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4739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0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docx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第1章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会沉浮的气球”、“喷泉”实验、在水槽里游动的金鱼、活鲫鱼、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

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

(播放动画片)

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

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

记录在纸上。

一会我们交流。

笔和纸准备好了吗?

(播放影片)

学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

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用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

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

比如说:

天空为什么会下雨?

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

蚂蚁为什么要搬家?

蜘蛛为什么要织网?

等等问题。

你产生了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问,略。

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

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

(出示投影片:

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

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影片:

伽利略发现单摆)

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他科学规律被发现的小故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略)

教师讲述:

有的同学很崇拜歌星、影星、球星。

(出示投影片:

身边的科学家)那么,你认识他们吗?

(学生回答,略)球星、歌星、影星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尚,而科学家们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智慧。

这是一种永恒。

科学家们在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都是(出示投影片)先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设计实验、找出规律、把科学规律运用到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出示装有金鱼的水槽。

教师讲述:

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水槽中的金鱼,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略。

出示投影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的现象吧。

请同学们按照上述的科学方法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观察现象:

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

2、提出问题:

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

3、积极实验:

教师演示P4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得出规律。

4、猜想:

鱼的身体内有类似气球这样的结构。

5、验证:

教师解剖鲫鱼,找到充满气体的鳔。

教师讲解:

鳔的大小在不同水层中会发生变化。

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

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

我们人虽然不能像鱼儿那样在水里自由地上下游动,但我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模仿鱼儿,制造出潜水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就和鱼的鳔类似,可以通过调整水柜(专门用于注水、排水的结构)的气体量,来控制潜水艇的上升和下沉。

教师讲述: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

教师提问:

科学技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那些便利?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

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是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找老师借阅。

教师提问: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方面,你知道哪些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讨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师布置课后要求:

请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P5页“喷泉”实验,写出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回家后动手实验、查找资料、找出原因。

如时间有余,请几位同学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片段。

完成学习反思

《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

杭州第十中学王智慧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

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

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

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

“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课题:

第1章第2节实验和观察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现有仪器,探究它的用途

2.根据已有知识,用问题探究法确定:

蛋在盐水中、食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知识技能目标:

1.练习实验操作、记录,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2.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方法,熟悉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情感目标:

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和交流能力,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科学社会生产要求:

1.知道人的感官判断事物的局限性,体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并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2.实验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2课时(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准备:

刻度尺、量筒、温度计与体温计、天平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准确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

准确的记录和描述简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引

对于非典同学们一定记忆很深。

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确定非典的元凶是冠状病毒的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以此导入课题

2.分组探究实验(2人组)

任务和要求Ⅰ:

(1)写出桌上各仪器的名称以及可能的用途(每人一份)

(2)写出实物展示仪器名称及可能的用途(与①重复的不写)

(3)请写出你还知道的仪器及其用途

(4)实验时真实地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5)有说明书的请仔细阅读后再做实验

(6)难以解决的问题请举手

任务和要求Ⅱ:

(1)探究所给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每人1份)

①此实验目的是为了了解(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②你认为用此仪器可测量等物体的

③此仪器的使用方法记录:

例:

a.该仪器使用时应如何摆放?

b.读数时视线

④不用仪器,你估计这些物体测量数据可能为,单位()

⑤依次写出用此仪器你所测得的这些物体的数据分别为,单位为()

(2)课后请进一步探究所给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以前的记录做修改

(3)观察右手食指的指纹:

①用眼观察;

②用放大镜观察,试着把观察到的画下来;

③用带红墨水的棉签涂右手食指,把指印印在指纹图的右边,课后与同学的指纹作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并思考指纹有哪些用途?

用途:

3、实验交流

对任务Ⅰ中的

(1)

(2)(3)与任务Ⅱ中的

(1)部分①②④⑤进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并由④⑤数据的不同而引入另一话题:

单凭感官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4、小组讨论

话题如下:

⑴请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单凭感官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

⑵眼见都为实吗?

