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梅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609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文化的梅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的梅岭.docx

《文化的梅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的梅岭.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的梅岭.docx

文化的梅岭

搜狐博客>【SOHU-红树林】红树主人之粤教版高语学堂>日志>时文美文

搜狐博客>【SOHU-红树林】红树主人之粤教版高语学堂>日志>时文美文

标签:

苏东坡 戚继光 梅岭 广东 梅花 分类:

时文美文2010-01-0511:

13

文化的梅岭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嘚嘚”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

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

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

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

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

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

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

”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慰藉。

  7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

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

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又写下一首《庾岭梅花》: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

“官为谁?

”随从答:

“是苏尚书。

”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

“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

诗云: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苏东坡回到中原后,选择了定居常州,没过多久病逝,享年65岁。

  《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

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

“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

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斑。

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

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

”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

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纂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集《止止堂集》。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戚继光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三年后在孤独凄凉中溘然长逝,享年60岁。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

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

”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

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

“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

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

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

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

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作者:

徐怀谦)

  

 

【相关资讯】

 

梅岭简介

  梅岭山位于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香国”而享誉南粤的广东省韶关南雄市,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岭南第一关”——梅关,设在梅岭上,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梅岭位于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一大庾岭东段,横亘粤赣之间,紧扼南北咽喉,因战国时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而得名,这位先行的拓荒者,为中原文化在南蛮之地的传播走出第一步。

梅岭景区的闻名之处,一是古关古道,二是古人古事,三是寒梅胜景。

  梅岭设关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

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

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关古道在历史上是相当繁忙的,是古代重要驿道,设施相当完善。

  梅岭历史悠久,自西汉末年始,便有一大批名人学士先后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佳作和人文古迹。

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如张九龄、宋之问、朱熹、苏轼、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林则徐等,都曾在梅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梅岭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历朝大儒名士留下名诗佳作700余篇。

现保存有洪崖丹井石刻、宁献王朱权墓、皇姑墓以及西山万寿宫、天宁寺等文物古迹。

  梅岭山以梅花自古闻名。

每年一月份,粤北天气多是白天阳光灿烂,夜间低温霜冻,日夜温差大,适宜梅花生长;同时梅岭南北两坡气候差异明显,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

因此,梅岭的梅花通常在元旦至春节之间持续开放一个多月,梅关古驿道两旁的白梅竞相绽放,一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幽香阵阵,吸引着省内各地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梅岭驿道是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山势蜿蜒,形为游龙;层峦叠翠,又似画屏,自然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富。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距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

梅关古道为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一大庚岭东段,大庚岭横亘广东、江西两省之间,全长200多公里。

梅岭海拨只有400多米,但它处于大庚岭之咽喉,地势险要。

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

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

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

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岭多梅树,故称梅岭。

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

“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

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

“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

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

”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庚岭,要看红雨熟黄梅。

”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交通要塞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

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

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

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

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

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

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

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

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

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

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

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

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

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

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不断修建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

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

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

它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

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

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

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

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

  梅岭驿馆,驿站:

亦称"置邮",是古代官员、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古代驿站主要起着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

梅岭驿,又称大庾驿。

县志载:

水城南20公里,峻岭盘蹬,上山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

“梅花国”。

明、清时馆驿移于城内驿使门。

称水马驿。

“陆睡有车马、水路有红船”。

驿馆内还有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

今重建的梅岭驿馆,是1991年县政府拨款兴建的。

位于接岭桥东,梅岭脚下,旧址传说是古代的下马坪。

坐东朝西,仿古建筑,为客家转屋式设计,分两部分,前部为曲折走廊,后部为数根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房屋。

走廊与房屋间,形成半圆形院落。

大门为歇山式顶,黄色琉璃覆盖,红色漆粉柱,楹联云:

剪取南安半江水,即是梅城一岭花。

  古枫是梅岭一大景观。

现尚有三株千年古枫,若站立在驿馆前,可看见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的古枫大树,高耸入云。

尤其驿馆西侧的那棵古枫,几乎遮住了半个山岭。

树高有43米,树径两三个人才能合抱;驿馆下云封寺前那两棵古枫也高有38米,左右耸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对守候着山门的卫士,十分壮观。

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叹。

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

“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秋发庾岭》诗中也说: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把个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梅岭的古枫也和梅岭的梅花一样,与一般红枫不同,而有其特异之处。

一般的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甚是好看。

  憩云亭,初名半山亭。

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今名。

憩云亭是梅岭景区景点之一,今亭建于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兴建。

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周围有栏杆、水泥坐凳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光。

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

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

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在今亭的原址上还建过“介梅亭”。

那是为纪念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十分不满,因此,“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

