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684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docx

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2007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ICSURVEYNo.4 2007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张毅来

(中央大学,日本东京192—0393

摘 要: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这些危机的原因除了发生危机的国家的内在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与其外在的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着的巨大构造性缺陷息息相关。

关键词: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亚洲货币金融危机;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作者简介:

张毅来(1977-,男,云南昆明人,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704-0128-04  收稿日期:

2007-03-13

  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将金融危机的责任归结于发生危机的国家或地区本身,比如提出这些国家的经济、金融、产业等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宏观经济状态本身存在着隐患,或者认为这些国家过于仓促地实行了金融自由化,这些内在因素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导致这些危机的原因除了发生危机的国家内在的各不相同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与其外在的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着的巨大缺陷息息相关。

  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迁

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前期为止在世界占有主流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所谓的“金本位制”。

各国通过规定各自本币对黄金的比价而实现相互间的可兑换性。

在金本位制时代,各国的货币间关系具有下列特征:

①本币与外币通过金比价进行自由兑换,各国不存在管理汇市的问题,货币的价值体系清晰明了;②固定汇率制;③黄金是最终的国际结算手段。

但在金本位体制下,各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储备量挂钩,由此货币发行受到黄金产量的物理约束,具有了长期的货币紧缩效果,当经济陷入不景气阶段,这种紧缩的货币制度会导致经济的持续恶化。

这种物理限制也被认为成为了1929年世界迟迟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大恐慌的原因之一,因此世界主要各国纷纷开始脱离金本位制,实行“管理货币制度”,也就是说国家能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自由控制货币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空前高涨,美国利用这个时机,在1944年7月主导构建了优先确保美国和先进国家利益的“开放自由”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自由贸易体系,并组建了推动这一体系运转的三个国际经济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以及关贸总协定(GATT,现WTO。

这个体系就是现代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基础,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被美国主导,优先维护美国及其先进国家利益。

在这一个体系中确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我们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它主要规定:

以美元作为世界的基础货币,美元以外的各国货币价格都以美元比价来衡量,以美元比价进行货币间等价决算(可有细微波动。

同时确定美元与黄金比价,保证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规定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由此确保美元本身的价值稳定,进而确保国际各货币的价值体系稳定。

这样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固定汇率制度,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和“美元本位制”的基础。

在这个体系下的国际结算流程如下:

①美国以外的国家:

国际收支赤字持续扩大→本币贬值→本国货币管理当局介入汇市,卖美元稳定本币汇价→本国的美元外汇储备减少,赤字通过美元结算。

②美国:

国际收支赤字持续扩大→美元贬值→其他国际收支黑字国的货币当局购入美元→购入美元国家的美元外汇储备增加→美元外汇储备持有国要求美国以黄金兑换自己持有的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减少,赤字通过黄金结算。

由此可见美国在这一体系下享有了不用干预和管理美元汇价的特权。

但这一体系也存在着其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悖论”。

由于美国有义务通过黄金进行自己的国际收支赤字结算,因此这一体系下的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仍然受到美国黄金储备量的制约,如果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超过其黄金储备量,一旦各国纷纷要求将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那么美国的黄金储备就会耗尽,最终导致美元价值破产,严重威胁到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相反如果美国过度压制其国际收支赤字,又有可能造成不足以为世界提供足够的美元清偿能力的问题。

最终这一内在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

美国由于长期累积巨额国际收支赤字,造成国际对美元信用的普遍怀疑,各债权国开始要求兑换黄金,导致体系内的矛盾激化,由于美国的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的黄金储备量,美国的黄金储备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为了阻止黄金的流失,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史称“尼克松休克”(Nixonshock。

这一行动事实上意味着美国单方面宣布自己不履行对外债务。

这一事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日富腾,2003,国际通货体系进入了当前的“美元本位制”

