看了难免心痛,说:

“你人小,背一根好了。

”他说我背得动,小的还可以背三根呢!

“福星这孩子,将来总有大出息!

”伯祖母后来逢人便说。

清光绪二十九年,爷爷受聘执教离家五里外的甲坵学堂,爸也跟爷爷去上学了。

校舍设在甲坵山脚下小祠堂里,门前弯弯清流,屋后是笔陡的山崖,白天一片读书声,晚上,独立的校舍却显得格外冷清偏僻。

一天,爷爷去山外办事,不能回校过夜,就委托村里的大龄学生来陪伴儿子,但爸执意不要,同学家长来劝也不听。

天快黑了,同学要帮他炖铜罐饭,他就催走同学,硬是一个人关门上闩留校。

几位大龄同学怕他出事,左思右想,抬来梯子从围墙爬进去陪他,哄他说:

“山里有老虎,屋里角落有鬼叫,我们陪你吧!

”他则全然不怕,还是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同学没法,也只好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去读早书,爸早已开了校门,并笑着对吓唬过他的几位同学说:

“你们看,我不是好好的么!

”爷爷回来了,好好称赞了他一番。

奶奶知道了,也说:

“福,你胆子真大。

”村里长辈都称赞爸是懂礼貌的孩子。

饭烧好了,他把第一碗盛给长辈吃。

吃蕃薯时,就把最光洁的挑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然后给哥哥妹妹,最后才是自己。

村里的岩头阿婆是一位80多岁的瞎眼孤寡老人,她坐在家门口,常常受村里顽童的戏弄,骂她“盲眼!

盲眼!

”而爸却亲切地叫她岩头阿婆,问她“吃饭没有?

要什么东西?

我帮你拿!

”一次,岩头阿婆说:

“福星,你过来,让我摸摸你的头。

”摸了之后,她就满口称赞说:

“是个好孩子,以后定有出息。

”她也常在邻居前夸他,说福星这“细个”(孩子)真好,这样敬重我这个不见天日的盲眼人。

爸十岁时,爷爷亲自将他送到二十里外的怀鲁去读高等小学,授业先生是秀才马福新,学识渊博而思想革新,执教严谨又不泥古,年幼的爸非常尊敬福新先生,常主动为先生冲茶、磨墨。

他学习很自觉,记性又特别好,所以学习成绩优异,福新先生自然非常喜欢他,有时还要让他帮着自己改作业。

他与同学和睦相处,常帮学习困难的同学补习功课,给年小的同学炖铜罐饭,并将自己带去的菜与同学一起吃。

当年爷爷奶奶门下二十几口人,家中穷苦,他总是省吃俭用。

师母看在眼里,对人说起:

“这样的学生少见,自己煮饭只量一小酒杯米,煮好了还要剩一酒杯饭,掺到下顿饭米中煮。

他父亲要哥哥送菜到学校来,他总是要哥哥把豆腐等好一点的菜吃掉,自己只留下一点干菜。

”爸尊重业师始终如一,抗日时期,为保护福新老先生的平安,曾接他来我家中避难。

老先生常会叨念过去爸去他那里读书时的情形,说爸读书非常用功,早知今后会成大器。

老先生兴致来时,还教我们做古诗。

三、求学金师,投笔从戎

因家境困难,爸高小毕业后就在家一面帮助家里做些农事,一面随爷爷继续学习,爷爷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了他。

1912年民国成立,这一年爸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金华师范学校。

可清贫的家里哪来盘缠和学杂费呢?

爷爷决定借钱供他上学,为了使他知道借钱的难处,就带他一道去借。

先后跑了十八户人家,因大家都穷,仅借到一元银洋。

最后到礼府村一位腌火腿的人家,才借到五块银元。

爸目睹父母困苦,就不忍心去上学了。

爷爷看出了自己儿子的心思,说:

既然考取了,就要争口气,安心去读书吧!

家境的贫寒,爸自幼身受,借钱的困窘,又给他留下深刻记忆。

“天下有多少象自己一样的穷人,没有文化,救不了天下穷人。

”就这样,爸背着简单的行装,辞别双亲,踏上去金华师范求学之途。

江南古城金华,枕北山、依双江,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始建于1907年的金华师范学校位于酒坊巷侍王府内,是当时金华最高学府,设完全和简易两科,春季招生,秋季入学。

完全科学制五年,培养高等小学堂教员。

爸入学的次年6月,金师改称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爸在校读书期间,中外学科、时事政治,无不悉心钻研,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

