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914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docx

整理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1)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一并报送。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2)按发布权限分。

环境标准按发布权限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行业环境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环境标准的原则。

[例题-2005年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 )。

第1页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A、45%

B、25%~30%

C、20%以下

D、20%~25%能量

  我国与膳食相关的疾病主要有: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中风、冠心病)、肥胖病、肿瘤、龋齿、佝偻病、骨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缺铁性贫血、缺碘性甲状腺肿、以及维生素缺乏症等。

能量单位:

国际通用焦耳,营养学上使用千焦耳(KJ),也有用千卡(kcal)。

  人体能量来源:

人体是靠食物在体内吸收代谢转变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再经过千变万化形成人体需要的热能,故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为“产热营养素”。

1g蛋白质约产热4千卡,1g脂肪约产热9千卡,1g碳水化合物约产热4千卡。

  能量摄入不足及过量:

  由于饥饿或过分控制饮食、疾病等原因,使能量摄入不足,可使体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使脂肪储存减少,造成身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抗病力下降。

  过多的能量摄入可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

  能量供给: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合理膳食中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习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般人每日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5%-60%;脂肪每日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0%-30%,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10%-12%(特殊情况除外)。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不仅对各年龄组人群的能量摄入有具体的推荐量,而且也根据不同的活动强度推荐了能量摄入量(以成人为例,见下表)。

  轻体力活动(75%时间坐或站立,25%时间站着活动)办公室工作、修理电器、售货员等。

男2400千卡/日,女2100千卡/日

  中体力活动(25%时间坐或站立,75%时间特殊职业活动)学生日常生活、机动车驾驶、电工、安装、车床操作、金工切割等。

男2700千卡/日,女2300千卡/日

  重体力活动(40%时间坐或站立,60%时间特殊职业活动)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舞蹈、体育活动、装卸、采矿等。

男3200千卡/日,女2700千卡/日

六大营养素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

欢第二节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组成,蛋白质约占人体重量的16%-19%。

  蛋白质的作用:

  1、蛋白质是构成和修复组织的“建筑材料”,如器官、肌肉等。

  2、蛋白质是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如酶、激素、抗体、细胞膜、血浆蛋白等。

  3、调节人体内的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4、供给能量:

1克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4.0kcal)的能量。

  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物质,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同,就构成了无数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儿童)。

  非必需氨基酸有丙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门冬酰胺等。

  蛋白质被分解的结构称肽,如2肽、3肽、多肽等。

  蛋白质的分类:

  完全蛋白质:

此类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与人体需要基本符合,容易吸收利用,营养价值也高,尤其是鸡蛋蛋白质与人体最接近。

这类蛋白质多存在于鱼类、肉类、豆类、蛋类、奶类食品中,也称优质蛋白质。

  半完全蛋白质:

此类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尚全,数量不均,比例不当。

这类蛋白质多存在于小麦、大麦中。

  不完全蛋白质:

此类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

这类蛋白多存在于玉米、肉皮、豌豆等。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膳食中的蛋白质→胃→蛋白质分解→小肠→分解成氨基酸(2肽、多肽)→肠粘膜吸收(70g/天)→入血循环→肝脏及其它器官利用。

  未被吸收的蛋白质或代谢转变成尿素等其他如皮肤、毛发脱落,妇女月经出血、肠道菌体死亡(20g/天)

  零氮平衡——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

  正氮平衡——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如儿童生长发育、妇女怀孕、疾病恢复、运动、劳动等)。

  负氮平衡——摄入氮少于排出氮(如饥饿、疾病及老年)。

  缺乏蛋白质的后果:

  成人或儿童中都有发生,但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

常见的蛋白质缺乏症状:

  

(1)对疾病的抵抗力减退,易感染;

  

(2)头发稀黄、易脱落;

  (3)水肿;

  (4)儿童严重缺乏时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表情淡漠,易怒、贫血、干瘦。

  蛋白质摄入过多:

  

(1)动物性蛋白质摄入过多,必然同时摄入较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

  

(2)加重肾脏负担。

  (3)动物性蛋白质可加速骨骼中钙的丢失,会造成骨质疏松。

  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成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0.8g-1g/(公斤/日)。

  按能量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能量的10%-12%,儿童青少年为12%-14%。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