8

2

1

时代。

尽管“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已经瓦解,但是其确立的美元的国际基轴货币地位仍然没有动摇,美元仍然发挥着国际基础货币的职能(国际结算职能、外汇媒介职能和资产的国际转移职能,各国仍然需要用美元来进行国际结算,美元仍然是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所以尽管美元放弃了黄金兑换义务,但各国仍然不能放弃美元,结果美元代替黄金成为了国际最终的清偿手段,这就造成了美国可以不顾其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膨胀而滥发美元,造成了严重过剩的美元货币资本,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张,这就是“美元本位制”的主要特征。

在这个“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存在一系列的重大内在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近年来频发的严重的国际货币金融危机,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究竟是哪些缺陷。

  二、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的重大缺陷

  1.美国的货币金融霸权

美国在这一体系中能够将经济政策的目标集中到国内,长期实行相当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从而长期保证美国国内的经济景气局面。

但也由此产生了美国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再加上美国散漫的财政政策共同导致了美国长期的经常性收支的恶化,但对此美国根本不用担心无法进行国际结算,因为美元就是最终的国际结算手段,美国只需要印刷美元钞票就能进行国际结算,从而使美国能够长期轻易地支配外国的商品和劳务,这就是美国货币金融霸权的主要体现。

当然这种构造应该也是有所限度的,目前支撑着这一体系的,就是拥有大量经常性收支黑字的亚洲各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亚洲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快速扩大创造了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中的相当部分,亚洲各国通过购买美国的短期国债等方式使其又还流回了美国,由此造成了美国的巨额资本收支黑字,支撑了美国的经常性收支赤字,使得美元霸权体系得以维持。

但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改变不了其巨额的“尽债务国”身份,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这就是债权国拥有的债权竟然要以债务国的货币计价,并最终以债务国的货币进行清偿,这种债权国与债务国的“非正常”格局进一步显示了美国的货币金融霸权。

同时由于美国多年累积的巨额经常性收支赤字造成了美元的过剩滥发,进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过剩货币金融资本构造的基础,不断膨胀的国际货币金融资本,为世界越来越猛烈的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2.美元过剩导致了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和民间银行的信用过度扩张

由于美元仍然是很多国家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特别是亚洲国家很多都大量储备美元,美元无节制的滥发将会不断增加这些国家中央银行在介入汇市的同时压制国内通货膨胀的难度,在一些国内债券市场并不健全的国家将造成其中央银行信用的过度膨胀引起过度通货膨胀。

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各国国内民间银行也能从国际直接融资再转而对内提供贷款,由此,国际间的过剩货币金融资本也就能够直接导致各国民间银行的信用过度扩张,造成或者扩大经济泡沫,这也成为了导致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3.自由浮动汇率制存在的巨大风险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世界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自由浮动汇率制成为了主流。

从理论上说,自由浮动汇率制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但是现实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就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实行30多年来,美日的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世界经济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

事实证明,自由浮动汇率制的“自由调节国际收支”的好处没有得到体现,而汇率波乱不稳定的坏处倒是一览无遗。

为了规避不断扩大的汇率风险,于是产生了各种本意是用来规避外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但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同时也被大量用于投机活动,并最终形成了对冲交易(规避交易的各种金融风险、套汇交易(无风险的利用各种金融差价获利和投机交易(根据自己的预测,主动承担风险,追求各种金融利益的三种交易形态。

这些交易都只能使个体实现一定程度的风险规避或盈利,但由于风险的不断转嫁结果造成风险的连锁扩大,更加强化了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局部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很容易扩大成为区域乃至国际危机。

4.“赌场资本主义”的诞生

随着国际间过剩货币金融资本的不断成熟壮大,它们开始要求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和开拓国际市场,由于它们仍然感到在资本流动、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限制,于是就开始要求世界各国实行全面“自由化”,以获取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发展的条件便于其能够展开世界范围内的寻利活动。

为此它们大力推动能最大程度维护垄断金融资本利益(当然也有产业垄断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全世界传播,并以其为理论根据参与指导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空前拓展了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自由度。

这个环境同上述三个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国际间产生了空前规模的货币金融投机活动,这就是“赌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但这些国际的货币金融投机活动往往只是所得的再分配而已,由于其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活动,并不能提高实际生产力,并不能增大可用来分配的那块“蛋糕”,所以仅仅是个“零和游戏”。