他的作文常被打上许多赏识的红圈,时有优秀评语,被老师推荐为范文在班上诵读。

“文革”前许多本作文都保存完好,我们兄弟姐妹常要去翻开看。

时值民国初创,辛亥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专制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度,故1913年孙中山发布讨袁檄文,黄兴在江苏就任讨袁军总司令,袁世凯把持的北洋政府指其为“孙黄之乱”,兴兵镇压,平民饱受苦难。

爸曾奋笔撰文抨击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回忆爸写的《论时局》文:

“民国始建而战乱不息,民不聊生,有指时局动荡起于‘孙黄之乱’者,吾观之,乱始于袁氏也,……窃以为袁氏不如下台,让孙文、黄兴来治理国家,庶几天下能安定,民国可兴旺。

”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

爸不仅品学兼优,还十分注重锻炼身体,常率同学晨练登山,认为体魄强健,将来方能吃苦耐劳,担当得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爸以自己的为人和优异的学业赢得同学们敬重爱戴,被选为级长。

当年的同学吕国华、朱国荣后来回忆说:

福星在学生时代就忧国优民,又乐于助人,自己舍不得化一个铜板,但还要资助更穷困的同学。

常言读书不只为自己,是为国家,为天下的穷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强占我国青岛,次年又逼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这完全是企图灭亡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面对日寇狼子野心,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纷纷主张对日作战。

但爸偕同学访问驻金华大洪山寺防营时,却发现驻地官兵全无文化、不识时势,更不明白军人保卫国家的责任,深感不安。

爸意识到,要拒侮救国,军队的改造迫在眉睫,那里十分需要爱国的知识青年。

恰逢浙江招考志愿兵,他就和同学相约当兵抗日,带头签名请求校方准予从军。

但学校规定:

学生离校,必须有家长签名盖章。

时间紧迫,但学校离家百余里,况且做父母的也不一定就会同意。

怎么办呢?

只有“先斩后奏”了。

他见到校园里有棵大芭蕉,灵机一动,就挖了一块芭蕉根,刻了爷爷姓名的图章,递上了离校从军申请书,终于得以批准,离开难得考取的学校,毅然加入了志愿兵,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五十位同学悉数同行。

正是江南梅熟时,老校长王葆初噙着热泪,依依不舍地为这些爱国学生送行。

爸和同学们满怀激情,一路步行,宣传民众,到杭州编入了浙陆军第六师二十四团的志愿兵营。

(金华师范因之不见有1916届毕业生的名册。

)但奶奶得到消息后可着急了,觉得子不能承父业教书很可惜,又听说当兵很苦,于是三番五次催爷爷到杭州去将儿子带回来继续读书。

但爸爱国情深,志向已定,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反抗帝国主义岂能怕军营生活艰苦。

拳拳报国之心终于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开始了漫长艰苦的军营生活。

当时同去的五十人,有的人吃不起苦离去了,有的被家长找去带回家了,最后只剩下了六个人。

吕国华先生常说:

我和申卿(爸的字)自小同学,一起参军,也去过广州,最后还是让母亲叫回来,再上师范读书,当了一名教师。

而申卿吃得起苦,一直就在部队当兵了。

那么艰苦、那么勇敢,我实在佩服。

四、军中学医1916年,是爸从军的第二年,他经浙江陆军干部学校培训,3月被分派到浙陆军第二十三团二连当班长。

过了一年,部队移驻温州,爸因患肺炎,又营养不良双脚浮肿,留在杭州治病,经中西医生多方诊治没有什么效果,就在病中研究医学,自己用中草药施治,疗效显著。

这件事使爸体会到祖国医药的功效非凡,认识到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兼收中西医学的长处,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希望之路。

当时有著名医师汪洋在上海办了中西医院和中西医药函授学校,学校开设的课程,中西精华兼收并蓄,有中西医诊断学、中西医内科学、中西医外科学、中西医药物学、中西医皮肤病学、中西医花柳病学等等。

汪氏极力主张中西医学汇通,各取所长,很为爸所赞同。

适值该校登报招生,爸就报名考取了上海中西医药函授学校,学完汪洋医师编撰的全部讲义。

同时在旧书摊里购得各种中医、中药的书籍抽空研读,大有心得体会。

1922年,爸在团医务部帮助抄写医疗文书时,又得到军医张健、朱在勤所赠医书和他们的热心指导,并有机会和医务部的医生、护士一起工作,参与一些外科手术和护理工作,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

过了一年,爸趁告假省亲之机特地绕道上海,本想抽空到中西医院实习,但费用不足,只好放弃,但从此立下了以医济世救人的志向,常利用空余时间苦读医书,寻采民间验方,为战友和驻地民众解除病痛,并在两年内自编了《检药易得》及《医学漫串》两本医药文集,为他以后研究中西医药的融汇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年后,爸在浙一师的战友杜医师(东阳夏渠人,时任卫生员)已是须发斑白,他回忆说:

