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590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docx

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六讲信息筛选和内容

   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基础点: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

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

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本考点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重难点: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 

(1)文言文中的信息,在史传文中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情感、行为举止、思想主张、志向品德等各个方面,在其他类选文中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观点思想、事物的特征、事例的意义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明确限定筛选标准,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要求,个别省市试卷要求从选文中寻出相关语句填空。

其中客观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只有一个信息要求)的一项;一是列4组8个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有两个信息要求)的一组。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

①筛选主体,包括人物、事件、观点、景物等;②筛选特征,一个特点,或两个特点(分别表现);③表现方式,全部表现,或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或作者评述;④筛选角度,能表现,或不能表现。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

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

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

①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特别是一词多义,如将“侮”字理解成“侮辱”,其实“侮”还有“轻慢,瞧不起”的意思;②有没有以今例古,妄加揣测、

添加内容,如好人“坐赃”,偏加上“被诬”;③有没有任意拔高或有意降低,如劝谏皇帝薄葬,认为是免于被盗挖,这种理解虽然合理,但太肤浅了;④有没有将建议、想法说成事实,一件事情有没有做,做到什么程度,不是看是否说了,而是看是否做了。

⑤对行事的方式概括是否准确,如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是保留的还是批判。

(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例如歌颂、赞扬、认同、怜悯,或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例如拥护、肯定,或反对、否定。

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评价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思想认识,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对写作目的的推测,对情感真挚与否的评价等。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

①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②作者对文中事物的观点;③文章的写作目的与主旨;④作者抒发的情感。

命题法1 筛选文中信息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睱。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

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 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

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

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

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

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

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D.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较为典型。

此类题目先看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是“正面表现”还是“侧面表现”,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即答题时要明确是什么人物的什么要求,本类试题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

此题是“方苞”的“愿望”,①④⑤不是方苞的愿望,是现实的处境。

从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方苞叩首说:

自从与您在书斋告别之后,没有能够再度见面。

今日有幸收到您亲手写给我的信,情谊深厚而文辞质朴,即使是古人之间的交往难道有超过于此的吗?

我跟您朋友之间的交往,断断续续将近十年了,我们两人之间可谓心灵志趣相通,能了解我内心深处的,也只有我的老兄您了。

我自从离开京都,泛舟南行,远离了北方风沙尘埃之苦,耳目为之开朗清爽;又因为远离父母未能对父母孝养侍奉已经很久了,现在得以回来问候看望父母,很是忘了自己身份的卑贱与穷困。

只是念念不忘三二知心好友,因离别而相隔在不同的地方,会合之日期很难约定,梦中常常看到王兄您和褐甫等新老朋友击掌言欢,酣畅地饮酒、嬉戏、笑谈、高呼,醒来时黯然感伤徒增离群索居的遗憾。

我于十月下旬回到家中,逗留了八天,就因为被饥饿驱使到了宣城县和歙县,中途乘隙进入泾河。

一路上只见两岸高耸的山峰刺破天空,水流清澈凉爽清可见底,悬崖岩石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风云在这之间吞吐出没,古树、枯藤、修竹茂盛盘曲生机勃勃。

聚集生活在这里的人,神态悠闲从容。

于是就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些人,他们安闲自得、放荡不羁,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他们得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渍、熏陶着他们的内心,得以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所以他们的文章都能做到文如其人。

假如我在这里能有简陋的居处,数顷的薄田,一边耕种养活自己,一边钻研经籍著书立说,心胸坦荡无拘无束,不被外物所侵扰,我所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不如古人。

现在的我却只能舟车劳顿,向人求衣索食,有时山行有时水路,一路颠踣困顿为利所驱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世间杂事所束缚,不能有一天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宽松闲适。

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劳累辛苦憔悴,但我确实害怕因此而神智纷乱,学业因此而荒废,这样就只能空抱着无穷的志向而最终却一事无成。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

假如这样虚度时光浑浑噩噩,一如往常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到了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难道还有什么困难吗(很容易就会学业生活荒落,终不能成功)!

没有能够让自身(生活)有所得,也不能给身后留点什么(学业),这样必将像庸众们一样不足称道了。

每当想到这些事,就如同得了不治之症困扰着自己,常半夜不眠起身,绕着房子独自彷徨徘徊。

我的仆夫童奴都惊诧不已不能了解我在想些什么。

我的心事,有谁能够倾诉呢!

王兄您能为我指点筹划一下吗!

王兄您考中了举人,士人朋友间没有不为您祝贺的,但我私下却有点害怕了。

韩退之说:

“众人的进,未必不是退。

”希望您能时刻让自己清醒冷静。

我近来很想尽力研读经书,冲破旧有学说的门户之见,而探究其本质的东西。

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日月如梭,我们只能各自互相勉励,以此安慰各自离群索居的伤感之情。

方苞再度叩首。

解题法1 筛选信息四关注 ---------------

(1)树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在做此类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遍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

一般关注以下几点。

①人物:

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

什么事;观点:

主张什么;事理:

说明什么。

②指向:

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

③角度:

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

④范围:

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3)分析选项内容,快速筛选

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为了快速筛选出正确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比如说根据分析确认选项①是错误的,那么ABCD四个选项中凡是带有①的选项都可以排除,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4)回到原文,留心陷阱

把选项中提到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然后做出选择。

命题法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典例2  (正文见典例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有时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观照段首的“时间”、“地点”,进行准确辨析,注意选项表述的重点和文章的细微差别,区分“事件”表述错误。

