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353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7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研究结论

(一)内蒙古自治区客货运输需求旺盛。

预测202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9000万人,货物发送量67235万吨,换算周转量4435亿换算吨公里。

(二)路网规模扩大,质量提高。

2020年全区铁路网里程达到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和%;比2005年新增铁路里程8199km,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

(三)2020年前新增铁路里程8199km(含续建项目),其中“十一五”期间建成3855km,“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建成4344km。

规划远景2030年建设新线2502km,路网总规模达到万公里。

(四)完成规划需建设资金2570亿元(不含机车车辆购置),其中“十一五”期间840亿元,2011~2020年需1170亿元,远景需560亿元。

(五)规划实施后,内蒙古自治区铁路网快速扩展,路网结构趋于合理,运输能力大幅提高,运输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的需要。

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呈东北、西南向的狭长地带,东西直线距离约2400km,南北直线距离约1700km。

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南与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西与甘肃省为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国界线总长约4200km。

全区面积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是中国第三大省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现辖9市、3盟。

内蒙古是多民族自治区,由汉、蒙、满、回、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组成,2005年全区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密度人/km2,是我国人口分布密度较少的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地理及资源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

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

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

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km2。

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

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山地占%,丘陵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素有“东林西铁、南农北牧、遍地宝藏、草原秀丽”的美称。

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万公顷,森林面积1866.6万公顷,草原总面积万公顷,合计占土地总面积的%;淡水总面积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林牧用地是全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

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居全国第一,接近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辽阔,草原总面积达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7%,可利用面积6818万公顷,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毛皮肉等畜产品在国内外也占有重要地位。

内蒙古的地下矿藏富集,已发现的有120多种,探明储量的78种。

其中有42种矿储量居全国前10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之首。

特别是煤炭处于国内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

现已查明含煤面积达12多万km2,累计探明储量23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4%以上,居全国第二位。

保有储量2239亿吨,仅次于山西省,远景地质储量12250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全区12个盟市有67个旗县市赋存煤炭资源,查明的煤产地共有336处。

其中,分布在四个盟市的六大煤田,即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锡林郭勒盟的白音华煤田、胜利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旗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就达1800亿吨,占全区探明储量的80%。

在探明储量中,储量在亿吨级以上的大型、特大型煤田达31处,其中储量200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3处,100-200亿吨的煤田5处,100亿吨以下10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田11处,10亿吨以下1亿吨以上的煤田12处。

多数煤田为整装煤田,埋藏浅,煤层厚,赋存稳定,构造简单,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在全国开采的5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境内有4个,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

内蒙古煤炭种类比较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以质优著称于世。

炼焦煤比重小,仅占总储量的%,主要集中在乌海、包头市。

无烟煤比重小,储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储量亿吨,占全区煤炭总储量的%。

主要盟市矿产资源分布为:

鄂尔多斯市能源、化工资源集中区:

(即鄂尔多斯市大部地区)本地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准格尔、东胜两大煤田的资源储量突破1000亿吨,约占全区煤炭资源总量的53%,且煤质优良,可作动力用煤和化工用煤;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天然气田资源储量已达大型规模,约占全区的98%以上;芒硝、天然碱分别占全区的97%和60%;石膏矿资源储量约占98%;与煤共生的优质高岭土资源也十分可观。

乌海-阿拉善东部焦煤及化工、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

包括乌海市、阿拉善盟中东部地区。

焦煤是本地区的重要优势矿产,其中乌海、阿拉善盟焦煤的资源储量约占全区的60%以上。

池盐矿产资源储量约占全区的80%,电石灰岩、制碱灰岩分别占全区的81%、100%,冶金用熔剂灰岩约占全区的90%。

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主要有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粘土、高岭土等。

巴彦淖尔狼山-渣尔泰山硫及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

该区呈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有炭窑口、东升庙、霍各气、甲生盘、山片沟等多个大、中型硫及有色金属矿床,硫、铅、锌、铜的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区的95%、61%、64%、35%。

包头铁铌稀土、金矿资源集中区:

指包头市所辖地区。

区内稀土矿、铌矿、铁矿分别占全区的99%、89%、70%,是本区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金矿在区内也占有重要地位。

锡林郭勒能源、化工原料矿产资源集中区:

位于锡林郭勒盟地区中部地区。

本区石油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区的69%;煤炭也是区内重要优势资源;与煤矿共生的锗矿资源达大型规模,资源量占全区的99%以上;天然碱矿约占全区的51%。