“福星个子修长,腰杆笔直,打仗、走路很本领,还懂医学。

一次追击北洋军阀,夺取山头,几天几夜爬山过岭,人累垮了,吐血了,送回杭州治疗。

他每天都要到松林里去散步,闻松树的气味,用松针熬汤吃,后来身体奇迹般地痊愈了。

他告诉我们松毛能治病,我也转告别人,许多人用了确实有效。

五、上下求索

袁世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蔡锷到云南,与唐继尧省长通电起义,国内纷纷响应,浙江也举起了“铲除帝制,拥护共和”的旗帜。

1916年5月24日,爸所在部队在第二旅长童保暄率领下乘夜间自凤凰山、候潮门潜入城内进占城隍山,首攻将军府,袁氏亲信朱瑞出走,童宝暄任师长,迎来嘉湖镇守使吕公望任将军,改称督军。

这年8月,孙中山由沪来杭,先后在吕公望设置的杭州督军署宴会上和杭州陆军同袍社发表演说宣讲共和,号召军民立志振兴中华:

“……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

”爸在金华师范读书时代就敬慕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想在他胸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如今先生的号召,进一步激起爸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更让爸看到了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曙光,他衷心向往。

爸趁在杭养病期间,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

1921年,他在杭州得到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社会改造之八大思想家》一书首版,倾心阅读,遂产生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渴望。

翻开爸当年的读书扎记,在那遒劲流畅的楷书中,流露出对马克思学说的深深的憧憬:

“科学的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德莱恩州特列人……改造社会之思想家,首推马克思。

”期间,有金华师范同学方某来访,说起要到苏俄学习而川资不足,爸欣然助资,送他往上海,殷嘱学得苏俄经验归来为祖国奋斗。

后方某往广东中山先生处,不幸患热病而亡,爸深为痛惜。

同年,浙一师从浙闽边境回师慈溪营房,爸病愈也回到部队,担任上士文书,他给同事讲述革命道理和天下形势,还为他们治病,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深得同事信赖和爱戴,被选为士兵代表,领头反对克扣军饷、殴打士兵等军阀作风。

他又被推为本团伙食管理委员会委员,督查改善士兵伙食。

部队的民主风气逐渐树立,士兵的伙食也日渐改善。

1924年,孙传芳自闽北进犯浙江,浙一、二师驻防衢州,因二师旅长张国威放敌深入,以至第一师猝不及防而溃退。

爸当时为一师三团文书兼司务长,恪尽职守而不能及时撤退,因此与炮兵团长以下军官十一人,被困于江山文昌阁四十余天。

同年,一师对奉系军阀作战于徐州。

沿途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凄凉情景,使爸深感痛心,他多次说: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确实是中国人民灾难的祸根。

就在这一年,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共商国是,积劳成疾,不幸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阖然长逝,弥留之际还呼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消息传出,爸十分悲痛,他铭记中山先生遗愿,在苦苦求索中行进。

六、姑嫂拜堂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朝霞满天,露水未干,我家屋后路上,一位慈祥的老者背着犁,十六岁的小女儿赶着牛向田畈走去。

姑娘亭亭玉立的身材,清秀的脸上一双充满灵气的眼睛,她勤劳,争强,做什么事儿,总要比别人干得好。

人们都说老者做人做得好,天赐了一个这样好的女儿。

路旁晒场上,一只大红冠公鸡,偷着吃姑娘和她妈妈刚刚晒出的湿谷,姑娘一扬手中的竹稍棒,那大公鸡咯咯叫着飞往路堪下的屋门场。

路下就是我爷爷家的住房,当时爸自部队回家探亲,正在晒衣服,闻声举目,说了一声:

“何必赶得这么凶呀!

”说话间与姑娘的目光不期而遇,霎时,他们的脸都红了。

姑娘赶紧低下头,对牛儿虚晃一鞭,小跑着跟上老父亲……一晃三年,爸二十九岁,是该成家的年龄了。

爷爷奶奶多次去札催归相亲,但他却回信说:

如今军阀混战,外患正亟,国家尚未统一,没有心思考虑个人问题。

如果急于要我成家,那就代我相个对象,你们认为好就行,我听父母的。

不过爷爷奶奶这回真的“照办”了,巧的是,为他看中的正是爸当年见过一面的同村姑娘虞苏美。

尽管家境贫寒,但姑娘相貌秀丽,品行端正,勤俭能干,其父母也忠厚老实,这一切远近闻名,只是听说上门说媒的人踏破门坎,姑娘就是不见。

奶奶托人试探着去说亲。

大概是缘分吧,媒人一讲福星,苏美的父母就认为福星这孩子年轻有为,从小讨人喜欢,很快答应了,姑娘也同意了。

于是爷爷择定吉日,一面带信催爸回家完婚。

可是眼看佳期就要到了,却未见新郎归。

奶奶着急了,数落爷爷:

为什么不早些开信?

