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419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化学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1.2.2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时训练苏教版必修1

1.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时,通常用来洗涤铂丝的是(  )

A.硫酸B.烧碱溶液

C.稀盐酸D.蒸馏水

解析:

稀盐酸与杂质反应生成氯化物,氯化物灼烧后易汽化而挥发。

答案:

C

2.能够用来鉴别BaCl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三种溶液的试剂是(  )

A.AgNO3溶液B.稀硫酸

C.稀盐酸D.稀硝酸

解析:

分别取三种溶液少许,滴加稀硫酸,有沉淀生成的原溶液为BaCl2溶液,有气泡产生的原溶液为Na2CO3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NaCl溶液。

答案:

B

3.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易用物理性质区别的是(  )

A.苯和四氯化碳B.酒精和汽油

C.氯化铵和硝酸铵晶体D.碘和高锰酸钾固体

解析:

选项A可利用其在水中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来区分;选项B和选项D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加以区分。

答案:

C

4.物质燃烧火焰呈紫色,被灼烧的物质一定含有(  )

A.钾原子B.钾离子

C.钾元素D.钾的化合物

解析:

焰色反应体现的是元素的性质,与存在状态无关。

答案:

C

5.可以肯定溶液中大量存在C的实验事实是(  )

A.加入硝酸银溶液时有白色沉淀

B.加入盐酸时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加入氯化钙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时,白色沉淀溶解,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D.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时,白色沉淀溶解,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解析:

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可能含有OH-、S等,A不正确;加盐酸产生气体的可能含有HC等,B不正确;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可排除HC、HS、S等的干扰,C正确;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可能含HC等,D不正确。

答案:

C

6.在四支编号的试管里分别装有K2CO3溶液、KNO3溶液、K2SO4溶液、Ba(NO3)2溶液,现需要最少种类的试剂将它们一一区别开来,则所需试剂的种类是(  )

A.不用任何试剂B.用一种试剂

C.用两种试剂D.用三种试剂

解析:

用硫酸可检验出K2CO3溶液、Ba(NO3)2溶液,用前面已检验出的Ba(NO3)2溶液检验出余下的两种溶液中的K2SO4溶液,另外一种为KNO3溶液。

答案:

B

7.按下列添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即可将盐酸、硫酸、K2SO4溶液、NaOH溶液和KNO3溶液5种无色透明溶液鉴别开来的是(  )

A.紫色石蕊溶液、AgNO3溶液、稀硝酸

B.BaCl2溶液、无色酚酞溶液、AgNO3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BaCl2溶液

D.无色酚酞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

解析: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为NaOH溶液,变红的为盐酸、硫酸,加BaCl2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余下的两种溶液,再用BaCl2溶液可区分。

答案:

C

8.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

B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

C

灼烧某盐溶液,没有看到紫色火焰

说明该溶液一定没有K+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C

解析:

A错,因为不能排除Ag+等离子的干扰。

C错,操作中没有透过蓝色钴玻璃来观察,实验结论不可靠。

D错,有可能含有HC等离子。

答案:

B

9.某同学想用实验方法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

B.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

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不反应

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紫红色褪去,表明Mn为紫红色

解析:

B、C两项表明K+无色且不与锌反应;D项说明Mn能与锌反应,静置后紫红色褪去,表明Mn为紫红色。

答案:

A

10.实验室发现4瓶脱落了标签的溶液,标签就在实验台上,它们是NaCl、CuSO4、NaOH、KOH,甲同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分别给它们重新贴上了标签。

首先甲同学将   的标签贴在浅蓝色溶液的试剂瓶上;然后用小试管取出少许这种浅蓝色溶液再加入另一种溶液,发现没有任何明显现象,他马上就将   的标签贴在这一种溶液的试剂瓶上;剩下的两瓶甲做了焰色反应实验,甲将   的标签贴在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反应呈紫色的那瓶,最后一瓶甲贴上剩下的一张   的标签。

经老师确认甲的方法正确。

 

解析:

根据浅蓝色,可确定该溶液为CuSO4溶液;CuSO4不与NaCl溶液反应,所以第二瓶试剂是NaCl溶液;焰色反应呈紫色的应该含有钾元素,所以第三瓶是KOH溶液,最后一瓶是NaOH溶液。

答案:

CuSO4 NaCl KOH NaOH

11.氢氧化钠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分子或离子有     ,其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现欲通过实验证明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确是此微粒,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是           ,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是        ,可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

NaOH溶液中大量存在H2O和Na+、OH-,通过实验

(1)证明H2O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

(2)证明Na+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答案:

H2O、Na+、OH- OH- 

(1)无明显现象 H2O不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2)无明显现象 Na+不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3)溶液呈红色 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OH-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焰色反应的表述确切的是(  )

A.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

B.焰色反应是单质的特有性质

C.焰色反应是离子的特有性质

D.焰色反应是化合物的特有性质

解析:

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的性质,所以只要含有该元素,不论该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在灼烧时均呈现特殊的颜色。

答案:

A

2.有四瓶常用溶液:

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可通过实验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④③②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

解析:

分别取少许原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只有CuSO4溶液显蓝色,最先鉴别出CuSO4溶液;再将CuSO4溶液分别加入另外三种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BaCl2溶液;再分别取少量剩余的两种原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将BaCl2溶液分别加入这两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2SO4溶液,则另一种为NaCl溶液。

答案:

C

3.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3种:

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

含义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

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或灼烧有特殊颜色火焰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

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N—气体法B.Cl-—沉淀法

C.Na+—显色法D.Ca2+—气体法

解析:

本题看似是一道信息题,其实所给信息仍是中学常见离子检验知识,N的检验可用NaOH与其反应产生NH3,Cl-的检验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AgCl,Na+灼烧产生黄色火焰,只有Ca2+不能反应生成气体,故D项不合理。

答案:

D

4.下述对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将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被检验的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 ④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弱的火焰 ⑤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

观察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并将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答案:

D

5.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3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

A.肯定有Ba(NO3)2

B.肯定没有Ba(NO3)2

C.肯定有KNO3和Na2CO3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

解析:

本题的综合程度较强,它集实验、计算、推断于一体。

第一步样品全部溶解于水,即可证明杂质中一定不含Ba(NO3)2,因Ba(NO3)2与K2CO3作用生成难溶的BaCO3,与题设全部溶解不符。

第二步若13.8g全为K2CO3,则恰为0.1mol,与过量的CaCl2溶液反应,可生成10gCaCO3沉淀,题设只得到沉淀9g(小于10g),则证明样品中K2CO3的含量一定小于13.8g,杂质中必含KNO3(不与CaCl2反应),如果KNO3的含量稍多,则还可能混有少量的Na2CO3。

答案:

B

6.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某几种:

Cl-、S、C、N、Na+、K+。

为确认溶液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200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沉淀4.30g,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有2.33g沉淀不溶。

(2)向

(1)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1.12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原溶液组成的正确结论是(  )

A.一定存在S、C、N,可能存在Cl-、Na+、K+

B.一定存在S、C、N、Cl-,一定不存在Na+、K+

C.通过滴加AgNO3溶液,就可检验出是否含有氯离子

D.如果上述6种离子都存在,则c(Cl-)>c(S)

解析:

2.33gBaSO4为0.01mol;BaCO3为4.30g-2.33g=1.97g,是0.01mol;NH3的物质的量为

=0.05mol。

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电荷守恒关系,若6种离子都存在,则有:

1×n(N)+1×n(Na+)+1×n(K+)=1×n(Cl-)+2×n(C)+2×n(S),1×0.05mol+1×n(Na+)+1×n(K+)=1×n(Cl-)+2×0.01mol+2×0.01mol,n(Cl-)=n(Na+)+n(K+)+0.01mol,可推得Cl-的量不可能为零,Cl-一定存在,Na+、K+可能存在,A、B不正确;形成沉淀的离子不仅是氯离子,碳酸根、硫酸根离子会干扰,C不正确;若6种离子都存在,n(Cl-)>0.01mol,n(S)=0.01mol,则c(Cl-)>c(S),D正确。

答案:

D

7.为了检验S,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甲:

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

试液无沉淀(也无气泡)白色沉淀

请问哪种方案较好,并说明理由。

解析:

方案甲不够严密,因为在含有Ag+而不含S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实验现象;方案乙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排除Ag+、C等离子的干扰(Ag+以沉淀形式除掉,C加足量稀盐酸生成CO2)。

如果加入盐酸后既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没有气泡产生,则可认为溶液中不存在Ag+、C的干扰。

答案:

方案乙最优,方案甲不够严密,若含有Ag+也会出现类似的实验现象,而方案乙,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排除Ag+、C等离子的干扰,更加严密。

8.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对实验室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Na2SO4和NH4Cl进行鉴别,经讨论可行的实验方案有多种。

请你设计4种实验方案加以鉴别并简要写出操作过程、现象和结论。

方案

操作过程

现象和结论

解析:

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或特征反应来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气味、状态、颜色、溶解性或溶解时的热效应等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

方法1:

根据钠的焰色为黄色来鉴别;

方法2:

根据NH4Cl受热会分解来鉴别;

方法3:

根据NH4Cl与碱共热产生气体来鉴别;

方法4:

根据Na2SO4遇到可溶性钡盐会产生白色沉淀来鉴别。

答案:

方案

操作过程

现象和结论

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固体样品在火焰上灼烧

焰色呈黄色的,原样品为Na2SO4

分别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

固体逐渐变少而消失的,原样品为NH4Cl

分别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加入NaOH溶液,微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原样品为NH4Cl

分别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样品为Na2SO4

9.对一份稀溶液作初步分析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S、Na+、H+、N、Cl-等离子中的若干种。

然后又做了如下实验,以确认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

①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②取2mL溶液,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生成了白色沉淀;

③对②中所得混合液充分静置后,取上层清液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结果又生成了白色沉淀。

试回答下述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

 

(2)上述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步骤是(填写代号)    ,对错误的改正方法是                  。

 

解析:

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存在H+;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生成了白色沉淀,说明大量存在S;由于步骤②中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含有Cl-,将干扰Cl-的检验,所以步骤②是错误的,应将用氯化钡溶液改为用硝酸钡溶液进行检验。

答案:

(1)H+、S

(2)② 将氯化钡溶液改为硝酸钡溶液

 

2019-2020年高中化学1.2.2气体摩尔体积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xx·吉林高一检测)气体的体积主要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  )

①气体分子的直径 ②气体物质的量的多少 ③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④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2.(xx·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C.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D.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摩尔体积也相同

【答案】 A

3.(双选)(xx·安徽桐城调研)同温同压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NO气体,另一个装有N2和O2的混合气体,两瓶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质量B.原子总数

C.分子总数D.密度

【解析】 同条件下气体体积的大小只与气体分子数有关,与气体的种类无关,所以两贮气瓶中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NO是双原子分子,N2和O2也是双原子分子,所以两瓶气体也具有相同的原子数。

而质量和密度与气体的摩尔质量有关,N2和O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与两者的组成相关,本题中N2与O2的体积比是不确定值,所以质量和密度也就不能确定。

【答案】 BC

【点拨】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是进行气体计算的依据,要灵活运用,注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和相关概念及公式进行换算,但一定要突出物质的量这一核心,它是其他物理量之间换算的桥梁,通常模式是:

已知的一个物理量

物质的量

另一个物理量。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不同的外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不一定相等

C.14g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20g氧气的体积小

D.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分子数相等

【答案】 D

5.(xx·聊城高一检测)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下列物理量中尚不能全部计算出其近似值的是(  )

A.固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B.液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C.气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D.气体物质分子的质量

【解析】 联系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物质中微粒聚集的方式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理解影响气体、固体、液体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因素。

固体和液体物质中,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间堆积较紧密,所以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三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分子大小和分子质量的近似值。

对于气体物质来说,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比分子本身的体积要大得多,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三个物理量只能计算出分子质量的近似值。

【答案】 C

6.(xx·三明高一检测)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25℃,1.01×105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解析】 A项,He为单原子分子,NA个He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B项,64gS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原子数为3NA,与气体所处状态无关,B项正确;C项条件应为标准状况;D项,标准状况下,H2O不是气体。