本题中选项B“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原文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就是虚度年华,没有功成名就。

显然与选项表述不符。

解题法2 归纳概括两抓一判断 -------------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①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些什么道理;④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地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析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

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分析的时候,可按时间顺序归纳,按地点的转移归纳,按时空结合归纳,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等。

这些方法要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正确与否。

注意以下高考归纳概括题目常见的7大细节设错类型。

①张冠李戴。

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有主角,也有配角。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产生不同的结果。

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②无中生有。

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按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造成选择项无中生有。

③曲解词义。

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是关键词语,考生不易把握,此类设误难度较大。

只有通过上下文正确理解了该词语的含义,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④因果倒置。

命题人往往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造成因果倒置。

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⑤以偏概全。

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某些信息,如人物的某项品质、所做的某件事情或事物成功的某个因素等,归纳、概括不全。

⑥时间错位。

命题人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主人公本是在彼时做了某件事情,却说成是在此时;或在此时做的事情说成是在彼时。

阅读文本时,一定要注意有关时间的词,理清主人公在何时做了某事。

⑦夸大其词。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的概括不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是故意拔高,言过其实。

阅读时,一定要多关注文中评价人物的语言或通过事迹客观地评价人物,不可无限拔高,造成失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命题法3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例3  (正文见第三讲“撬题”)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

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答案] 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既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概括,也介绍了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评价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句,虽在原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但是从文章主要篇幅都在介绍欧阳行周的生平经历看,作者的用意还是明显的。

B项,是对原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选项中“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对应的原文信息是“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一句。

但从语境看,“里中无爱者”之前写欧阳行周不和其他儿童亲近玩耍,之后写他喜欢的是读书和吟赏山水。

因此,“里中无爱者”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的意思,而是“乡里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

此段后还写到“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

‘此若家之宝也’”。

可见“乡人都不喜欢他”曲解文意。

C项,对应的原文信息是: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

选项表述正确。

D项,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述。

对评价作者观点的态度的题目或选项,首先,要找准选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结语句,特别是主旨句。

选文第2、3段结尾句,都是集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是对其早逝未能发挥才华的惋惜。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表达的是对其身后寥落的感叹。

其次,要抓住选项中的相关表述,特别是表述观点态度的词语,准确判断正误。

如选项中的“痛惜”“叹”“敬仰”“追念”等词语,与选文的描述是一致的。

解题法3 解读观点态度的三个方面 -----------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文本的思想内容,二者之间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区别。

在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是比较显豁的;而在记叙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而是通过叙述、描写显示出来的。

因此,论述类文本往往在这个考点上单独设题(主要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陷阱的设置。

如:

转述论点不准确,把他人的论点当作作者的论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偷换概念等),而记叙类文本则常将这一考点融入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中考查。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品析语言,体味褒贬。

阅读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词句,词句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事、情、理等,人、事、情、理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最后,我们看到的才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判断选项的正误,离不开品析语言,体味褒贬。

(2)重视整体,力求准确。

命题者在选项中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述,有可能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但若把局部的正确放到整体中去审视,就是以偏概全了。

整体把握全文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3)回归历史,不以今律古。

文言文,是古代作者阐述的古人古事古理,不可拔高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能将今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代作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

“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

”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

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

“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 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②是说詹鼎读书用功。

③是说詹鼎廉洁,不能体现詹鼎有才能。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答案 D

解析 D项,无中生有。

从丞相说“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来看,詹鼎没有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台州宁海人。

他的家族本来地位低下,(他的)父亲在街市卖饼,寄居在本县的大户人家。

大户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在吴家寄居时,生了詹鼎。

詹鼎六七岁时,不跟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欢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读的内容。

吴氏很喜欢他,对他的父亲说让詹鼎读书。

詹鼎非常高兴,只是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

“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然而詹鼎每每自己学习功课,夜晚坐在饼灶之下诵读不止。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求学的志向不能改变,就送他去读书。

过了一年,他把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就让他回去了。

当时吴家聘请了儒师,詹鼎就前去学习,吴氏也把他当作子女一样抚育,让他学习。

不几年,吴氏子弟就无人能与詹鼎谈论学问了。

他们的老师辞去,詹鼎于是成了吴氏各子弟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于是授予他高官。

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拔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

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抓住了他。

詹鼎被抓获,没有办法,于是尽力替方国珍做事,担任庆元府的都事,有廉洁的名声。

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有人违反法律,交付詹鼎处理,詹鼎按法论罪。

平章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原判不同意,说:

“现在方家想要做大事,应该任用天下贤人,一心一意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政事呢?

”最终没有答应。

平章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关进监狱,半年后才释放。

詹鼎被重新起用,担任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之地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都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熟悉边防事务,屡屡违反纪律。

詹鼎在院子里召集众人,拉出一个驿丞,以不奉公行事的罪名斥责他,将其斩首。

在场的人都吓得双腿发抖,跪着挪动上前请罪,跪得太久以致无法站立,詹鼎才罢休。

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禀报,也都长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直视詹鼎的脸。

詹鼎处事有才能,满桌子的案卷,很快就处理完毕。

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

方国珍恐惧,乘楼船逃到海上。

皇上大怒,想要派兵讨伐他。

(方国珍)无计可施,詹鼎代为草拟了谢罪表,言辞谦卑,辩白有理。

皇上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