爷爷说:

“信是带出去很早了,按理也该收到,总会回来的。

”1926年(民国十五年)元旦,看芝村阳光和煦,爷爷家台门上“芝有余馨”四个大字仿佛也洋溢出喜气。

东厢屋的双扇门上,贴上了两个大红的囍字,厨房间飘来一阵阵炒花生、果子的香气,阿娘们喜笑颜开,只等小哥哥回来,就要接嫂嫂来家。

五位阿娘轮流到门堂上张望,辨认着远处走过来的每一个人。

可是望穿眼睛,也不见小哥哥的身影。

幸好新娘通情达理,同意如期过门。

但新郎不在怎么拜堂呢?

真象戏文里做的那样,就请未出嫁的小阿娘女扮男装代新郎拜堂。

一时姑嫂拜堂传为佳话,村里村外赶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纷纷向新娘讨喜果花生,向“新郎”讨北枣。

小阿娘后来说,当时她感到很好玩,又十分难为情,弄得脸红耳赤的,直怨我爸大喜之日都不赶回来,太不近情理了……当时浙一师正与奉系军阀作战远征徐州,那些日子,爸正忙于为驻地缺水的农民掘水井。

爷爷的信已经接到好几天了,爸揣在口袋里,直到工程完成,已经是阳历岁末、也就是预定婚期的前一天,才向上级请假。

首长说:

“你呀你,这是大喜事怎么不早说!

”催爸速回家。

所以“婚期”后几天,爸才回到家里,见过父母,到了新房,一看新娘正是数年前回家省亲时邂遇的姑娘,就高兴地将她抱起转了几圈,轻轻地说:

“原来是你啊!

”引得往门缝里偷看的“新郎”小妹咯咯大笑着跑下楼去。

妈妈抬头,第一次这么近端量爸,轻声问:

为什么办喜事都不能及时回来呀?

爸说,一是工作忙,二不想过早惊动上下级,免得大家来送礼。

妈点点头,突然说道:

“那你教我识字,以后给我写信!

”看着贤淑美丽的妻子,爸十分欣慰。

妈妈家贫没有机会上过学,但十分好学,爸教她识字,手把手教她写字,还给她讲了许多革命道理。

说:

“世上玩的人不劳而获,做的人出血出汗还是穷,我总看不惯,应该让有力气的人都去做事,让天下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

”妈妈问他,有什么办法使那些不做事的人去做事,受苦的人不受苦呢?

爸说:

“国家要管理好,国家的管理人员要知人民的疾苦……”贤德勤奋的妈妈,从此与爸爸心心相印,荣辱与共,成了爸爸忠贞的伴侣和得力助手。

七、北伐片段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爸投笔从戎的初衷。

1926年12月,部队驻萧山,北伐军进军江浙,浙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爸就任三团四连中尉排长,奉命阻击北洋军伐孟超月部渡钱塘江,首战告捷。

继与福建军阀周荫人部主力交战于新昌。

敌众我寡,连长临阵逃脱,危急关头爸挺身而出,果断指挥部队突围。

1927年春节刚过,十九军一师三团转战丽水经诸暨来到东阳,当时爸已因功升为连长,国民党东阳县党部组织民众数百人到南午岭欢迎。

东阳城里贴满了“欢迎北伐军!

”、“打倒封建军伐!

”“打倒帝国主义!

”的标语。

北伐军入城后,释放了被反动势力抓捕入狱的进步分子。

部队在东阳休整三日,因枫桥方面战事紧急,即奉命驰援被困的第二十六军,掩护其退浦江后回诸暨,北伐军反败为胜。

随后,十九军下杭州,所部编为暂五师,归二十六军指挥,沿运河线北进,经石门、乌镇、进而南浔、震泽、平望至吴县,所向披靡。

仙女庙之役,直鲁联军大举反攻,爸率四连掩护我北伐军主力撤退,等主力安全转移,他又让部下先撤离,自己最后离开阵地,战斗中,他的军衣、裤裆被敌弹多次穿过,幸未伤身(这套弹孔累累的军装,曾保存家中多年)。