【答案】 B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2gO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B.22.4LN2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

C.在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质量约为18g

D.22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L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解析】 A、B项都没有指明在标准状况下,因而是错误的;C项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D项中22gCO2的物质的量与标准状况下的11.2LHCl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分子数也相等。

【答案】 D

8.(xx·经典习题选萃)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甲烷 ②3.01×1023个氯化氢分子 ③13.6g硫化氢 ④0.2molNH3。

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表示不正确的是(  )

A.体积:

④<①<②<③

B.密度:

①<④<③<②

C.质量:

④<①<③<②

D.氢原子数:

②<④<③<①

【解析】 解答本题要理解物质的量是体积、密度、质量、粒子数等物理量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然后正确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进行解题。

①n(CH4)=

=0.3mol,

②n(HCl)=

=0.5mol,

③n(H2S)=

=0.4mol,

④n(NH3)=0.2mol,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体积越大,四种气体的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④<①<③<②;密度大小与摩尔质量成正比,故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①<④<③<②;据m=nM可知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为④<①<③<②;根据每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及分子组成可知氢原子个数从少到多的顺序为②<④<③<①。

【答案】 A

9.(xx·衡水高一检测)由CH4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g·L-1,则该混合气体中CH4和O2的体积比为(  )

A.2:

1   B.1:

2

C.2:

3D.3:

2

【解析】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g·L-1×22.4L·mol-1=22.4g·mol-1,设混合气体为1mol,其中含CH4的物质的量为amol,则16g·mol-1×a+32g·mol-1×(1-a)mol=22.4g,a=0.6,同温同压下V(CH4):

V(O2)=n(CH4):

n(O2)=a:

(1-a)=3:

2。

【答案】 D

10.(xx·经典习题选萃)已知mgA和ngB所含分子数相同,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气体A、B的质量比为m:

n

B.25℃下,同质量的气体A、B的分子数比为n:

m

C.同温同压下,气体A、B的密度比为n:

m

D.相同状况下,同质量的气体A、B的体积比为n:

m

【解析】 由A、B气体的分子数相同知,两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此时

,A项正确;同质量的A、B的物质的量之比

,即分子数之比为n:

m,相同状况下,体积比为n:

m,B、D项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

,C项不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1.(10分)(xx·枣庄高一检测)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原子总数之比为____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标准状况下,4gH2、11.2LO2、1molH2O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含原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CH4、CO2的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相等,原子总数之比等于分子中原子个数之比,即5:

3;物质的量相等时,质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4:

11;相同状况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4:

11。

(2)3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H2)=

=2mol,n(O2)=

=0.5mol,n(H2O)=1mol。

物质的量越大,所含分子数越多,故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H2;所含原子数分别为2mol×2=4mol,0.5mol×2=1mol,1mol×3=3mol,故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H2;质量分别是2mol×2g·mol-1=4g,0.5mol×32g·mol-1=16g,1mol×18g·mol-1=18g,故质量最大的是H2O;体积分别为V(H2)=22.4L·mol-1×2mol=44.8L,V(O2)=11.2L,而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其体积只有18mL,故体积最小的是H2O。

【答案】 

(1)1:

1 1:

1 5:

3 4:

11 4:

11 

(2)H2 H2 H2O H2O

12.(10分)

(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________L,与________gN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2)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其质量之比是________,分子数之比是________。

【解析】 

(1)22gCO2的物质的量为

=0.5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mol×22.4L·mol-1=11.2L。

相同分子数的N2的质量为0.5mol×28g·mol-1=14g。

(2)相等物质的量时,质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m(CO):

m(CO2)=28:

44=7:

11,N(CO):

N(CO2)=1:

1。

【答案】 

(1)11.2 14 

(2)7:

11 1:

1

13.(10分)(xx·经典习题选萃)标准状况下,44.8L由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0g,则H2的质量为________;CO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设H2和CO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y,则

解得x=1mol y=1mol,则H2的质量是2g,CO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答案】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