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4422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4.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docx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

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1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

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

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

本课为学生营造了氛围,并提供了讨论他们已有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对声音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声音;陌生是因为他们很少去思考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也就是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缺乏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和描述声音的特点,从而了解不同声音的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梳理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将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知道音阶代表着声音高低不同的变化,也对不同节拍音乐的强弱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学生认识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难点:

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标题为“我听到的声音”和“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两张班级记录表。

《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听听周围的声音

1.教师: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在研究声音的过程中,请大家要保持教室安静。

2.教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周围的声音。

(板书课题:

听听声音)

提出要求:

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如果教室周围的声音比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想要学生听到的声音丰富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再留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听到的声音。

3.教师将“我听到的声音”的班级记录表出示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填写。

学生先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再说说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接着对这个声音进行描述,按顺序来交流听到的声音。

同时,教师出示描写声音的科学词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并告诉学生:

在描述声音的时候,这些词语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

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二: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1.教师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大家对声音肯定不陌生,下面就请大家回忆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和你还想知道的知识,并把它们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单”中,同时还可以把你的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2.学生完成记录并与同组同学进行简单交流后,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和问题分别记录下来。

学生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可能很简单,甚至是不准确和错误的,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和纠正。

如果学生提出质疑,可以让他们去探讨,确定错误并得到认同的可以改正;解决不了的,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

有些内容本单元学完还没有解决,或者本单元没有涉及到,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把不断学习到的关于声音的知识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原来知道的声音知识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如何进行纠正。

因此,这张记录表将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

学生提出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本课一定要回答的,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他们提出的新问题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记录表中的问题解决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就越强,这也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知识,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声音还有哪些问题。

这些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

学生已有知识中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纠正;学生关注的想要知道的声音问题,设法在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解决。

活动三:

听一段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

教师:

我们已经探讨了这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边看曲谱。

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的乐曲一定是学生比较熟悉并能跟着哼唱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识别乐曲音符的同时,能感受到音高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强弱变化的顺序。

设计意图:

乐曲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哼唱他们熟悉的乐曲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全课总结:

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听听声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收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了解的声音知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可以让学生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记录的内容,在后面全班的讨论中,也要根据各自的记录来进行汇报。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生分析】

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

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豆子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并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而学生对这一概念知之甚少。

学生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多是从对物体施加力量的方法考虑的。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他们原有认识的误区,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二、探索

活动一:

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

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

(让学生尽量说出多种方法)

2.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和弹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较。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

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

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能使橡皮筋发声,哪些方法不能使橡皮筋发声,并比较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从中发现物体发声的本质。

通过比较来发现事物本质是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声比较,为后面观察其他几种物体发声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活动二:

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比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

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齐桌沿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靠近耳朵。

同时,教师提示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验操作。

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后有什么想法。

4.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

5.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

设计意图:

用钢尺发声需要有比较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实验效果,否则更多的是听到钢尺拍打桌面的声音,所以教师的规范演示非常必要。

三、研讨

1.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

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和证据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

比如教师可以追问:

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

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等等。

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的曲子(吹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

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

空气经过缝隙,比如常见的现象是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

设计意图:

学生弄懂空气振动发声比较困难,不必深究,这里只要知道空气振动可以发声就可以了。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然后带领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

设计意图:

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你找到了什么证据?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收集物体发出声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他们的想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用不同的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逐个记录下来。

 

在观察了这么多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后,把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法,写在“我的想法”一栏中。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本课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向、形式以及通过的中间物。

但因为

声音本身是无形的,比较抽象,所以会使得学生的研究起来有些困难。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对声音传播的方向及需要通过物质传播这些概念,主要让学生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观察、图示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来建构。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来传播没法直接观察到,只能借助视频观察其他物体的形状来间接感知,具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只能告知学生,并通过手部模拟的方式来加以巩固。

