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216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关公文写作定.docx

机关公文写作定

机关公文写作

高兵生

根据培训会议的安排,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公文方面的有关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在公文处理工作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就公文写作有关方面的内容谈点个人体会。

一、公文的涵义及作用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

“党政机关中的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公文既包括通知、公告、大事记等内容单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也包括工作意见、工作规划、工作汇报等相对复杂的文体;办法、规定、条例等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是公文,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甚至领导讲话等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文体也是公文。

可以说,公文是各级各单位不可须臾离开的文字型工具,机关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要与公文打交道。

公文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为社会管理工作所必需。

古书上说的: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可以充分证明公文的这种巨大作用。

曹丕《典论•论文》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

“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这一论断,点出了公文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和文字型工具的性能与作用的本质。

当今世界,一切社会活动无不跟公文紧密相联,无不在公文规定的轨道上运行,公文是全世界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不可离开的主要文字工具。

它具有规范和准绳作用、领导和指导作用、宣传和教育作用、沟通和信息作用、公务依据和凭证作用。

它是发文机关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领导管理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发文机关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某种意义上讲,公文写作水平直接代表了一个机关的水平。

因此,会写作是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看家本领,重大发展战略的确定、重大决策的形成、重要工作的部署、重要文件的起草、重要政策的出台、重大问题的解决、重要经验的总结、重大典型的推广等,都需要机关工作人员的大智谋去襄助、大手笔去完成。

二、公文种类及格式

(一)公文的种类和文种选择

1.公文种类。

党政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15种:

(1)决议。

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2)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命令(令)。

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4)公报。

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5)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6)通告。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7)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8)通知。

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9)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10)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1)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2)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13)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4)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5)纪要。

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以上,按行文方向分:

上行文,如报告、请示;平行文,如函(通知)等;下行文,如决定、决议、意见、通知、批复等。

按承担的职能分:

知照性公文,如通知、通报、公告、通告、公报、函;报请性公文,如报告、请示、议案等;指挥性公文,如决议、决定、命令、意见、批复、通知;实录性公文,如纪要。

特别指出的是,“通知”使用范围广泛,并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指挥性通知和知照性通知,指挥性通知包括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法规性通知、政策性通知、贯彻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可划分为颁布性通知、任免通知、一般性通知、会议通知。

2.文种选择。

恰当地使用文种,是确保公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公文起草之前,要根据行文的目的、行文关系和公文内容确定使用的文种,以便采用相应的格式、语言起草公文。

不同的文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并体现发文机关与受文机关之间的关系。

(1)有的文种具有指导功能,适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行文,如决议、决定、批复等;

(2)有的文种具有请示和报告的功能,适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如请示、报告等;(3)有的文种具有周知的功能,适用于公开发布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布,如公报、通报、通知等;文种使用恰当,能增强公文的效能,否则会造成行文关系混乱。

文种选择的原则(规律)。

公文种类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文种选择的复杂性。

文种的选择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又有其一般规律。

总的原则是:

从实际出发,视情况而定。

文种的确定至少要坚持“八看”,即看行文对象、看文件内容、看重要程度、看形成方式、看执行要求、看周知范围、看行文方式、看具体题材。

(1)向上级汇报工作,只能用“报告”;

(2)向上级请示问题,必须用“请示”;(3)印发某种规章制度、规定等或者一般性的事项,常常用“通知”;(4)重大决策,一般用“决定”;(5)会议通过、要求执行,用“决议”;(6)公开发表、广泛周知则用“公告”等。

文种选择的步骤。

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是分析拟发文件内容的特点。

包括是部署工作还是请示工作;是令人遵守还是使人周知,是哪类内容就选择哪种文种。

第二步是在同一类文种中确定最恰当的文种。

如知照性公文是发“通知”还是发“通报”等。

第三步是同一内容多个文种对应时的文种选择问题。

按上述步骤,大多数内容较容易确定其文种,但有些待发内容可同时与几类文种相对应,对同样是布置工作,是发“意见”还是发布置工作的“通知”?

是发“决定”还是发“决议”?