请观察课本P8图1-12、图1-13后回答所提问题并用事实来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小结归纳,结束本节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学生4人一组分组

教学准备:

100ml烧杯(2只)、玻璃棒(1支)、药匙(1支)、食盐(50克)、白醋(50ml)、生鹌鹑蛋(2只)、牙签(2根)

教学过程:

导引:

每年都会出现溺水死亡的报道,假如人在水中是浮的,而不是沉的,该多好!

今天请同学们来调制某种溶液,能使人体浮起来的溶液,当然,我们要找一个替身演员——鹌鹑蛋来帮忙。

请同学们按分组实验要求,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①蛋在溶液中产生的变化由什么造成?

②为使人体浮起来,我们选哪种溶液,为什么?

分组实验:

(4人组)(以下内容每人一份)

1、生鹌鹑蛋在白醋里的实验

⑴观察蛋的形状、大小、颜色并记录(注意与实验结束时的比较)

⑵小心地把蛋放入烧杯底后注入约50ml白醋,立即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大致时间

例:

(实验开始):

记录蛋在杯中的位置,蛋壳表面出现什么现象,随后的时间又出现什么现象

★特别提醒:

⑴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开始后的前5分钟的现象

⑵实验进行约10分钟应注意褐色斑点的变化及斑点变化后蛋的形状(可分别用合适的词语描述)

⑶实验25分钟后2人小组中的一组长,另二人小组中的一组员合作开始第二个实验;此两位做完第二个实验,换成另外两位做第二个实验

⑷当45分钟后蛋“脱胎换骨”时,把产生的漂浮物用牙签捞至杯上沿,记录蛋的颜色,请特别注意记录约50分钟时发生的现象

⑸小组成员注意分工合作,一人观察,一人记时,两人记录

2、蛋在盐水中的实验

⑴小心地把蛋放入烧杯底部,注入约50ml水,观察蛋在水中的情况并记录

⑵用药匙取食盐,小心地用玻璃棒逆时针搅拌(尽量不碰蛋、烧杯壁),观察蛋在溶液中的变化。

食盐加至蛋浮起来为止,随时小心搅拌(注意观察玻璃棒不搅拌,液面平静时的情况),观察此时食盐颗粒在溶液中是否一直存在并记录。

(注意盐要一次次慢慢增加。

⑶蛋浮起来后,继续沿杯壁注入水,观察实验现象将如何变化

⑷完成⑶后,如加入食盐并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又将如何变化

本节建议:

1、第二课时实验时间最好有55分钟,现象都能看到

2、实验报告上交后选好的全部张贴,让同学自己评一评哪些实验报告写得好(观察仔细、记录认真)?

3、第二堂分组实验的要求课前请学生认真阅读,以节省实验时间。

4、使用实物投影仪,则可取消分组实验。

实验报告:

1、生鹑蛋在白醋里的实验

⑴蛋的形状、大小、颜色。

实验结束时有何变化?

⑵实验前5分钟、10分钟、15分钟……有哪些现象产生?

如沉浮情况,有无气泡,是否旋转,哪头朝上,何时浮起等等。

列表如下:

现象

时间

现象

前5分钟

前10分钟

前15分钟

20分钟

25分钟

30分钟

35分钟

40分钟

45分钟

50分钟

……

2、在盐水中实验的现象记录

现象

时间

蛋的位置

其他现象

加清水时

加盐后

再加适量清水

再加适量盐

课题:

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测量的意义

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

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

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长度的单位

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择要板书。

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

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

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

4.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

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1.熟悉刻度尺:

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2.练习使用刻度尺:

(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放,看,读

(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3.思考问题

(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刻度不清,怎样测量?

(2)《科学》书宽度在16.8厘米和16.9厘米之间,该怎样读数?

四.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估测长度时,可利用身边的尺子进行粗略的估测。

介绍身体上的尺子。

2.介绍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3.思考问题

(1)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2)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五.特殊的测量方法

问题:

1.根据地图怎样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2.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3.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

“累积法”

第2课时体积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积

引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水瓶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体积标识,引出体积的概念。

二.体积的单位

1.了解各种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感受体积的单位

做一个1立方米的箱子,从其一个角处切割出1立

方分米的小箱子,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大小。

1立方厘米可以用手指头来比较。

3.总结日常生活中测量体积有两种方法:

用标准量去比较,用测量工具测量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1.量筒:

实物投影量筒,师生共同观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刻度单位:

毫升

(2)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使用方法:

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视线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4)思考:

俯视或仰视对结果回造成怎样的影响?

