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813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docx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带答案解析12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刑法》(2021年最新版)

1、单项选择题人民法院审讯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展。

涉及〔〕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A:

国家隐秘

B:

个人隐私

C:

商业隐秘

D:

未满十八周岁的人

参考答案:

C

2、单项选择题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_____

A:

某些挺直有意犯罪中

B:

全部挺直有意犯罪中

C:

某些挺直有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有意犯罪中

D:

全部挺直有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有意犯罪中

参考答案:

A

此题说明:

【答案】A。

解析:

首先,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有意犯罪之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其次,间接有意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才能认定间接有意,而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就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所以间接有意中也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

最终,并不是全部的挺直有意中都有未完成状态。

举动犯只要行为人一施行犯罪行为,就到达既遂,所以也不行能有犯罪的未完成状态。

应选A项。

3、单项选择题刑法分那么某条文规定:

犯A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惩罚金〞。

被告人犯A罪,但情节较轻,且其身无分文。

对此,以下哪一判决符合该条规定?

_____

A:

甲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为由,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B:

乙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且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期2年执行

C:

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拘役3个月

D:

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惩罚金1000元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意,对犯A罪的判决:

一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并处或者单惩罚金。

同时对被告人判处刑罚时还需要考虑其具有的法定情节或酌定情节。

选项A、B的错误在于“身无分文〞不属于酌定从轻判处刑罚的情节。

选项C适用刑罚错误,应判处有期徒刑而不是拘役。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看清题干,在正确理解题意之前方能精确作答。

应留意题干中的“有期徒刑〞、“并处或单惩罚金〞等关键词。

.

4、单项选择题公、检、法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_____个月。

A:

3

B:

4

C:

7

D:

6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D

解析:

《刑事诉讼法》第58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5、单项选择题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觉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

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觉乙是男人,慌张逃跑被抓获。

甲的行为_____

A:

属于强奸预备

B:

属于强奸未遂

C:

属于强奸中止

D:

不构成强奸罪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因事实认识错误,不行能到达既遂的未遂称为不能犯的未遂。

其中对于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所导致的未遂是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甲误认为乙是妇女而意图强奸,发觉乙是男人后逃跑,符合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的特征,属于强奸未遂,B选项正确。

6、单项选择题贾某骑摩托车违章撞伤田某,造成田某腿部表皮裂开。

贾某送田某到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给田某注射破伤风针,田某因药物过敏而死。

贾某的行为对田某死亡而言属于_____

A:

过失杀人罪

B:

过失致人重伤罪

C:

交通肇事罪

D:

意外大事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答案】D。

解析:

贾某撞伤田某,但无法预见到田某因医生渎职而死亡。

贾某撞伤田某并送其至医院的行为于田某的死亡没有挺直因果关系。

属于意外大事。

7、单项选择题某甲,男,16岁,因与其父共同涉嫌贪污而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人讯问某甲时,下述正确的做法是_____。

A:

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B:

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

C:

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D:

应当通知其聘请的律师到场

参考答案:

A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A

解析:

《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加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讯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诉讼参加人对于审讯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害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羞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8、单项选择题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于本国刑法,表达了_____。

A:

属地原那么

B:

属人原那么

C:

爱护原那么

D:

普遍管辖原那么

参考答案:

A

此题说明:

A[解析]刑事管辖原那么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问题。

一般而言,刑事管辖包括属地原那么、属人原那么、爱护原那么和普遍原那么。

其中属地原那么以地域为标准,但凡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故此题选A。

9、单项选择题在一起抢劫案件中,被害人甲由于被告人乙的犯罪行为而患病物质损失。

在被害人甲死亡的情形下,_____无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A:

甲的法定代理人

B:

甲的父亲.

C:

甲的配偶

D:

甲的工作单位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D[解析]《刑事诉讼法》第99条第1款规定: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患病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丢失行为力量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据此可知,曱的工作单位无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D项应选。

10、单项选择题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可能_____。

A:

都是主犯

B:

都是从犯

C:

都是胁从犯

D:

有的是主犯,有的是从犯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D

解析:

依据《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别人犯罪的,应当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途罚。

共同犯罪中行为人有两人以上,因此教唆犯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

11、单项选择题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包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连忙出来,发觉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

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纹丝不动。

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刚要出山洞,发觉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捡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

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

依此状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_____

A:

过失致人死亡罪

B: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有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有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

有意杀人罪

参考答案:

C

此题说明:

【答案】C。

解析:

甲过失致乙死亡,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又发觉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即产生杀人的有意,于是捡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构成有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12、单项选择题以下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

_____

A:

甲打电话邀约其伴侣李某一起去施行抢劫

B:

乙向其伴侣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

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

丁为便利对刘某施行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展跟踪调查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选项A属于为了抢劫制造条件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选项B只是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选项C属于为了盗窃制造条件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选项D属于为了抢劫制造条件的行为,也构成犯罪预备。

13、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刑法的主刑和附加刑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的刑罚方式,不能独立适用

B: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不能适用死刑

C: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与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酬劳

D:

附加刑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它是作为一种比拟严峻的刑罚方式适用于重罪犯

参考答案:

A

此题说明:

【答案】A。

解析:

《刑法》第32条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34条规定,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故A错误,应选。

14、单项选择题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挡住检查。

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

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

甲对乙死亡的心理看法属于以下哪一选项?

_____

A:

挺直有意

B:

间接有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忽略大意的过失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B

解析:

题中甲为躲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重伤,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有意。

依据题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挺直有意,只是采纳了不计后果的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

故正确答案为B。

15、单项选择题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

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

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

〞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

甲驾车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_____

A:

有意杀人罪

B:

交通肇事罪

C:

破坏交通工具罪

D:

有意杀人罪和有意损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背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患病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平安的行为。

此题中,甲并无有意杀人或有意损害的有意,也无破坏交通工具的有意。

16、单项选择题焦某某因涉嫌受贿被检察院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发觉不应对焦某某追究刑事责任,检察院应当_____。

A:

不起诉

B:

移送起诉

C:

撤销案件

D:

交付审讯

参考答案:

C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C

解析:

在侦查阶段是撤销案件,在起诉阶段是不起诉。

享有受贿案件侦查权的是检察机关,所以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发觉不应追究刑事责任适用的是撤销案件。

17、单项选择题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

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慌而精神病发作。

那么某甲_____。

A: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惩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惩罚

C:

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

应当负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D

解析:

《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选D。

18、多项选择题紧急避险与正值防卫的一样之处包括_____

A:

目的一样

B:

行为的对象一样

C:

前提一样

D:

危害来源一样

参考答案:

AC

此题说明:

【答案】AC。

解析:

此题考査的学问点是:

正值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正值防卫和紧急避险的一样点在于:

〔1〕目的一样。

两者都是为了爱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别人的合法权益;〔2〕前提一样。

两者都必需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损害时才能施行;〔3〕责任一样。

两者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应损害后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惩罚。

在此题的选项中,选项AC都是正值防卫与紧急避险的一样点,而选项BD都是正值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分,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C。

19、单项选择题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_____

A:

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B:

犯罪行为没有施行完毕

C:

犯罪目的没有到达

D:

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察的学问点是: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分标准。

所谓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分标准,其实就是犯罪既遂的标准。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推断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构成要件说,即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凡符合特定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即为既遂,否那么为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

20、单项选择题依据《刑法》关于量刑的规定,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_____。

A: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B:

对于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C: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惩罚,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D:

累犯不适用缓刑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依据《刑法》第68条,一般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不是“应当〞。

B错误。

要牢记一般自首和一般立功都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刑法》第65条规定,累犯,应当从重惩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除外。

《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故此题正确答案选B。

21、多项选择题以下关于追诉时效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_____。

A:

追诉时效期限是以法定最高刑为标准,不是以实际应当判处的刑罚为标准

B:

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不再追诉'

C:

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以后,假如认为有必要追诉,可以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D:

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不再追诉

参考答案:

CD

此题说明:

CD[解析]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不再追诉,故C、D项说法错误。

此题正确答案为CD。

22、单项选择题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2万元进展营利活动。

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_____

A:

挪用特定款物罪

B:

挪用公款罪

C:

职务侵占罪

D:

挪用资金罪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依据《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用法,进展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展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峻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宏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用法的,从重惩罚。

因此此题选B。

23、单项选择题以下属于犯罪中止的是_____

A: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犯罪未发生

B: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C:

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犯罪结果未发生

D:

行为人为施行犯罪而预备了工具,但没有着手施行犯罪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所以B项正确。

24、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死刑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_____

A: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峻的犯罪分子

B: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讯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C:

判决死刑马上执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受权的局部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D: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假如没有有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参考答案:

C

此题说明:

【答案】C。

解析: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

这是最严峻的一种刑罚方法。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峻的犯罪分子。

A项正确。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讯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缓〕B项正确。

