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85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docx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以学生为本

高校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制约因素

第一,缺乏理想的教学模式。

由于近几年不断扩招,导致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使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采用合班形式,进行大课堂专题讲授。

其结果导致了教学秩序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尽管在理论上有一定深度,但往往导致理论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与心理感受,缺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交流,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与热情。

许多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第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

部分教师理论素质较低,科研能力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缺乏研究,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释不清,甚至采取回避态度。

教师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短缺。

第四,教材编写不规范。

编写的教材体系庞大,没有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的内容较少,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缺乏生动性和可读性。

教材编写和修订周期太长,教材内容更新往往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限于空洞的说教,这是政治理论课失去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仍然存在着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倾向。

有些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客观影响,形成了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思想行为偏差,以至于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

第六,在课程考核上,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查。

有不少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是到了期末复习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以此来应付考试。

第七,知行不合一,教学实践性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以教师——学生“一对多”的教学形式进行,其优点是理论性强,且能够通过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但其缺点是难免失于浮泛,无法监督学生的言行不一。

这种课堂考核往往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和考试给出学生考试成绩,并在学生的综合测评中以学分的形式体现出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内涵和特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原则)的内涵就是:

“贴近高校的实际、贴近高校师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需求”。

(一)贴近高校的实际

贴近高校的实际,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办高等教育这个最大实际,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牢牢掌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有效。

贴近高校的实际,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师生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把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以育人为中心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来。

贴近高校的实际,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高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难点、疑点,力求作出有说服力的新解释、新论述,以切实有效的理论宣传,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提供正确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二)贴近高校师生的生活

贴近师生生活,首先是指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重心放到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第一线,走进院系、科室、班级,走进课堂、宿舍、食堂、课外活动场所等。

这些地方是师生每天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校园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到师生的这些现实生活和日常生活当中,变高高在上的理论教育、理论宣传为与师生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

贴近师生生活,其次是指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镜头多对准师生,版面多留给师生,多联系师生身边的事例,多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关注热点问题,反映师生呼声。

其实,发生在师生身边的生动事例更直接、更感人,更能反映客观现实性,因此从师生生活中挖掘宣传素材,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三)贴近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和最终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教育对象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大学生,更好地代表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觉得更加可亲、可信、入心、入脑。

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就是贴近大学生的学习求知需求、贴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贴近大学生的衣食住行需求。

贴近大学生的需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深植根于大学生之中,根据大学生的客观发展情况来进行部署,对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进取、务实,有乐于接受正面宣传教育的一面;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又有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矛盾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转型直接导致了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多种利益冲突的日益显性化,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新要求。

(一)服务大局,把握导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富有指导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新要求,可谓高瞻远瞩。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实现高校快速、协调、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与学校的工作重点相一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度、深度要与学校发展的力度、进度相协调。

当前,高校的发展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十六大后,高等教育形成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势头,各个学校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加快发展,是各高校的大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据校党委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学校发展这一大局,坚持正确导向、团结稳定、鼓舞人心,坚持正面引导、教育为主,为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离开实际、离开生活、离开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走上行而上学的道路。

因此,只有做到虚实相兼、理论与实际互补,善于对师生关注的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作出科学回答,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和理论研究,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科学理论的导向性,这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开启理性的天窗,才是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富有针对性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可以看出,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关注的是人的自由、人的情感、人的存在与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也应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大学生为本,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教育也是服务,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从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的角度规划工作,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

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社会保障、民主权利等切身利益十分关心,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这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衍生出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去开展。

总的来说要增强服务观念,关心大学生生活,寻找寓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的工作载体。

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经常性的换位思考意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我们一定要牢记服务宗旨,主动关心大学生疾苦,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一线,畅通言路,虚事实做,做大学生的贴心人。

(三)加强内化,求真务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富有实效性

实效性,就是实际效果和成效。

效果的转化是任何一项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所在,其它均是为其服务和围绕其进行的。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实效性问题,我们既要把握“形于外”的近期效应,更要注重“成于心”的长远效应。

一是要加强内化教育。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的实效性,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素触及到大学生内在的精神要求时,才能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和参与状态中,继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变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显然,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实效性,就要在提高大学生的接受性上下功夫。

因此,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尊重爱护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激发、引导和调节学生的主体活动,将外在规范和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发挥其主体作用,拓展师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要求真务实。

只有紧密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教育发展的实际,联系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据实说理,以理服人,求真求是,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更具有说服力,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任务是实行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方向,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应该有所创新。