2.学生动手实验:

练习使用量筒及读数

3.量杯与量筒的比较:

实物投影量筒和量杯,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你觉得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重点解释为什么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4.自制量杯的展示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制一个量杯,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量杯,并讲解自制过程和选用的标准量并分析每一个量杯的优缺点。

或者个别学生的自制过程可排成录象,在课堂上演示。

思维扩展:

形状非常不规则(如可乐瓶)的容器能不能制成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四.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1.课前让学生每个人准备3样东西,并设计方法测量其体积。

课上让学生针对一样东西讲一下自己设计的测量体积的方法并做演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点评,最后总结归纳出测量体积几种情况:

(1)液体体积测量:

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2)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复习立方体,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3)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排水法

探究1:

若被测物不能沉于水下怎样测量体积,如木块?

探究2:

溶于水的物质怎样测量体积,如冰糖?

(提供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组到前面演示,分析每一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

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前测:

课前调查

班级

姓名

关于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我知道…….

关于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我还想知道…….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在生活中很有用,例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反思

一、建议: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这时学生从前几节课中对“科学”刚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但一转入学习测量,许多学生就感到没有趣味,对学习物理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随便摆弄刻度尺,以为没有什么好学的。

能否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一)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

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现代科学技术,而对长度体积的测量等简单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

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轻视测量的心理障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测量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充分运用实验来培养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

比如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有“目测”、“尺测”、“估测”三部分,先让学生目测,结果使他们出乎意料,这对于好奇、好问、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

(三)适当组织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形式

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默默地实验,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学生好动、好思考,也爱辩论。

因此,适当组织讨论,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并正确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展,得到许多收获,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时激起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持久。

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必须注意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当然,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四)注意实验,观察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测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单位及其换算,量具的正确选用等知识,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让学生实验而不了解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逐步地领会到这些知识。

这样,不仅不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新的高度。

二.收获

《长度体积的测量》这节课在知识上面应该说没有什么难度,难的是怎样转变教学思路,怎样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学。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这种转变的艰难。

教学过程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较大:

1.要让学生评价学生

2.不要让学生猜测老师在想什么,而是要猜测学生在想什么

3.不要把学生的思路硬是拉到老师的思路当中去,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4.对学生的想法不要急于作出评价

5.要学会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观点

课题:

第4节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准备:

学生:

一次性杯子每人一只、体温计、煤油温度计二人一只、自带温度计。

教师:

水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口表、肛表各一支,烧杯两只、水槽三只、冰水若干、热水、自来水若干。

四、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温度的定义

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反映。

出示四张图片,要求学生说出什么季节?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并回答出这四季有什么不同?

(尤其是冬季与夏季的不同)从而引出冷和热,并联系今年夏季的高温:

最高温度超过350C的已有50天,与历史最高记录53天相当接近,从而引出温度的定义。

引导学生得出温度的定义(概念)

演示实验并设问(请2位同学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有三个小水槽:

A热水(50度左右)B自来水C冷水。

让学生的右手指浸在热水中,左手指浸在冷水中约1分钟后,两个手指同时浸入中间的温水中,问实验的学生两手指浸入温水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教师提问:

为何同样的一盆水回有不同的感受?

过渡:

所以我们要用测量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回答:

春、夏、秋、冬。

冬天冷、夏天热。

学生谈对今天夏天炎热的感受。

先让下面的学生猜测实验同学的感受,回答:

左手感觉温水是(热或冷)

右手感觉温水是(热或冷)

学生回答:

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

二、实验室的温度计

1.工作

原理

2.结构

3.常用单位

演示实验(请2位同学上来协助),有两杯水(一杯冰水、一杯热水),用温度计先插入到热水中,再插入到冷水中,看红色液柱怎样变化?

液柱的变化说明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