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594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docx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

  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XX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

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

  答案A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答案B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处于该图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

  答案B

  .中国古代艺术精彩纷呈,享誉世界,其中集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是

  A.麦积山石窟B.敦煌莫高窟

  c.大足石刻D.云冈石窟

  答案B

  .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

  答案c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

  宋代区域西汉元始二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

  北方965149493459

  南方11165257830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c

  0.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1.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答案c

  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3.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非农业税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2408.11567.760:

40

  天禧末年2641.23874.040:

60

  厢宁十年2021.35117.2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宋代时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

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A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

  答案B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

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答案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

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小题)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答案治国思想:

以民为本。

唐太宗的实践: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0.小题)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材料二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

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之。

  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思想:

富民思想。

问题:

官吏经商;措施:

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

联系:

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

“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编摘自《太平御览》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答案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

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

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

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

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

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

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

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

  答案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

  0.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诏:

“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历史背景: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1.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

主张考诗赋;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

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三个基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

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XX年高考题

  选择题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唐太宗这句话表明他想通过宰相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从材料“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可以得出这一认识。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从此题中可以看出,新高考一是重基础重点知识考查:

二是重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获取,不以“死记硬背”为考查的方式。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在唐代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①③属于政治方面,②属于经济方面,④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记住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分别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唐玄宗属鸡,出生之年地支必定是“酉”,题中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有“酉”,难度相对降低。

  《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材料中“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及题干中“记载尚有许多”,表明本题的主题是唐代官府与大姓关系,且不是个案。

可用排除法,门阀士族一直是唐代统治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应是既有矛盾又互相依赖,B项可排除;c项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可排除;D项材料不能看出,地方割据需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条件,且士族大姓可能在某些方面势力膨胀,威胁官府统治,但不一定具备割据的全部条件,D项也可排除。

  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B.唐朝

  c.明朝D.清朝

  答案B

  解析首先注意题干中“未完成”“交通路线”等关键词,再仔

  细观察地图中“交通”最远已达西亚、朝鲜、印度等,这说明

  当时的对外交通已比较发达,但当时的交通并未到达非洲等更远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交通图应

  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前。

由此可首先排除c、D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再比较A、B两项,可知B项符合题意。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

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答案A

  解析活字印刷术宋代才发明,指南针、火药与火器是在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促成技术转移。

只有造纸术是在唐朝时期转移的。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答案B

  解析杜甫是唐代诗人,暗含的题干要求是唐代书法家。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所以排除A项;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楷书大师,杜甫的诗描述的是草书,故排除c项和D项。

  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

《步

  辇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

  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

  赞的情景。

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②作者是阎立本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B

  XX——XX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

  答案c

  解析府兵制是北魏时期形成的,均田制也是北魏时期形成的,故可排除A、B、D三项。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答案D

  解析本题仅是考查三省的职能,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XX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

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我们知道这是印度为玄奘修建的纪念堂,由此可见玄奘为中印双方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

“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起讫地应该是

  A.北京至广州B.扬州至杭州c.北京至杭州D.杭州至广州

  答案c

  解析中国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它的起讫地是北京至杭州。

康德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

  答案A

  解析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始创于北魏;隋唐沿用并完善;唐朝中期由于土地

  兼并严重而难以维持。

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北魏至唐初的租调制,就是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推行,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

  “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B.陶渊明c.曹操D.白居易

  答案D

  解析饮茶之风盛行,必然茶树种植比较普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最早应为唐朝。

A、B、c三项的人物均生活在唐朝以前,只有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

  答案B

  解析看清题目的提示词“派遣留学生”“唐朝”“政治经济改革”,联想到唐朝时日本的遣唐使回国后策动了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理解了“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基础上,可以知道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B.扬州c.泉州D.广州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判断能力。

  0.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

  A.《大衍历》B.“太初历”c.“十二气历”D.《授时历》

  答案A

  解析《大衍历》为唐朝僧一行制订;“太初历”为西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十二气历”为北宋沈括制订;《授时历》为元朝郭守敬编定。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回答:

  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答案目的:

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

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积极作用:

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

开凿大运河的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