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907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6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docx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

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

在我国,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1万,死亡病例约62.6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存在区域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2]。

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致晚期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我国肺癌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及诊治的可及性。

结合国际指南和我国的国情,本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根据循证医学级别进行了分类推荐,分4个级别:

(1)1类推荐证据级别最高,为专家组一致推荐;

(2)2A类推荐证据级别稍低,专家组一致推荐;(3)2B类推荐证据级别低,部分专家推荐;(4)3类推荐证据为专家分歧较大。

本指南旨在针对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指导性意见。

内容覆盖肺癌的筛查、诊断、病理、治疗、随访等。

一、肺癌的筛查

1.高危人群的选择:

年龄55~74岁,吸烟量30包/年(如已戒烟,戒烟时间<15年)的个体推荐参加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肺癌筛查,或年龄45~70岁且有一项肺癌高危因素也可作为筛查的条件,包括吸烟史、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如石棉、电离辐射、二氧化硅等)、个人肿瘤史、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或肺纤维化)、有长期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等(图1)。

不能耐受可

能的肺癌切除手术或有严重影响生命的疾病个体不建议进行LDCT筛查[3-11]。

图1 肺癌筛查的人群选择

2.筛查频率:

建议筛查的间隔时间为1年,间隔时间超过2年的筛查模式并不推荐[11]。

年度筛查正常的,建议每1~2年继续筛查。

3.筛查的管理:

建议直径≥5mm结节需接受进一步检查[3]。

阳性结节的定义如下:

(1)基线筛查:

直径≥5mm非钙化肺结节或肿块,或发现气管和(或)支气管可疑病变定义为阳性。

(2)年度筛查:

发现新的非钙化肺结节、肿块或气管和支气管病变,或原有肺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则定义为阳性。

4.结节的临床管理步骤:

基线筛查出的肺结节管理流程见图2,年度筛查肺结节管理流程见图3。

注:

LDCT:

低剂量CT;NS:

非实性结节;S:

实性结节;PS:

部分实性结节

图2肺癌基线筛查出结节的管理流程

注:

LDCT:

低剂量CT

图3肺癌年度筛查管理流程及结节管理

二、肺癌的诊断(图4)

注:

NSCLC:

非小细胞肺癌;SCLC:

小细胞肺癌;PET-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EBUS:

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术;EUS:

超声内镜检查术;对于高度怀疑Ⅰ期或Ⅱ期肺癌患者,应权衡活组织检查风险和对治疗方案制定的帮助,决定是否在手术前进行活组织检查。

除术中诊断困难或风险较高的情况外,临床高度怀疑Ⅰ期或Ⅱ期肺癌手术前不需要活组织检查。

若在术前未获得组织诊断,在肺叶切除、双肺叶切除、全肺切除之前有必要术中诊断。

若未特别标注,所有推荐均为2A类推荐证据。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应选择创伤最小且最高效率的活组织检查方法。

对于可手术患者,推荐支气管镜检查和纵隔分期(纵隔镜)于手术前及(或)手术中(在同一麻醉程序中)进行,不作为单独步骤

图4肺癌诊断流程图

(一)罹患肺癌的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

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既往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纤维化)和家族肿瘤疾病史等均是罹患肺癌的危险因素。

1.吸烟:

有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2],尤以肺癌为甚。

通常认为,吸烟与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

肺癌发生的高峰期往往滞后于吸烟高峰期。

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起肺癌的相对危险度越大。

被动吸烟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

2.环境污染:

广义的环境污染包括室外大环境污染和室内小环境污染。

各种农业、工业废气、粉尘和汽车尾气等,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上升及心肺疾病死亡率的上升[13-14]。

室内污染也是导致肺癌发生不容忽视的原因,例如室内烹饪燃烧的烟煤释放的大量苯并芘,可导致肺癌发病率升高[15]。

3.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和石棉、氡、砷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

对于发达国家的非吸烟人群而言,氡是仅次于被动吸烟的室内致肺癌的发生因素;另外,经常接触柴油废气者的肺癌发病率也会升高。

4.肺癌家族史及既往肿瘤病史:

