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540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docx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为我们再现了童年生活的多彩与纯真,在学习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是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文作为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独特的文章。

在文章中,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回忆了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当然我们也知道,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五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

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

根据以上的分析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字。

正确读写“优质、交错、寂寞、棉袄、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是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自主反复阅读中,让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浮现于脑海中,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别具风味的童年乐趣。

而教师则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乐趣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为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将安排两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课文回忆了童年时的哪些往事,落实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通过读几个主要的描写骆驼的镜头,体会骆驼给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领悟围绕骆驼队来回忆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再现童年事;体味童年趣;感怀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现童年事

1、导入:

童年是诗情画意的,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林海音童年的情趣,你还记得她写了自己童年的哪几件事情呢?

2、根据反馈,相机板书:

看骆驼咀嚼——谈骆驼脖子上挂铃铛——剪垂在骆驼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骆驼。

3、适时小结:

不管是看骆驼咀嚼还是想念骆驼,每个童年的场景,林海音都用儿童独特的眼光与儿童独特的心思描绘,读来令我们身临其境。

(此环节简单而顺畅,其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浮现林海音描写的情景,进而让学生储备一定的情感基础,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体味童年趣。

1、导入:

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进入那诗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请你们用心去品品词句。

哪个画面给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读读,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读书所得。

3、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画面,我准备分四个板块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

当然,学生的交流是无序的,为了清晰起见,这里我按顺序呈现。

板块一:

看骆驼咀嚼

出示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

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细,这画面很有趣等)

2、紧扣“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细?

”这个问题来展开探讨,同时穿插朗读训练。

预设学生会从三个方面来交流意见:

(1)抓“那样……那样……那样……”从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情态看出作者看得仔细。

(2)抓“磨来磨去,冒,沾”从骆驼咀嚼的动作来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细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顺势让学生齐读段落,并追问:

想想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里,我想让孩子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骆驼咀嚼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边上还有一个天真可爱、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骆驼,画面就这样定格在孩子们的脑中。

(这一板块,为了让孩子们浮现小作者看骆驼咀嚼的画面,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教学,步步深入,让孩子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从语言到画面”。

板块二、走进“谈脖子上的铃铛”

1、导入:

其实,作者不仅看骆驼看得仔细,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的与众不同,当作者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时,她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具体可做如下引导:

(1)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你觉得她的想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让学生联系大人的想法来谈谈。

(2)重点抓“寂寞”与“情趣”两个词深入感受作者当时的想法,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情趣来。

(3)结合爸爸的“想”与“笑”,感知我的天真与可爱,并以情促读,再次去读我的想法。

(在这里,我觉得作者与众不同的想法,其实就是童真童趣最好的诠释,这种童真童趣,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板块三:

走进“剪骆驼肚子下的毛”(这里我作简略处理)

1、导入:

孩子们,像这样只有童年才有的想法,还有很多。

当春天来的时候,当作者看到骆驼肚子下的毛长长后,她又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我们来读读。

2、交流后小结:

多么有意思的作者,此时此刻,骆驼,小作者,童年,他们就这样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给我们留下的是多么奇妙的感觉。

板块四:

想念骆驼

1、导:

作者与骆驼成为朋友,可夏天来了,他们却不见了,于是她就问:

出示句子: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

“夏天他们到哪里去?

(1)好好读一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说作者很想念骆驼)

(2)可是就这样想了一天又一天,骆驼还没有来,忍不住就问,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句话,个别读,指名读。

并且抓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读出妈妈责怪而又很怜爱的心态。

2、小结:

多么有意思的情怀,同学们我想这应该也只有孩童才有这样的想法吧!

【教学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四个片段,采取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深深怀念和依依不舍。

(三)感怀童年情

导:

刚才我们随着林海音走进了她的童年,她童年的那一幅幅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我看同学们读的时候都笑了,或许这就是童年的生活吧。

但是时光总会流逝的。

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慢慢地用心读,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2)抓“又,又,却也”来,孩子们注意这几个词,你再读一读。

(3)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预设学生会说:

童年不再了,有点怀念)

引导:

孩子们,作者看骆驼咀嚼的傻事是6、7岁时候,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2岁了,已经过了30来年了。

孩子们,30多年啊,那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她已经离开北京,居住台湾了,根据这些,你再读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

神情专注向往或许轻轻地叹息皱着眉头)

(4)是啊,时光流逝,童年不再,而对童年的眷恋依然在,我们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那一份份感伤,来,孩子们,带着这种感觉读。

(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冬阳童年骆驼队,那是温暖的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依然在,可是童年却不在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引领孩子要走进作者的心,去怀想那美好的童年,这也是高年级孩子必需掌握的读书能力。

(四)追溯童年心

导:

30年过去了,可给我们的感觉,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学生齐读

(2)作者记得如此真切,可见她把童年的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后写的时候,往事一幕幕重上心头。

但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

(故乡)

小结:

同学们文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她的怀念。

她怀念什么呢?

自然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乡北京了,因此,到此我们才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孩子们,其实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只是一篇《城南旧事》的序。

那么想要继续了解作者,就请同学们去读读她的《城南旧事》。

(读一篇文章,感受一段情怀,也认识了一位作者,但要把作者认识得更全面,就应该引领孩子走进她的作品。

四、说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驼铃的猜想思念故乡怀念童年

剪骆驼毛

夏天猜骆驼

【板书很简单地显示了作者童年的怀念,但怀念的不仅仅是童年,而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乡。

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而且也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总之,本课时的教学,我与学生通过怀想童年趣事,并一起反复品赏,咀嚼诵读,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景地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怀念,领略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分课时目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一、走进童年

1、伴随一首欢快的《童年嬉戏》哪些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浮现在你的脑海?

2、师: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

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

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3、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

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

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二、感知往事

师:

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指名回答,师随生回答板书(看咀嚼,谈驼铃,想剪毛,问去向)

三、深深体味

1、师:

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

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只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圈画,教师巡视。

)  

2、交流

(1)出示看咀嚼的图片,问:

知道这幅图讲的是哪一件事吗?

找出相应的文字,指名读

师:

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

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a、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

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

你们看见了什么?

师:

我们来把这段有趣的画面读一读好吗?

b、感受写法,出示重新排列后的三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把一件简单的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c、、师:

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说说原因)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

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师:

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道: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师:

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预设:

a、她和爸爸谈论铃铛的用途。

师:

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

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讨论驼铃作用这样的事也不会再做了。

b、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

师:

谁来试试读出作者的天真、有趣。

(指导朗读)

师:

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想给骆驼剪毛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

c、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并交换角色

 师:

当你读完妈妈的话后,说说如果你就是妈妈,你有什么感受?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

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

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

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

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四、感受怀念

  师:

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

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想知道她是怎么说的吗?

(播放《城南旧事》片头的一段独白)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

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

就像刚刚我们听到的,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作者是多么怀念那些童年的往事啊!

再想起这些往事,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

(板书:

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五、留住记忆

1、师:

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

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2、师:

真好。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

《冬阳·童年·骆驼队》上课之初同学们就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与众不同,说说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它的理解。

3、(推荐:

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咀嚼

谈驼铃淡淡的感伤

想剪毛

问去向深深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