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71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I)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将答案用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

多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当然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这种矛盾就是说我们应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如何对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甚至如何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文化观或放大的文明观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普及。

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最斑斓的色彩,这一点显而易见。

中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

这表明,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

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化多样性。

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包括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者庆幸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以,在遇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那种把多民族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所谓“成功经验”,反而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里,“统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统一才有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和谐国内民族关系的前提。

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

缩小差距,缩小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西。

总体而讲,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交响。

各民族共生'谁也缺不了谁,它必须是在多样性的交响当中演奏出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才能够实现这种尊重差异的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

这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摘编自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B.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的维护就是要维护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C.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和睦之中具有最根本的作用,因此就要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D.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的做法表面上可以解决民族问题,但其实质上是将多民族当作包袱,将民族问题当作麻烦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做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B.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讲的,只有通过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相互尊重,才能消灭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团结。

C.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文化差异上呈现出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屏障、水系源头、资源富集等方面。

D.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统一,还有领土的完整,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的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些否认民族差异、消灭民族差异的错误做法,但最终又回到承认民族差异的正确道路上来。

B.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中的差异主要指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差距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产生的差距。

C.各个民族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习俗等许多方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最为突出。

D.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不仅包括了对于中国各个民族之问差异的尊重、差距的认同,还包括对于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

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

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

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

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

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

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徙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

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

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顷之,以疾家居。

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

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职田米积之盈屋,曰:

“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

”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

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

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

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

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

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

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

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

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

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

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

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7.把文中画横绒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5分)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8.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本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语境默写,每句一分,错字、漏字不给分。

(6分)

⑴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

,。

⑵.《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⑶《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侯琢玉

叶孤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

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

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

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

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

“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

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

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

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

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

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

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

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

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

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

“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

”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

其实侯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

“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

”侯七连忙兴奋道:

“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

”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

“难怪,难怪!

”继而又叹道:

“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

”侯七大惊。

他不甘心问道:

“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

”萧老叹道:

“最多三十大洋。

”“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

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

“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侯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

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

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

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

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

还说:

“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

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正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二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侯七想轻松赚一笔大钱,急于自己当老板的心思。

C.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精明如斯,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正是作品要表现的重点内容——人性的自私和猜疑。

D.董玉轩前后两次对玉生发感慨,既首尾照应,又赋予文本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有力表现了主题。

E.小说情节多处使用陡转技法,如萧老在鉴赏玉璧中“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的赞叹,而结尾师傅的临终告白既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为什么详写侯七偷偷买玉并请人鉴玉这一情节?

(6分)

(3)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侯琢玉的性格特点。

(6分)

(4)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

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就是借给别人看的。

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

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

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花八门。

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

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

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

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

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

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

“在这种地方,打扑克!

”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

他写章草,自成一格。

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

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

他说:

“我的字值三分钱!

”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

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

熟悉沈先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

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

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

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

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

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

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

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

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

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

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

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

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

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

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

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

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

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

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

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

他养了一只大斗鸡。

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

……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

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

楼上有个小客厅。

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

沈先生常来坐坐。

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

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

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

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

有人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

“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

一晃,四十多年了!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相关链接

①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他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

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②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查,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汁应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转身:

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开门见山,并且总领全文。

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他也要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

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该在井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

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发点看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

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

(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3分)

①31周岁,对于任何一名游泳运动员而言,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年纪,而菲尔普斯克服了这一切,在里约奥运会上仍拿下了4枚金牌,以23枚奥运金牌总数打破前人保持的奥运奖牌纪录,也创造了奥运历史上奖牌和金牌最多的纪录。

②小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少犯错误,我非常感激他。

③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

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⑤泛舟在美丽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荡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态,令人目不交睫,身在其中,倍感奇趣横生。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最近,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B.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C.春节期间,网络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D.昨天,在一股较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局地现大到暴雪,同时,气温下降造成道路结冰,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①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学习汉语的各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 ②  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③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 ④  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 ⑤  白字连篇,出尽“洋相”。

A.①随着    ②因此   ③然而    ④甚至     ⑤却是

B.①因为   ②就     ③所以    ④总要      ⑤就会

C.①因为    ②更     ③然而    ④只要     ⑤就会

D.①随着  ②更    ③但 ④总要    ⑤却是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5分)

阅读,“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人的精神发展史与阅读史是紧密联在一起的。

过去稍有文化的人家多喜欢贴这样的春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庭、社会、世道,要想长久地传下去,______①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