赤峰-通辽煤炭及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

该区以盛产金矿、铅锌多金属矿为特点,煤炭资源(赤峰元宝山煤田、通辽霍林河煤田)具一定优势。

金约占全区17%、铅约占19%、锌约占21%,煤炭约占全区6%。

呼伦贝尔能源及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

即呼伦贝尔市地区。

本区的优势矿产为煤炭及有色金属矿产。

煤炭约占全区14%,铜约占39%、铅约占16%、锌约占8%、钼约占83%、银约占38%。

产业及区域经济

“十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取得了健康快速发展,进入实力增长最快、发展速度最为迅速的时期。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较2000年年均增长接近1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万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伴随着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的大力推进,自治区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都得到全面改善,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

调整到2005年的:

以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占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90%以上,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2005年全区液体乳、羊绒衫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纯碱产量、发电量分别跃居全国第2位、第7位和第9位,粮食产量达到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产量居全国第13位;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突破1亿头(只),达到亿头(只);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跃居全国首位。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增加到2005年的9137元,年均增长%;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38元增加到2005年的2989元,年均增长8%。

2005年能源、化工、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当年全区煤炭在建规模686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亿吨,增长%,占到全国的%;新开工火电装机500万千瓦,新增电力装机i630万千瓦,全区电力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当年发电量亿千瓦时,增长%;在建甲醇等煤化工深加工系列产品规模1000万吨,钢产量达到万吨,增长%。

在区域上,确定了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为重点,发挥“金三角”地区能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集中的优势,提高其工业经济在全区的比重,增强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年来,呼、包、鄂三市交替领跑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全区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大中型企业全部集中在呼包鄂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区一半以上。

此区域已基本建设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西气东输”的重要后备资源基地,煤化工的重要原料基地以及冶金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奶业及羊绒纺织业基地。

内蒙古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国界线总长约4200km,对外开放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现有对外开放口岸数量18个,其中国务院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11个,其中对俄开放的口岸5个,对蒙开放的口岸6个。

2005年内蒙古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其中进境货运量为万吨,增长%,出境货运量万吨,增长24%。

但同沿海省市相比,对外开放程度尚有一定差距,

未来发展规划展望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将加速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过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73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减低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110亿美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全区总人口控制在248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提高到55%;

1.在产业上,抓住国家建立新的能源战略基地的历史机遇,按照建设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的要求,积极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非能源资源型等其他产业。

◆煤炭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建设2个亿吨以上、3个5000万吨以上产量的重点煤炭基地,2010年全区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就地加工转化率50%以上,洗选比重达到60%。

◆电力工业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发电装机总容量5500万千瓦,其中风电400万千瓦,形成多条交、直流外送通道和区内500千伏主网架结构电网。

◆重点建设苏里格、大牛地和乌审等大中型气田,天然气产能达到120亿立方米;石油工业加快海拉尔、二连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步伐。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在资源产地和基础条件较好地区规划建设若干大型化工基地,新增甲醇系列产品1000万吨,煤焦化系列产品1000万吨,煤制油和烯烃各500万吨。

◆钢铁工业加快产业重组、优化产品结构,全区钢产能达到1500万吨。

依托包头铝业、希望铝业和霍煤集团铝业等优势企业,扩大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若干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呼包鄂、霍白胜(霍林河-白音华-胜利)、呼伦贝尔和蒙西(棋盘井-乌斯太-西来峰)等能源重化工业基地。

2.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体系建设。

呼和浩特和包头市按自治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城区人口分别达到200万人左右;赤峰市按自治区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中小城市以盟市所在地、口岸和旅游城市为主,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更主动地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在区域合作中实现更大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区参与区域竞争的中坚力量。

积极培育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镇群,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呼和浩特建成现代化首府城市,包头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鄂尔多斯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

东部地区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融入东北、对接京津、联通俄蒙。

重点建设大型煤电及化工生产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依托口岸优势,发展口岸经济,成为我区及东北经济区向北开放的前沿、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口岸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建设满洲里木材、石油、天然气加工,二连浩特木材和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策克口岸建设煤炭加工,甘其毛道口岸建设铜冶炼、煤焦化工,满都拉口岸建设黑色、有色金属、焦炭冶炼加工园区等。