这种“零和游戏”的国际化结果是世界的金融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拥有庞大货币资本和高超货币金融投机技法的美国为首的先进国家,同时频繁诱发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最为典型的就是1997年的亚洲货币金融危机。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

  三、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

“资本收支危机”是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洲国家的传统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态,也就是对“经常项目收支危机”而言的。

所谓“经常项目收支危机”是指:

由于危机国的宏观国民经济状态太差,也就是说具有财政赤字巨大、通货膨胀严重、国际竞争力太弱、国内储蓄过低、经常项目收支赤字过大等问题,结果导致外资逃逸和外汇枯竭,最终形成的货币金融危机。

而“资本收支危机”发生的原因则与上述原因不同。

首先在1997年爆发危机前夜的亚洲各国的宏观经济状况都基本良好,各国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率较低,比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平均水平有所回落,财政赤字基本均衡甚至有结余,国内储蓄率也相当高,平均在35%左右。

这些良好宏观经济条件与“经常项目收支危机”诱因完全不同。

当然由于发生危机的各亚洲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存在超过国内储蓄额的旺盛国内投资,并存在旺盛的国

9

2

1

内消费,这些因素导致经常性收支存在赤字,但因为亚洲各国的宏观经济状态良好,因此国际金融资本普遍看好亚洲的发展,纷纷涌入亚洲,造成各国的资本收支存在较大顺差,所以这种经常收支赤字是“可持续的赤字”,或者说“良性赤字”。

但是,如果这些涌入亚洲的国际资本突然逆转大流出的话,就必将造成大混乱,而这个资本的大逆流在1997年终于发生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此资本大逆流造成的危机发生机制。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危机的亚洲国家根据美国极力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先后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货币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了资本账户,实现了“金融自由化”。

在此环境下,由于当时亚洲各国的宏观经济状态良好,国际资本普遍看好亚洲市场,再加上当时亚洲很多国家都实行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对美元不存在汇率风险,同时各国利率又都高于美国,因此大量外国的短期资本(主要是美国纷纷涌入亚洲寻求获利机会,在此潮流中,大量外国银行给各国当地银行提供了巨额的1年满期的美元短期贷款,如此一来通过各国民间银行的信用过度扩张,造成和扩大了各国经济泡沫,进而刺激了过剩的国内消费,导致了其进口额猛增,造成了各国经常收支赤字的持续扩大,也就是说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造成的资本收支顺差不断支撑并且助长了各国经常收支的赤字。

但问题是经济泡沫不会无限膨胀,总有崩溃的一天,而从1996年末开始各国的泡沫经济就进入了自然调整期,泰国的房地产泡沫开始降温,房价下跌,企业利润率开始恶化,并且导致对房地产市场大量融资的当地银行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债权。

因为当地银行的资金大量依靠外国银行提供的满期1年以内的短期美元贷款,也就是说当地银行通过向外国银行短期借贷美元资金,然后再向国内提供本币的长期融资,当地银行则赚取中间利率差价,但是由于经济泡沫开始崩溃,当地银行开始产生不良债权,资产结构开始恶化,外国银行看到这些情况就开始纷纷削减甚至停止对当地银行的贷款。

这直接造成该国资本收支顺差开始减少。

就在此时,各国的这些经济变化没有逃过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眼睛。

投机资本认为如此下去这些国家恐难以继续维持现有外汇比价,于是投机的机会来了。

国际投机资本纷纷开始利用各国已经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全面抛售这些国家的货币买入美元。

对此,各国货币当局进行了殊死抵抗,试图用美元外汇储备购入本币,以稳定汇价,但是各国外汇储备额与国际大量的投机金融资本相比是非常有限的,不久储备枯竭,导致了各国不得不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制,接受本币暴跌的严重后果,形成货币危机。

而大量背负外国银行短期美元债务的当地银行由于本币暴跌导致债务爆增。

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当地银行以美元借入海外资金,而对内以本币提供融资,所以回收的是本币,而本币下跌,原有本币融资即便能够回收,换成美元时也已经不值那么多了,这就造成了银行债务爆增,当地银行纷纷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形成银行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如果当地银行对内也以美元提供融资,可不可以避免这种困境呢?