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时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而植物性蛋白利用率较低。

因此,应注意蛋白质互补。

第三节脂类

  营养学上重要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食物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酯(也称脂肪)。

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和固醇类。

人体最重要的磷脂是卵磷脂,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是固醇是胆固醇。

  脂肪与脂肪酸

  脂肪由碳、氢、氧三种化学元素组成。

  脂肪主要由脂肪酸构成,按其化学结构、饱和程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动物脂肪(如羊脂、牛脂、奶脂等)中含饱和脂肪酸多,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脂。

  植物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常温下呈液态,称油。

个别植物油除外,如椰子油。

  不饱和脂肪酸中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植物油中的橄榄油、茶油含量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a-亚麻酸,植物油中的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芝麻油含亚油酸较多,深海鱼油和植物油中的豆油、菜籽油中含a-亚麻酸较多。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如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a-亚麻酸。

  甘油三脂(脂肪)

  人体内贮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高达99%。

  甘油三酯的作用:

  1、体内贮存和提供能量,1克脂肪产能9千卡,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作用;

  2、是机体重要组织细胞的构成成分;

  3、供给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参与机体的代谢、免疫、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

  4、维持体温正常;

  5、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外力伤害;

  6、增进膳食的可口感、饱腹感;

  磷脂

  体内的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脑磷脂,卵磷脂更为重要。

  磷脂的作用:

  1、提供能量;

  2、是细胞膜的构成成分;

  3、磷脂有利于脂肪的吸收、转运和代谢。

第四节固醇类

  胆固醇的作用:

  1、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2、胆固醇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如胆汁、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3、有利于脂类运输。

  脂类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一般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0%-30%,胆固醇的摄入每天不超过300毫克。

  人类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以及植物的种子(如坚果类)。

  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

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类,肉类和奶类也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

  脂肪摄入较多,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因此降低脂肪的摄入已成为预防上述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第五节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叫糖,主要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由植物的叶绿素借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碳及氧,以及土壤中的水分合成。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储存和提供能量,1g碳水化合物可产生热量4kcal;

  是机体的构成成分;

  节约蛋白质作用;

  抗生酮作用(能量不足时脂肪氧化生成酮体);

  保肝解毒作用;

  膳食纤维可润肠通便、降糖、降脂,预防大肠癌;具有控制体重和减肥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经酶逐渐水解为单糖而被吸收,小肠是碳水化合物分解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占总热量的55%-60%,建议:

膳食纤维每日25-30g。

  食物来源主要是谷类和根茎类食物(粮食、薯类、蔬菜、水果、蜂蜜、精制糖等)。

第六节维生素

  维生素缺乏的常见原因:

  各种原因使食物供应严重不足

  吸收利用降低

  维生素需要相对增多

  长期用营养补充剂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一旦摄入量减少,很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吸收时,随淋巴系统吸收,而从胆汁少量排出,摄入后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缺乏症状出现缓慢,营养状况不能用尿进行评价,大剂量摄入易引起蓄积中毒。

  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不能由身体合成,必须由食物中补充。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都对酸碱稳定,一般烹调和罐头加工不易破坏,对抗氧化剂也较稳定。

  维生素A的作用:

  

(1)强力抗氧化剂;

  

(2)促进眼部组织健康,保护视力,对暗视觉十分重要;

  (3)提高免疫力,维护皮肤和粘膜健康;

  (4)参与调节多种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帮助身体组织的生长和复原;

  (5)促进骨骼及牙齿健康的生长。

  维生素A缺乏与过量:

  多见儿童。

  

(1)维生素A缺乏病

  

(2)维生素A不足。

  摄入过量可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畸毒性。

  维生素A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建议摄取量为男800ug视黄醇当量/日,女700ug视黄醇当量/日。

  动物性食物:

牛奶、鸡蛋、鱼类、动物的肉与内脏中,尤以肝脏最为丰富。

  植物性食物:

主要提供维生素A的前体--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安全来源,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水果中,如菠菜、苜蓿、空心菜、莴笋叶、芹菜叶、胡萝卜、红心红薯、芒果、杏、柿子等。