加快发展面向俄蒙市场的建材、食品、服装加工和机电组装等非资源型加工业。

口岸综合过货量达到8000万吨。

交通运输现状

“十五”期间,内蒙古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相互交织的综合运输网络已具相当规模,交通状况明显改善,运输能力大幅提高,有效地缓解了交通运输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适应状况。

到2005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79029km(不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001km,一级公路达到2139km,已初步形成西起巴彦浩特东至海拉尔的区内东西大通道,全区实现了全部旗县通油路,100%的乡镇(苏木)、90%的行政村(嘎查)通公路。

当年完成客运量28604万人,货运量51020万吨。

全区9个民用机场中呼和浩特机场飞行区等级达到4D级,包头和海拉尔机杨达到4C级,民航共开通经营航线45条,通航城市30多个,2005年完成客运量251万人。

2007年又新建成鄂尔多斯机场。

全区目前有内河航道里程2508km,黄河磴口至喇嘛湾间可通机帆船,额尔古纳河有对外开放的黑山头、室韦水运口岸。

2005年全区铁路线路长度达到7936km,营业里程长度km,其中复线1271km,复线率%。

营业里程中国家铁路km,合资铁路km,地方铁路km。

主要干线铁路有京包线、包兰线、集通线、滨洲线、京通线等,当年完成客运量3259万人,货运量22060万吨。

交通运输规划

“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按照“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总体布局,围绕区内通道、出口通道、口岸通道、新农村公路、国边防公路及运输站场加快建设,全面提高路网密度和等级,基本建成自治区干线公路网络及与周边省区快速直达的公路运输通道,初步形成与自治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公路运输系统。

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万km(不含村道),高速公路达到2500km,一级公路达到3500km,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5万km,自治区首府至盟市以高速和一级公路连通,盟市至旗县基本以二级公路连通,乡镇(苏木)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

民航机场建设要以建立内蒙古区域支线航空运输网络为目标,完善机场建设布局,提高现有机场综合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以呼和浩特机场为中心,覆盖华北、西北、东北的支线航空网络。

在完成既有机场扩建迁建的基础上,建成鄂尔多斯机场、阿尔山机场、二连浩特机场,适时开工建设巴彦淖尔、额济纳旗机场。

“十一五”期间,民航新增机场5个,使区内民航机场达到14个。

内蒙古铁路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铁路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主要铁路干线已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加强,到2005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长度km,其中复线1271km,复线率%,电气化里程271km。

营业里程中国家铁路km,合资铁路km,地方铁路km。

区内路网密度万km2,运输负荷万换算吨公里/km。

近两年,内蒙古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多条铁路开工建设。

截至2007年6月,呼准铁路建成通车,东乌铁路铺轨完成,两伊、赤大白、临策等新建项目及大同~包头~惠农电化扩能等既有线改造加紧施工,2010年前后将先后建成投入运营。

集包三四线、新建锡乌线、集通线扩能、甘其毛道铁路等一大批项目正进行前期研究。

随着优势资源开发及铁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内蒙古主要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5年全区铁路货运量比2000年增长129%,呼和浩特~集宁段货流密度由2002年的4571万吨上升到2005年7003万吨,满洲里、二连铁路口岸站的吞吐量分别由882万吨、373万吨增长到1656万吨、808万吨。

铁路建设投融资体制由国家投资主导向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转变。

除神华、伊泰等较早进入铁路建设领域的企业外,中电投、大唐、辽宁春成等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区内铁路建设。

内蒙古铁路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蒙古铁路建设近年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

(一)路网规模偏小,布局不尽合理

2005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长度km,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区内路网密度万k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全区101个县区旗级行政单位中,有29个尚无铁路覆盖,铁路覆盖面较小。

铁路网强度(),虽高于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仅相当于目前印度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二)路网质量较低

2005年内蒙古铁路中除京包、包兰线和滨洲线部分区段为复线外,其余都是单线,电气化铁路仅有大准线一条,全区铁路复线率为%,电气化率仅为5%,远低于全国%和%的水平。

铁路整体技术标准低、设备老化,且大部分路段不能适应提速要求,无法开行新型动车组客车。

(三)铁路出区及区内横贯东西通道少、煤运通道不畅、运输能力尤其是干线能力全面紧张

目前内蒙古贯通东西部的铁路仅有京包线和集通线,线路位置在自治区内偏南,北部广大地区没有横贯东西方向的干线铁路,同时主要出区铁路包兰、京包、大准、包神、叶赤、滨洲、通让和大郑等,受其后方通路能力的限制,出区通道不畅。