这就需要认真仔细揣摩其细小的差别。

谨以“决定”、“意见”和布置工作的“通知”为例,谈谈在文种选择方法上需考虑到的一些问题:

一看文件的指令性强度。

在通常情况下,三种公文指令性强度按以下顺序排列:

“决定”、布置工作的“通知”、“意见”。

“决定”是指令性的;布置工作的“通知”则比较灵活,有时是指令性、有时是指导性;“意见”一般是指导性的。

二看文件主题涉及内容的轻重、宽窄。

按主题涉及内容的轻重宽窄,三个文种排列顺序为:

“决定”、“意见”、布置工作的“通知”。

使用“决定”下发的文件主题重,如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都常用“决定”下发。

且“决定”涉及的范围宽,颁行政策,发布法规,各级党政组织专项工作的安排,甚至对某件事、某个人的处理都可用“决定”发文。

三看文种特性。

“决定”是指定性的,“通知”是知照性的,“意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属于指导性的公文。

不同内容的公文,其文种特性不一。

(二)公文格式

1.文面格式。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二维条码等组成。

(1)份号。

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

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2)密级和保密期限。

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

涉密公文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3)紧急程度。

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

根据紧急程度,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4)发文机关标志。

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

(5)发文字号。

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

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6)签发人。

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7)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主标题用2号小标宋排版。

(8)主送机关。

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9)正文。

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正文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

(1)”;在层次不多的情况下,第一层用“一、”,第二层可用为“1.”。

正文排版用黑、楷、仿宋3种字体,均用3号字,一级小标题用黑体,二级小标题用楷体,其它正文文字用仿宋。

(10)附件说明。

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后标全角冒号和名称。

附件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如:

“附件:

1.××××”);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

(11)发文机关署名。

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12)成文日期。

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13)印章。

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

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

(14)附注。

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15)附件。

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

(16)抄送机关。

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17)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

(18)页码。

公文页数顺序号。

(19)公文二维条码。

纸质公文连接电子公文的桥梁。

在行文规则中,“主送机关”的确定需注意几个原则:

一是只写受文机关的名称,不写领导个人名字(领导特别要求的除外)。

二是向上行文时,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下行文时,党委、政府的办公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级党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

需经政府审批的具体事项,经政府同意后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政府同意;  党委、政府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撤销。

三是用统称或者规范的简称,不能随意写,如市政府、市人民政府都是规范的简称,但不能写成市府。

四是行文关系,只能逐级行文,一般不能越级行文(如要上报省委的文件,一般只能市委转报),某些经费请示属特殊情况。

2.用纸格式。

公文用纸采用A4型纸,公文版式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页面设置参数一般设定为“页边距上为3.5cm、下为2.8cm、左和右分别为3.2cm,页眉为1.5cm、页脚为2.6cm,段落为29.5磅,总标题2号小标宋,一级标题3号黑体,二级标题3号楷体,正文3号仿宋”。

三、常用公文起草

(一)公文起草程序。

公文起草,自有其特定的程序,主要包括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公文起草是一种奉命行事的行为。

接受起草公文的指令后,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提高公文起草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政策性很强的公文,准备工作要更充分。

具体来说,公文起草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5项:

(1)明确发文目的和要求;

(2)认真领会领导意图;(3)围绕公文主题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材料;(4)系统地整理材料和精选材料;(5)对公文中提出的新政策、新措施进行科学论证。

2.构思阶段。

构思,主要是指作者对尚未诞生文稿的酝酿、思虑、斟酌、筹划,也就是“想一想”的过程。

对于较为简单的文稿,可构思细密,步步为营,了然胸中,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此即为腹稿。

对于文字量大的文稿,可以采取先放后收的构思方法,即先用发散性思维,不受拘束,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在此基础上,适时转入收束性思维,由热烈而冷静,由奔放而条理。

3.立纲阶段。

编列提纲,是为公文建构框架。

构思,主要表现为作者的思维活动,百思千虑;起草,主要表现为作者的笔走龙蛇,成就初稿。

编列提纲,亦称搭架子,是构思阶段与起草阶段的桥梁。

一般说来,短篇公文、程序性公文,作者在构思之后,无需列纲就可直接进入起草阶段。

而中长篇公文、复杂程度较高的公文,则必须编列提纲。

立纲的目的,就是使作者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

4.起草阶段。

这是将写作提纲衍化成公文初稿的过程,是公文撰制过程中最艰苦、最出力的环节,具有决定性意义。

文无定法,撰亦无定法。

对于公文起草者来说,只要符合实际,得心应手,有益于提高质量,有利于加快速度,都是得当的、科学的方式方法。

一个人动笔起草,可以采取一气呵气法、分段完成法、撰改交融法;多人合作起草,可以采取分工起草、先分后合,一人主管、大家帮助等方法。

5.修改送审。

公文修改,从广义而言,指从构思到完稿之前对文稿的修正,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程;从狭义而言,指对公文初稿的修正与润饰,终止于定稿。

具体来说,公文起草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政策缺乏连贯性,自相矛盾,无法执行;选用材料不真实,文件下发之后,相关单位会来讨说法;发文对象分不清,对上说理多,对下叙述尽人皆知的情况多;各类问题一锅粥,不分层次,忽东忽西,随意相混;公文格式不规范,张冠李戴,错用乱用;词语文字问题多,乱用简称、术语,时有错字、别字、丢字、多字,等等。

