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737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docx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一)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陨落(yǔn)寒噤(jìn)家醅(pēi)龙吟风哕(huì)

B.栖息(qī)攫取(jué)执拗(niǔ)长吁短叹(xū)

C.愤懑(mèn)狡黠(xiá)冗杂(rǒng)针贬时弊(biān)

D.孱弱(chán)馈退(kuì)惊骇(hài)鳞次栉比(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

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3.下列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要说梅,我最偏爱的是白梅,它冷艳洁白,一尘不染,清香浓郁。

白得超凡脱俗;白得素雅纯净;白得如冰似雪。

①但写梅写得最绝的还是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王冕也在《白梅》中写道: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③他的词中不见一个梅字,却把梅的影子和暗香写得入木三分,写得俏丽可人,使人引起无数的联想。

④卢梅坡曾在《雪梅》中写道: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③①②④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意思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B.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泛黄,称为“黄发”;老年人头发稀疏下垂,旧时是长寿的象征,因此“垂髫”常用来指老人。

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D.“汗青”特指史册,“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

二、情景默写

5.诗词名句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3)(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4)老英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战功显赫,转业后却深藏功名,默默地工作生活,这种“________,________”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我们只有发扬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才能“_________,________”,让青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李白《行路难》)

(6)我们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把随州建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家园。

(王湾《次北固山下》)

(7)我们的党和国家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员干部要有“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情怀。

(范仲淹《岳阳楼记》)

(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道了一个喏,携了B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

B问道:

“押司如何来的慌速?

”A道:

“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

如今黄泥冈事发了。

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

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来捉你等七人。

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

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缉捕在县对门茶坊里等我。

以此飞马而来报你。

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

……”B听罢,吃了一惊,道:

“贤弟大恩难报!

”A道:

“哥哥,你休要多说。

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

我便回去也。

选文出自《水浒传》,其中A是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

划线的“黄泥冈事发了”是指_一事。

②《______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史书,全是包括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_________。

③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____________》堪称科学与________完美结合的典范。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

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

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下列诗歌体裁与此诗相同的是()

A.《钱塘湖春行》B.《观沧海》C.《送友人》D.《秋词》

8.“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

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

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

谷中多大石,岌嶪①相倚。

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②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故其桥曰三峡。

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

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

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③相纠。

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

问之习庐山者,曰:

“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注释]①岌嶪[yè]:

危急的样子。

②震掉:

惊恐。

③葱蒨[qiàn]:

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②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

③问之习庐山者(_______)④涉其山之阳(__________)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其间千二百里其如土石何

C.知其胜而不敢留呼尔而与之D.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其一犬坐于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13.(甲)(乙)两文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情感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说明文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

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

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

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4.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15.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

请说明理由。

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事务所,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2)我问了问事务所的李信律师,他一脸嬉笑地回答:

“这孩子他爸是我们事务所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我们啥事儿也没给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4)“老实?

您可别小瞧这小子。

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头。

(5)后来我再去事务所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

他今天夹克上带钉,明天头发颜色又换了一种颜色。

(6)那年律师考试前没几天,我去事务所办事,发现那桌子没了,常远也没了踪影。

问老李,老李笑着说:

“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的酒吧里演出去了。

他爸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7)我又惊讶又好笑:

“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老李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从我这儿跑了的摇滚的男孩儿吗?

他又回来了,这次他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带点调侃地回复。

(10)之后,因为工作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与鉴睿律师事务所和老李少了很多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头条新闻。

矿务局部分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遇难矿工的家属,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吸引了我: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老李,他确认道:

“没错儿,就是他。

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

”我问道。

(15)“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就在茫崖!

听他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后来他自己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

“后生可畏啊!

(17)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道:

“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7.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

请按照顺序补充完整。

①——被逼备考律师——②——③——帮助穷人打官司

18.读文中画线句,完成题目。

(1)简析第

(1)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

(2)第(12)段画线句处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19.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20.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篇幅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七、综合性学习

21.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七

(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

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

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22.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

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

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3.按要求完成作文

“良言”好话,有益的话。

比如师生间交心的话,家人间关切的话,朋友间规劝的话,陌生人宽容的话,书本上警策的话……好话还得好好说;长话可以短说,直白的话可以含蓄地说,严肃的话可以轻松的说……说好话,好好说话,都会让人如沐春风。

