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370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docx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理论考前辅导班资料简答题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重点)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政体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7.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美国,舒尔茨)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

8.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论述)

(1)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高等教育必须具有文化的性格,既要尊重文化又要创造文化,尤其当文化处于边缘化和荒漠化的背景下,加强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刻不容缓。

(2)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二、文化系统与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三、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一、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

(一)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专精的现代化理论知识。

(三)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四)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论述)

(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价值取向实质。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采用不同的价值取向。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有推动作用,但容易导致教育的被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但忽略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的相互协调与整合。

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论述)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

(1)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两者相结合(3)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要求需要两者相结合

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5.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论述)

一、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但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

我国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的措施

(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3)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高等学校学制建立的依据:

(1)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要点)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2)建立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3)形成新的办学体制,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4)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

(1)完善教师聘任制。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2.高校师生关系(论述)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直接的作用。

无论是教师中心主义还是学生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都是片面有害的。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二、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三、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道德义务的关系。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

一、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二、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3.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二)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相关。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相关。

2.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一)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二)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三)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四)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五)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六)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持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4.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二)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国际意识等现代意识(四)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大学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三)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1)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3)教师应做到,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4.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教学原则中的五条原则贯穿于同一过程中,彼此互相补充,要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优效果。

(1)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2)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面向群体与注重个体相结合。

(3)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是贯穿于学习认识活动始终的原则。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等方面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1)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

(2)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3)隐性课程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画出来的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变与他们独立转研;

(2)教材影视一部学科思想发展,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只是获得的过程。

(3)教材能够反应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与个别教学制相比,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

但班级授课制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基本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

3.什么是学分制,有什么特点、优势和缺点。

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学分制的特点:

(一)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

(二)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三)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4.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2.高校科研的特点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学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1.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人才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四)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1.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1)计划性与准备性,

(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6)职业发展性。

2.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3.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4.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5.教师威信的形成

(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源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6.如何提高和维护教师威信?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7.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1.大学生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

2.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单判)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这就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是有利的(判)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3)认知技能与策略;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

(4)定势作用;它对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其阻碍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1.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2.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3.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如何做到,论述)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膜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言语直观和实物、模像直观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认真准备。

观察中,学好观察技能,把握合理观察程序,做好记录。

观察后,分析、整理、总结,并析出观察报告。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

(2)观察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3)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5.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1.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2.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快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3.大学生如何进行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结合记忆与编码要求的有关要点.

(2)复习时机要得当:

及时复习(3)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4)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采取“过渡复习”即在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达到150%即可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实质及特点

心智技能:

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

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作经验2.区别与操作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3.区别于习惯行为,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与经验

(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思考)(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中等强度的动机和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论述题: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案要点):

1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a定义,创造性思维是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即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并且离不开创造性想象。

B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直觉过程没有明显的分析活动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正确与错误不取决于直觉本身,而是取决于分析思维的严密的检验与认证,eg:

在育种过程中,任直觉某一批种子出芽率会很低甚至不会出工芽,但这一直觉是否正确,还须经过分析和逻辑推理,该批种子虽然看上去是饱满,且颜色有些发暗,而且闻起来却有些发霉的气味,由它曾经过洪水浸泡过并且没能够及时凉晒,推理出该批种子出芽率不高或是不能出芽c辐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辐合是单一模式归一的求取答案,而发散则是思维方向向外发散寻找多种答案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e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相应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人脑直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

(1)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

(2)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3)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4)老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A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正确而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主情感功能均得到充分地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b创造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集思广义,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守A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可暂缓评价B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或补充意见C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D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谱的想法c.创造性思维的戈登技术:

创造性思维培养形式多样,可直接进行智慧训练,也可利用课外创造发明,但培养学生创造性产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任何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它做法均不应干扰或取代之,否则将会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3)自我意识的统一。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2.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

他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自我比较、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三)努力完善自我1.正确处理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的三个基本状态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

(2)态度决定人们行为的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种任务。

(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

从众和服从。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等特点。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