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393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茂名市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茂名市2018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坐。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答案】C

...............

2.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

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

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

这说明隋唐时期

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

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

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调主要征收绢、帛、布等纺织品,所以在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中,女子纺织品除了自给自足外,主要用于缴纳赋税,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农桑并种,并未体现出专业性,排除A。

材料体现农桑并种,没有涉及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排除C。

由材料“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可知绢具有一定的流通价值,不能体现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排除D。

3.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

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收入增加,相应的世俗文化兴起,说话艺术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于是出现了以此为生的专门的说书人,故D项正确。

唐代已经出现“说话”艺术,排除A。

B项说法错误,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世俗文学不可能成为文化主流,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而是强调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化发展,排除C。

4.酉官父姆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意识形态与政治相统一,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体现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排除。

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排除。

材料体现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而不是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

5.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

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

该机构的设立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

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

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

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农民起义军占领上海,导致上海海关税收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往来;为了保证上海中外贸易的正常进行,外国势力暂时接收上海海关;之后,面临内忧的清政府与之谈判,被迫将上海海关交予外国人,成立了上海海关税务司,由外国人收税后交予清政府;故材料反映上海海关税务司的设立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B项正确。

材料强调上海海关税务司设立的背景,而不是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而是强调上海海关税务司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排除C。

中国海关走向近代化是在1861年成立海关总税务司,排除D。

6.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

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

针对孔教的争议

A.造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

B.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

C.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变革

D.推功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是反对尊孔的;袁世凯上台后大肆宣扬孔教,意图为其称帝而做舆论准备;先进的知识分子章太炎等立即反对,并掀起了思想界的深层革命——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

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没收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而是关于孔教的争议引发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

近代中国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D。

7.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

中共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

该条约的签订

A.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B.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

C.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

D.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与苏联结盟,表明了反法西斯的态度,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没有涉及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排除B。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已经实现分裂对抗到走向合作抗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D项夸大条约签订的作用,说法错误,排除。

8.下表反映了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其影响是

年份

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业

注册(万户)

从业人员(万)

注册(万户)

从业人员(万)

1988

4

1000多

2300多

1990

9.8

170.2

1328.3

2092.8

1992

13.9

230

1533.7

2467.7

A.改变了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现状

B.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1988年开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92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现状,排除A。

材料反映的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农村改革,排除B。

在公有制的体制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排除D。

点睛:

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1988、1990、1992)和数据变化(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提取有效信息为: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结合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9.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司法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

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陪审法庭对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的决议有最后批准权,起到了制衡作用,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是强调权力制衡,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而是强调权力制衡,排除B。

材料强调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是保护民主政治的运行,排除C。

点睛:

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结合权力制约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0.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

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天主教逐渐遭到人们的反对,社会价值观逐渐从禁欲主义转变为以人为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绘画的对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故A项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没有发生改变,仍然信仰上帝,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而是强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排除C。

文艺复兴时期,教权依然凌驾在世俗政权之上,排除D。

11.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

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

这反映出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832年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逐步兴起,为保护自身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也要求参与政权,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排除A。

材料涉及议会改革,没有体现腐败问题得以解决,排除B。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排除C。

点睛:

本题以英国议会改革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推动议会改革的因素,可从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的角度思考即可。

12.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

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

这说明

A.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B.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C.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美国首当其冲,表现为美元多次贬值,其他国家纷纷宣布与美元取消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欧、日纷纷发展自己的货币体系,美元失去了霸主地位,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多元化,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不代表美国失去经济霸主地位,排除A。

材料强调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而不是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只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瓦解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

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

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实行蠲(免除)免政策,1685年至1687年,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l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

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人口也迅速增长。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清末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

1894年以前,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

1894年以后,《苏报》《申报》《国闻报》等地方报纸刊登欧、美、日的农业新知。

1898年,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内设农务司,专理全国农政。

此外,各省也设有劝业道掌理农政。

除政府中的农政机构外,1904年以后各省又有农会之成立。

农会是半官方的组织,由地方政府倡导,由地方绅民组织,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补助。

除了农会实际教导农民农业新知外,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以传播现代农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

【答案】

(1)白上而下多措并举;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

(2)述:

引入西方现代农业技术;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近代农业组织出现;农业教育走向近代化;推广现代农学的方式多样。

评: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晚清农业近代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可概括为自上而下多措并举;根据材料一“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可概括为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根据材料一“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可概括为改革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可概括为改革赋税制度;另外还可从政府主导方面概括。

(2)第一小问是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可概括为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二“1894年以前,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可概括为引入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根据材料二“1898年,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内设农务司,专理全国农政”可概括为近代农业组织出现;根据材料二“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以传播现代农学”可概括为农业教育走向近代化;综合材料还可从推广现代农学的方式多样方面回答。

第二小问是评晚清农业的新变化,学生可从原因及影响等方面对晚清农业的新变化进行评价。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导航技术的演变

原始导航

最初以石头、树、山脉等作为参照物;渐渐发展到天文观测法,即通过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来判断位置。

