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85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docx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1DT30526

上海最新动态

第30期

扬州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2010年5月26日

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联络处按:

本文根据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发展要求,客观分析了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上海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分别从政府层面和行业层面提出了推进上海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

我处以为,本文对我市发展服务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全文呈报,供领导参阅。

  2005年中共中央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2008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领导指出:

上海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金融业、航运业、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这说明,从现在起十多年的时间里,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和主要目标。

   一、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上海并无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其临江濒海的特定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典型的贸易型城市。

然而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经济战略的影响,才使上海由一个综合型的经济城市向主要工业城市转型,成为我国工业产品的主要制造地和供应地之一,服务业的发展则严重受阻。

至1960年,上海第三产业(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9.4%,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高达77.9%。

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仅为18.6%,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高达77.4%。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服务业市场需求的增长,上海的服务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至1995年上海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回升到40.2%,但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57.3%的份额。

之后随着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战略目标的日益明确,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至1999年,服务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9.6%,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

200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高达50.6%,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

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前五年中,由于上海在总体发展战略上的犹疑不决,以及服务业发展在客观上所遇到的一定障碍,第三产业的比重又在50%左右徘徊多年,还一度下降到48%以下。

只是在近两年,随着上海进一步明确了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之战略目标,服务业才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53.7%,2009年上半年更是达到57.7%。

从上海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5年以后也有较快的增长,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7.4%上升为51.6%,至2008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更高达61.6%。

   然而,从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目标来看,上海还是很有差距的。

不仅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3.7%)和服务业就业职工人数的比重(2007年底为55.4%)都还未达到国际上公认的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60%标准。

而且同上海第二产业相比,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对比较慢的。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到2006年期间,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幅始终低于第二产业的增幅,也低于GDP的增幅,直至2007年以后才开始有所超越。

   从国内比较的角度来看,同与上海最具有可比性的直辖市北京相比,在服务业的发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近几年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2001年上海同北京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上相差10个百分点,至2008年差距已扩大为20个百分点。

北京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就业职工人数的比重都已超过70%,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80%。

从而使上海在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目标上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上海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观念瓶颈:

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以服务经济为主”和“两个优先发展”在认识上有所冲突。

当然,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都不会否认“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考虑到现阶段制造业对于上海GDP贡献的重要性和显现性,就会在“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口号下强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并重发展。

然而,在上海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增长速度比较迟缓的情况下,“并重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我们认为所谓的“先进制造业”也必须是在科技创新研发等服务支撑之下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没有科学研究与自主创新,光是靠引进现成的技术和设备而发展的制造业称不上是“先进制造业”,以单纯的订单加工为形式的制造业更谈不上是“先进制造业”,都不应当成为优先发展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必须包含着现代服务业的渗透,所以“两个优先”的产业政策同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思想之间并无矛盾。

而正确认识“两个优先”则是促使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早日形成的重要前提。

   2.制度瓶颈:

主要服务行业的高度垄断状况阻碍了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阻碍了上海服务业的行业渗透与资源优化配置。

上海在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医疗、教育、出版等领域的垄断状况十分严重。

即使是竞争性本来应当比较高的零售商业,由于对零售商业赖以生存的“市口”土地资源为市区两级政府通过规划的方式严格加以控制,再加上国有零售商业集团的悬殊优势,也使其成为了一个垄断性很强的行业。

主要服务行业的垄断问题并不完全是上海所造成的,有一些属于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若不能最终解决,对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形成障碍。

此外,上海服务业管理上“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

   3.市场瓶颈:

上海发展服务业需要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但是目前对扩展市场空间的重视不够,尤其是缺乏以长三角为市场的区域性战略眼光和战略政策。

毫无疑问,从上海服务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来讲在全国是相当领先的,但是相对于资源而言,上海服务业的市场并未得到很好的拓展。

上海一些主要服务行业的大部分业务仍然是来自本地,很难向全国市场进行扩散。

以金融业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上海61%金融机构的本地业务要占到50%以上,有4.2%金融机构的业务全部来自于上海。

其中银行业本地业务的比重最高,70%的银行本地业务的比重要占到70%以上。

上海服务业市场拓展较慢,很大程度来自于长三角(特别是江浙两省)的竞争。

表1反映的是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江、浙、沪”两省一市的比重变化。

   上海的服务业要向长三角地区进行拓展,并向全国其他地区延伸,关键取决于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能否有机联动,协调发展,目前来看这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障碍。

