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170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docx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精

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卡耐基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日常生活经历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人爬楼梯,分别以六层为目标和以十二层为目标,其疲劳出现的早晚是不一样的。

把目标定在十二层,疲劳状态就会晚出现,当爬到六层时,你的潜意识便会暗示自己:

还有一半呢,现在可不能累,于是就鼓起勇气继续向上走。

远大的志向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是进步的内燃机。

在我们学校,一批学子走进了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

总结他们成功的经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高中的起跑线上,他们就已锁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锁定了心中理想的大学,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其实,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伴随着困苦和挫折。

高考就是凤凰涅磐,没有炼狱般的经历就不会得以重生,一个人能够经受得了高考的苦,什么苦都能受,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一种素质,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高中生的学习艰苦,心理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生活节奏快,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题,但是心中只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每天再累也能够适应,就像爬一座高山,只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追求,才能登上山顶,只有登顶者才能领略无限的风光。

成功与失败往往是取决于能否坚持住,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坚持就是胜利。

每个人心中都有太多的梦想,谁又知道有多少梦想会实现,又有多少梦想会如期到来!

在许多时候,你都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等待。

许多的梦想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的。

  

团队名称

组员学号

年级共性评价

班级个性评价

评价结果

晚四出勤

卫生

寝室

课堂

作业

晚自习状态

交流与合作

运动与健康

单元检测

进步奖励

个人总分

小组总分班名

 

Big

G080412

5

1

-5

3

4

14

3

Big

G080449

1

-1

1

1

university

G080445

3

3

 

G080446

3

3

6

取知有道

 

G080411

5

1

2

8

11

4

G080401

4

1

1

6

G080438

4

-7

-2

G080439

1

-2

-1

竹联邦

 

G080424

5

1

-3

3

-12

12

G080402

4

-1

-16

-1

-14

G080437

-3

-1

-4

G080422

4

1

-3

1

-3

G4

 

G080428

1

-4

-4

-6

19

1

G080418

5

2

-2

3

8

G080444

5

3

8

G080442

5

4

9

零号英雄

 

G080420

-4

1

-3

-11

10

G080429

1

-5

1

-2

G080447

5

-5

0

G080452

-7

1

-6

厚积薄发

G080440

4

1

-1

3

7

7

5

G080413

5

1

-3

2

5

G080427

1

1

-3

1

0

G080430

-4

-4

-8

G080451

3

3

醋溜土豆

 

G080416

2

-5

3

0

5

6

G080423

-3

-5

2

-6

G080441

5

-2

3

6

G080443

5

-3

3

5

dreamer

G080406

3

2

-7

4

2

-11

10

G080408

3

1

-7

3

0

G080433

-11

1

-9

G080426

2

1

-8

1

-4

Fight!

 

G080404

5

1

-2

1

5

3

7

G080403

4

1

-4

2

3

G080435

4

1

-4

1

2

G080425

4

-2

-9

-7

CROSS

 

G080432

4

2

2

8

18

2

G080414

2

1

3

6

G080409

1

1

-3

-1

G080405

5

1

-1

5

无双

 

G080448

4

-2

2

4

-8

9

G080410

3

1

-1

2

5

G080417

1

1

-9

-7

G080419

-11

1

-10

拦不住

 

G080434

3

-2

3

4

2

8

G080407

4

1

3

8

G080431

-4

-8

-12

G080415

3

2

-6

2

2

 

G080421

-13

 

1.为西南灾区捐钱

2.本周演讲的四位同学准备充分,活动开展得很好,望继续努力。

下周演讲的同学是:

1、第7周周末留校生名单

刘习羽汤妮刘文滔何凌峰苏煜

胡家豪赵鑫 樊颖鹏伍泽洲 肖剑鹏

谢彬宁少虎周天鸿

2、本周缺交作业现象严重,望引起重视。

3、下周学校组织红歌会,望同学们认真准备。

文章荐读

教育孩子要学点辩证法

                                                       给孩子讲点“辩证法”

 5~10岁的孩子,初步有了比较和区别善恶、美丑、好坏、优劣等方面的能力,但容易产生偏执和片面性。

因此,做家长的给孩子讲点“辩证法”,培养他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他是好人还是坏蛋

  孩子从一些文艺作品中看到的人物脸谱总是好坏分明的。

在实际生活里,他们往往也会简单地以“好人”、“坏人”将成年人对号入座。

如:

小明的父母闹别扭,其父亲态度蛮横,有一次竟动手打了妻子,事后小明悄悄地问妈妈:

“爸爸是好人还是坏人?

