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38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技术应用.docx

《绿色技术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技术应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绿色技术应用.docx

绿色技术应用

绿色技术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中的应用调查

第一章调查背景与意义1

1.1绿色技术的发展背景与意义1

1.1.1绿色技术相关概念1

1.1.2绿色技术应用背景1

1.1.3绿色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1

1.1.4绿色技术在国内发展难点2

1.2绿色技术的应用3

1.3调查内容与方法5

1.3.1调查方法5

1.3.2调查内容6

1.4调查意义6

第二章:

南京市公共医疗中心工程项目概况8

第三章:

医疗中心工程绿色技术应用9

3.1绿色技术应用概况9

3.1.1节地与室外环境9

3.1.2节能与能源利用10

3.1.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1

3.1.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1

3.1.5室内环境质量12

3.1.6运营管理13

3.2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效益分析14

3.2.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14

3.2.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14

3.2.3绿色建筑增量效益分析14

3.3绿色建筑的财务评价15

3.3.1盈利能力分析15

3.3.2项目偿债能力分析15

第四章:

问卷问卷设计16

4.1确定调查对象16

4.2项目参与者对绿色技术的认识16

4.3调查项目应用绿色技术的动机17

4.4设计问题调查绿色技术在医疗中心项目的应用对于各方工作的影响17

4.5设计问题调查对于绿色技术的发展前景的看法18

4.6设计问题寻求可行性意见19

第五章访谈调查内容20

5.1调查对象20

5.2调查内容20

5.3调查成果20

第六章预期成果21

第七章进度安排22

第八章资源需求23

第一章调查背景与意义

1.1绿色技术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1.1.1绿色技术相关概念

要调查绿色建筑技术首先得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绿色”要求,

而是一种概念或各种技术的综合。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全

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

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在各国有其不

同的称呼和概念,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欧洲和北美国家把绿色建筑称为“生态建筑”

或“可持续建筑”。

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

绿色技术在建筑业上的应

用形成了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革命,它是建筑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

设计理论的更新、新型建材的研制、施工工艺的改进、节能型建筑设备的研制等众多内容。

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的建筑技术。

1.1.2绿色技术应用背景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因水体、大气污染而引发的公害事件,

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为:

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

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3年—1956年的日本水俣事件、1955

年—1972年的日本富山事件、1961年—1972年的日本四日事件和1968年的日本米糠油事

件。

这些污染事件都是工业污染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

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达国家的公害事件有增无减,严重恶

化了当地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环境问题,即所谓“贫困型污染”,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人口、

经济、资源、环境四个系统之间的恶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后,富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5‰,

而穷国的为21‰,人口压力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粮食、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

问题。

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不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只能

依赖于不断开发的自然资源。

一方面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初级资源在国际市场

上只能以较低价格出售,因此这些国家往往在没有摆脱贫困以前,就已出现了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生态破坏、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等问题。

这些问题加剧了贫困,贫困又导致了

人口数量过度增长、素质难以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系列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环境价值观渗入到各个科

学技术领域,重视技术的环境效应使发展绿色技术成为历史必然。

发展绿色技术为解决环境

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1.1.3绿色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就逐步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1、20世纪50年代,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如《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提出了

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

2、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

(Architecture)两个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论。

3、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4、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

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随着环保观念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绿色建筑,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自

己的标准。

1990年,英国政府组织BRE制定了第一部建筑绿色评价标准BREE-AM;1994年,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制定了名为“能源与环境设计领袖”(LeadershipinEnergyand

EnvironmentalDesign,简称LEED)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

绿色建筑标准;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2003

日本的“可持续建筑协会”(JSBC开发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创立建筑物综合

环境性能评价系统(CASBEE;)2007年德国发布了《绿色技术德国制造1.0》。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4年9月建

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

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

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

体系;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编制工作。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实施的不断

深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我国绿色建筑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迅猛

发展态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

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

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

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促

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论》,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

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

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

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1.1.4绿色技术在国内发展难点

1绿色建筑实施体系尚未成熟

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实施经验少,硬件与软件配置上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而现