死刑有两种执行制度,一种是判处死刑马上执行,另一种是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简称死缓〕。

死刑马上执行除由最高人民法院挺直判决的外,依法都应当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于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各髙级人民法院有权挺直核准,无需上报。

因此c项说法错误。

《刑法》规定: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假如没有有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D项正确。

故此题答案为C。

25、单项选择题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

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

后李某懊悔,于其次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

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样,就没有将真相告知王某。

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供应的砒霜而死亡。

李某的行为属于_____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既遂

C:

犯罪未遂

D:

犯罪预备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此题情形属于犯罪既遂而不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必需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记的犯罪结果。

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实行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假如发生了作为既遂标记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26、单项选择题甲、乙同在某农贸市场卖猪肉,一日甲因抢了乙的顾客而被乙殴打,后被人拉开。

甲极为窝火,回到自己的摊位,拿起切肉刀向乙胸部刺去,致乙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_____。

A:

正值防卫

B:

防卫过当

C:

假想防卫

D:

事后防卫

参考答案:

D

此题说明:

D[解析]正值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展的不法损害,而实行的制止不法损害的行为。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损害的存在,施行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

事后防卫是指不法损害完毕之后,即行为人被制服、丢失损害力量、自动中止、逃离现场等情形下所进展的防卫。

据此此题正确答案为D。

27、单项选择题派出所长陈某在“追逃〞专项斗争中,为得到表彰,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背治安管理惩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惩罚的人员。

虽然陈某通知本派出所人员不要“抓获〞这7名人员,但仍有5名人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

关于陈某行为的性质,以下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_____

A:

陈某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

B:

陈某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

C:

陈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D:

陈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

A

此题说明:

参考答案:

A

解析:

滥用职权罪〔《刑法》第397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背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超越职权处理其无权打算、处理的事务,或者有意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患病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①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②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有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超越职权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可能会发生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患病重大损失的结果,并且盼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③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处理事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患病重大损失的行为。

④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对社会公务的正常管理秩序。

玩忽职守罪〔《刑法》第397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峻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患病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①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②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③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施行了玩忽职守的行为,并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④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

非法拘禁罪〔《刑法》第238条〕是指有意非法拘禁别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别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是:

①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分辨和掌握自己行为力量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这一犯罪。

②主观方面是出于有意,并且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别人人身自由的目的。

③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拘禁别人的行为。

④侵害的客体是别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此题中派出所所长陈某为得到表彰,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背治安管理惩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惩罚的人员,致使5名人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

其行为违背了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符合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

故此题中选项A为正确答案。

28、单项选择题犯罪的本质特征是_____

A: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处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处性

B: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

犯罪是严峻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峻的社会危害性

D:

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参考答案:

C

此题说明: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察的学问点是:

犯罪三个根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具有三个根本特征:

严峻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处性。

此题选项ABC就是犯罪的三个根本特征。

选项D不是犯罪的根本特征。

在犯罪的三个根本特征中,严峻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严峻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处性的根底,它是犯罪的最根本属性;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它与应受刑罚惩处性一起构成社会危害性的度量。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未到达违背刑法、应受刑罚惩处的程度,那么不构成犯罪。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

29、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项中属于犯罪中止的要件的是_____。

A:

必需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

B:

必需自动放弃犯罪

C:

必需是彻底放弃犯罪

D:

必需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参考答案:

ABCD

此题说明:

ABCD[解析]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施行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项:

〔1〕必需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2〕必需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放弃犯罪;〔4〕必需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ABCD。

30、单项选择题关于缓刑,以下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_____

A:

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B:

对于危害国家平安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C:

对于数罪并罚但宣告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D:

虽然有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旧可以适用缓刑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依据《刑法》第74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所以A项正确。

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急;〔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依据犯罪状况,同时制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举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假如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由于刑法中各种减轻、免除惩罚规定的存在,数罪并罚和有意杀人罪最终的宣告刑都有可能为3年以下,所以两者都有可以适用缓刑的可能,C、D均正确。

刑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危害国家平安的犯罪分子不行适用缓刑,所以B项错误。

31、单项选择题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

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_____

A:

简洁的共同犯罪

B:

冗杂的共同犯罪

C:

必要的共同犯罪

D:

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参考答案:

B

此题说明: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査的学问点是:

冗杂共同犯罪的含义。

依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有分工,共同犯罪分为简洁共同犯罪和冗杂共同犯罪,冗杂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分工的共同犯罪。

在冗杂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可以依据分工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关心犯和教唆犯。

在此题中,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