指南针导航

北宋,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

南宋,指南针发展成罗盘形构,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它指示方向。

元代,罗盘传入西方。

地理大发现中,欧洲人改进的罗盘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明清时期,沙漏等计时工具的使用使导航更加精确。

无线电导航

19世纪末,无线电发明,人们利用电磁波传播的特性,通过无线电波的接收、发射和处理,实现对运动载体的定位和导航。

卫星导航

1957年苏联发射了史波尼克人造卫星,标志着导航进入了卫星导航时期,卫星导航兼备了天文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的优点,实现了全天候、全球自动定位。

进入21世纪,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业。

——据李莹《导航技术及其发展》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导航技术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发展。

阐述:

古代传统科技日益进步,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导航依赖羟验向依靠仪器转变;罗盘的发明及改进,计时工具精度的提高,使导航更加精确。

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导航设备和技术不断现代化。

总之,导航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结果。

【解析】本题以导航技术的演变为切入点,以科学技术素养立意,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查学生阐述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首先要结合材料“南针导航”“卫星导航”等信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确定论题为导航技术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发展。

然后围绕论题,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指南针用于航海、计时工具促进导航发展、代物理学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阐述即可。

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要注意逻辑严谨。

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不能是论题的简单照抄,应该前后照应,有一定的理论升华。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初,国家与士族豪强之间对人口的争夺愈演愈烈。

户籍制度是赋税制度的基础,户口疏漏严重侵蚀了国家的税源。

为了加强对劳动人口的控制,进而保证政府有效集中全国财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隋政府进行了户籍改革,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之法。

“犬索貌阅”就是整顿户籍,核对户籍与本人貌龄,如有不实,里正、党长流配他乡,同时实行相互监督举报。

通过这次检括,效果斐然。

在实行“大索貌阅”的同时,由官府根据民户所拥有的土地、财产及人丁多寡,划为上中下三等,注册造籍;再按户等高低及各自负担能力,从轻制定出每等户的应纳税额,称为“定样”。

每年正月五日各县派员下乡巡视,以五百家或三百家为团,据册核实,防止吏员庇护作弊,故称“输籍法”。

输籍法大幅度减轻了中下农户的负担,所以“浮客悉自归于编户”。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

(1)改革兼具经济政治双重目的;全面清查人口;与赋税制度相结合;保障措施严厉等。

(2)当时隐匿人口的现象基本消除;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抑制了豪强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赋税制度的顺利实施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保证政府有效集中全国财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可知是改革兼具经济政治双重目的;根据材料“大索貌阅”可知是全面清查人口;根据材料“输籍定样”可知是与赋税制度相结合;根据材料“如有不实,里正、党长流配他乡,同时实行相互监督举报”可知是保障措施严厉等。

(2)关于简析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学生首先提取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措施,据此来分析其作用。

如根据“保证政府有效集中全国财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得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抑制了豪强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的认知,根据“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得出“当时隐匿人口的现象基本消除”等结论。

点睛:

本题引用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作用”,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保证政府有效集中全国财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欧洲各国对美战债起源于第一吹世界大战,包括协约各国在战争期间向美国的借债,以及战争结束后,美国向各国提供的复兴贷款。

在战债问题上,美国方面反对将赔款与战债联系在一起,坚持有债必还的原则。

而法国则主张将对美国的债务建立在德国赔款的基础上,这也是英、意、比等其他国家的共同看法。

美国国会于1922年成立了“世界大战外国债务委员会”,自1923年至1926年先后同13个国家达成了战债协议,规定了各国战债的偿还期限及利息。

赔款问题同美国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欧洲的困境给美国提供了插足的机会。

1924年4月,由美国主持的“道威斯计划”,确定了1924-1929年的具体赔偿额。

为确保德国如期赔款,由美国银行家向德国提供大笔贷款以促进德国经济的复兴。

对此,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协约国又把它送回美国政府。

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转手——没有人失去一个便士。

——据李世安《世界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l一战后在战偾与赔款问题上美周与欧洲国家的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插手赔款问题的影响。

【答案】

(1)美国从纯商业的角度认为有债必还,反对将战债与赔款捆绑在一起;一战使协约国损失惨重,偿付战债困难,希望通过从德国索取巨额赔款来偿还债务,所以将战债与赔款捆绑到一起。

(2)协调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矛盾;提升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有利于德国重新崛起;有利于一战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美国与欧洲经济联系的加强,导致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等。

(2)根据材料“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协约国又把它送美国政府”,进行多角度、分层次的分析,角度有德国、美国、欧洲,层次有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謇,江苏通州(今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1894年春,进京参加会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

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

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从1901-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主要是为大生纱厂服务。

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张謇的经济事业在1920年前后达到顶峰。

作为实业家的张謇,始终未脱离开政治,曾先后任江苏咨议局议长、南京临时政府卖业总长、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图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

【答案】

(1)清政府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政治腐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刺激;地方官员的支持等。

(2)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楷模;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

【解析】

(1)根据材料“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愤于清廷的‘昏聩’”“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列强加紧经济侵略、洋务运动刺激、地方官员支持等方面得出结论。

(2)关于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楷模、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背景”“影响”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如“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愤于清廷的‘昏聩’”“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紧扣设问要求。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

抓住教材中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

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