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网格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776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水污染网格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污染网格化.docx

《水污染网格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网格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污染网格化.docx

水污染网格化

网格化海洋水体污染监测

一、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是指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

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管、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诸多方面。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网格化管理是指将各级环保部门管辖的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使网格内各重点排污单位、主要水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管。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均已明确提出实行环境网格化管理,围绕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随即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1.1环境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环境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监控等领域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运行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尽管如此,环境管理仍存在死角难管、衔接不畅、协作不力、预判不足等突出问题。

因此,积极探索建立环境网格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1.1避免环境治理的死角和盲点

通过网格划分,可深入分析网格水环境状况、污染成因与问题,明确各网格管理方向,在近海层面形成详细、明确的环境问题清单。

在此基础上,建立属地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管理模式,犹如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类环境问题不留死角地“一网打尽”,全面提升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

1.1.2推动管理部门科学定量决策

通过网格划分,可在网格单元建立污染源、水质的输入响应关系,并围绕网格单元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出控源、治污、修复、风险防范等针对性防治措施,并合理安排工程项目与资金投入,强化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1.3有机融合现有环境管理制度

通过网格划分,可在网格单元将现有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环评审批、区域限批、区域性排放标准制定、水质补偿以及排污交易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和融合,在网格单元层面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1.2水环境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

1.2.1总体设想延用“十二五”分区思路,以水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控制单元为网格,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以及日常管理需求出发,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网格划分方法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同时,强化现有各项管理制度向网格层面渗透和落地,形成基于网格的水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在水环境领域,控制单元是指集行政区、水体、控制断面三要素于一体的空间管理单元,是衔接了行政管理与水域管理的网格单元。

1.2.2网格划分的原则

结合水环境管理需求,控制单元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

以水定陆原则。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控制单元划分时应以水质断面为节点,根据汇水特征确定陆域范围,形成水陆结合单元,为污染源、水质输入响应分析提供有效载体。

不打破行政边界原则。

为推进环境精细化管理,加强环境问题追踪溯源,将乡镇作为控制单元的基本组成单位,且原则上控制单元不打破乡镇边界,以便于环境数据统计、任务落地与责任落实等。

清洁边界原则。

以高功能的清洁水域作为各控制单元之间边界,便于减少相邻控制单元的相互影响,消除边界纠纷。

重点水体优先保护原则。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调对江河源头、良好湖库等“好水”,建成区黑臭水体、重污染入海河流等“差水”以及跨界水体实施重点治理和保护,原则上将上述水体分别划为独立的控制单元。

衔接已有分区原则。

统筹考虑水体使用功能、生态功能的保护,控制单元应与现有的水(环境)功能分区、水生态功能分区充分衔接,并尽量保证各类分区段在控制单元的完整性,以便在控制单元层面提出系统性、综合性保护目标。

1.2.3网格管理制度

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多数在流域、区域层面设计执行,往往制度为“一刀切”,不能体现区域差异化特征。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调要推进环境网格化管理,即为现行制度的落地整合和差异化设计提供了契机。

以当前备受关注的总量控制、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监测监管等制度和体系为重点,探索提出各类制度在控制单元层面的深化落地思路。

基于控制单元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对年度水质考核不达标的单元,建议暂停该单元新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对于连续多年水质不达标的重污染控制单元,要压产能、控产量,新、改、扩建项目要实施产能减量置换。

基于控制单元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基于水质达标要求,推行环评与污染物总量减排挂钩联动,尤其需要环评在解决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达标挂钩这一关键环节上多做文章,在一般性要求基础上,更多强调控制单元水质约束的差异化更高要求。

基于控制单元的排污许可制度。

建议以控制单元为依托实施基于水质改善的排污许可,将排污许可证作为严格污染源管理的载体。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各项要求,包括与污染物排放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使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要求,以及建设项目的排放信息和水体水质信息,均纳入排污许可,实现企事业单位排放信息的归真、归一,为未来建立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清单动态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二、海洋水污染

海洋水污染监测是对监测人类改变海洋原来的状态,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

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2.1海洋污染的特点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点是:

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

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

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扩散范围广,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防治难、危害大。

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2.2海洋监测的内容

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

2.3监测方法

当前,我国水环境水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当前我国水质监测技术主要以理化监测技术为主,包括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等。

其中,离子选择电极法(定性、定量)、化学法(重量法、容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在国内外水质常规监测中还普遍被采用。

近几年来生物监测、遥感监测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水质监测中。

2.3.1传统理化监测

在地表水水质监测中,由于监测仪器比较简单,因此,物理监测指标数据往往比较容易获得。

常用的物理指标监测仪器有测定水浊度的浊度仪,测定色度所用的滤光光度计,测定电导率用电导率仪等,目前还有多功能的水质监测仪实现了同时测定多项物理指标的效果。

化学指标的监测是地表水监测的重点,随着国家对有毒有机物污染监测的重视,在仪器的引起及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些监测站已经引进了大中型实验室监测仪,可现场监测Zn、Fe、Pb、Cd、Hg、Mn等重金属及卤族元素、铵态氮、亚硝态氮、氰化物、酚类、阴离子洗涤剂及Se等物质。