这类人群往往可能携带有异常基因改变。

在目前尚无可靠的肺癌基因筛查系统和公认方法时,更应关注患者的肺癌家族史及既往罹患肿瘤病史。

有证据表明,一级亲属被诊断肺鳞状细胞癌的个体患肺癌的风险度明显升高[16]。

5.年龄:

在我国,<45岁人群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45岁呈现明显增加趋势[17]。

6.其他:

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尘肺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癌发病率高于健康人。

肺支气管慢性炎症及肺纤维瘢痕病变在愈合过程中的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可能发展成肺癌[18]。

(二)肺癌的临床表现

周围型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症状或转移相关症状。

1.原发肿瘤表现

推荐意见:

中央型肺癌可表现出相应的呼吸道症状,周围型肺癌早期常无呼吸道症状。

(1)咳嗽、咳痰[19]:

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如果肿瘤增大影响到痰液引流,可继发阻塞性肺炎。

(2)咯血:

由于肿瘤组织血管常较为丰富,部分患者肿瘤坏死可出现痰中带血,如果肿瘤侵蚀较大血管,可引起咯血。

(3)喘鸣、胸闷、气急:

呼吸气流通过受压或部分阻塞形成的气管狭窄处可引起喘鸣。

对不明原因反复局部出现喘鸣者尤应警惕。

肿瘤进展可导致肺不张、胸腔积液,可表现为不断加重的胸闷、气急[20]。

突发胸闷、气急者需排除肺栓塞的可能。

(4)体重下降、乏力、发热:

肿瘤可能引起消耗、食欲不振等,导致患者出现乏力伴体重下降,肿瘤患者发热以间断中、低热多见,合并感染时可有高热。

(5)胸痛:

肿瘤侵犯壁层胸膜、肌肉神经或骨组织时,疼痛可加重、持久并位置固定。

(6)声音嘶哑:

多见于因肺癌侵及淋巴结转移压迫或左侧喉返神经而造成声带麻痹所致;而右侧喉返神经位置较高,多在右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可能出现[21]。

(7)吞咽困难:

多见于肿瘤侵犯或转移淋巴结压迫食管。

(8)上腔静脉综合征:

多见于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侵犯上腔静脉。

因血液不能顺畅回流,可出现颜面、颈部及上肢肿胀和上胸壁静脉怒张。

(9)膈肌麻痹:

多见于肿瘤侵犯膈神经而致其麻痹,可表现为顽固性呃逆、胸闷、气急,还可引起膈肌升高、运动消失或呼吸时的反常运动(吸气上升、呼气下降)[16]。

(10)胸腔及心包积液:

可由于肿瘤侵犯或转移至胸膜和心包引起,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和心前区心音减弱[16]。

(11)Pancoast综合征:

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为肺上沟瘤,又称Pancoast综合征,因其周围空间狭小而易侵犯臂丛下神经根、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肋间神经,产生肩部、肩胛骨内侧缘、上臂甚至前臂的疼痛,往往为阵发性加重的烧灼样痛,可伴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如病变侵及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则可出现同侧Horner综合征,即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和颜面无汗等[16]。

2.远处转移表现

(1)颅内转移:

肺癌是引起颅内转移的常见原因之一[19],早期可无症状,常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偏瘫及癫痫发作等,有时还会伴有精神状态改变和视觉障碍。

(2)骨转移:

常见于肋骨或脊柱、盆骨和长骨,早期可无症状,后期有局部疼痛和压痛,若脊柱转移压迫或侵犯脊髓,可导致大、小便失禁或截瘫等[16]。

(3)肝转移:

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19],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消瘦、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酶或胆红素升高等表现。

(4)肾上腺转移:

可呈现爱迪生病(Addison病)症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皮肤色素增加、腋毛脱落、低血压等[16]。

(5)淋巴结转移:

往往循淋巴回流途径首先转移到肺门淋巴结,继而可达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

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多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团,多不伴有压痛。

(6)其他:

肺癌可转移至全身多个部位导致不同临床征象,例如皮下结节、皮肤溃疡和腹痛等表现[16]。

3.其他表现

少数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少见的症状和体征,并非肿瘤的直接作用或转移引起,可出现于肺癌诊断前或诊断后,也可同时出现,常表现于胸部以外的脏器。

(1)高钙血症:

由肺癌导致的骨质破坏、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导致的骨重吸收钙等引起,可导致心电图上PR间期和QRS时限延长、QT间期缩短,心动过缓甚至传导阻滞[16]。

(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源于肿瘤细胞异位分泌产生的抗利尿激素样物质。

好发于小细胞癌,常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致意识障碍[16]。

(3)异位库欣综合征:

源于肿瘤细胞异位分泌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素类物质,好发于小细胞癌和类癌等。

可有低血钾和高血糖、高血压表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特征性的“满月脸”。

(4)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

是恶性肿瘤间接效应引起的一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等多器官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多见于小细胞癌患者,可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反射降低和自主神经功能失常等,并往往发生于肺癌确诊之前[16]。

(5)血液系统异常:

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血小板的异常增多与减少、类白血病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6)皮肤表现:

常见于腺癌患者,包括皮肌炎、黑棘皮症等。

(三)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

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X线胸片、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核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方法。

主要用于肺癌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

1.胸部X线摄影:

胸部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常包括胸部正、侧位片。

当对胸部X线摄片基本影像有疑问,或需要了解显示影像的细节,或寻找其他对影像学诊断有帮助的信息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方法。

因为胸部X线摄片的分辨率较低,且有检查盲区,所以不常规推荐用于肺癌的筛查和检查。

2.胸部CT检查:

胸部CT可以有效地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是目前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CT检查的优势:

可检出直径仅2mm的微小结节及隐秘部位(如心影后、横膈上、纵隔旁、锁骨及肋骨下)肺癌;通过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能发现对良、恶性肿瘤有鉴别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增强CT除了能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外,还可帮助检出肺门及纵隔有无增大淋巴结,对肺癌作出更准确的临床分期;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等。

CT的薄层重建是肺内小结节最主要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对于肺内直径≤2cm的孤立性结节,推荐进行薄层重建和三维重建;对于初诊不能明确诊断的结节,视结节大小、密度不同,进行CT随访;随访中应关注结节大小、形态和密度变化,尤其是当发现部分实性结节中的实性成分增多和非实性结节中出现实性成分时,需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

在对怀疑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治前,强烈推荐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

3.MRI检查:

MRI检查不推荐用于肺癌的常规诊断,但可选择性地用于以下情况:

判断胸壁或纵隔受侵情况、显示肺上沟瘤与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关系,特别适用于判定脑、椎体有无转移。

脑部增强MRI可作为肺癌术前或初治分期前的常规检查。

MRI对椎体及骨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很高,可根据临床需求选用。

4.超声检查:

常用于检查腹部重要器官有无转移,也用于锁骨上窝及腋下等浅表部位淋巴结的检查;对于浅表淋巴结、邻近胸壁的肺内病变或胸壁病变,可较为安全地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超声还可用于检查有无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并可行B型超声定位抽取积液。

5.骨扫描:

骨扫描是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是筛查骨转移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对于无临床症状的可疑骨转移患者,具有灵敏度高、全身一次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缺点是空间分辨率低,特异性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单处骨可疑转移时,若条件允许,建议对可疑部位进行X线、MRI或CT检查,进一步验证。

6.PET-CT检查:

PET-CT是诊断肺癌、分期与再分期、放疗靶区勾画、评估疗效和预后的最佳方法之一,推荐有条件者进行PET-CT检查。

但PET-CT对脑和脑膜转移敏感性相对较差,对于需排除有无脑转移的患者,建议与脑部增强MRI联合,以提高诊断率。

对肺癌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时,有条件者可进行PET-CT及脑部增强MRI检查。

亦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胸部增强CT、腹部增强CT或B型超声(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头部增强CT或MRI、全身骨扫描检查。

(四)获取肺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技术

推荐意见:

获取病理学标本时,若条件允许,除细胞学取材外,建议尽可能获取组织标本,除用于诊断外,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

1.痰液细胞学检查:

是目前诊断中央型肺癌最简单方便的无创诊断方法之一。

2.胸腔穿刺术:

胸腔穿刺术可以获取胸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病理和进行肺癌分期,有条件的地区可行胸腔积液细胞包埋,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3.浅表淋巴结及皮下转移结节活组织检查:

对于有肺部占位怀疑肺癌的患者,如果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进行浅表淋巴结活检,以获得病理学诊断。

4.经胸壁肺穿刺术:

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经胸壁肺穿刺,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5.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是肺癌的主要诊断工具,可以进入到4~5级支气管,帮助肉眼观察大约1/3的支气管树黏膜,并且通过活检、刷检以及灌洗等方式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取材,上述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出率。

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的不足主要包括:

(1)检查范围有限,对于外周2/3的呼吸道无法进行肉眼观察;

(2)对于腔外病变及淋巴结等无法观察;(3)对于呼吸道黏膜的上皮异型增生及原位癌的诊断率不高。

荧光支气管镜是利用肿瘤组织的自体荧光特性有别于正常组织这一原理开发出的气管镜技术,联合常规气管镜检查对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肺癌的诊断率显著优于常规支气管镜诊断。

对于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位的病灶,可根据病灶的实际情况开展透视下、小探头、磁导航等引导技术,以获得病理结果。

6.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和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

传统TBNA根据胸部CT定位操作,对术者要求较高,不作为常规推荐的检查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

EBUS-TBNA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时进行胸内病灶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穿刺,从而取样诊断,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开展。

当临床怀疑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而其他分期手段难以确定时,推荐采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创分期手段明确纵隔淋巴结状态。

7.纵隔镜检查:

纵隔镜检查取样较多,是鉴别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评估肺癌分期的方法之一,但操作创伤及风险相对较大。

8.胸腔镜:

内科胸腔镜可用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胸膜疾病的诊断。

外科胸腔镜可有效地获取病变组织,提高诊断阳性率。

对于经支气管镜和经胸壁肺穿刺术等检查方法无法取得病理标本的肺癌,尤其是肺部微小结节病变,可行胸腔镜下病灶切除,即可明确诊断。

对考虑为中晚期肺癌的患者,胸腔镜下可以行肺内病灶、胸膜的活组织检查,为制定全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但胸腔镜检查创伤较大,费用较高,在有其他检查方法可选的条件下,不作为常规推荐手段。

(五)肺癌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推荐意见:

建议进行肺癌的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访监测。

目前推荐常用的原发性肺癌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等。

以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1.辅助诊断:

肺癌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还不够高,但其升高可早于一些临床症状的出现,因此,临床诊断时可根据需要检测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行辅助诊断和早期鉴别诊断,并了解肺癌可能的病理类型。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和分期有一定关联;首次诊断及开始治疗前升高的标志物水平对于以后的监测治疗有重要意义,监测治疗后的标志物水平动态变化可在肿瘤的疗效和预后判断中发挥一定作用。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NSE和ProGRP是诊断SCLC的首选指标。

NSE由中枢或外周神经元以及神经外胚层性肿瘤分泌,当组织学结果不能定论时,NSE可以辅助支持SCLC的诊断[19,22];但溶血会显著影响NSE检测结果,应在60min内与红细胞分离检测,防止假性升高。

ProGRP作为单个的标志物对SCLC诊断的特异性优于其他标志物,它与SCLC分期呈正相关,可以通过其水平鉴别SCLC和良性肺部疾病[21,23]。

ProGRP浓度升高也会出现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其水平与血清肌酐明显相关,因此,当ProGRP水平升高而与患者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首先评估血清患者肌酐水平[24]。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在患者的血清中,CEA、SCC和CYFRA21-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NSCLC的诊断。

在肺癌的各种组织学类型中,CEA在大细胞肺癌和肺腺癌中的升高最为明显,且灵敏度较高。

但需注意CEA增高还可见于消化道肿瘤和肺间质纤维化。

联合检测CYFRA21-1和CEA可以提高对肺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25-26]。

长期吸烟的人群CEA水平可能略高于健康人。

CYFRA21-1也是NSCLC敏感指标之一,要注意其在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假性升高。

SCC的检测可应用于一般的鳞状上皮肿瘤,一般认为其对肺鳞状细胞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辅助组织学诊断[27]。

皮肤和唾液污染以及肾功能衰竭患者会导致其假性升高。

然而,靠单一的标志物并不能鉴别SCLC和NSCLC,因为大约10%的NSCLC也对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中至少一种存在免疫反应[28]。