”小明的母亲是个理智的知识女性,她很冷静地对孩子讲:

从打人这件事上说,你爸爸是野蛮的和违法的。

但在争吵中妈妈说了过头的话,伤了他的心,触动了他的痛处,也是不对的。

好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坏人也有改掉恶习的可能小明听了点了点头。

  孩子对人具有辩证观,有利于他们客观地认识世界,不走极端。

  

  我是白雪公主还是丑小鸭 

  儿童期的孩子的审美观还未确立,有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由于从对自我相貌的认定,影响到心理和行为。

  一些家长总是爱欣赏自己的孩子,夸他们长得多么帅气漂亮,从而强化了孩子爱美和注意穿衣打扮的心理,分散了对学习的注意力;也有些家长对相貌一般的孩子持贬低的态度,甚至为孩子取个挺难听的绰号。

孩子因此烦恼。

  孩子过分自我感觉良好或“缺陷性自卑”,都会对今后的成长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

因此,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相貌辩证法的教育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那些漂亮和较难看的孩子,更应帮他们看清在相貌之外还有更宽的人生境界,不必把注意力集中在相貌上,更不必为此兴高采烈或烦恼。

  

  我是笨,还是天才

  一些优秀生,考上大学后,因成绩不佳而情绪低落,有些甚至因此发生心理疾病。

这些青少年往往是在中小学时期一直认为自己是“天生聪明”、“高人一等的天才”,到了大学,才知强中更有强中手。

“天才”心理受到重创,因此不能面对现实。

这与少儿时期家长一味片面的夸奖是有关的。

  还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见孩子学习差或一般化,便贬斥他们“笨”、“蠢”、“木头脑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自卑,打不起精神。

家长应当告诉孩子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告诉他们聪明与笨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注意用辩证观引导孩子刻苦学习。

要多从学习方法上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随便赞扬或批评孩子,尤其慎用“聪明”或“笨”这样的字眼。

要及时发现和调整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傲心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谈生活辩证法

  今天咱们简单地讲一讲,你们自己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

但是到底大家要面对什么?

关键是有哪些问题?

哪些是我们大家须要知道的东西,或自己所要面临的问题?

还有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有时候也确实是需要给大家提醒一下。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每一段时间里面,就好象走路走着走着就溜到旁边去了一样,我得把你们、把大家拽回来,回到这条中间线上来(边说边用手比划)。

但是讲什么呢?

嗯,还是讲讲辩证法吧,谈谈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辩证法。

  我们有很多人,不管是在生活的哪一个方面:

是生活之中的学习,还是生活之中的工作,或者是生活之中交往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类似的生活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辩证的思维模式。

我们作为一个平常的人,常常是不能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和周围的一切关系,总是围绕着“自我”来看待金钱、看待亲情、看待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等等。

当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时,脑子里反应这些事物的时候,总是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应对事物;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不断地出现问题和障碍,我们的人生就会不断地有困惑和烦恼出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我观察的这几年当中,看到大伙儿基本上都是用静止的、僵化的、偏执的观点,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用自己过去熟悉、习惯了的那些观点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看待人际关系,看待亲情。

这样使我们产生了一种执著,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固执”——这个人太固执了。

  其实我们的年龄增长了,社会也发展了。

年轻的人在增长了一岁的同时,也增长了社会经验;年纪大的人增长了一岁的同时,生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衰弱了。

可是我们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却没有伴随生命活动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对事物的判断总是凭自己的经验去看待。