2.3.2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水环境污染监测方法之一,它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敏感性、富集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目前在实际监测中已经应用的生物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生物毒性试验、生物残毒测定、生态理毒学方法等,涉及的水生生物涵盖单细胞藻类、原生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和两栖类。

2.3.3遥感监测技术

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性、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实现的。

水质遥感监测方法可以反映水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和变化,发现一些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迁徙特征,而且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和便于长期动态监测的优势。

2.4海洋水污染监测标准及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于1982年4月6日发布,并于同年8月1日起实施,它适用于中国国家主权所辖一切海域。

该标准按照海水用途对水质要求分为三类:

第一类适用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人类的安全利用,以及海上自然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海水浴场及风景游览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等。

对悬浮物质,漂浮物质,色、嗅、味、pH、化

学耗氧量、溶解氧、水温、大肠菌群、病原体、底质及有害物质等十多项水质要素,按上述三种水质类型分别作出具体规定;并对汞、镉、铅、总铬、砷、铜、锌、硒、油类、氰化物、硫化物、挥发性酚、有机氯农药、无机氮和无机磷等15种指标限定最高容许浓度,其中无机氮和无机磷为防止海域产生“赤潮”的限制值;对海水中放射性物质要求符合国家《放射防护规定》中露天水源的规定。

如附表1所示。

海洋水质分析方法附表2所示。

三、网格化管理应用于海洋水污染监测

3.1管理对象的数字化

对水污染监控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呈现是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将污染源类型、色度、PH值、含氧量以及管理人员等各参数属性进行数字化和编码化处理,收集处理后的电信号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是开展精细水污染监控管理的前提,同样也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1)管理对象数据的采集。

可使用水污染在线监测系统采集网格中所需的各种数据。

(2)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存在的意义是整个网格化、数字化水污染检测管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3.2网格的划分依据

网格的划分应使用控制单元的划分原则,同时我们将行政区作为网格划分的一级网格单元,而在划分二级网格时,就需要结合考虑管理对象、监管业务等详细的业务类型进一步划分并逐层递进。

最后引入高精度电子地图,以网格划分作为支撑,整合网格覆盖范围内的信息、数据、服务、管理等一系列资源后,实现共享,各管辖区管理员对整个网格逐级、分层的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不同层级的监控工作量来确定各层级、各辖区的监控负责人,从而实现了对网格覆盖空间的分层次、分级别、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形式,从而达到海洋水体监测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的目的精确的网格化划分是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根本支持手段。

3.3海洋水体污染在线监测仪器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C)r在线自动监测仪、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pH水质自动分析仪、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水质自动采样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仪表。

(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上传)四、结语当前,海洋水污染问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且区域间差异较大、难以用统一的方式和手段有效管理,而依托控制单元的网格化管理以及应用海洋水污染在线监测仪器、仪表能够系统的建立各网格内水污染问题清单和实时数据监测,并通过建立污染源、水质输入响应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不失为解决海洋水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附表1

项目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1

漂浮物

海面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

海面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

海面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

海面无明显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

2

色、臭、

海水不得有异色、

异臭、异味

海水不得有异

色、异臭、异味

海水不得有异

色、异臭、异味

海水不得有令人厌恶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

3

悬浮物

人为增加的量≤10

人为增加的量≤10

人为增加的量≤100

人为增加的量≤150

4

大肠菌群≤(个/L)

10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700

10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700

10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700

5

粪大肠菌群≤(个/L)

2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140

2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140

2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增养殖水质≤140

6

病原体

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不得含有病原体。

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不得含有病原体。

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不得含有病原体。

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不得含有病原体。

7

水温

(℃)

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夏季不超过当时当地1℃,其它季节不超过2℃

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夏季不超过当时当地1℃,其它季节不超过2℃

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不超过当时当地

4℃

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不超过当时当地

4℃

8

pH

7.8~8.5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

2pH单位

7.8~8.5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

2pH单位

6.8~8.8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5pH单位

6.8~8.8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

5pH单位

9

溶解氧>

6

5

4

3

10

化学需氧量≤(COD)

2

3

4

5

11

生化需

氧量≤

1

3

4

5

(BOD

5)

12

无机氮≤

(以N计)

0.20

0.30

0.40

0.50

13

非离子

氨≤(以N计)

0.020

0.020

0.020

0.020

14

活性磷酸盐≤(以P计)

0.015

0.030

0.030

0.045

15

汞≤

0.00005

0.0002

0.0002

0.0005

16

镉≤

0.001

0.005

0.010

0.010

17

铅≤

0.001

0.005

0.010

0.050

18

六价铬≤

0.005

0.010

0.020

0.050

19

总铬≤

0.05

0.10

0.20

0.50

20

砷≤

0.020

0.030

0.050

0.050

21

铜≤

0.005

0.010

0.050

0.050

22

锌≤

0.020

0.050

0.10

0.50

23

硒≤

0.010

0.020

0.020

0.050

24

镍≤

0.005

0.010

0.020

0.050

25

氰化物≤

0.005

0.005

0.10

0.020

26

硫化物≤

(以S计)