修改文稿,要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直到挑不出任何毛病为止。

对于集体起草的公文,应分头修改,最后由统稿人负责统稿;对于重要的或涉及其他有关部门职权范围内事项的文稿,要征求有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的意见,如是机构编制问题应征求编制部门的意见;人事问题应征求人社部门的意见;经费问题应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等等。

征求意见、协调修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书面征求意见,二是召开协调会征求意见。

修改后基本成形的公文,经过办公室校核后,再送领导审核、签发。

文稿报请领导审批时,应将征求意见情况、与之相关的文件等背景材料同时附上,并对起草经过和不同意见一一说明,以便领导审定。

领导审批文稿有会议审批和传阅审批两种方式,较重要的文稿一般经会议审批。

文稿经分管领导审阅修改后,再送主要领导签发。

如果领导不满意,需要作较大的修改,还需按照领导意见进行修改后再报主要领导审定签发。

(二)常见公文起草。

1.通知。

通知是相关社会管理机关用以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发布一般规章,任免和聘用干部,告知要求下级机关办理,需要下级机关周知或共同执行事项的知照性公文。

常用的有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贯彻性通知和会议通知。

(1)批示性通知。

是指领导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所使用的通知。

这类公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文种。

“通知”为第一文种,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文种是第二文种。

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被批转的公文标题与“通知”组成。

例如:

《×××(发文机关名称)关于批转(或转发)〈××××××规定(或意见、报告等)〉的通知》。

正文。

有两种写法:

①只有一个自然段的。

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包括被批转或转发的公文标题、批准机关、对贯彻执行的要求三个部分。

贯彻执行的要求,必须根据公文的具体情况确定。

比如,批转需要下级机关认真贯彻执行的公文,没有讨论的余地,采用明确的肯定的语言,准确地阐明态度与要求;对于新的探索性的工作,上级机关提出工作的指导方针、总原则与宏观要求,要求下级机关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贯彻执行。

例如:

“《×××××报告》已经×××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的。

除第一个自然段与上述写法相同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写明具体的指示性意见,包括对某工作的定性、做好某工作的意义和对贯彻执行的要求等,以提高下级机关对某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

(2)指示性通知。

是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就某项工作有所指示和安排。

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与“通知”组成。

正文。

由开头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以精练的文字写出某项工作的定义、工作进展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的阐明发文的目的、依据和任务,然后以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

“特通知如下”、“现就做好×××工作,特作如下通知”等。

主体部分,即通知的内容。

这部分由开头部分的过渡语领起,开门见山,开头就写通知的内容。

内容较多的,加序数分项(条)撰写。

其内容,一般由做好某项工作的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措施(如何去做)、保障措施(如何确保具体措施的实施)三大部分组成。

意义部分要从政治的高度和全局出发,立意要高,视野要广,写得精炼、准确。

具体措施,可分作几条或几个部分,与意义部分并列。

对于具体问题的处理,要提出处理问题的原则、具体措施、办法等。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如何加强领导,部门如何配合,如何加大投入和加强队伍建设等。

指示性通知一般不单独结尾,正文写完,自然结束。

(3)贯彻性通知。

是指上级有文件,本级本单位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具体意见与措施、要求等。

(上级文件已直接发基层,本级无须原文照转,可结合实际发贯彻性通知)。

标题。

《×××(发文机关名称,下同)关于贯彻落实〈×××(上级发文机关名称,下同)关于×××工作的意见(或决定、决议、通知、规定等)〉的通知》。

例如,《×××贯彻×××关于×××工作意见的通知》。

如果上级机关公文的标题太烦琐、太长,可采用变通的形式,只引用上级文件的发文字号。

上级文件是逐级行文的,可直接标题。

正文的开头部分。

包括行文的缘由、目的、依据等,即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根据什么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正文的主体部分。

有两种写作方法:

一是上级的文件与本级的文件行文范围相同的。

在上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一般不要照搬上级文件的原文,应跳出上级的文件撰写文件,重点在如何贯彻上、在具体操作上、在保障措施上下功夫,确保上级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是上级的文件是逐级行文的,只下达到本级,没有再往下发。

本级机关的贯彻措施,既要与上级的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又要有本级的特色,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重在“贯彻”二字上做文章,把上级的文件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形成本级本单位的贯彻意见;上级文件中政策规定的原文,应一字不漏的全文照搬,不加引号,不能走样,更不能变调,使之变成本级文件中政策规定的内容。

本级的文件与上级的文件比较,在政策措施上完全一致,但操作性要更强,更具体,更明确,更符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