那么中年人呢,总是用自己个体的能力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年轻人呢,总是用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的精力去看待周围的关系,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关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人生阶段的观点,可是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发现,我们自己总是用过去的观点来衡量现在,用陈旧的观念来看待未来,不能把事物的各个不同的层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思索。

无疑地,由我们对生活的这种认识而得出的经验,并依此判断而得出的结果,必然就是偏颇的。

由于人们运用了这样一种叫做“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人生,所以说结果往往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因此而形成的这种个体特性的习惯、性格、尊严和文化素养等等,都带着自己这个个体生命活动的烙印。

是什么样的烙印?

就是不全面的、不发展的,更是不运动的印迹。

  记得在我20多岁的时候,父亲总是对我说一句话,他说:

“我工作了一辈子,现在每个月能拿到60多块钱了;你今后工作一辈子,到我这个年龄,每个月肯定是拿不到像我这么多工资的。

”是啊,在过去的那个80年代,即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你每个月能够拿60多块钱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那时我才20多岁,我的月工资收入才30多块钱。

但是我父亲却会这样认为:

“你今后工作一辈子,每个月都拿不到像我这么高的工资。

”为什么我的父亲会有这样的想法或结论呢?

因为他用了30多年的努力才挣到每月60多块钱。

现在大家还会认为这60多块钱的收入多吗?

不多。

可是父亲那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

当时我父亲在这个问题上衡量事物的标准,即参照系标准,就是用了自己3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来衡量自己的儿子,以及不断发展中的社会。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

我们大家呢?

不也是总用自己经历的、经验的、认为的、感觉的、想象的和觉得的所有不切合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其它的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吗?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都是以“自我”经历的、经验的、认为的、感觉的、想象的和觉得的观念观点作为参照事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

那么这种经历的、经验的、认为的、感觉的、想象的和觉得的各种认知和观点,就是形成我们参照系标准里面内容的东西啊。

这些个观点出现的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对不对?

就是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各种事物。

心想:

“自己几十年才拿到这60多块钱,而且是到了要退休的时候才拿了这个数的钱,自己觉得都很高了;按照我这样的社会工作环境,那时长工资不仅长得慢,而且得大家讲评的,说谁够份,才能评一级工资。

”他是用那种社会环境、生活状态和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评判他自己的子女,说“你一辈子都拿不到这么多的钱,这一辈子不会有我这么高的收入”。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也没有什么对社会的认识来应对父亲这样的观点。

  其实事物总是发展的,到了1989年以后,哎,我们的工资就高了,慢慢加嘛。

我那时候一个月拿90多块钱了,我就回去告诉他:

“你不是说了,我一辈子都不会拿超过60多块钱的工资吗?

我现在都拿90多了。

”他说:

“我那个时候的钱值钱,你这个时候的90多块钱不值钱。

”我说:

“不值钱?

那也能值四五十块钱哟。

何况我的工资还可以涨哪,我现在才20多岁。

”过了将近十年,到九七、九八年间,那时的我,有时一个月挣的钱比父亲一辈子所挣的钱的总和还多。

当时,我两个月拿多少钱?

拿十五、六万块钱嘛。

而我爸爸他一辈子——从28岁开始拿50多块钱,28岁就开始拿五级工资;到了退休之前才加了一级工资,才只是拿60多块钱。

50多块钱到60多块钱才涨几块钱的工资嘛。

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少见吗?

很常见的。

  时代不一样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内容在里面,所以说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其实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在各自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不会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自身的生命活动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自己与其它各种事物的关系中是非常常见的。

像这样的一些个观点,在哲学上就叫做形而上学的观点。

什么叫形而上学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得出来的结果;也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用那个不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身和周围的环境。

虽然环境在变,但是自己却一如既往地坚持用过去的观点来衡量现代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无疑地自己就会感觉到失落,就感觉到不满足,就缺乏了对现实的社会、对未来社会的信念,生活的信心丧失了,我们就像得了病一样。

本来在我们生活当中充满了阳光,一得病马上就沮丧,就会自然地产生幻想:

我的前途一片漆黑,啥也不是了,我这个人生怎么了、怎么怎么样了……开始否定它。

那就是什么?