  “重来梅国”碑的石碑系梅岭一小景点。

石碑位于憩云亭前数十步的驿道旁。

清同治年间立。

为赭红砂质横碑,碑长2.7米,碑宽0.6米,阴刻有"重来梅国"四个大字,是湘军管带、清军总兵刘胜祥书题。

同治三年(864年)农历八月,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率领下,曾在梅岭一带与湘军激战,后太平军主动撤退到广东,又转战福建,次年太平军在福建内讧,侍王被杀,太平军在汪海洋率领下,再次回到江西,又在梅岭与清军激战、对峙数月后,湘军来增援清军,太平军才退到广东,而刘胜祥自鸣得意,傲慢地写下了这几个字。

此碑也反映了太平军在梅岭的战绩,今保存作为历史遗迹供游人参观。

  望梅阁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

后亭圯。

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

今亭于1990年重建。

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

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

“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

”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

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

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

在阁楼上,人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

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

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友》图,令人赏心悦目。

  春落梅枝头,一年一度的赏梅季节到来。

早春赏梅,寻访赏梅胜地,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

梅岭梅花有梅花1000多亩。

每逢2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海涨潮,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苏轼《题岭上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

山中还建有“望梅阁”,是观赏梅花的绝佳处,是我国十大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

  腊梅花开时节,梅花怒放之时,但见数百亩梅园,秀枝横逸,百态千姿,竞丽争妍,呈现一派“入山无处不花枝”的景观。

游人慕名而来,漫步鄢陵的乡野,犹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横碧玉,蕾破黄金,分外迷人。

游人可以登上望梅阁,不仅可以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宏伟气势,还能看到梅花凌寒绽放,暗香浮动的景象。

  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

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

庾将军姓庾,名胜。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楼船将军杨朴在抚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

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

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

  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

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

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国家的一种形式。

  

  

 

 梅关关楼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

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始设横浦关。

旧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称小梅关。

今残存的梅关关楼称大梅关。

它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关始建于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

县志载:

“江西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立梅关以分江广之界。

”梅关因战争,使关楼累圮累修,现存的残关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

原关楼分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

今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

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说明关门也重叠数层,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城门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未注落款。

城门二侧有联曰:

“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系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

北面城门上石碑刊刻的是“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落款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

东侧是登关楼的惟一蹬道。

西侧3米,竖立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

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后与红一军团汇合,组织著名的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

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

  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印花税。

是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

据史载,清嘉庆年间,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1200两税收多两倍。

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关是人们的寻古觅胜之地,近年到梅关参观访问过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有陈丕显、毛致用、张震和社会知名人士李葆华、于光远、赵忠祥等。

影视界并以梅岭、梅关为外景拍摄过《梅岭星火》、《从奴隶到将军》、《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闻记录片,梅岭、梅关因此更是名扬海内外。

  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

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

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

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

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梅岭诗碑林是近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

  陈毅隐蔽处,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也一位著名的儒将。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与项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梅山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梅岭,他率部与敌人周旋,几次遇险。

隐蔽处位于梅岭半山窝,过去这里林莽繁茂,茅草丛生,一派凄凉景象。

由于驿道废置,行人稀少,梅岭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察看到大余县城白军的动静,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也是较好隐蔽的地方,所以陈毅选择此处,作为临时住所。

但是,1937年5月间,由于派去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发生了史称的“梅山事件”。

当时陈海叛变后,为了向敌人请功,他送假情报进山,伪称党中央已派人来大余,要陈毅亲自到大余城见面联络。

当时与党中央失去联络很久的陈毅,信以为真,次日在梅山区委黄占龙的护送下,化装成商人,来到原地下交通站——驿使门外的“糖铺”。

远远一看,见“糖铺”已被敌人查封,始知出了大事,两人分别回到山里。

据说,陈毅化装后穿着士林布长衫,戴了黑色眼镜和礼帽,使守候的敌人未能识破他,陈毅一直从糖铺闯至梅峰桥,才拐弯逃出虎口。

陈海诱捕失败,敌人就迫不及待出动大批军警到梅岭搜山,并放火焚山,企图把游击队烧死于山中,多亏老天有眼,那日傍晚后,岭上下了一场大雨,把山火浇灭,陈毅才从草丛中出来,会合了其他战友。

他料定敌人还不会甘心,可能会采取更恶毒的手段,于是决定把特委游击队及时转移至油山,避免遭受更大损失,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

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

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

云封寺有联云: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

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弘法。

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

他说:

“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

”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

“为何愁眉不展?

”正一如实奉告。

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

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

“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

”吕仙此时迫问:

“不是戏言吧?

”财主哪里知道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