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684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 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docx

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

2019年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人论世读经典二十出师表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为句中划线字选取正确义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A、山倒塌

B、皇帝的死亡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好大的山啊!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此臣所以报先帝……”中的“所以”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与“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所以”用法都相同。

B、“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中的“以为”与“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中的“以为”,与“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中的“以为”,意义、用法都不同。

C、《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报先帝,忠陛下”这六个字来概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读《出师表》,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一般内容无外乎叙事和议论,一般不带有感情色彩。

B、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C、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中,反复强调的是“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D、文中分析形势,在于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要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A、早就有的

B、旧有的

C、早上

D、早上晚上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阅读时句中停顿位置标示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

②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______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

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出师表》作者是______,字______,是______蜀汉______、______。

“表”是______的一种文体。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课外阅读

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

“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

状告。

③负:

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

我。

⑤姑:

暂且。

⑥发市:

开张。

⑦就判笔:

顺手

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

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答案】:

【解析】:

第10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态,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

______

②临池学书:

______

③晚乃善:

______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

(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

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

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答案】:

【解析】:

第11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完成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

故五月渡庐,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③。

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⑥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⑦,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

、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

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令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⑧,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⑨,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⑩。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

也。

注:

①王业不偏安:

帝王的事业不能自安于蜀地一隅。

②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考虑着要想北征魏国,应先平定南中诸部,以况固后方。

③非计:

不正确的计策。

④今贼适疲于西:

此指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而言。

⑤又务于东:

指同年八月东吴陆逊战败魏将曹休。

务,勉力从事。

⑥进趋:

赶快进兵。

⑦坐大:

安然地强大起来。

⑧拊手:

拍手(称快)。

⑨秭归蹉跌:

刘备因孙权击杀关羽,兴兵伐吴,公元222年至秭归为吴军所败。

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败。

⑩逆见:

预料。

利钝:

顺利和困难。

逆睹:

预料。

给下列句中的划线的字注音。

①刘繇______、王朗,各据州郡

②险于鸟巢,危于祁______连

③曹操拊______手,谓天下已定

④关羽毁败,秭______归蹉跌

⑤中间期______年耳

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是说与其受制于他们,哪比得过去讨伐他们呢?

B、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意思是说行军艰苦,不能按时进食。

C、伪定一时——意思是说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

蜀汉自居正统,故称曹操为“伪”。

D、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思是说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什么?

本文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哪一句?

抄写原文。

简要述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北伐曹魏的理由的。

从《出师表》《后出师表》中找出至今仍用于口头的词句,体会本文用词精练、句法工整的特点。

【答案】:

【解析】:

第12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

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

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

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

太愿意啦!

我再问你:

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

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

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

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

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

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

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种角色,或别的什么,唯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

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给不出一个答案。

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④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第3段中的“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

文章第2,3段针对______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______的道理。

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做“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______。

(用原文回答)

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其中,“这一标准”是什么?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

【答案】:

【解析】:

第13题【默写】

按要求填空。

①清代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描绘了一幅听竹的画面,我们学过的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也有一句描绘类似情境的诗句:

______。

②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

③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④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

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______。

⑤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4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③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①河:

黄河。

②岳:

华山。

③遗民:

指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

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本诗重在写“迎凉有感”,在入题前却极言山高水长,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手法,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称做______,陕北民歌“______”形式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

如果把本诗第三句中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行不行?

为什么?

本诗与陆游《示儿》诗的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对______的同情,对______的期盼,同时也暗含对______的不满。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