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191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校级联考】河南省宜阳县红旗实验学校【精品】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图是为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B.火烧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

3.下列不是鸦片战争中出现的人物()

A.林则徐B.陈化成C.陈玉成D.关天培

4.中英《南京条约》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D.开放通商口岸

5.“圆明园,我为你哭泣!

”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

A.英德联军B.德法联军C.英法联军D.美俄联军

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7.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B.太平军攻占苏州C.定都天京D.青浦大败洋枪队

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割让的领土是()

A.九龙司B.新界C.香港D.香港岛

9.为什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A.两次战争侵略者相同B.两次战争性质相同

C.两次战争目的相同D.两次战争结果相同

10.“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这是台湾人民因为哪条条约的签订而集会示威(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尼布楚条约》

11.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过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作品以及相关人物是()

A.《天朝田亩制度》和洪秀全B.《君主立宪制》和麦哲伦

C.《资治通鉴》和司马光D.《资政新篇》和洪仁玕

12.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率军收复新疆的爱国将领以及他进攻的策略是(   )

A.左宗棠和“先北后南,缓进急战”B.李鸿章和“走为上计”

C.曾国藩和“无中生有”D.张之洞和“浑水摸鱼”

13.1861年,一位沙俄渔夫在库页岛附近捕鱼遭到清军阻挠,但是渔夫说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那么它的理由应该是()

A.沙俄实力比中过强大B.沙俄人民法律意识强

C.符合中俄《瑷珲条约》的规定D.符合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

14.1861年阻击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是()

A.洪秀全B.道光帝C.陈玉成D.李秀成

15.以下条约中同时有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内容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中俄《北京条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6.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洋务运动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二、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

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

请你写出这次运动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一个中央两个地方)。

(2)材料二反映了这一运动的哪项内容?

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轮船招商局与该运动的哪一口号有关?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该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18.识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材料二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命令舰队躲进海港,日军趁机获得制海权……第二年,军队战败,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材料中所给的“甲午”指的是哪一年?

请分别写出牺牲在黄海海战和山东半岛上的民族英雄。

(2)马关是中国人的伤心之地,与此相关的条约中与以往不同的新内容是什么?

写出被在此条约中日本割走的领土。

(3)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史实。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

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和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抵抗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而陈玉成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领导人,不是鸦片战争中出现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鸦片战争的出现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能够打破中国的“闭关锁国”,打开中国市场,实现更大范围通商,开放通商口岸最能直接体现根本目的,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和打开中国市场无关,不能消除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C项协定进出口货物的关税是进一步提升英国商品竞争力的手段,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烧毁了圆明园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瑷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沙俄共割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是帮凶,英国、法国是侵略者,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沙俄共割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

7.C

【详解】

太平军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割让的领土,D项符合题意;A项是1860年《北京条约》中割让的领土;B项是1898年英国强租的领土;C项不符合史实。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性质相同,都是一场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发动的,不符合题意;两次战争的根本目的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C项是两次战争的共同点,“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更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D项也是两次战争的共同点,但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有一定难度。

解题的关键需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这句话的涵义,解题时,要深入仔细的分析几个选项并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答案,;C项迷惑性较大,需要对BC两项进行分析理解,“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最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1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B。

11.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作品,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BC两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率清军分三路挺进南疆,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率军收复新疆”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所以,渔夫说自己做法合法的理由是符合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的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领土。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1861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在上海阻击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与题干“1861年阻击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无关;B项是清朝的皇帝,与题干“1861年阻击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无关。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同时有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内容的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没有割地、通商内容,中俄《北京条约》没有赔款、通商内容,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年—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1894年—1895年,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

所以,这位老人可能经历的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即②③④项是可能经历的事情,C项符合题意;①⑤两项是这位老人不可能经历的事情,需排除含①或⑤的ABD三项。

故选C。

17.

(1)洋务运动中央:

奕䜣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个写出来两个即可,并且字不可错)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意思对即可)

(3)“求富”。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依据材料二信息“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兴办的新式学校;目的是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3)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第二问,依据材料三信息“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可知,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必再向外国每年付出数以万两的白银,也就即洋商的利益遭受到损害,而中国的产品也可与洋商分一杯羹;这些都反映出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

(1)1894年。

邓世昌、丁汝昌。

(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有后半句即可适当得分)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发动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所以,材料中所给的“甲午”指的是1894年。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人绝境。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

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最大的不同是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它是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一种手段,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深入到了资本输出这一阶段。

这项规定也标志着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合法化。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点睛】

解第

(1)题时,第一问需抓住信息“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问,需联系教材,可回答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解第

(2)题时,解题的关键需熟悉《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新内容是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解第(3)时,需联系教材,结合《马关条约》的影响,可回答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