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4503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精选.docx

浅析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精选

提纲

(一)感受生活,培养写作素养。

1.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2.感受生活中的另一面,在教育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扩大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1.注意教材内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2.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三)强调写作结构,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指导教师:

马容准考证号:

070403200019姓名:

赵亮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实施好几年了,培养了不少的优秀学子,也暴露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不少问题。

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

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一直是困扰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本文从"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三个方面浅析自己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一点心得。

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写作素养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

引言

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作文教学,其现状让人十分堪忧。

小学生,背作文、抄作文;初中生,五六百字的作文仍有很多人无从下笔,无话可言,甚者从阅读题从"粘贴、复制"以鱼目混珠;高中生,虽经过了中考的选择,形势却也不容乐观,词不达意,言不之所云者比比皆是。

纵观这一切,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即学生写作素养的匮乏。

那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素养呢?

通过几年的初中作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在众多学

生作文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在对很多个体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之后,我认为培养学生写作素养,要从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等方面努力。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

"平时的锻炼和教养。

"写作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写作学习锻炼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写作能力、写作知识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繁荣积累和提高。

写作素养由写作能力和写作知识组成。

就写作能力而言,包括了观察积累能力、审题构思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是写作能力的基础、核心、关键和标志。

而写作的知识,自然包括了在语法修辞逻辑基础上的有关作文文体选择、内容剪裁、结构安排、语言润色、思想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说起来,这些也都是学生学写作必须要了解并掌握的基础。

作为新课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向导的职责,引导我们的学生从感受生活开始,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多积累课内外知识,用丰富的写作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以感受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的真谛。

(一)感受生活

陆游诗云: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

叶圣陶也说过: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

朱熹亦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前人哲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写作离不开生活。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必须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感受我们生活中的美丽。

感到言之无物却正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

仔细分析,中学生"无物可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可说,是为"真缺米"。

对这种情况,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

第二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

有一些学生,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每每作文瞪着眼睛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胡话。

我们的学生在提笔写作时,要么搜肠剐肚费尽心思,却找不到可写的东西;要么随意复制、粘贴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文章;要么空话套话连篇,却豪无真情实感。

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发现生活中可写之处,没有发现生活的眼睛,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使他们相信: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写的《快乐的星期天》。

该同学平时作文还可以,并不是那种提笔无神、下笔无语的人。

在《快乐的星期天》一文中,该同学先向我们讲诉了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早饭。

然后该同学又向我们讲诉了吃完早饭,又上街买了些什么东西,吃了些什么零食。

总之,最后该同学用了六七百字,给我们描述了他快乐的星期天,最后还大发感概,"啊!

多么快乐的星期天啊!

"我在下评语时用"作文叙事清楚,会计学准许结业。

"与该同学幽默了一回。

很明显,这位同学并没有发现星期天的美丽,并没有找到星期天的快乐之处。

也就是说,他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强。

而同题作文,也有不少的同学写得非常好。

有位女生在《快乐的星期天》一文中写了自己睡懒觉。

本来这个事情没有太多可写的地方,但该同学却写得很成功。

"妈妈,第一次喊我,我嗯了一声,又睡了。

""妈妈第二次,大声地喊我,我答应了一声,赖在床上不想起来。

""妈妈第三次,到床前轻轻拎着我的耳朵,喊我起床,我眯着眼睛,一边穿衣服,一边迷糊。

等妈妈出去后,我衣服穿了一

半,又赖在了床上。

"最后,妈妈到外面忙了一大圈后,我还没有起床。

这位女生,就很会观察生活,很会感受生活。

每次将妈妈喊我的语气、神态,描述得很逼真,将自己不同的赖床方式也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让人读来,觉得非常逼真,很有幽默感。

但这位女生,并没有满足赖床这件事的描写。

在写完了赖床她又写了当自己起床后,发现妈妈早上已经干了很多活了,心里非常内疚。

尤其是发现妈妈将自己的早饭准备得热腾腾的,那时她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感谢、对母爱的感动,着实能让读者引起共鸣,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为什么同样的题目,前者事件很多而且很有意义,却写得如放干了的桔子皮惨不忍睹。

而后者却写得妙趣横生,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受到教育呢?

