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449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

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育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只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当前,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人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它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思想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如何开展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学生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其他同学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还可以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论述了小组实验合作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小组实验合作的实施形式及过程;以及开展小组实验合作过程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尝试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又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比如奥斯特“电生磁”的实验。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一般来说,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

在传统的“齐步走”的授课模式下,所有学生“一刀切”,教学时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

最终导致尖子不尖,差生更差的现象。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充分发展,我们教师应该钻研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

它在各学科中得以实践,当然也得到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认可,它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标下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具体有以下特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

小组实验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之所以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是因为:

  

①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

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

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

  

小组实验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五个培养)  

(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来说,合作学习能提供大量的语言交流机会,促进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往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拦也拦不住,很多时候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

可到真正要当众发言时,显得张口结舌,怕说错或说不好而不愿当众说话。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获得独立表达自己思想和想法的机会,使内在的语言和思维潜力得以充分的挖掘与发展,而小组内与小组间的讨论更能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它们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紧密的联系,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主动学习新知。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物理课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观察,让他们了解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物理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许多原理和结论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在教学中,应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

许多实验的操作,要求学生有灵巧、准确、协调的动作,需要眼、脑、手甚至是全身的协调动作。

这些实践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有益。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统计数据,归纳结论。

教师只要适当进行指导就行了。

学生看到经过自己的动手能发现新知、学到新知,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

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尊重他人和尊重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因而,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告诉学生物理学上的一些伟大成就,都是通过许多人的合作才成功的。

通过合作,促使各组成员间养成互相尊重、荣辱与共的意识。

我想这也正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良性运行的标志。

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

萧伯纳曾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

“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正是指多种思想的碰撞。

  

(5)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过去我们课堂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价个体为主,竞争也体现在个体上。

现在的合作学习竞争就体现在小组之间。

个体的发言代表小组。

因此,个体的发言能够很好的引起组内成员的注意,促进小组之间学习的相互督促,帮助。

在合作学习与合作竞争中,小组成员加强了集体成败感、集体责任感,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合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

(一)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如内部结构、名牌、说明书、发热功率等)。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求学生分组去收集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

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要求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这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会使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通过合作学习,使一节课下来,能扩大师生的知识视野,并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的掌握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

学生对知识外延应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敏感。

《白炽灯》一节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材料做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比如:

区分这两种灯的使用寿命、发光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讨,从而辨识节能灯和白炽灯的优劣。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

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

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例如: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几种成像情况给学生演示后就让学生牢记这个规律,一些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实施新课程后,一些教师让学生自行探究但又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所以分组后按照2倍焦距以外、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等情况给了一些有关物距的实验数据,并且还把一些实验注意事项,比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位置关系一再强调。

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过后学生尽管在教师的提示下得出了成像规律,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比如问到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进行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位置的调节很少有同学回答得出。

我在这节教学时,当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出可能和位置有关后,让学生分组后有关仪器的安装以及位置关系都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解决。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仪器的摆放、物距的大小,一起分析看不到像的原因,甚至还在争论改变物距时到底是移动蜡烛好还是移动透镜好,有争论声,也有赞同声。

因为同学们经过操作相互讨论,所以类似上述的为什么要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位置,以及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其他原因都能很轻松的解决。

仅凭学生的个人能力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包三个方面:

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

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

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

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

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重在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积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因此,教学中,我尝试学生合作学习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座位不再是两人同桌,而将课桌摆成长方形或圆形的,六、七个同学为一组,坐在一起,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主持人,提前做一定的培训工作。

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每个小组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

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

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比如,在上《阿基米德定律》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

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可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

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预料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

八仙过海,各抒已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

由于浮力大小似乎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理的形状。

若要逐个进行研究则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

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既F浮=p液gv排。

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验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三)内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内容很多,而讨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下就物理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问题环节做一下总结。

1.问题的设计。

成功的合作学习中,讨论问题时首先要选定可供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课本的重难点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点等、老师可针对性地选择一两个小课题,通过这些小课题的研究,能够展示出一类知识或一种方法,起到知一点通一片的效果,要富有典型意义。

另外,小课题的设计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注意课题的广度,又要注意课题的深度。

广度指设计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做多种变化。

深度指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对知识、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但也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适应自己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有言可吐,有话可讲。

总之,在问题的设计中,要注意课题的针对性、典型性、发散性。

2.问题的讨论。

老师出示课题以后,为了使题目变得比较明朗,可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列出几个子课题或设计出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①子课题的设置要遵从“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原则。

例如:

在进行运动学的追击问题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如何?

在追击的过程中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在物体相遇时,运动状态又怎么样?

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根据哪些规律建立方程?

这样即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又使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

②设置一定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强化理解,加深记忆。

例如:

在进行“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问题的研究时,我根据历史事实,再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忽略摩擦力这一次要素的前提下,物体运动的斜面逐渐变长,以至变成水平面,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路线越来越长,最后,将沿原来的方向一直运动下去,从而推出“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结论。

再现历史情景,学生好奇,充满兴趣,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推理过程,了解他们的分析方法,留心讨论的疑难点,捕捉来自学生的观点,观察学困生的动态。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把握好时间。

3.问题的回答。

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紧扣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尽量活动起来,或演算、或推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看学生的正面解答、又要注重学生的误区;即看常规的解题思路,又要注重解题的技巧途径;即看结论、又要注重解答的过程;即要看好学生的解答、又要注重学困生的见解。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的做法是:

说写并举、全面观察。

“说”就是请同学阐述解题过程、思路;“写”分板演和制作投影胶片(胶片可随时打到投影仪的屏幕上),写出过程,结论。

4.问题的总结。

通过学生的回答,利弊已显现而出,这时可请学生给予评价,老师给予及时的点拨、矫正,引导大家交流经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找出走进误区的根源,总结解题的规律,技巧,将集体的智慧融为一体,共同提高。

5.问题的延伸。

在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应运不同的规律,不同的方法(解析法、图像法、等效法)处理同一问题。

加条件,变状态,使问题逐步延伸。

例如,在学习了动力学的内容之后,我进行了一个“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专题讲座,讲座中,首先从最简单的受力运动开始,逐步延伸,水平变斜面,单体变连体,光滑变粗糙,匀速变变速。

图像法、解析法相继并用,使学生的思维深刻发散,达到了知识升华的目的。

(四)评价

由于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这一形式,故在评价的时候不应再主要以个别同学为基本单位进入教师或同学的评价视线(极个别的除外),而应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多一些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互相商付迅速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评价小组的语言,这样评价小组这一整体,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评价也尽可能地根据学习内容的选取较多的小组交流、汇报等不应是一两个小组包办,扼杀其他小组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得体。

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的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要生动而巧妙。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

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

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