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7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1.区域分类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

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

依据区域特性划分: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

2.自然资源特征:

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4.外部性的类型: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

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

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

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及良心效应

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

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

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

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8.技术扩散的形式:

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

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

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13、区域优势的特点:

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14、区域优势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及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及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及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及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

15、规划工作的特点:

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16、区域规划的特点:

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7、区域政策的特点:

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

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

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

19、区域分析的概念: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0、区位及区位条件概念

21、自然资源承载力概念: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2、外部性概念:

经济主体之活动,对及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私人收益及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及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3、区域经济的概念:

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24、人口容量概念: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人口容量,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25、技术进步概念:

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及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及革命。

26、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及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7、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28、绝对成本说概念: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29、劳动地域分工概念: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30、区域规划概念:

区域规划——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区域规划——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其方案的选择过程,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31、区域发展战略概念:

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32、农业产业化概念:

指农业生产部门及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

33、产业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从广义来看,它包括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和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从狭义上理解,即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

34、辅助产业概念:

◆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

◆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5、主导产业概念:

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三、辨析

36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

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即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但作为活动者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如教育、公安和消防等公共物品均能产生正的外部效果;它们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

负外部性:

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但它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

37强制性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

强制性创新是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制度创新,是强制性的。

及强制性制度创新不同,诱致性制度创新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组织,还可以是基层地方政府。

38节约劳动型进步,节约资本型制度和中性制度进步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使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

39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当前经济总量中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运营效率较高,投入产出比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是优势产业不一定能够成为支柱产业。

它更加强调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40简单的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简单的技术转移

简单的技术转移:

某先进技术由加过转移到乙国,而乙国不一定在转以后具有复制这项技术的能力。

吸收型技术转移:

某先进技术由加过转移到乙国且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

41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

垂直技术转移--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甲国的科研成果用于乙国的生产中。

水平技术转移--将甲国已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乙国的生产领域。

42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中间技术:

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

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

43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相关:

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

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水平分工:

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两种形式:

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的商品或劳务不相同;各区域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有差异。

44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进口替代含义:

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使民族工业中的消费品工业得到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

局限性:

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发达

国家使用各种措施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

出口替代:

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45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在区域分析中,这两个指标一般无较大差异,可视需要及可能任取一个。

4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及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和发展阶段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

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47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黑龙江商品粮基地(耕地资源);山西煤炭能源基地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中东海湾石油开采;我国铁矿开采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生产的地域分布于资源的地域分布吻合应较好。

48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及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政府。

以非市场途径(规章制度)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

可分为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等三类。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4社会准则及良心效应。

缺乏激励和强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49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有哪些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

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各类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有不同的影响;各类产业部门有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产业布局指向性)。

③劳动分工规律。

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

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

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

④区域利益。

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

50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及“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②技术进步及区域劳动就业。

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

51、技术选择的原则

◆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5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

◆社会消费结构检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

◆社会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动。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的组合影响产业结构。

Ø煤铁组合—钢铁工业为主;

Ø水力资源及有色金属组合—有色冶金工业为主。

◆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人文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对产业结构存在影响。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

❑原有产业基础及生产传统

◆区域现有产业结构是在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或多或少留有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

❑区际联系及区域分工

◆区际联系及区域分工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使前面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53、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的条件

❑1.2.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

◆社会消费结构检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

◆社会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动。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的组合影响产业结构。

Ø煤铁组合—钢铁工业为主;

Ø水力资源及有色金属组合—有色冶金工业为主。

◆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人文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对产业结构存在影响。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

❑原有产业基础及生产传统

◆区域现有产业结构是在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或多或少留有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

❑区际联系及区域分工

◆区际联系及区域分工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使前面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54、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国家鼓励部门—得到优惠的政策和扶持;

◆国家限制的部门—受到严厉限制措施。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55、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不同的区域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

◆以此为中心按照工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能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

◆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应当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关联基准

◆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应该作为政府优先扶植发展的产业和主导产业。

❑筱原两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Ø人们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或对某一商品需求增量及国民收入增量的关系。

Ø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反映了某一产业产品的潜在市场份额大小。

Ø主导产业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业。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Ø以各产业生产效率上升的快慢做标准来规划产业结构,并选取生产率上升得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Ø生产率上升得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较低,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56、产业的划分及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产业划分:

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是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划分

◆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作用划分

◆经济活动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划分

◆社会部门性质划分

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f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57、产业分布分散的原因

同类产业的排异性;产业的区位指向;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产生的推力;小企业的游散经济效益。

58、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分布的原因

1)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存在地区差异,使某些产业部门最适宜在一定条件和资源地区发展,形成产业集中分布地区;

2)企业外部的经济利益使同类型产业各企业的相互吸引力量大于排斥力量。

3)故区域规划应根据客观地域差异,在不同地区集中发展及其条件和能源要求相适应的产业。

59、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60、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区域劳动人口多少及其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素质:

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

Ø体质好的人口—劳动生产率较高;

Ø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易于学习和掌握或创新各种生产技术。

Ø人口的道德修养影响区域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简介影响区域社会及经济发展。

3人口迁移及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产生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

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61、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的原则

❑区域发展优势必须及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一个地区尽管在发展特定产业部门上拥有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来考虑,这个部门属于应逐步淘汰的行业,或者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准备作较大的发展,则该地区在制订发展战略时,就不应该把这种有利的区位因素作为优势来规划区域发展。

◆实例:

美国西部山区特大油页岩矿及美国现阶段能源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及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实例1:

美国东南部丘陵区+种植茶树+茶叶生产。

◆实例2:

波多黎各发展成为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

62、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

◆即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一国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5)机会

◆波特认为机会这一角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般及产业所处的国家环境无关,也并非企业内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响。

(6)政府

◆政府是国家竞争要素的最后一个因素,波特认为政府的角色是给一国的企业带来一种干预和放任的平衡。

63、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践应用

1.1增长极的概念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Ø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Ø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Ø增长极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1.2推动型产业

❑推动型产业的概念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

◆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

❑1.3增长极的作用机理及评价

1.3.1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

◆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分为单极吸引方式;多极吸引方式。

❑极化效应

◆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聚集经济可分解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三种类型。

1.3.2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扩散方式

◆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

其作用方向恰好及极化方向相反。

◆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

Ø可以分为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

◆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

Ø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扩散,为单核辐射方式;

Ø也可以有几个扩散中心,存在多极扩散,形成多极辐射方式。

◆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

❑核心辐射扩散、等级扩散、波状圈层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方式

1.3.3增长极的反波效应

❑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增长极性质或区域条件的原因,增长极的成长也可能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反波效应。

❑反波效应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

❑反波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1)增长极成长所形成的有效需求,会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从而加剧这些资源的限制性作用,不利于周围地区有关经济活动的发展;

(2)增长极极化效应所产生的聚集力,会吸引某些产业活动向增长极区位集中配置并扩大其经营规模,从而使原先分布在周围地区村、镇或小城市的这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地方市场而被挤垮;

◆(3)增长极极化过程,会使周围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增长极区位迁移,造成这些地区的人才外流,进一步降低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

◆(4)由于增长极生产的高效率,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会强烈吸引周围资金,造成周围地区的资金外流,或降低这些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少这些地区的投资来源。

❑1.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

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

◆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

◆集聚效果是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

❑在区域规划实践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不能把增长极及城镇等同起来。

◆增长极类型及规模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要从城镇体系发展的要求出发,考虑增长极的体系问题。

◆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64、核心—边缘理论主要内容及实践应用(p309)

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前工业化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