这就是感受生活能力的差异,对生活中的美丽认知的差异。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美丽、感悟生活,进而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以写出优美的文字,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那么怎样感受生活呢?

感受生活有这样几类:

1)对自然风物的感受,如名山大川、小桥流水、风雨雷电等;

2)对人文景观的感受:

故宫长城、亭台阁楼、雕塑绘画等;

3)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受:

如霸王别姬、围魏救赵、千金一笑等;4)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如生日里的一束鲜花、孤独时朋友的一个电话,生病时同学的问候等;

5)对生活细节的感受:

如光线、音响、色彩、线条等;

6)对整体事物的感受:

如命运、人生、社会、宇宙等。

大凡有头脑、善思考、常发现的人,无不对生活充满热爱。

我们就要教育学生用对生活的热爱去感受。

感受的对象不一定要非常多,时间不一定要非常长,事件不一定要多而全,但一定要用心。

要求学生先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去感受、发掘它的美丽,它的感人之处。

在感受了平凡生活中的美丽之后,在横向纵向联系,往深往远的地方联想,发掘更多的内涵。

就如第二篇作文一样,本是一件很普通,甚至很多人都不愿意写、不原意说出口的事件,但这位同学却能从中感受到母爱。

充分说明了她领悟生活的能力,感受生活的能力非常强。

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才是真正感人肺腑的,只有来自生活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感受。

写作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立足生活,反映生活,最后能高于生活。

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学生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

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其次要从感受生活中的平凡的事、小事。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感动的事件,值得感动的人物。

我们要细心体会,将这些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感受生活,并不是要求学生刻意去寻找,生活中的大事,去寻求乃至去虚拟、虚造生活中的不平凡的事件。

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平静如水,是平平淡淡的。

我们的学生更要学会感受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闪光点,找到可写之处,以培养写作素养。

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小说成功之处,感人之处,就是从平常生活中,从日常小事中娓娓道来,让你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感人。

我们就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向这些著名作家学习,争取在细微的生活中,发现美丽,并将之用更加美丽得文字表达出来。

感受生活中的另一面。

天气有晴空万里的时候,也有乌云密布的时刻。

生活也一样,我们在感受美丽的日子时,也要观察生活中的另一面。

感受生活的美丽之处,教育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可爱,也要感受生活的不美丽之处,让学生明白世间也有不同样

的日子。

培养学生写作素养,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感受美丽幸福的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不美丽的东西,关注那些阴暗的角落,关心那些需要我们共同关心的人和事。

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印象,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

让学生在高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时候,也细细聆听《二泉映月》。

让学生知道世界是五色的,是七彩的,但这些色彩里面也有灰色和黑色。

让他们在针砭、批评这些丑恶、黑暗的时候,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从而更加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让他们在感受阳光、感受美丽的时候,也学会冷静地观察人生、观察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把握住生活的全部,把握生命的真正意义,认清社会的本质,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作为一个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好之处,感受生活美好的地方,让学生在为我们描绘这美好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我们也要教育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面,教育我们的学生全面深刻地观察、感受我们的生活,发现生活的不美丽之处。

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全面感受生活的同时,培养写作素养,写出优秀的文章。

(二)扩大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

巴金先生曾说:

"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几句老话,将积累的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

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语文教学时要切实落实语文教学新大纲对文学作品诵读的要求,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

尤其是大纲要求背诵的古文20篇,诗词50首必须熟读成诵,达到感受和品味其语言的目标。

各个阶段的新大纲,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都有配套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籍。

我们进行学生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积累知识尤其重要。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

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

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

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

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

对于知识的积累首先要积累教材上的知识,从课文中感悟写作知识。

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仅指向作者想要表达的事物,同时也指向作者希望表达的令读者更易接受的方法。

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向学生呈现了思想内容,而且也向学生展示了写作手法。

例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不仅呈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对社会僵化思想的不满,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先抑后扬以及理性分析和情感渲染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实际上,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的知识。

客观地说,课文只是为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提供了一个通道,而怎样使学生从课文中取得这些知识才是关键。

