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713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docx

精品教案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1.能用凑十法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理解算理。

2.选择点数、“凑十法”、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3.利用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另一个是“用数学”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第二部分内容是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本小节分为两部分,一是口算,一是“用数学”。

先要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先要出示运动会场景,挂图示,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入境。

接着,看会场看台上的饮料图,提出“一共有多少盒?

”让学生思考、交流。

1.关于9加几。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说明时可借助实物或课件演示:

先把纸箱里的9盒凑成10盒,装满一箱,再和箱外的3盒相加,一共是13盒,使学生对“见9凑10”形成清晰的印象。

2.进行“做一做”和练习时,要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果。

3.关于8、7、6加几。

教学例2时,要注意操作,利用9加几的基础,把8凑成10,通过摆圆片,边摆边数,加深感性认识,强化“把8凑成10,就是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

教学例3时,要突出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放手计算8+9,交流方法,提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

4.关于5、4、3、2加几。

教学前要组织学生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教学例4时,要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5+7就想7+5=12,所以5+7=12。

5.关于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学例5、例6时,要注意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可放手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

在练习时,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

6.关于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分组研究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发现规律,老师起引导作用。

之后,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7.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要注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数量关系。

(2)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可利用“扑克牌”游戏、“找朋友”游戏、“接力赛”“对口令”等;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练习,提高实效。

(3)“用数学”的内容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1 9加几……………………………………………………………………………………1课时

2 8、7、6加几……………………………………………………………………………2课时

3 5、4、3、2加几………………………………………………………………………2课时

4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9加几

教材第88、第8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

1.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初步理解“凑十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正确计算9加几是重点。

2.理解“凑十法”是难点。

运动会场景的课件,卡片,小棒等。

1.9+(   )=10

2.口答。

3.口算。

9+1+4=   9+1+3=   9+1+7=

9+1+5=9+1+6=9+1+8=

出示运动会场景图,并配有声音:

学校春季运动会正在举行,现在进行的比赛有跑步、跳绳等,此外还有啦啦队。

1.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1)运动员很辛苦,我们给他们送点儿饮料。

(出示饮料的画面)

(2)说图意,并出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3)共同解决问题。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电脑依次显示各种方法)

重点演示“凑十法”。

边演示边口述:

纸箱内有9盒饮料(闪动),箱外有4盒饮料(闪动),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现在的饮料,列式是9+4。

把4盒中的1盒放进箱里凑成10盒,外面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一共是13盒。

(动态显示)

③学生自己结合图说方法。

④老师充分肯定各种方法,指出欣赏“凑十法”。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9加几的题目。

板书:

9加几

3.出示:

9+4=

小组合作,利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请各小组派代表到投影下演示。

老师强调操作过程:

9加4等于几,把4分成1和3,把1和9凑成10,10加3等于13。

请学生独立操作一遍。

脱离小棒,抽象算式。

老师边板书边叙述操作过程,即:

1.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1~3题。

2.练习二十的第1~3题。

1.练习二十的第4题。

2.练习二十的第5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2题:

(按列算)12 12 15 15 18 18

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3题:

11 13 15 17  12 14 16 18

2.练习二十的第1题:

9+7=16

练习二十的第2题:

13 14 16 9 10 18 17 19 15 12

练习二十的第3题:

8 13 18 9 15  12 8 10 11 2  16 4 4 17 2

思维训练

1.9+5=14 5+9=14

2.< = < > < >

9 加 几

  “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

捷等特点,它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

  计算9加几时,因为9和1可以凑成10,所以把小数拆成1和几,先算9+1=10,

再算10加几,求出得数。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坐不住的特点,创设情境,以学校开运动会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2.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独立思考,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这样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9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

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第88页,通过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入,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第89页例1中,解决9+4等于几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大数点数及“凑十法”等计算方法。

画面上还有一个小学生在问:

“你是怎样算的?