对于声音如何传播来说,学生每天都在感受,但又没有细致研究,对它的了解可能借助课外知识,也可能没有什么认知,所以课堂初始阶段我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呈现了他们的前概念,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再次画图来修正自己的前概念,从而建构新知。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非常熟悉,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有一些特点,并且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但是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学生很少会去思考这一问题,或者通过课外科普知识获取。

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学生很难理解物体的振动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以声波的形式在传播,更加不知道声波的传播是要经过一些物体的,所以声波教学是本课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中间物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2.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活动,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感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也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能对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时的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与比较。

2.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对生活中声音传播的事例进行分析、解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教师:

真空抽气装置、磁铁、发声器等;

学生:

发声器、学习单、记录单、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传播的方向及形式

1.老师这里有一个发声器,现在它发出了你熟悉的声音,我站在这里,你听到了吗?

站在左边能听到吗?

后面呢?

右边可以吗?

地上呢?

2.提问:

你能听到发出的声音,因为它的声音传播到了你的耳朵里,那发声器在不同的位置发声,你都能听,说明什么?

(各个方向)

3.画一画:

声音在向各个方向传播的过程中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你能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声音是怎么传播到你耳朵里的吗?

(呈现同学的前概念,说一说)

4.看泡沫视频描述:

那声音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传到我们耳朵的,我们来看几个视频,塑料管里是小泡沫,当机器发声时,泡沫小球会有什么现象?

出现怎样的形状?

(学生观看两个机器波视频,看到波浪形状)

5.看音叉视频描述:

我们再看看当发声的音叉触碰水面时,水面上又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看音叉触碰水面视频,看到水面一圈圈扩散额波纹)

6.其实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在传播的,因为它具有能量,所以它能使泡沫小球振动呈现出波浪形,使水面出现一圈圈向外扩散的波纹。

(老师边说边用手模拟看到的现象)

7.现在发声器在这里发出声音,你坐在下面,你能用手势模拟一下发声器周围的波是怎样传播出去的吗?

(学生手模拟)

二、声音传播通过什么物体传播

1.现在发声器在上面,你坐在下面,你和它之间有一段距离,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的呢?

(空气)你怎么知道?

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

2.介绍钟罩抽气装置,现在我让闹铃发声,罩上玻璃罩,声音怎样,什么原因?

用抽气泵间断性抽气,不停抽一下停下听一会,你观察到钟的声音怎么变?

如果我继续抽气,不停地抽,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在我拔下管子,打开阀门,空气怎么样?

你再观察一下闹钟声音的变化。

间断性放气,放一下,停一会听,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3.展示板书大钟罩模型交流汇报:

抽气时声音变轻说明什么?

(声音传播需要空气,空气少了,声音传不出来,学生边说,边模型演示)打开阀门声音变响说明什么?

(空气多了,又能传播声音,声音就变响了,学生边说边模型演示)

4.提问:

太空舱外的宇航员能直接交流吗?

为什么。

5.发声器可以借助空气把声音传到你们耳朵里,那我现在把发声器放在桌上,你觉得声音能不能经过桌面传到你耳朵呢?

我们来试一试。

6.要求:

将发声器倒扣在桌上,一手捂住耳朵,另一耳朵紧贴桌面在不同位置仔细听,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要听声音,所以要保持安静。

7.学生实验,老师巡视,评价,黑板上对小组评价

8.记录表呈现:

说说发现,其他小组和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听到声音说明什么?

四个位置都能听到又说明什么?

(桌子也能传播声音,也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和坐直相比,听到的声音怎么样,又说明什么?

(桌子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好)

9.提问:

声音可以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那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

10.学生观看操作视频

11.提问:

观看了视频,你觉得哪些是要注意的?

补充:

听完水槽壁,再靠近水上方听一听,做好记录。

1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评价,全班小组评价

13.汇报:

记录表呈现,听到声音说明什么?

所有位置都能听到又说明什么?