若将NSE、CYFRA21-1、ProGRP、CEA和SCC等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准确率。

2.注意事项

(1)在对肿瘤患者长期监测过程中,改变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可导致结果差异,因而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不宜直接比较。

如果监测过程中改变检测方法,应重新建立患者的基准线水平,以免产生错误的医疗解释。

(2)标本采样后应尽快离心,选择正确的保存条件;同时注意采样时间,排除饮食、药物等其他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明确新发或进展病灶而仅仅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的患者,建议寻找原因,警惕有疾病复发或进展的可能,需密切随访。

三、肺癌的病理学评估

(一)病理学亚型

1.病理学评估:

病理学评估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变性质,标本类型包括活检标本、细胞学标本、手术切除标本及拟进行肺癌分子检测的标本[29]。

(1)活检标本或细胞学标本:

①依据2015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准确诊断[30-31],在病理诊断同时,尽可能保留足够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尤其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患者。

②靶向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再次活检时,在明确组织类型前提下,根据诊治需求做相应的分子病理检测。

③争取明确组织亚型,对于分化差的NSCLC尽量少使用免疫组化指标区分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当无明显分化或表型特征时(参见“本指南的免疫组织化学”部分)才可诊断非小细胞癌-非特指型(non-small cel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NSCLC-NOS)。

④对于细胞学标本,尽可能同时制作细胞蜡块以备诊断及分子检测。

(2)手术切除标本:

手术切除标本用于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组织类型、肿瘤分期与预后相关信息(包括肿瘤大小、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手术切缘及淋巴结转移等)。

①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相关,因此淋巴结转移数量及部位需要在报告内详细标明,原发肿瘤浸润至邻近淋巴结应作为淋巴结转移;②可疑胸膜侵犯时应使用弹力纤维特殊染色进一步证实。

③气腔内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STAS)建议在报告中注明,并注意与穿刺或操作引起的肿瘤脱落细胞以及组织细胞相鉴别,必要时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加以区分。

④对肿瘤大小以及肿瘤距离手术切缘、周围组织等应当进行准确测量,测量精度为“mm”。

⑤对于肺内多发病灶,建议按照国际分类标准推荐的方法(comprehensive histologic assessment,CHA)评估各病灶的关系,大致判断多原发或肺内转移。

2.病理组织学类型:

组织学分型采用2015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30-31]。

(1)组织标本诊断原则

①鳞状细胞癌:

是出现角化和(或)细胞间桥或者形态为未分化NSCLC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鳞状细胞分化标志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目前国际分类分为角化型、非角化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3种浸润癌亚型。

②腺癌:

对于小的(肿瘤直径≤3cm)手术切除腺癌标本,判断浸润程度很重要。

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指小的局灶性结节(肿瘤直径≤3cm)、单纯贴壁生长模式的腺癌。

大部分为非黏液型,极少为黏液型。

可有多灶同时发生的AIS。

无间质、脉管及胸膜侵犯,无腺泡状、乳头状、实性或微乳头状等浸润性生长方式。

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是指小的(肿瘤直径≤3cm)孤立性腺癌,以贴壁型成分为主,且浸润成分最大径≤5mm;通常为非黏液型,罕见黏液型。

无胸膜、支气管、脉管侵犯,无肿瘤性坏死,无呼吸道播散。

活检标本或冰冻标本中不能诊断AIS及MIA。

当活检标本呈现非浸润性生长时,可诊断为“以贴壁生长方式为主的腺癌”。

浸润性腺癌亚型分为贴壁为主型、腺泡型、乳头型、微乳头型和实体型。

肺腺癌形态异质很强,80%以上常为多个亚型混合存在,按照各亚型所占比例从高至低依次列出,各型成分所占比例以5%为增量。

微乳头型腺癌及实体型腺癌未达5%也建议列出。

直径>3cm的肿瘤全部检查取材后为纯粹贴壁生长或浸润成分不超过5mm时,均应诊断为贴壁为主型腺癌。

③腺鳞癌:

指含有腺癌及鳞状细胞癌二种成分,每种成分至少占肿瘤的10%。

诊断基于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在对小活组织检查标本、细胞学标本或穿刺活组织检查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