”体现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情景图,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7、6加几

教材第91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1.学习8、7、6加几的题目,正确计算,理解“凑十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操作能力。

1.正确计算8、7、6加几的题目是重点。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是难点。

主题图,视频投影,小棒等。

1.口算。

9+4=   7+3=   9+7=   9+5=

9+6=9+8=9+9=9+2=

口算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9加几的方法。

2.填空。

8+(  )=10    6+(  )=10    7+(  )=10

8+2+6=(  )7+3+2=(  )6+4+2=(  )

3.口答。

1.出示主题图。

(1)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2)怎样做就能解决“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的问题?

学生答,老师板书:

8+5=

(3)探索8+5的计算方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汇报。

方法有多种,老师重点请学生操作“凑十法”。

问:

这名同学把几凑10?

把几分成了两部分?

你能完整地边摆边说这个过程吗?

试一试。

再请一人说凑十的过程,并请学生完成板书:

2.“做一做”的第1题。

(1)出示第一幅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小棒。

②学生汇报,老师归纳。

板书:

原来,7加几的题目,只要把7凑10,就容易计算了。

(2)出示第二幅图。

①你能不能也用“凑十法”算一算?

(可适当点拨)

②学生汇报,老师归纳。

板书:

请学生用迁移方法,独立计算,再汇报。

3.看板书小结归纳。

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题目都可以运用“凑十法”,只不过8加几的题目是把8凑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7加几的题目是把7凑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6加几的题目是把6凑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的第2、第3题。

2.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3.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4.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1.写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题目,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填空。

8+4=8+2+   8++=8+7   7++=7+5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 <15   7+ <14   6+ <12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的第2题:

(按列算)13 13 12 12 12 12

教材第91页“做一做”的第3题:

10 12 14 16  11 12 13 14  11 12

2.略

3.8 10 15 13 16 11 18 14 17

把8换成6:

10 6 8 13 11 14 9 16 12 15

把8换成7:

11 7 9 14 12 15 10 17 13 16

4.略

思维训练

1.略

2.8+4=8+2+2 8+2+5=8+7 7+3+2=7+5

3.0~6 0~6 0~5

8、7、6加几

  想8、7、6加几凑成10,8和2凑成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7和3凑

成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6和4凑成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

如:

    

1.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正确的算法。

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探究范围,其中有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本节课探索的目标比较集中,借助学具,学生自己解决了8加几的研究,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解决7加几、6加几的,这就是学生探究的欲望。

2.本节课的情境、练习都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需要不断地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刺激。

整节课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度过的,练习的设计也做到了开放活泼,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教材第91页的例2通过一群小学生跑步的场景引入计算问题。

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凑十法”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习”的过程来设计。

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他们已经基本能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比较得心应手了,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积极得出计算的方法,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8、7、6加几

教材第92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一的第4~10题及思考题。

1.继续学习8、7、6加几的题,学会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

算式卡片,口算转盘等。

1.计算,同桌说方法。

9+6=   8+4=   7+5=   6+5=

2.口算。

9+7=   7+6=   8+6=   9+8=

8+5=6+6=9+4=8+7=

出示例3:

8+9=

1.学生独立想办法计算。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想:

8+9=?

3.看板书提问。

哪种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

为什么?

(第三种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因为9+8=17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交换9和8的位置,得数不变)

4.有哪些题目能用这种方法做?

请同桌议论,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5.汇报。

7+9=   7+8=   6+7=   5+6=   4+9=

6+8=5+7=2+9=4+8=5+9=

4+7=3+9=3+8=6+9=5+8=

同桌看算式说得数。

1.教材第92页“做一做”的第1~3题。

2.练习二十一的第4题。

3.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

4.练习二十一的第9题。

1.2+2+2+7=+7

2.□和○分别代表什么数?

▲=2 □+▲=11 □=(   )

○+▲=12○=(   )

3.任选1~19各数填进中,使每条直线上的数相加得18。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2页“做一做”的第1题:

15 15

教材第92页“做一做”的第2题:

13 14 16  13 14 16

教材第92页“做一做”的第3题:

8+3=11 7+8=15

2.< < > = > =

3.15 12 18  5 3 0

4.4 9 4  9 3 7

思维训练

1.6

2.9 10

3.(答案不唯一)可以是

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一

5.16 3 14 11 14 8 16 10 15 0 14 13 14 11 10

6.7

8.略

10.略

思考题

答案不唯一,如:

8、7、6加几

        8+9=?