(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一是要讲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紧跟时代节拍,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吃透上面的精神,摸透下面的情况,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讲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运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声情并茂、自然和谐地面对听众,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引导帮助、心贴心的解疑释惑、实打实的说理点拨;三是要坚持以服务基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使理论走近每一位大学生;四是注意联系身边人、身边事,寓理于事,以事明理,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产生共鸣,达到教育人、感化人、鼓舞人的目的;五是工作方式方法要具体实际,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切忌单纯地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照本宣科,简单说教,要多组织高质量的专题辅导、专题讨论,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形势,结合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学习;六是借助媒体力量,以宣传为龙头,推出系列“教育套餐”,开展电视访谈、网络访谈等;七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以“校训校风”等内容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院(系)师生去烈士陵园、韶山等革命圣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是要准确、生动地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创新成果,探讨解决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实际问题的新方法;二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确立上,要针对学校实际,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宣传,做到大学生关心什么,报告内容就讲什么,使大学生觉得实在、亲切、解渴、管用,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变化,找到工作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和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三)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向大学生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但大学生人数众多,全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仅靠学生工作部门的几位工作人员来承担,其效果可想而知,尤其现在是社会转型时期,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都有着微妙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因此,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号召大学生树立“以热爱学校为已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及时充实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容,不仅要把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吸纳进来,还要发动全校师生党员、学生团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面,我们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有效承载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手段,积极创新载体。

除了充分发挥校报、广播、电视、橱窗、横幅等传统媒介的教育作用,还要有效利用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教室、仪器设备和各种文体设施等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同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建设,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师生员工学习理论的兴趣,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宣传达到入耳入脑的效果。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主体、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的转换。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

怎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它既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又符合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规律性呢?

[1]笔者认为,实现五个转换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观念的转换: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导航员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

信息时代,随着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增多,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部分“权威”丧失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平等观念也打破了几千年来师授生学、师道尊严的传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近年来,大学已从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生源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指路人、导航员,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引导学生自己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

要在知识的实用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善于把复杂的理论问题用最简单、最明了的语言阐述出来,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方法引申出来。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善学,不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要做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的培训师和辅导员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有余,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不足。

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理论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

他们要求教师的授课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更加关心的是所学知识是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能否促进个人价值的提升。

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而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领悟能力、社会阅历等讲授课程,做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的培训师和辅导员。

要以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思想政治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在保证知识体系的同时,在精讲、实用上下功夫。

要以是否入耳、入脑、入心,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是否发生重要影响作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标志。

[2]

以学生为本,就要在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实际能力上下功夫。

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

要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

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为什么?

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

三、课程体系的转换:

教师要做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咨询师和营养师

即将全面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更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使学生确实“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咨询师和营养师。

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用人格的力量陶冶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省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落后于学生了。

授课中要有新的信息量,体现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并把理论讲深、讲透,然后不断地进行思想启迪、升华来感染学生。

再次,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成为杂家的同时,要努力成为专家。

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并能够厚积薄发,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荣辱观等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讲课中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这样才能增强课程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应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较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才能用丰富、优美、鲜活、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把课程内容讲得形象、透彻、朴实、明白。

最后,要有驾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换:

教师要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助跑器和呐喊者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要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助跑器和呐喊者。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讲的多而解决实际问题少,其实效性并不明显。

要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转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下功夫。

一是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单向式教学方法,代之以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疏导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用这种方法,在上课之初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入脑,引起他们的共鸣;最后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身边俯拾皆是的例子引申出要讲的理论,把晦涩难懂的术语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出来,避免了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一头雾水。

课堂讨论、问答、辩论等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激活理论课课堂的沉闷气氛,营造出人人动脑、共同参与、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缩短师生间的思想距离,也可以使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和实效性。

二是改变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写板书的教学手段,要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

无论你承认、接受、喜欢与否,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正以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势头,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科互动的教学氛围,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难以比拟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切忌千篇一律,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多媒体变成“单媒体”,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电脑操作员,或图片、音像资料解说员。

[3]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晦涩难懂的教条。

只要授课方法得当,它完全可以以优美的语言打动人,以真实的生活哲理说服人,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要学会用课件吸引学生的目光,用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用透彻的道理彻底征服学生的心灵。

五、考试方法的转换:

教师要做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者和尝试者考试不只是要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检验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思想变化,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考试评价体系应改变以往陈旧、呆板、机械、单一的考试方式,即只注重卷面成绩而不管学生平时的实际操行,只以笔试为主而不管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

[4]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做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者和尝试者,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考核评价体系,搭建起任课教师、学生所在院系、学生处三方联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平台。

要把开卷与闭卷、期中与期末、口试与笔试、平时操行与卷面成绩、课内学习与课外表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出勤率与学习效果、网络沟通、论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成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实现五个转换,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高放低,由远拉近,由虚变实,使它“活”起来并“火”起来,也就能提高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6

(1).

[2]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541(8).

[3]唐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又爱又怵?

[N].人民日报,200537(4).

[4]田成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14(10).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三贴近”,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生为本   创新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