2005年全区产煤25608万吨,大部分煤炭需通过铁路外运出区,但由于目前煤炭运输通道运输能力紧张,且深入煤炭产地的铁路集运线少,煤炭集运站、发运站等运输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开发。

2005年内蒙古铁路运输负荷万换算吨公里/公里,虽然低于全国平均的3551万换算吨公里/公里,但考虑内蒙铁路%复线率和5%电气化率的路网现状,其运输效率是比较高的。

(四)面临投资多元化,综合管理、协调难度加大

近几年,大批以煤炭、电力等能源开发型为主的国有及民营企业进入铁路建设领域,根据本企业的配置资源和开发规划进行铁路建设,在带动内蒙铁路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项目布局重复,与国家铁路网衔接不畅等问题。

内蒙古铁路发展的环境分析

内蒙古地域广阔,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俄、蒙开放条件优越、前景广阔,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未来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又好又快的态势,对铁路运输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铁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内蒙古地域广阔,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高,开采条件好,开发前景广阔。

除目前已大规模开发的陈旗、霍林河、准格尔及东胜煤田外,胜利、白音华、吉林郭勒、上海庙、塔然高勒等煤田已处于大规模开发前期,此外,新发现探明的五间房、农乃庙、贺斯格乌拉、查干淖尔及诺门罕等各类煤田即将进行开发。

同时,依托内蒙古优势资源的电力、煤化工、冶金等行业今后也将大力发展。

大范围、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对铁路运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可为铁路运输提供巨大的货运量保证,而既有的路网规模和分布与今后的运输需求差距较大,亟待大规模扩展。

内蒙古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现有18个对俄、蒙开放口岸。

俄、蒙两国有我国缺乏的能源、矿产及林木资源,而加工制造业落后,双方经济上互补性强,贸易潜力巨大。

近年来内蒙古各口岸运输量增势强劲,2005年各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为万吨,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

2000~2005年满洲里、二连铁路口岸进口运量分别增长90%和117%,两铁路口岸设施一再扩建,仍不能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

与此同时,策克、珠恩嘎达布其等口岸过货量也持续快速增长,但通往内地的大能力运输方式缺乏,运输能力的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口岸经济的发展。

今后内蒙古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口岸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规划2010年口岸综合过货量达到8000万吨,如此巨大的运输量仅仅依靠现有的铁路口岸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开辟新的铁路口岸同时使通往内地的铁路功能完备、运输顺畅。

内蒙古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包兰、京通、滨洲、包神等既有铁路干线的沿线城市,相邻城市间距离多在200km左右,区内主要城市与北京等沿海城市距离在1000km左右,出区及城际间客流增长潜力较大,但目前区内干线铁路在承担繁忙货运的条件下,无力大量开行客车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

同时区内近1/3的边远旗县无铁路通达,更限制了边远地区群众的与发达地区的往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经济更趋于协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也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区域间人员、物资往来更加频繁,对运输能力、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需要在延伸铁路覆盖,提供基础运输保障的前提下,对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提速改造,扩大运输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铁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铁路运输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

目前铁道部正在进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的研究及编制工作,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原规划的10万公里提高到12万公里左右,这为内蒙古自治区今后的铁路发展带来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运输需求及流向分析

运输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产生的量化反映,是确定交通网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运量预测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项目的决策成败,因此,科学、合理地预测内蒙古自治区铁路未来的运输量,是路网规划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预示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加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将远远超过历史的轨迹。

为此,本次规划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参考发达国家和国内不同发展时期的相关参数,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交通特点,采用弹性系数法、乘车系数法、产运系数法等方法预测内蒙古全区全社会及铁路客货运输需求。

现状客运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在交通设施总量、运输供给能力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总体上,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仍然不足,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主要原因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交通运输量迅速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历年来基本呈增长趋势,2003由于年受非典影响,旅客运输量一度比上一年度略有下降,之后又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完成客运量32114万人,客运周转量亿人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和%,表明旅客出行距离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分交通运输方式方面,内蒙古同全国情况一致,即铁路在客运市场的份额在趋于下降,下降的幅度在逐渐减小。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铁路旅客的出行距离在稳步提高,由2000年273km增长到2005年347km,而同期公路旅客的出行距离仅由58km提高到。

表明铁路主要承担了中长途旅客出行的运输,但内蒙古铁路旅客出行距离远低于全国平均的527km。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使部分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