在以教师分析课文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些关于写作方法的术语。

那些诸如"间接描写"、"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等词,只不过是教师硬贴到学生脑门上的标签而已。

充其量,这些术语只有在学生面对那些封闭型的客观试题时才会被想起,而在作文时,能自觉地想到并运用这些方法的学生恐怕难得一见。

语文教学应当彻底废除那种由教师去讲解课文写作特点的做法,而遵循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观察发现,去引导学生从课文提供的言语现象中自觉地丰富写作表象,认知写作知识。

规律出自于众多的同一与反复之中,学生可以从大量的课文阅读中领悟写作的"诀窍"。

无论是发现学习还是同化学习,自觉的知识都能有效地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如果能让学生从文章现象中感悟到写作的知识,就能有效地促进其写作知能的转化。

如在教授朱自清《春》一课时。

教师既要讲清该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该文的写作特色。

更重要的是引导、教育学生去感受《春》语言的优美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这篇优秀散文的优美语言,以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

在教学时还可以增加几个仿写片断,以扩大学生知识积累。

要求学生仿写课文第一段,仿写课文最后一部份,最后可以要求学生仿照全文以写出《我最喜欢的季节》。

这样在学习了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诵读、记忆、仿写等环节充分积累这篇散文,并引导学生将之积累成写作素材,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学生既培养了自己的写作素养,又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把握教材内容,学习课文知识。

积累教材上的知识,尤其要注重教材上的古诗文单元。

在教授古诗文单元时,要求学生每篇古诗词必须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语言运用特色。

在背诵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知识积累。

扩大积累更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

在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一个重点。

那些提笔无语的学生,归根到底就是知识积累太少,课外知识积累更加欠缺。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就必须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积累。

可以引导学生每周背2-3首唐诗、宋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积累比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我喜欢的课外书籍介绍等。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课外知识的激情、热情,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积累课外知识还必须有一点要明确,这里的课外知识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语文知识,或只是文史知识,这里的课外知识包括所有的学科书本教材外的知识。

物理、化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也是学生积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在学生积累了课外知识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成写作素养。

在现时语文课程的结构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说是最为接近生活实际的一个板块,它不仅突破了其他诸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的相对单一性,能够较全面地调动并整合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为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为厚实的基础。

同时,它也突破了课堂训练的封闭性,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向生活拓展了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将写作知识、写作技能与实际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下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写作能力,教师首先要布置并指导好活动各环节的写作任务,以保证对写作知能转换的推动。

其次,教师要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技术。

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文

字成果,因为发表前的欲望和发表后的成功感都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收获经验,而不断积累的经验又会生成写作智慧,实现写作知能的最终转换,成为写作素养。

将积累的知识转化成写作素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引导学生感受著名作家、作者的名言、名篇、诗词文章的同时,培养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积累的同时也感受了生活,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三)注重结构。

结构是作文形式上的要求。

古人语,凤头、猪肚、豹尾。

即开头要漂亮醒目,引人入胜;主体要内容充实,丰富饱满;结尾要短小精悍,刚劲有力。

明代文学家谢榛也说过: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

"

两者话语虽不一样,但都强调了作文结构的重要性。

所谓结构是指安排和组织材料的方式,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构造,是文章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也必须强调写作结构的培养强调形式的重要性。

写作结构又可以分为:

1、按线索分类。

1)单线结构:

如《蹉跎岁月》

2)双线结构:

《药》、《麦客》

3)流动结构:

《墙上的斑点》

4)环式结构:

《百年孤独》

2、按表达特点分类

1)情节式结构

2)散文式结构

3)心理式结构

4)蒙太奇式结构

5)板块式结构

作为从事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同时向学生传授讲解这些结构知识,让学生尝试用多种结构进行写作。

在尝试运用结构知识,在学习结构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结构知识丰富自己的写作,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

结论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写作素养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学者共同努力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感受生活、扩大积累、注重结构"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参考书籍】

《结构:

写作素养的大石头》(语文教学资源网)

《写作状态》主编周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整合课本资源提升写作素养的实践与研究》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郑玉涛(教学资源网)

《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创新作文的三培养四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