首先在发展战略上,长三角地区各省,特别是江浙两省同上海的发展目标雷同。

发展目标雷同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就会使得上海服务业的向外拓展比较困难。

其次是上海在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主要是以本地市场为基础,缺乏以长三角为市场的区域性战略眼光和战略政策,所以在服务业向长三角拓展过程中缺乏战略上的总体指导和政府间的通盘协调。

实际上通过企业间的资本融合是比较容易突破区域间行政分割的障碍,实行自身的市场拓展的。

而目前上海主要服务行业中的大企业在这一方面的主动意识不强。

   4.人才瓶颈:

上海服务业的人才总量不足,精英比例低,尚未形成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人才优势;而且,服务业主体的创新意识不强,高端个性化营销能力弱,影响了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的服务创新和能级提升关键在于服务业的人才优化,而上海在各主要服务行业中的人才总量和高端人才比例令人堪忧。

在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中能达到国际水准的高端金融人才不足1万。

国际上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在香港和新加坡都有上千人,而上海却只有几十名。

在信息服务业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软件设计和管理人才也十分缺乏。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管理人才不到软件从业人员的5%,中级管理人才也只有12%。

物流业方面,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也达五六十万。

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一大瓶颈,不仅限制了各主要服务行业的规模扩张,更限制了各主要服务行业的能级提升。

   5.环境瓶颈:

上海在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虽然从区位条件和历史资源的角度来讲上海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自然条件的变化,上海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一些环境优势正在弱化,而环境条件中的不足部分则在不断呈现。

以金融中心的建设而言,虽然国务院已经明确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但是大多数银行的总部仍在北京,大量全国性的结算和清算业务也在北京,在上海的银行机构仍然主要是以地区性的业务为主。

同业务相一致的交易信息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从而使北京成为各金融机构的交易人员集聚并相互沟通的必然选择。

而海外的金融活动信息则主要集中在香港,从而使紧邻香港的深圳成为另一个金融信息的交流中心。

上海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之下是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的。

以航运中心的建设而言,上海虽然有临江濒海的地理优势和洋山深水港等现代化的港口条件,但是高速公路的辐射能力却受到很大的制约,上海狭小的三角地带不利于货流的迅速集聚和疏散。

浦东缺乏链接全国主要干线的铁路运输也将成为制约航运中心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1.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追求速度与规模的话,“十二五”期间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则应当将能级提升和系统优化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

上海在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原则,更要突出“系统优化”的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上海服务业新一轮发展的总体战略可表述为:

以上海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为前提,促进服务业系统功能的全面提升。

坚持以国际化强化服务业要素,以市场化优化服务业结构,以法治化改善服务业环境。

加速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形成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支撑,积极扩展各种专业服务业以完善服务业的功能组合,继续调整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并以长三角区域系统一体化为目标,推进服务业的区域分工和要素整合。

   这一对于上海服务业新阶段发展总体战略的表述体现了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将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思考。

这是因为服务业只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子系统的优化目标必须以其所属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为前提。

否则,即使从子系统的角度考虑是最优的,但因此而使大系统不能达到最优;子系统就必须加以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次优原则”。

所以在考虑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时就必须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优化为前提。

   

(2)将“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同上海服务业系统发展的要素、结构、环境建设的目标结合了起来,使“三化”的提法更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

“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最早是在《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来的,应当说是一种很不错的提法,比较准确地表述了推进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但如果不用系统思维方式去整合,“三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不够明确。

所以在我们的表述中提出:

以国际化强化要素,以市场化优化结构,以法制化改善环境,就是将系统优化中必须注意的要素、结构、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融合了进来,从而将“三化”在推进上海服务业发展中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出来。

因为“国际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进国际上优质的服务资源和服务理念,其直接结果就是为了强化和提升上海服务业的系统要素;“市场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垄断,强化市场对服务资源的配置能力,通过优胜劣汰,优化上海服务业的系统结构;而“法制化”的主要目的则是要完善上海服务市场的法制规范,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强调了重点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对上海服务业系统优化的主要效应。

在2005年《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就已经强调过要将知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当时称“功能型服务业”)作为上海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但对其功能效应却没有明确的表述。

而在我们的建议中则明确提出了:

以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提高服务系统的服务能级,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支撑,以发展专业服务业来完善服务系统的功能组合,从而使重点推进的服务系统之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各侧重点所构成的整体效应更加完善。

   (4)将“长三角区域系统一体化”列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如前所述,服务业是一种市场依赖性很强的产业,没有庞大的市场支撑上海服务业是很难有持续快速的增长的。