那就是形而上学的观念。

形而上学的观念或观点,说白了就是不明智的思维方式,是不明智的思想意识模式中得出的结果;再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用愚昧的观点看待发展之中的事物。

  千百年来长江里面的水是不断地流动着的,时间也是不断地流逝着的。

曾几何时,我们还那么小,就像我们这些小小的孩子一样(边说边指着身边的孩子),十岁!

多么黄金的岁月。

在我们也这么小的时候,我们期待着自己长大;长大了之后,期望自己变得成熟;当自己成熟了以后,又回想起少年时那种幸福的时光——没有压力的时光,生活中的情趣是多么地自然啊。

人们就活在不现实的生活当中,靠幻想来过日子,他不能根据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节奏来变化自己的人生。

我们今天讲,不管你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是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还是有事业心的人,还是有什么愿望、什么理想的人,你都必须建立起一个辩证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

辩证的思想方法就是发展的、全面的、运动的思维模式,就是你的观点里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的内容,你要看到在这一个方面以外的其它方面,以及在其它方面的内容和在方方面面的内容里面还有不同的层面。

既能看到前边,又能看到后边;既能看到清晨时东边的朝阳,也能看到傍晚时西边的夕阳。

事物总是在阴阳之间交替着,有白天、有黑夜,这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生也是一样的,人生有顺利的时候,有健康的时候,有蓬勃向上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还有非常困难的时候,这样才能构成人生的生活节律。

  人在生活之中不可能总是面对着阳光,人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要不然你这个人很难存活于这个世界上。

那么就要求咱们把昨天的和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这些个事物,都能够自然地、心安理得地去面对。

你只有做到了自然地、心安理得地去面对,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那才是全面的。

因为人的一生不管是过去了的,还是现在的,亦或是将来的,我们都要自然地、心安理得地、泰然自若地去面对;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能够自然地去面对,要顺势而为,那个就叫全面,叫整体观。

对,就是这样的。

而不是你在那儿思想,说我昨天应该这样,明天应该那样……这个过程就是叫不全面的,这个就是叫片面的。

为什么叫片面的?

就是在应对任何事物时,主观的因素起主导作用;一个平常人的主观因素脱离了客观现实,那就不可能是全面的。

不管你想的是多么全面的事物,那也只是你自认为的全面,实际上它总是只能够表达出一部分内容,总是与现实的生活、生活的实际情况有不相符合的地方,甚至是大部分的内容不相符合。

所以说,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这种全面就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态度,把我们自身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事物生成的过程和谐地联系起来,而且是不挑剔地去面对它,自然顺应地去面对它。

这个过程就是全面的,否则你就全面不了。

只要你有一个想法,这一个想法就只能代表着一部分的内容。

有的人说,我的想法多一点儿、全面一点儿难道不行吗?

考虑的方面再多点儿,考虑得再全面,总不如事物发生时所展示的内容那么全面、自然。

所以说,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生活,那就是自然而然。

  可是这个从片面到全面的改变过程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啊。

我们总是想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想使他们更符合生活的内容;可是很多人就想按着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改变自己,而且是快快地改变。

得了病的人就是这样想的,对不对?

总想一下病就好。

看看现在的人思维多偏颇啊,一感冒就吃药,发烧就打点滴。

可是在我们童年的那个时期,医学虽然说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疾病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复杂呀。

疾病的复杂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复杂化而变得复杂的。

在我们小的时候,患了感冒或是发烧,多数是用物理的方法退烧的。

比如发烧了,就用酒或酒精擦前胸后背和手心脚心,多喝白开水。

感冒了,简单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弄个姜片、弄点红糖一煮,有的时候里面就加点胡椒粉,这么一喝,哎,一发汗,感冒就好了;还有的人,感冒了以后不管是重感冒还是轻感冒,他就跑步,出一身汗就好了。

不过也应该注意,这个跑步的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身体比较硬朗的青壮年人还是可以的。

可是现代的绝大部分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只相信所谓的“科学”。

他们认为什么叫科学?