不行。

因为接受融资的大多数当地企业生产所获利润回报仍然是本币,因此本币暴跌会造成企业的债务爆增,企业就面临资不抵债,必导致银行不良债权爆增,结果也同样会造成金融危机。

这种当地银行以外币(美元举外债满足国内本币融资的形态被称之为“货币失调”,这种失调是导致亚洲货币危机之后,又进一步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还存在一个“失调”也是导致危机深化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满期失调”。

外国银行贷给当地银行的是1年内满期的短期负债,而外国银行看到当地银行的经营恶化,就会停止继续新增贷款,并回收债权,这就造成恶性循环。

外国银行提供的大量国际短期资本发生逆流所造成的该国资本收支黑字收缩乃至赤字,同国际货币投机活动造成的该国外汇储备消耗过程交错重叠,互相促进,互相强化,将加速该国货币暴跌,使货币危机更为严重。

由于当地银行通过不断地举短期外债提供国内长期贷款,存在满期的时差矛盾,一旦短期外资停止供给,并回收债权,将造成当地银行资金链断裂,丧失还债能力(没有美元了,而当地银行拥有的长期债权短期内不能收回,于是当地银行纷纷陷入流动性危机,更加恶化了金融危机,而这种“短借长贷”产生的满期时差矛盾就被称为“满期失调”。

由于亚洲各国当地银行纷纷陷入危机,不得不剧烈收缩银行信用并处理不良债权,结果造成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而压缩投资,大量裁员,甚至纷纷倒闭破产,这样就更恶化了泡沫经济崩溃后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形成经济危机。

正是通过以上的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酿成了当时亚洲各国严重的货币危机,进而发展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四、亚洲货币金融危机与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深刻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亚洲危机发生机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①规模巨大的国际货币金融资本的存在和它们的流动;②危机国家过急的资本金融市场的自由化;③各国的“盯住美元”汇率制的风险性;④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活动。

而这四个环节都与当前的“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内在缺陷密切相关。

首先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和其国际基轴货币的地位,使美元能够长期无节制滥发从而造成大量过剩的美元货币资本,进而又造成了世界货币资本的过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过剩的金融资本和货币金融投机资本。

由于资本的“寻利”这个基本性格决定了不断壮大的国际货币金融资本必然要求在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寻找获利机会的行动越来越强烈,其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了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正是在此环境下,使大量的国际资本对亚洲各国当地银行的大量短期贷款和国际投机资本对各国货币的投机成为可能。

大量短期海外美元贷款过度扩张了各国当地银行的信用,制造或扩大了各国经济泡沫,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同时由于在以自由浮动汇率制为主流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局部的“盯住美元”汇率制显得非常不稳定,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利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产生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对亚洲各国货币的投机活动,最终使大量国际短期货币金融资本的流向发生大逆转。

由此可见,这一系列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内在的缺陷与亚洲货币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环环相扣,密切相关。

在认识了这些内在联系后,我们怎样来改革和应对呢?

首先瓦解“美元本位制”中的美元霸权尤为重要。

对此欧洲通过区域经济和货币金融的整合,一举瓦解了美元在欧洲地区的霸权,提高了欧洲地区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了欧洲地区抗击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的安全系数,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

3

1

们认真总结。

当然亚洲地区的情况与欧洲很不一样,不可能完全照搬欧洲的做法,但通过集结亚洲地区各国的整体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为安全高效公正的亚洲地区货币金融体系,应该是我们解决目前问题的主要方向。

第二,提高各国国内市场内需和促进亚洲市场整合。

美国长期累积了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纯债务国,而支撑这一结构的恰恰是来自亚洲各国的巨额资本收支黑字,因此瓦解美元特权首先就是应该设法逐步减少从亚洲流向美国的巨额资本。

但为何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的亚洲各国将自己的外汇资金还流美国呢?