0.02

0.05

0.10

0.25

27

挥发性酚≤

0.005

0.005

0.010

0.050

28

石油类≤

0.05

0.05

0.30

0.50

29

六六六≤

0.001

0.002

0.003

0.005

30

滴滴涕≤

0.00005

0.0001

0.0001

0.0001

31

马拉硫磷≤

0.0005

0.001

0.001

0.001

32

甲基对硫磷≤

0.0005

0.001

0.001

0.001

33

苯并(a)芘≤(μg/L)

0.0025

0.0025

0.0025

0.0025

3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LAS计)

0.03

0.10

0.10

0.10

附表2

序号

项目

分析方法

检测上限mg/l

引用标准

1

漂浮物质

目测法

2

色、臭、味

比色法

感官法

GB12763.2-91

HY003.4-91

3

悬浮物质

重量法

2

HY003.4-91

4

大肠菌群

(1)发酵法

(2)滤膜法

HY003.9-91

5

粪大肠菌群

(1)发酵法

(2)滤膜法

HY003.9-91

6

病原体

(1)微孔滤膜吸附法1.a

(2)沉淀病毒浓聚法1.a

(3)透析法1.a

7

水温

(1)水温的铅直连续观测

(2)标准层水温观测

GB12763.2-91

GB12763.2-91

8

PH

(1)PH计电测法

(2)PH比色法

GB127634-91

HY003.4-91

9

溶解氧

碘量滴定法

0.042

GB12763.4-91

10

化学需氧量

(COD)

碱性高锰酸钾法

0.15

HY003.4-91

11

生化需氧量

(BOD5)

五日培养法

HY003.4-91

12

无机氮(以N计)

氮:

(1)靛酚蓝法

0.7

GB12763.4-91

(2)次溴酸钠氧化法

0.4

GB12763.4-91

亚硝酸盐:

重氮-偶氮法

0.3

GB12763.4-91

硝酸盐:

(1)锌-镉还原法

0.7

GB12763.4-91

(2)铜镉柱还原法

0.6

GB12763.4-91

13

非离子氨(以N计)

14

活性磷酸盐(以P计)

(1)抗坏血酸还原的磷钼兰法

(2)磷钼兰萃取分光光度法

0.62

1.4

GB12763.4-91

HY003.4-91

15

(1)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金捕集冷原子吸收光度法

0.0086

0.002

HY003.4-91

HY003.4-91

16

(1)无火焰原了吸收分光光度法

(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阳极溶出伏安法

0.014

0.34

0.7

HY003.4-91

HY003.4-91

HY003.4-91

(4)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1.1

HY003.4-91

17

(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19

HY003.4-91

(2)阳极溶出伏安法

4.0

HY003.4-91

(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2.6

HY003.4-91

18

六价铬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4.0

GB7467-87

19

总铬

(1)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1.2

HY003.4-91

(2)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91

HY003.4-91

20

(1)砷化氢-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1.3

HY003.4-91

(2)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

HY003.4-91

(3)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

7.0

GB7485-87

度法

21

(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4

HY003.4-91

(2)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分光光度

4.9

HY003.4-91

3.7

HY003.4-91

(3)阳极溶出伏安法

22

(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6

HY003.4-91

(2)阳极溶出伏安法

6.4

HY003.4-91

(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9.2

HY003.4-91

23

(1)荧光分分光度法

0.73

HY003.4-91

(2)二氨基联苯胺分光光度法

1.5

HY003.4-91

(3)催化极谱法

0.14

HY003.4-91

24

(1)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0.25

GB11910-89

(2)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3

GB11912-89

(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

25

氰化物

(1)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2.1

HY003.4-91

(2)吡啶-巴比土酸分光光度法

1.0

HY003.4-91

26

硫化物

(1)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1.7

HY003.4-91

(以S计)

(2)离子选择电极法

8.1

HY003.4-91

27

挥发性酚

4-氨基安替化比林分光光度法

4.8

HY003.4-91

28

石油类

(1)环已烷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

9.2

HY003.4-91

(2)紫外分光光度法

60.5

HY003.4-91

(3)重量法

0.2

HY003.4-91

29

六六六

气相色谱法

1.1

HY003.4-91

30

滴滴滴

气相色谱法

3.8

HY003.-91

31

马拉硫磷

气相色谱法

0.64

GB13192-91

32

甲基对硫磷

气相色谱法

0.42

GB13192-91

33

苯并(a)芘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2.5

GB11895-89

3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LAS计)

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

0.023

HY003.4-91

35

放射性核素

Bp/L

离子交换-萃取-电沉积法

2.2

HY/T003.8-91

(1)HDEHP萃-计数法

(2)离子交换-计数法

1.8

2.8

HY/T003.8-91

HY/T003.8-91

(1)四氯化碳萃取-镁粉还原-计数法

(2)能谱法1.c

3.0

4.4

HY/T003.8-91

能谱法,参见分析法

(1)亚铁氰化铜-硅胶现场富集-能谱法

(2)磷钼酸铵-碘铋酸铯-计数法

1.0

3.7

HY/T003.8-91

HY/T003.8-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