以“良言如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

B“niǔ”应为“niù”。

C“贬”应为“砭”。

D“馈”应为“溃”。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萍水相逢”是指遇然相遇,且此词不带宾语;

B.叹为观止,叹:

赞赏;观止:

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使用恰当;

C.句中有“强烈”一词,不应使用“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

)”,意义重复;

D.句中“耸人听闻”指夸大其辞不实的消息,有贬义,不符合语境;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④承接段首说“梅”的“白”引用诗句,②句“也”表示承认前句而说“梅”的“白”,①句中的“但”是承前两句内容相转,写到“梅”的“香”,③是具体分析①句所引诗的内容,评价写法。

故答案为C。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B.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老年人头发稀疏泛黄,旧时是长寿的象征,因此“黄发”常用来指老人。

故选B。

5.燕然未勒归无计可怜身上衣正单晴川历历汉阳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分析】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

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

勒、历、沧、涯。

6.

(1)宋江晁盖智取生辰纲

(2)史记纪传体列传(3)昆虫记文学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1)《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

从“押司如何来的慌速”可知A是宋江,从“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

如今黄泥冈事发了”可知B是晁盖。

所选文段内容是:

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在黄泥冈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夺取,济州府后派人来捉拿晁盖,宋江当时为押司,前来给晁盖等人报信。

据此可知“黄泥冈事件”是指智取生辰纲。

(2)《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所以说《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据此回答即可。

 

7.D

8.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9.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乐观旷达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诗歌常识。

本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所以是一首七言绝句。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这是一首乐府诗;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故选D。

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峡口花飞欲尽春”意思是: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

“峡口”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季节。

“花飞欲尽春”,春花随风而落,春天眼看就要过去,再不复花开满眼的繁华之景。

结合作者此时送别友人的特殊情境可知,此处描写春花落尽的暮春之景,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9.第一问: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本诗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写暮春百花落尽之景,后两句抒写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意。

所以可填“惜别”。

第二问: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天涯去住泪沾巾”写自己与友人洒泪而别,表现了自己因为分别而产生的惆怅伤感之意。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王勃在劝勉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在分别的时候泪眼婆娑。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10.奔腾的骏马甚,很熟悉山的南面

11.D

12.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13.两篇文章都写水,都突出水急的特点。

甲文运用侧面描写,乙文运用正面描写。

情感相同之处都表现对自然风光山水的赞美。

【解析】

【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奔,奔腾的骏马。

(2)句意为:

的确有很多的趣味。

良,甚,很。

(3)句意为:

询问那些熟悉庐山的人。

习,熟悉。

(4)句意为:

从山的南麓进入栖贤谷。

阳,山的南面。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有时\有人;

B.代词,这、那\加强反问语气;

C.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D.介词,在\介词,在;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曦月,日月。

(2)虽,虽然。

兹,这。

盖,大概。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写船快,从侧面表现出水快水急的特点。

乙文中“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水平如白练”等从正面描写水,表现了水的清澈与声音之大。

甲文通过写三峡的四季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之情。

乙文通过写庐山栖贤谷的美景,同样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睛】

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官到高安,夏季六月经过庐山。

我知道那里风景十分有名,却不敢久留。

逗留两天,从山的南麓进入栖贤谷。

谷中有很多巨石,高高耸立,互相倚靠。

溪水在石间奔流,那声音如同雷霆,又像千百辆车同时行进,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惊惧,即使是长江三峡也超不过它。

所以那桥就叫三峡桥。

过了桥向东,沿着山路溪流走,那水平得像一幅白色的丝绢。

一旦遇到横挡着的巨石,汇聚成的旋涡像大车轮,旋转激荡,显示出水的无穷的变化。

有一个院落建在那溪流的上游,右边靠着壁立的山石,左边下临溪水。

那壁立的山石脚下,有一座僧人诵经的房子建在那里。

奇峰怪石,好像飞舞在它的屋顶之上,杉树松树竹子横生倒长,各种野草互相纠缠。

每逢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在堂内的人都怀疑那些山石草木会要压下来。

询问那些熟悉庐山的人,他们说,虽然庐山名胜很多,这栖贤大概是数一教二的。

 

14.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自己不能完成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15.作比较,打比方,生动且突出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

16.不能去掉。

“大多数”只是指大部分而不是全部,说明只是部分病毒使人惧怕,让人生病,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和实际情况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分析】

14.这道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判断说明对象的特征:

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根据“整个家当也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