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侧重于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知道,这就导致绿色建筑技术评价系统

的整体可靠性偏低。

另一方面,建筑节能强调外观设计、节能系统的先进化与形式化,而忽

略了建筑体的经济实用型,不利于实现建筑体绿色效应的最大化实现。

2设计能力与技术水平

我国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系统知识的建筑设计师资源不足,他们尚未掌握系统化、实用化、

标准化的设计知识,一般难以掌握从市场调查到适应设计再到市场运营这一系列过程的系统

化实践知识。

并且绿色设计单位与施工负责方缺少交流和沟通,由于建筑施工队伍对绿色节

能知识了解粗略,难以在施工过程中对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适应性改进。

再而,

各个专业在设置上分割严重,整体的协作性和效率性偏低,建筑设计和节能设备安装专业

在设计后期才得以介入,难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整体优化。

3经济产业链不完整

我国的绿色建筑体系在理论知识上的完善,创新技术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尤其是在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将绿色技术本土化应用过程

中,由于市场经济产业链建设尚未成熟,绿色建筑技术的地区性实施不均衡,东西部差异

较大,民用建筑的绿化普及难以实行。

另外,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势头的扩大也造成了一

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却没有形成完整化与市场相适应的完整经济产业链,整个行业链的专业

素质参差不齐,这都制约着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1.2绿色技术的应用

绿色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布局

合理的建筑布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

比如在一栋建筑的功

能、规模、场地确定以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

一般认为,建

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

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

追求小的体形系数。

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

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

在严寒地区,建

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

有效,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

在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

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两者间有时又会产生矛盾。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

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

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

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

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

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

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

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

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3、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

技术应用最为重要。

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

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科学地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公共建筑暖

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地自

动控制是节能成败的关键。

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

10%~30%。

4、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

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

目前,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

据资料介绍,安装一套供300人全年用热水洗浴的

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需投资约15万元,全年的节能费约为8万元,2年就可收回全部投

资,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寿命为15—20年,那么这套设备的节能费就高达100—140

万元。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中以

澳大利亚和以色列最为显著,其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分别是30%和50%。

我国研制开发

太阳能起步较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及率仅为6%左右,且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较集

中,云南省普及率最高达10%。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500h的地区占

国土面积的2/3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00h。

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能利用的范围将会更广,能量转换效率将会更高。

5、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节水的

关键措施还是“开源节流”。

居民对水的消费主要是饮和用,其中饮食用水量约占总消费量

的5%,其余95%用于洗涤、排污等。

在建筑区域内,根据两种用途设置A、B两套供水系

统。

A系统专供饮用水(包括冲茶、洗米、洗菜煮饭)。

这个系统的水必须是符合饮用水

标准的洁净水。

B系统专供使用水。

这个系统的水应该循环使用。

将住户洗菜、洗衣、洗澡

水以及屋面雨水,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内,进行过滤、净化、去污等物理、化学处理,再输

入住户的“使用水管”,供洗地、洗车、绿化、水景、冲厕、排污等使用。

这个系统的水循

环使用,可节省大量的用水。

6、建筑智能化系统。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共同点是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

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等于一体的最优化组合,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将建筑物、

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构成综合系统,

以便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

7、照明技术

照明也是建筑的耗能大项,在现代建筑中,照明能耗可占总能耗的20%~30%。

照明不

仅本身消耗能量,在有空调降温需求的场合,照明能耗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需求。

在绿

色建筑中可通过采用昼光照明等先进、高效、合理的照明设计来降低照明能耗。

昼光照明是

绿色的照明方式,不仅可降低能耗,还可起到降低供电峰值的作用。

昼光资源的利用作为一

项专门的课题,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大的舞台。

照明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满足同样照度要求的前提下,高光效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

多。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1.3.1调查方法

文献调查法

通过搜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如期刊、科研报告、学位论文、统计资料等,从中摘取与绿

色技术有关的信息,并根据文献内容具体分析,了解当前绿色技术的具体应用及国内外的发

展等情况。

问卷调查法

以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为工具,通过被调查者对问卷中问题的回答了解情况,征询意见,具体