想:

9+8=17

8+9=17

1.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知“凑十法”。

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最后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2.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

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教材第92页,以计算8+9为例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

“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方法,这具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8、7、6加几是在学生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方法与“9加几”相同。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感悟、动手操作和比较概括,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采取迁移与拓展的方式来学习。

使学生掌握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8、7、6加几。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应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4、3、2加几

教材第95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1.学习5、4、3、2加几的题目,掌握“口算小数加大数,可以用想大数加小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口算卡片,视频投影等。

1.看卡片口算。

9+5=   8+5=   7+5=   6+5=   9+4=   8+4=

7+4=8+9=9+3=8+3=6+7=7+9=

9+2=7+8=6+8=9+6=

2.说说你是怎样算8+9的。

1.教学例4。

出示:

5+7=

(1)想一想,怎样算?

试算,写出结果。

(2)汇报。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想:

5+7=?

(3)看板书讨论。

怎样能很快说出得数?

老师强调:

这几种方法都对,但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我们一般用“交换小数和大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计算比较快。

(4)试用这种方法计算5+8=。

①独立算。

②互相说过程。

③请一两名学生说过程。

(因为8+5=13,所以5+8=13)

出示:

4+8=    3+9=

(1)先说一说怎样计算。

(2)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订正,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再给机会说过程,以巩固方法。

2.小结,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5、4、3、2加几,你知道怎样计算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自己说一遍。

(不强求说“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第95页“做一做”的第2题。

3.教材第95页“做一做”的第3题。

找规律,填出空格里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瓢虫图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列式:

①左边比右边少几只?

6-5=1,右边比左边多几只?

6-5=1。

②一共有多少只?

6+5=11或5+6=11。

企鹅图也一样,答案不唯一,只要说出道理即可。

2.(按列算)14 14 13 13  11 11 11 11

3.11 12 13 14  11 12 13  11 12

思维训练

(2)(3)(4)(5)答案不唯一。

  5、4、3、2加几

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可以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推出得数。

    想:

5+7=?

1.在出示5+7=

后,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说一说。

这样,既创立了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和完善,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取长补短,同时也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2.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思维也会开阔、活跃起来。

在学习完例题后,引导学生想:

5加几、4加几、3加几和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并适时地给出个别提示,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想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在出示5+7=后,学生想出很多种方法,老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计算,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来掌握。

本节课的加法基本上都是较小数加较大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特别是除了用“凑十法”外,还可以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多样化。

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类推、迁移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同时老师也应注意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点评作用,使学生的自学有层次、有深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4、3、2加几的练习

练习二十二。

1.练习5、4、3、2加几的题目,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口算卡片,口算小转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5.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1.把得数是15、13、12的算式写在相应的框里。

4+5    9+6    5+7    7+6    4+9

9+38+74+85+8

2.看图列式计算。

     ○ = (只)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13 11

3.12 3 12 13 10 14 1 12

4.7+5=12 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并解答。

答案对即可。

5.8 9 9 6 8 9

思维训练

1.15:

9+6 8+7

13:

7+6 4+9 5+8

12:

5+7 9+3 4+8

2.6+5=11(答案不唯一)

3.

练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因此,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老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层次,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材第97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主题图的课件,视频投影,算式卡片。

1.口算。

8+2=   9+4=   9+5=   7+3=

9+6=8+7=6+4=10+8=

2.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7+7=6+6=   7+4=

3.口算小试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2=   5+6=   9+3=   8+7=   6+7=

2+9=6+5=3+9=7+8=7+6=

4.看图列式计算。

 ○ =  

出示例5。

(电脑出示)

1.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一共15人。

7+8=15(人)

(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15人。

9+6=15(人)

1.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

(视频投影出示)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3.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1.听老师读题,学生试做。

在学校甬路两旁种树,左边种8棵,右边种的和左边同样多,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填空。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