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仅仅是水吗?

(上面:

水+空气,侧面:

水+玻璃)

三、声音传播知识应用

1.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花样游泳视频(学生观看)

2.提问:

花样游泳运动员是根据什么做出整齐的动作的?

她们在水下,音乐是怎样传到她们耳中的?

(水中扬声器:

水传播,空气中扬声器:

空气+水传播)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了吗,请你用红笔修正你的学习单,再来画一画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到你耳朵里的。

4.结合板书和学生的修正图总结:

声音是通过各种物体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四、声音传播知识拓展

1.出示土电话总结: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土电话,会玩吗?

这里面应用了很多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一位同学一端说,另一端听,比一比,直接说时听和用土电话听,效果有什么不同。

回去用上面的材料做一个土电话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

【板书设计】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声音》单元第四课,前三节课已经研究了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

本节课是继续研究声波是怎样在耳朵内传播。

教材上共分三个环节,聚焦环节提出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探索环节是通过耳朵模型了解了解耳的结构,模拟耳郭、鼓膜在声音在耳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在研讨环节建模完善耳的结构模型研究。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前三节课的延续,研究声音在耳内的传播。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

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部分学生会知道其中一些的名称和作用,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清晰将耳的结构与怎么听到声音建立联系。

因此需要借助声音在耳内的传播路径建模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经历建探究声音在耳朵内传播的过程,探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人耳结构的过程,期望达成:

能说出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能感应到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产生听觉;会利用耳郭、外耳道、鼓膜的模型探究,能记录分析解释实验结果,从而了解鼓膜和耳郭的作用,逐渐完善人耳模型的建构,产生对科学建模的兴趣,养成细心静心观察的好习惯,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借助声音在耳内的传播路径建模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

小鼓、耳朵建模模型(管子,小泡沫球、塑料膜、塑料罩)

教师材料:

多媒体课件、班级单元知识表

【教学过程】

前测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的想法。

 

声音

 

一、谈话引入,快速聚焦

1.陈老师和你们说一句悄悄话【手势】:

科学课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听到的同学请举手?

还有同学没听到,我再讲一遍,没有听到的同学请仔细听,还可以想想怎样能听清陈老师的悄悄话。

(引导学生加“耳郭”的动作)

2.陈老师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耳朵里的?

预设1:

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带动空气的空气的振动传播到人耳中

预设2:

…学生已经讲到人耳结构

看来同学们声音单元前三课学习得真不错,会用物体振动发声、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这些科学知识来解释。

【指着班级单元知识表说】并且已经在讲人耳的结构,课前…

二、建模人耳,探究功能

1.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那么它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贴: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前陈老师在我们班做了一个小调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想法很有趣。

(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引导学生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请你上来指着说。

小结:

看来很多同学都知道了人的耳朵有耳郭、有外耳道【板贴】,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手可以摸到的部分叫耳郭,指一指,耳洞进去后的通道叫外耳道。

还有不少同学知道耳道里有一层鼓膜【板贴】。

甚至还有同学知道耳朵里有耳蜗等更复杂的结构在传播声音或声音信号。

2.这就是鼓膜【PPT】,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1:

透明

这说明鼓膜很薄。

(还有吗?

预设2:

说不出。

其实鼓膜还有一定的弧度,类似这样【出示材料】请你轻轻地摸一摸,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

你来也摸一摸,怎么样?

你来摸,什么感觉?

预设3:

有弹性。

它还有弹性。

在我们的耳朵内有一层很薄很有弹性的鼓膜,它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

能振动

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鼓膜是怎样帮我们传播声音的?

【依次拿出保鲜膜、管子】这是一张又薄又有弹性的保鲜膜,我们可以拿它模拟什么?

这根管子可以模拟什么?

把它们组装起来,再装上一个大大的耳郭。

把整个装置放在小鼓前。

当陈老师敲击小鼓时,你们要观察什么?

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