所以上海的服务业必须以长三角作为自己的主要市场进行积极的拓展。

然而长三角各省市作为独立的行政区域自然有其各自的利益目标和发展战略。

若将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大系统,那么上海及各省市则都是子系统。

如果能从长三角区域系统一体化的层面来考虑问题,就应当客观分析长三角各省市的资源要素和优势条件,从整个区域系统优化的目标出发,充分协商,科学论证,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优化区域服务业的系统结构,使现有的服务资源通过优化组合产生更大的效用。

   2.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根据以上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可从两方面去表述。

一是从服务业性质分类的角度,重点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二是从行业分类的角度,重点要推进优势强、贡献率高的支柱型服务业,如金融业、物流业、信息业、商贸业、旅游会展业和房地产业,以及上海有相对优势、且市场有成长空间的服务业新增长点,如医疗、教育、传媒、出版、文艺、体育等行业。

   

(1)服务业性质角度的推进重点

   生产性服务业是以提供中间服务,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其生产及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中间性需求”的服务行业。

以其为推进重点主要有三个理由:

首先,国务院已正式明确上海要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等“两个中心”的建设。

从这两个中心本身的性质而言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所以未来五年发展与“两个中心”建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必然会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次,国务院在《意见》中强调:

要处理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局面自然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效运作才可能形成;再次,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必须要在市场层面上有较大的拓展。

而对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的拓展主要依托的也将是生产性服务业,因为只有上海拥有丰富资源的金融、物流、信息以及各种专业中介服务行业才最有可能在长三角和全国市场形成相对优势,实现市场拓展之目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主要是从服务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的角度考量的。

服务行业的知识密集程度决定了该行业的服务能级和附加价值的高低。

上海的企业运营成本是相对较高的,只有产出附加价值更高的企业才可能克服高成本的压力而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所以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就应当重点扶植和推进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上海的服务业要想在长三角和全国进行拓展,就必须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优势,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才有可能形成上海与其他地区在服务能级上的落差,构成自身的差异性优势;最后,从长远来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能否在上海真正形成还取决于上海能否大量集聚高端服务人才,而只有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才可能吸引大量的高端服务人才向上海集聚。

   

(2)服务业行业角度的推进重点

   从行业角度而言,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应当重点抓好两头。

一头是重点推进金融、物流、信息、商贸、旅游会展和房地产等支柱型服务业的发展;另一头则是要重点推进医疗、教育、文艺、体育、传播、出版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对于金融、物流、信息、商贸、旅游会展和房地产等支柱型服务业的界定实际上早在2005年上海市政府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就加以明确了。

至今为止,无论从贡献率还是标志性的角度,这六大行业仍然应当属于上海服务业的支柱型行业。

这些服务业中的支柱行业基础稳定,成长性较好,并仍有较大市场潜力,在上海服务业的新一轮发展中,自然要以它们为依托,构成服务业的主要价值源泉和形象标志。

   除了大力发展和积极依托这些支柱型行业之外,还必须充分挖掘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优势资源,推动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其中就包括医疗、教育、文艺、体育、传播、出版等服务行业。

四、加快发展上海服务业的推进思路

上海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必须要从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推动。

我们拟从政府的层面和行业的层面分别提出相关的推进思路。

   1.政府层面的推进思路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而言,政府必然会承担重要角色。

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对于上海服务业快速而健康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

具体而言有以下一些建议:

   

(1)利用契机,争取更多政策。

即应当充分利用国务院要求上海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中央争取更多有利于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例如:

上海应当争取让各大银行的结算业务和清算业务尽可能向上海集中,相应的使上海能集聚更多的金融交易信息,从而使上海能真正成为国内外为之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应当争取更多的金融产品的开发权;以活跃上海的金融业务;上海应争取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更为有利的长三角及华东地区的交通网络规划,使上海的路网变得更为通畅,港口的集散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上海应积极争取“自由贸易区”、“免税商店”等有助于上海商贸功能提升的相关政策的落实;上海应认真梳理已有的各项税收政策,对不利于上海加速服务业发展和提升上海服务业竞争力有关税收政策争取有所改变,或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以增强上海在服务业的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吸引力。

   

(2)放松管制,集聚优质资源。

即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尽可能打破服务业发展中一些不必要的垄断,吸引更多的民资和外资进入上海服务业的支柱行业和新兴行业,促使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

在金融业中要逐步制定鼓励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和运营,甚至要考虑更多民营银行的准人与发展。