此役后部队在扬州天宁寺休整了十余天,北伐军各路人马汇合后继续挥师北进追击敌军,一路顺利拿下邵伯、宝应、淮阴,至宿迁之役,在占老朱集的中路,爸率四连与二连配合与顽敌激战于支河口,缴获敌皮华清部大量装备。

1927年5月22日,三团四连在江宁乌龙山渡扬子江时遭敌军炮火阻击,又遇大风,船只进水下沉,生死危急关头,爸指示救援舰只先救援部下官兵,自己数度放弃被营救的机会,坚守在持续下沉的甲板上指挥救援工作,以致船翻自己落水沉入江中,在滔滔恶浪中奋力游泳拼搏,最后才被营救脱险。

8月龙潭之役,爸率四连固守乌龙山炮台左翼周家洲附近,殊死奋战,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巩固南京前卫,又为龙潭大捷作出重要贡献。

1928年四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进军山东,爸时任十九军一师三团四连上尉连长,在攻打济南战役中,本连奉命攻青石关牵制刘志陆部。

青石关是齐鲁军事要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爸侦察形势后认为此地强攻不易,可以智取,就在关南车幅村附近虚张声势,诱敌来降,傍晚全营反攻,一举夺取青石关,使北伐军主力围攻济南战役顺利实施,5月1日克复济南,爸立下殊功,故其后升任营长。

本月,爸所在部队又攻克东光、南皮,而后东北易帜,北伐结束,民国统一。

是年,他穿马裤、打绑腿,英姿飒爽,留影山海关。

八、奉安大典

1928年7月,北伐军回师南京整编,期间爸所在部队曾参加建造中山陵的工作。

1929年6月1日,时任营长的爸接爷爷到南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

那天全国下半旗,五十万人在南京参加了中山先生的葬礼,肃穆的送殡队伍延绵五六里路,正午12时,南京狮子山炮台鸣炮一百零一响,全民默哀三分钟,寄托对中山先生的哀思和怀念。

当时为参加奉安大典,爸破例给爷爷及给自己各添置了一件白纺绸长衫,典后就在中山陵前留了影,这年爷爷六十四岁。

回家途中过杭州,父子同谒民族英雄岳飞墓并留影,相片上“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的对联清晰可见。

那件白纺绸长衫,是爸一生中最珍贵的衣服,妈妈把它收藏在柜子底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只要天睛就要拿出来晒一晒,象宝贝一样。

直到1947年夏天,爸将它拿去染成了蓝色,对妈妈说:

“你跟我一辈子,没有穿过好衣裳,这件绸衫,你就剪短了穿吧。

”妈妈要让爸剪了自己穿,爸则说:

“剪短后下边缝一下,你就可以穿了,我穿的话,还要改成对襟,麻烦,再则穿起‘绸浪头’我也不习惯,还是你穿吧!

下半截还可给女儿做件运动衣,不是很好吗?

”妈妈拗不过爸,修剪后穿了,剪下的半截缝了一件无袖运动衣,我穿了又让娟妹穿……

九、菩萨心肠

那还是在我六岁那年,我大舅、二舅在杭州和福建厦门、江苏镇江、苏州、南浔等处打工做园林工艺堆“假山”,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带回家准备给做裁缝的三舅定亲,为了保险就交给我妈妈保管。

此事不知怎么被人知道了。

初冬的一个夜晚,爷爷外出办事未归,三阿娘回娘家看望奶奶,母女俩刚熄灯就寝,突然有几个蒙面强盗闯了进来,强迫她们陪到妈妈的卧室,翻箱倒柜,抢走了两位舅舅寄存的全部银元。

事后爷爷去报了案,很快查明是罗店村的几个年青人所为,他们就被警察抓去关了。

爸获悉后,特地从部队请假回来,了解情况后,亲自到县警察局去将这几个年轻人保释出来,并规劝他们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要靠劳动勤俭过日子,说得他们无地自容,感激涕零。

爸说,他们只是贫穷起盗心,生来并非坏人。

原谅他们吧。

后来,这几个人确都改邪归正,勤奋劳动,还常常在别人面前夸爸的宽宏大量。

多年来,这事在乡里传为佳话。

爸从部队回家探亲时,又得知爷爷放有一点利贷,就劝他放弃这点利贷,说农民太苦了,我们自己也是苦出身,能减轻一点他们的负担,他们也就多一分生机。

爷爷欣然同意,就将契约检出,无论是否到期,一律退还具借人,不再收取一粒粮,一分利。

借债人个个感激不尽,说“福星先生真是菩萨心肠。

”十、“我们要提倡男女平等”

民国二十一年腊月廿四日,我大妹妹出生,爷爷为她取名秀娟,据说还为她排过“八字”,当时叹了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