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185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docx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知识梳理

  

  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结构的关系及运转方式。

其目的是实现国家管理、阶级统治以实现和维护阶级利益。

  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形成时期。

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秦朝首创了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特点的皇帝制,并以皇权为中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总的趋势是不断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不断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这一制度适应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后,君主专制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命题预测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及规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仍然是复习时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礼乐制度、官吏制度等新增加的内容也需要关注。

此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观点,也需引起注意。

  

  例题精析

  

  [例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有主祭祖先特权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基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明确规定了嫡长子的法定继承权和相对的大、小宗之别。

  [答案]C

  [点评]题干中的“主祭特权”“相关范围内”等限制语和选项中“嫡长子(孙)”的概念是审题时需要厘清的重点。

  [例2]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第一个“制”是分封制,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第二个“制”是郡县制,它有效地加强了秦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辖。

  [答案]A

  [点评]论从史出。

需要结合西周、秦朝灭亡的相关史实来进行判断。

  [例3]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A.地方与中央争权B.郡县与封国并存

  C.皇权与相权矛盾D.内朝与外朝并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西汉、北宋政治制度调整的背景的认识。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王国势力不断扩大威胁中央;而北宋初期面临的问题是唐朝中后期以来存在的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A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例4]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设立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其共同目的是

  A.分割相权B.提高行政效率

  C.高度集中皇权D.完善中央官僚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官制的演变体现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同时也体现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加强皇权。

  [答案]C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

考生要清楚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如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例5]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上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本题考查的是另一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限制,而中央集权不断被强化。

唐朝节度使的设置则导致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符合上述趋势。

  [答案]D

  [点评]进行判断、选择,把握标准很重要。

“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是本题对所列现象进行排查的标准。

  

  模拟操练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

  2.《三字经》写道:

“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

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

  C.卿大夫D.士

  4.在我国,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并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开始于

  A.西周B.秦朝

  C.西汉D.明朝

  5.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敬,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7.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官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省的丞相权力比三公权力更大

  B.三公以丞相为权力运转中心,三省以皇帝为权力运转中心

  C.九卿和六部都是中央机构,六部的设置比九卿更加合理

  D.三公中的丞相掌管国家军政大权,三省中的中书省掌管国家行政大权

  8.唐朝中央机构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

科举制的实行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为了避免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现象的出现,北宋初年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B.分割宰相权力

  C.实行行省制度D.派文臣做地方官

  1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上直接管理过广州的地方行政与监察机构,不可能有

  A.秦朝时的南海郡

  B.西汉时的交阻刺史部

  C.北宋时的广南东路

  D.元朝时的中书省

  13.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同义。

朱元璋此举用意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点拨

  

  1.A(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A(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构成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利地保障了西周的稳定和发展,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B(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关键把握好比较的范围)

  4.B(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皇帝制的特征,秦始皇首创)

  5.A(皇权至上的原则)

  6.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背景是社会由分裂割据局面过渡到大一统局面)

  7.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运转的中心是皇帝,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被强化。

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太尉掌军权但未实设,而九卿中有专门为皇族和外戚事务的官职部门,带有明显“家天下”的特征。

唐朝的中书省则掌决策)

  8.B(唐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掌决策、审议、执行,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9.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社会发展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对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但从明朝开始,随着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的变化,科举制逐渐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10.D(唐朝设置节度使导致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

  11.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内部隐含着两对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就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代君王主要通过削弱相权甚至废除宰相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题干中“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是解题关键)

  12.D(郡、刺史部、路是不同时期政府设置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但中书省则是元朝时期最高的行政机关)

  13.B(朱元璋对春联的改革、对政治制度的调整,无不以巩固专制统治为目的)

  14.C(分封制并不仅仅存在于西周、汉初时期)

  15.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趋势无以挽回,统治者唯有强化君主专制,但适得其反)

  责任编校郑蔼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