实施方法有自填问卷法和访问问卷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疗中心项目参与者对于绿色技术

的认识、调查各方对于绿色技术的偏好、绿色技术对于各方的工作的影响、各方使用绿色技

术的出发点、以及绿色技术的应用难点。

实地观察法

在对南京医疗中心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感觉器官、借助科学

观察仪器,直接了解绿色技术在此项目中的实施与应用情况,并做出具体评价与效应分析。

访谈调查法

通过与被调查者的直接交谈获取与绿色技术相关的调查资料,通过提出问题来搜集数

据,整理信息。

充分了解绿色技术对各参与方的影响及其应用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为面对面

访谈或电话提问。

网络调查法

借助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在电脑网络上广泛发布问卷,在一定时间

内,征询一切应答者的回答,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对应答者的意见进行回收和统计。

以此可

扩大被调查者范围,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科学。

典型调查法

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

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绿色技术在其应用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及效果,从中得出相应

结论和办法。

个案调查法

通过对南京医疗中心项目的详细跟踪调查,细致研究绿色技术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可

行性及效益性,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与步骤。

1.3.2调查内容

1)通过收集文献和标准,了解绿色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认识绿色技术在我国发展缓

慢的原因;

2)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医疗中心项目概况,清楚中心的绿色技术应用情况,并对绿色技术

的应用进行效益分析;

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与者对于绿色技术的认识以及各方对于使用绿色技术的偏好;

4)通过访谈,更深层次理解参与者对于绿色技术的观念,认清其使用绿色技术的最根本出

发点;

5)通过调查的内容,分析医疗中心的绿色技术使用情况,并对绿色技术的使用进行经济效

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分析

1.4调查意义

创造舒适健康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

考虑的问题。

随着建筑及相关产业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在满足人们不断增

长的工作和生活要求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成为当代能源危机

和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作为社会产品的建筑必须负担起可持续发展的职责,而不是仅

仅考虑造型等审美因素,需要从建筑设计阶段就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从绿

色建筑设计在近几年的发展看来,在设计过程中应用技术分析作为评价、对比手段,其所占据

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大,对建筑物内外物理环境的声、光、热和建筑能耗定量分析,正作为设

计内容理性层面的主角,愈加引起绿色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

绿色建筑技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

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

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

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

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

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

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

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第二章:

南京市公共医疗中心工程项目概况

资料(项目可研、项目造价、项目环境评价分析、水土保持分析、项

目绿色技术使用资料)

2.1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面积约190亩,总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拥有约900张床位。

整个工程

以青龙山绿色生态环境为背景,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传染病专科、结核病专科、爆发烈性

疾病专科、小综合病种、救援中心、办公和辅助用房、科研和教学用房、员工生活区等;项

目建成后将成为南京市以“小综合、大专科、强防治、应突发”为特色,集综合、消化道与呼

吸道、接触性与非接触、暴发性等病种专科特色的精细诊疗为主的,综合诊疗为辅的防治、

救援、应急的现代化大型公共卫生医疗防治中心。

该项目的建设对于进一步促进南京市医疗

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和医疗保健事业创新发展,科学构筑和优化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卫生医疗的科学研究、学习和培训,提高南京市

内、外人才、技术和经验交流水平等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1项目位置、规模、造价、绿建要求等

2.1.2项目功能定位

2.2项目建设要求

2.3项目预期效果

第三章:

医疗中心工程绿色技术应用

3.1绿色技术应用概况

根据标准列出满足标准的绿色技术应用措施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一般项数(共43项)

节地与室

节能与能

节水与水

节材与材

室内环

运营

优选项数

等级

外环境

源利用

资源利用

料资源利用

境质量

管理

(共14项)

(共6项)

(共10项)

(共6项)

(共8项)

(共6项)

(共7项)

3

4

3

5

3

4

★★

4

6

4

6

4

5

6

★★★

5

8

5

7

5

6

10

3.1.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

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5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

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6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7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8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

9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0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问。

优选项

12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13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14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3.1.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

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现行值。

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