要放宽政策吸引更多外资的战略投资者进入我们的金融企业,以改善我国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运营机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国际上著名的服务业跨国企业集团进入上海,特别是在国内还未有过新型服务业态的公司进入;在医疗、教育、传播、出版等新兴服务业中,要转变观念,消除进入障碍,在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办医疗、办教育、办报纸刊物、办出版社的同时,应放开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进入。

允许有外资独资或控股的医院、学校、报社及出版机构。

在传播和出版等比较敏感的领域,则可在进行一定政策限制(如限于商业或娱乐型领域)的前提下予以开放,而不要将门关得太死。

   (3)综合协调,理顺管理体制。

如前所述,上海服务业在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服务业是一个极其宽泛的领域,涉及许多行业,所以政府的管理和指导也就分散于各个部门。

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更形成了相互交叉或难以明确归属的问题。

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应当贯彻“一方负责,多方协调”的原则。

即将某一行业交叉度较高的服务业(如网络运营、创意产业等)首先落实于某一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而在其他政府管理部门下属的行业中,也有类似的企业或业务,则应同样接受所落实的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政府部门之间则应积极配合,加强协调。

目前已有主管部门但却发现归属不当的,则应及时加以调整。

此外为了有效推进重点服务行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如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委员会或办公室),从属于商务委等管理部门,专门研究对上海准备重点推进发展的服务行业的政策措施,统计和积累重点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协调各部门之间在推进重点服务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很好解决在上海服务业发展中市区两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问题,坚决制止不利于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区域封锁及对公共资源的垄断问题。

   (4)合理布局,推进重点建设。

即要在空间范围内形成上海服务业的合理布局,并有重点地推进几个主要服务业功能区的建设。

我们建议将目前常用的“服务业集聚区”的提法改为“服务业功能区”(或称“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理由是:

现代化的大都市客观上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域,这是由于在市场的作用下,行业内企业自动集聚而形成的。

这说明具有相同或互补功能的企业客观上就有集聚发展的需要,所以服务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以特定的功能集聚为前提的,同时功能区的布局又是由城市形态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而且,单纯提“服务业集聚区”,甚至用“HOPSTE”(宾馆、办公楼、公园、商店、社交场所、公寓楼的集中地)的概念来对“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诠释,很容易为一些官员盲目的“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不仅对城市的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目前而言,从全市的层面只要重点推进五六个“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即可,其他的就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去自行发展,市里不必直接参与规划。

这五六个“服务业功能区”可包括:

陆家嘴金融服务功能区,大虹桥国际商务功能区,嘉定汽车服务功能区,宝山钢铁商贸功能区,张江信息服务功能区,洋山港航运物流服务功能区等。

将来有可能发展的另一个“服务业功能区”就是目前的世博会园地,究竟会形成怎样的功能尚需研究待定。

这些“服务业功能区”必须要按国际先进水平来建设,将来一定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处于领先水平。

   (5)区域统筹,调整规划思路。

即要从整个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上海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相互协调和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内的合理分工,在服务业发展中突出各自的特色,形成服务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梯度。

上海首先应当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有一个基本判断,然后就应当以整个长三角区域为目标,进行服务业的中长期规划。

认识各省市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弱点,并通过各省市政府间的协调来实现在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分工与合作。

例如,可考虑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之间的合作与联合问题,这两个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港一旦联合,其竞争力将是无可比拟的,而且也可避免相互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又如江浙闽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一旦能得到上海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不仅他们能如虎添翼,上海的金融业也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

   2.行业层面的推进思路

   从上海服务业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各行业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推进本行业服务能级的提升和运营规模的扩大。

但本文仅从各行业的共性角度提出一些推进上海服务业行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由单纯的业务经营型向资源配置型转型

   业务经营型就是指主要围绕所接受到的各项业务开展经营活动的传统经营模式;资源配置型则是指能够把握各方面的市场需求,控制一定范围的业务来源,并能控制实施各种业务经营的资源网络,从而能有效地将市场的业务需求和所控制的运营资源相匹配的经营模式。

实行资源配置型的经营模式不仅能使相关的服务企业扩大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市场规模,而且资源配置型企业的集聚,就能促使上海在某一服务领域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

上海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和海外网络资源丰富的资源配置型企业进入上海,另一方面则要求各服务行业不仅要在各种服务硬件设施上投资,更要注重在对国内外服务网络资源的控制能力上投资,这样才可能促使上海的服务业产生突破性的发展。

   

(2)积极开展各种服务项目的研发和创新

   上海服务业的市场要得以拓展就必须提升上海服务业的能级,在区域间形成一定的梯度效应。

而要做到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