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5744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教师论文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论文汇编.docx

《教师论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汇编.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论文汇编.docx

教师论文汇编

浅谈传统文化之魅力

摘要:

当前教育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性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传统文化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从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各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兴趣目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

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

面对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表层面,而在学生生活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教育的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声律启蒙》、《千字文》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诵读经典,在小学教育中更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一、传扬的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语数外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

而且,这并不是某些学生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是华夏子孙的荣耀与骄傲,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仔细分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声律启蒙》、《千字文》等等,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生字集中出现;第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第三是以韵文形式编辑,文句整齐、押韵、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种把生字集中起来传授,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明显有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

当然,识字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有了更多的识字量之后,可以给他们挑选更有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时也可以增加他们的阅读速度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

“经典诵读”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功效,这是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分不开的。

生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记忆力发展的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学习同样的内容要多花6至7倍的功夫。

所以有人称之为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要在13岁之前(小学阶段)用最好的方法(诵读)读最好的书(经典)。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这样一项活动,不仅仅扩展孩子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他们对文字的语感,经典诵读不仅仅强化孩子们的记忆,也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千五百年前,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他的弟子谈文化教育,“论人生处世,侃道德礼乐,评政治哲学。

”于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产生并流传了一部以记言行为主的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语录体著作。

这位教育家就是孔子,这部著作就是《论语》。

同《论语》一般,《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声律启蒙》《千字文》,这些著作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历代贤人思想、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小学期间诵读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祖国的花朵们在学习当今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营造出这样的环境,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第,次谨言,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是《弟子规》的总叙,再看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1.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这当中所要求的不正是研读经典、学习经典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吗?

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传统文化意识

教师是文化的承载者,更应当是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文化环境下,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受教者传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五、吟咏诵读,参悟体认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朱熹说:

“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人文教育能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

那么,如何去吟咏诵读呢,作为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

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

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

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

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所取代了学生的参悟体认。

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自己缺少参与和思考。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吟咏诵读,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价值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解决,老师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老师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学生发言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

如果课堂上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何意义?

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东西呢?

只有让学生参悟体认,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六、立足文本,拓展延伸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

人文教育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从汉语文化角度来说,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出自古人手笔诗词文赋曲小说不在少数。

这些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涉及到礼仪、道德、风俗、审美、建筑、音乐、军事、经济等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学生的文化根底牢固了,语文素质也就不会在浅层次上漂浮,而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

但是,教材文本资源是很有限的,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七、“彩虹”总在“风雨”后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

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

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教育、关注中国未来的人的共同努力。

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现在正处在试图改变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起步阶段。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时间感慨万千,必须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播和弘扬工作。

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本质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

让当代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国学在数学中的渗透

李志坤

现在的小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国学的“身影”。

从《弟子规》到《三字经》,从《论语》到《诗经》……每个孩子都能或多或少地来上几句。

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算术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中国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数学丰富的知识宝藏和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中华古算的思想和传统,无疑对于指导今天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怎样才能将这些国学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去呢?

  一、国学在概念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和掌握法则、公式等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指导、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

只有当我们对某一类对象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给概念下了定义,揭示了概念的全部本质属性,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并完成了概念的分类,掌握了概念的外延之后,才算是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概念。

  1.关于圆的概念教学

  圆是第十一册教材中的内容,教材中并没有归纳出关于圆的概念,只是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描述等多种活动知道这样的图形就是圆。

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很散、很乱,在学生的脑海中本节课的知识都是独立的,并没有把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

如果在这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的概念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是指圆心,同长是指半径,简短的四个字就形象地描述了圆的概念。

学生通过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既掌握了圆的概念,又把本节课零散的小概念进行了整合。

  2.关于方程的概念教学

 方程的概念在教材中有明确的描述: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但在中国古代,它最初的含义是线性方程组:

方即方形,程即考核、表达,“方程”意为“方形的表达式”。

中国古代在表示线性方程组时,未知数的记法并不出现,只写出其各项系数,在用算筹表示时,以纵向为行,各行自右至左排列,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数字阵,因此称为“方程”。

12世纪以后,我国数学家用“天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某某”,相当于现在的“设某某为x”。

14世纪初,我国元朝数学家朱世熹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

教师只有熟识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把这些中国数学历史上的辉煌介绍给孩子,可以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国学在计算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以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为例。

在数学教材中,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用列举法找出,而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对于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要求也只是局限在100以内,只是让孩子能找到就可以了。

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放弃了对短除法的教学。

其实在我国数学史上,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两种基本方法:

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非常迅速、准确地求出两个或多个较大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以上所述,现在小学高年级的一些主要教学内容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了系统的论述,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优势;但是若以现在的眼光看历史,用其内容、体系、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又会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

对此,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我国数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其特色,具有世界意义。

教师在课堂内、外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用各级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以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历来是数学大国。

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数典有祖,见贤思齐,对学生发愤图强,树立学习信心大有好处。

同时,教师应正确评价和合理吸取历史上的数学成果,结合现代数学教学特点和要求,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马蕾

【摘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

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

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造成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

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

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并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动画片,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造成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并传播中华文化经典,是语文课程当仁不让的使命。

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那么,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

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

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

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

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

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

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

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

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

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经典诗词吟诵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

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

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表演读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多国学,如三字经、弟子规、成语等它们本身背后就是一个故事。

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思索,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

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

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

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

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

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

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

 

国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李明干

摘要:

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渗透很多的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或思想,这种渗透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国学;渗透

 现在的小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国学的“身影”:

从《弟子规》到《三字经》;从《论语》到《诗经》……每个孩子都能或多或少地来上几句。

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算术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中国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数学丰富的知识宝藏和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中华古算的思想和传统,无疑对于指导今天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怎样才能将这些国学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去呢?

  一、国学在概念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和掌握法则、公式等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指导、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

只有当我们对某一类对象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给概念下了定义,揭示了概念的全部本质属性,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并完成了概念的分类,掌握了概念的外延之后,才算是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概念。

  1.关于圆的概念教学

  圆是第十一册教材中的内容,教材中并没有归纳出关于圆的概念,只是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描述等多种活动知道这样的图形就是圆。

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很散、很乱,在学生的脑海中本节课的知识都是独立的,并没有把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

如果在这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的概念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是指圆心,同长是指半径,简短的四个字就形象地描述了圆的概念。

学生通过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既掌握了圆的概念,又把本节课零散的小概念进行了整合。

  2.关于方程的概念教学

  同样作为第十一册的内容,方程的概念则在教材中有了明确的描述: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但在中国古代,它最初的含义是线性方程组:

方即方形,程即考核、表达,“方程”意为“方形的表达式”。

中国古代在表示线性方程组时,未知数的记法并不出现,只写出其各项系数,在用算筹表示时,以纵向为行,各行自右至左排列,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数字阵,因此称为“方程”。

12世纪以后,我国数学家用“天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