究其根源,还是由于各国本身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程度上依靠美国市场消费的这个经济发展构造决定的。

因此亚洲地区的国家有必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重视提高各自国内的市场内需和促进亚洲区域市场的整合,以逐步降低对美国市场消费的依赖。

第三,改革汇率制度并强化亚洲区域内的汇率合作。

实践证明,在“美元本位制”体系中,“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很容易被投机,因此改革汇率制度就很重要。

类似欧洲那样的区域货币整合当然是比较好的方式,但是这对目前亚洲地区而言不可能立刻实现,因此对于亚洲国家来讲只能循序渐进,通过长期的区域汇率合作争取在未来能够整合亚洲区域的货币。

而在过渡时期,主要有这样一些改革方案:

BBC,亚洲汇率机制,亚洲日元区。

作者认为当前阶段参考BBC方案,采取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对于当前亚洲的很多国家而言较为现实和合理,这一制度有利于稳定各国的“有效汇率”,有利于出口主导发展模式的亚洲各国的对外出口,有利于各国逐步降低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促进亚洲区域的进一步货币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区域的市场整合。

第四,构建亚洲区域内的共同债券市场。

目前亚洲地区积累的丰富的货币资本通过购买美国短期国债等方式大量回流美国,支撑了美国的货币霸权,因此亚洲各国应该设法逐步斩断这一资金流。

通过构建亚洲地区的共同债券市场将亚洲地区丰富的货币资本留在本地区内实现循环,以亚洲的资本来开发亚洲。

第五,构建亚洲区域的“最后贷款人”体系。

在亚洲货币金融危机期间,IMF对各国附加各种苛刻条件的流动性援助和缓慢的对应速度遭到了广泛的批判。

正如前世界银行副总裁斯蒂格利茨所批评的那样,IMF事实上是被代表美国华尔街垄断金融集团利益的少数精英所主导的国际机构,IMF更多的是在维护美国的金融利益,其结果导致更加恶化了亚洲危机。

因此在亚洲地区构建一个能够替代IMF充当本地区货币危机来临时的“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区域性体系就显得很重要。

而东亚地区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万亿美元规模的外汇储备,已经具备了构筑这一体系的基本条件。

从国家的层面上说,还应该考虑构筑短期国际资本同时大量流出本国时的阻截机制,考虑构建对国际短期资本的投机利益进行征税的机制,特别是在开放本国资本金融市场时应当特别注意国内的相关配套改革做到循序渐进,对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出入应该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1][日]信用理论研究会.金融ψ°ψの理論,大月

书店,2006.

[2][日]福田慎一/小川英治.国際金融ƒの制度設計, 京

大学出版会,2006.

[3][日]吉富勝.経 の真実, 洋経 新報社,2003.

[4][日]今井譲.の通貨危 と金融市場》,御茶の水 房,

2003.

[5][日]近藤健彦.共通通貨略,彩流社,2003.

[6][日]砂村賢.国際金融危 の政治経 学,日本経 新聞社,

2002.

[7][美]JosephE.Stiglitz:

世界を不幸にしたψ°の正

体,!

間 店,2002.

[8][美]DavidC.Korten.ψ°経 という怪物,Springer,

2001.

[9][美]RobertGilpin.ψ°資本主義, 洋経 新報社,2001.

[10][日]靎見誠良.金融危 とƒ改革,法政大学出

版社,2000.

[11][荷]KarelVanWolferen.を幸福にし、世界を不幸に

する不条理な仕組み,社,2000.

[12][日]北原勇,鶴田 彦.1代資本主義,有斐閣,1983.

(编校:

少卿

TheInherentConnectionbetweentheStructuralFlawsintheCurrentInternational

FinancialSystemandtheAsianFinancialCrisis

ZHANGYi-lai

(CentralUniversity,Tokyo192-0393,Japan

Abstract:

Inrecentyears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eshappenfrequently.Thecauseofthesecrisesismainlyrelatedtothebigstructuraldefectsthatexistinthewholeinternationalcurrencyandfinancialsystembesidestheinternalproblemsinthecountriesinvolvedinthecris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currencyandfinancialsystem;AsianCurrencyandFinancialCrisis;goldstandard;BrettonWoodsSystem

1

3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