生病我就打针,一打针,就是科学了。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现在所谓的科学技术,在有些方面带给人自身的那种后效应,很多时候就是破坏性的。

例如说我们现在用的抗生素,打下去以后,就对咱们肝脏和肾脏的和谐性产生了副作用,破坏了咱们生命的正常秩序。

如果我们通过物理的方法来改变自身,显然它没有那么多不良后果,没有那么多不堪设想的后果,病好了就是好了;如果实在好不了,那再吃点儿中药,发发汗也就好了;实在不行,少吃点儿西药,打点儿针也是可以的。

  我们那时候打针,大多是肌肉注射,可是现在肌肉注射基本上消失了,很少很少用肌肉注射,因为说药力不够。

为什么会说药力不够啊?

金钱的社会产生了利益的结果!

本来肌肉注射就行了,可现在不行,因为肌肉注射的药便宜呀,挣不到钱;打点滴成本虽然高点,可是利益更高啊,原本几块钱一针但可以卖七八十块钱。

利益驱使着大家,利益驱使着现在的人做着违背我们人类生存规律的这些个事。

当然我们有些人自身也是非常愿意去接受这样的事的,因为感觉这样好得快。

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能是全面的吗?

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这个所谓“良好”的医疗条件当中,不是维护得更好了,而是怎么着了?

而是被破坏了,被摧残了。

免疫系统就是这样在人们急功近利的医疗观念和医疗环境下被破坏了,那么就更容易得病。

然后得病了再用更大量的药,用药力更强、负作用更高的药;因为以前药力小一些、负作用小一些的药已经满足不了你现在被损害了的身体状况,于是就这样进一步地去破坏你的免疫系统。

这就是恶性循环!

  其实做人也是这样的。

你看有人说:

“这是我的小孩,我管教他的时候,就是想让他全面地发展。

”但是按照什么样的方法来使他们得到发展呢?

我们有很多的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培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想让小孩按你自已定的目标发展。

难道你自己的观点——你一个几十岁的成年人的观点就符合了几岁小孩的生命成长的要求吗?

可是我们很多人,他不能够、也不可能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

就打比方说吧,在我们小的时候因为经济非常困难,从来也没享受过什么零食呀、玩具呀等等。

等到我们自己有了子女,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认为得让他们享受享受,好象这样是满足孩子的生活,是对他们的爱。

其实不然!

这是把自己小时候没有满足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强加给了自己的小孩呀。

让自己的小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如果达不成我就帮你达成——这样的教育方式符合小孩成长的要求吗?

符合小孩学习和接受教育这样生存的必修内容吗?

不符合!

因为我们灌输给孩子的是我们那个年代——十几年前、甚至于是几十年前的信息。

为什么是几十年前的?

因为现在有的爷爷奶奶带孙子辈,就把他们那个童年,这些爷爷奶奶辈把自己的童年和现在的小孩子相比较,像这样教育小孩子能全面吗?

一定不能全面。

那么不能全面,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知道了,我们总是用自己的见解,来描绘孩子的未来——我应该这样去描绘他,我应该那样去描绘他……就像我有一个朋友,他们俩结婚的时候就把钢琴买了,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小孩是男孩还是女孩,就把钢琴早早买了。

结果生了一个小子,这个孩子从小长到大,没摸过钢琴,他们夫妻俩也根本就不会弹钢琴。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凭自己的想象:

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出来,应该是音乐家,或者说最起码是音乐爱好者,弹一手优美的钢琴曲……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梦想、幻想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了。

这是在给我们的孩子灌输他成长所须要的技能等等吗?

其实这仅仅只是在满足我们做父母的需要。

你看像这样我们的孩子能正常地成长吗?

他就没办法成长了。

所以说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

如果真正要形成看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