(4)会议通知。

机关、单位召开会议,要提前通知参加会议的人员,这就是会议通知。

标题。

由发文单位名称、会议名称与“通知”组成。

重点写好会议名称,不需加引号。

确定会议的名称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会议的内容确定会议名称。

比如,全市经济工作会议。

二是根据参加会议人员确定会议名称。

比如,全市宣传部长会议。

正文,撰写要求一般应具备12个要素:

决定召开会议的机关、会名、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任务(会议内容)、参加会议人员、参加人数、入场凭证、报到时间及具体的地点、联系人与联系电话、与会人员需带的材料、什么时间上报与会人员名单及其他有关要求(比如,座位号、限带车辆与人员)等。

2.通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标题。

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通报的主题与“通报”组成。

成文日期加圆括号标注在标题之下。

在党政机关的通报中,正文之前一般不标注主送机关,在印发传达范围处表明。

正文。

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①表彰先进的通报。

包括在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和人物、对什么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或贡献、表彰的目的、作出表彰决定的机关、表彰决定、给予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奖励等级、对被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期望与要求、对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要求、号召等10个要素组成。

如果表彰的单位和人物较多,正文只点一个领头的单位或领头的人物,其余单位和人数用附件予以说明。

②批评错误的通报。

包括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应采取的措施、对事件的处理(包括对单位的处理和对个人的处分等)、应吸取的教训、重申或传达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对下级所有单位和人员的要求等10个要素组成。

③传达重要精神的通报。

主要是把领导机关及领导人的指示直接传达下去。

比如:

《中办通报》、《省委通报》、《市委通报》等属于这一类。

④交流情况的通报。

一般由发文的缘由与根据,事情发生时间、原因、过程和结果,应当学习借鉴之处或应当吸取的教训等组成。

3.请示。

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一切社会团体普遍使用的法定上行文种,是有隶属关系的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文种。

凡本机关无权决定、无力解决或必须由上级批准后才能办理的事项,都必须向上级请示。

标题。

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构成,有时可省去制文单位。

正文。

一般由请示缘由、请示事项或结语三部分组成:

请示缘由是正文的开头部分,宜开门见山,概叙请示的背景、原因和根据,阐明理由,引出请示事项主体;请求事项是文章的重点,是上级机关了解请示事由、给予答复和审批的依据,必须写得明确具体,如要求上级明确什么政策,批准什么事项,帮助解决什么困难,都要一目了然,不能混淆不清,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必要时,要引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提供领导参考,便于领导审批时作出决策;结语就是根据请示内容,可用“当否,请批示”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单位执行”作结。

撰写请示,要严格遵循一文一事,主送一个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阅知,可以抄送;不送领导者个人;不越级请示,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请示时,应抄送越过的上级主管机关;不得抄送下属机关等有关要求。

4.报告。

是向上级反映情况的公文。

是党政机关和其他一切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的法定上行文种,是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汇报工作、报告情况时使用的文种。

标题。

由发文单位、事由和文种构成。

正文。

包括报告缘由、报告内容和结尾三部分:

报告缘由常用概括性语言直阵其由,必须时,用“兹报告如下”等引语引出报告主体;报告内容,即需向上级报告、反映的问题,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讲基本情况和主要成绩时,要按照事项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估,讲经验体会和存在问题时,要深入分析,把握分寸,在讲解决办法和意见时,要谨慎建言,切实中肯;结尾以呈请语“特此报告,请审阅”或“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

5.会议纪要。

是对会议情况及其决议择其要点加以归纳整理而成的文件,用于传达会议议定事项,要求与会单位遵照执行;用于传达会议精神,使有关方面了解情况。

不是一致确定的事不能写作议定事项。

纪要不是记录,必须有条理,有取舍,抓住要害实质,不能有闻必录。

标题。

有两种形式:

一是“会议纪要”前加会议主题,比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会议纪要》。

二是“纪要”前加会议名称,比如,《××人民政府第8次办公会议纪要》。

正文。

包括开头、主体两个部分,有的还有结尾部分:

开头部分要简明扼要地撰写会议概况,主要包括会议的目的、主题、召集单位及主持人,会议时间、地点、参加单位及参加人员,会议就什么问题进行了讨论,哪些领导干部到会并在会议上讲了话、发了言或进行了总结,会议的效果等;主体部分,撰写会议研究的问题、讨论的意见、议定的事项或作出的决定等,议定的事项包括对会议研究问题的处理意见、今后的工作任务及实施措施和要求等,特别要体现召集会议职务最高领导人最后拍板意见,主体的每一个部分或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可以用序数,也可以冠以会议纪要的专用开头语,比如,“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决定”、“会议指出”、“大家提出”等;结尾部分,一般包括提出希望、号召和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一般的会议纪要,主体部分写完,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