  维生素D

  维生素D因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所以又叫抗佝偻病维生素。

  维生素D溶于脂肪和脂溶剂,较稳定,耐热,不易氧化,烹调加工不易损失,但脂肪酸败后可引起破坏。

  维生素D的作用:

  

(1)促进小肠钙的吸收、转运,与甲状旁腺共同作用,维持正常血钙水平;

  

(2)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维生素D的缺乏与过量:

  

(1)婴儿缺乏---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成人缺乏---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手足痉挛症;

  (3)过量可致中毒。

  维生素D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为儿童、少年、孕妇、乳母、老人为10ug/天(400IU),大于16岁成人为5ug/(200IU)。

  主要食物来源有:

动物肝脏、海鱼、禽蛋、乳制品、鱼肝油为主。

其中尤以鱼肝油中维生素D的含量最为丰富。

维生素D既来源于膳食,又可皮肤合成,经常晒太阳是最好的来源,尤其是婴幼儿,对预防佝偻病有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身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食物中补充。

  溶于脂肪,对热、酸稳定,易氧化,油脂酸败后可加速其破坏,烹调损失不大,但油炸时维生素E的活性明显降低。

  维生素E的作用:

  

(1)强力抗氧化剂,防止体内的维生素A、C和脂质氧化;

  

(2)维护正常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3)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4)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维生素E的缺乏与过量:

  一般较少见缺乏。

与其它脂溶性维生素比较毒性较低。

缺乏可能引致红血球溶血现象及贫血;易受自由基侵害,易致癌症、心脏病、白内障等慢性疾病。

目前不少人自行补充维生素E,但每天摄入量不超过400ug为宜。

  维生素E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成人适宜摄入量为14mg生育酚当量/日。

  主要来源:

于植物油。

其它常见食物来源有小麦胚芽、全谷类食品、果仁、花生、黄豆、深绿色蔬菜。

  水溶性维生素

  特点:

  

(1)溶于水;

  

(2)满足需要后多余的由尿排出;

  (3)多数的辅酶/辅基参与酶系统的调节代谢;

  (4)多可由血/尿检评价营养状况;

  (5)在体内仅有小量的储存;

  (6)毒性小;

  (7)缺乏症状出现快。

  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食物释放能量的关键,也是构成所有人体组织必不可少的物质。

  B族维生素包括:

硫胺素、核黄素、VitB6、VitB12、烟酸、叶酸、泛酸等。

  硫胺素

  又称维生素B1,溶于水,在干燥条件下和酸性溶液中稳定,一般的加热不易分解。

但在碱性溶液中可迅速破坏,特别是加热的情况下。

  硫胺素的消化吸收:

  进餐后在肠腔内以游离形式存在,在小肠吸收入血,通过红细胞转运至各组织器官中,如骨骼肌、心、肝、肾、脑等组织,被利用参与代谢,最终产物经肾脏排出体外。

  硫胺素的作用:

  

(1)辅酶功能---是能量和糖代谢过程中必需的辅酶;

  

(2)非辅酶功能---维持神经、消化、肌肉、心脏的正常功能。

  硫胺素的缺乏与过量:

  缺乏常见原因---

(1)摄入不足;

(2)需要量增加;(3)吸收利用障碍(酗酒)。

  缺乏易致脚气病,主要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过量中毒少见。

  硫胺素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

成年男性1.4mg/日,女性1.3mg/日(供给量与能量总摄入量成正比)。

  谷物是硫胺素的主要来源,杂粮、硬果、动物内脏、肉、蛋也含较多硫胺素。

谷物过分精制加工,淘水次数过多,烹调不当,高温等均可使硫胺素不同程度损失。

  核黄素

  又称维生素B2,在干燥和酸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情况下对光敏感,尤其是紫外线照射后会失去生物活性。

  核黄素的吸收与代谢:

  胃肠分解(水解),吸收入血,运至肝脏,经转化随血循环运送到脏器组织中,参与代谢,多余的核黄素由尿排出。

动物来源的核黄素比植物来源的核黄素容易吸收,抗酸剂(弱碱性)和酒精可干扰核黄素的吸收。

  核黄素的作用:

  

(1)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是重要的辅酶;

  

(2)参与维生素B6和烟酸的代谢;

  (3)参与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某些药物的代谢。

  核黄素的缺乏与过量:

  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长期大量淀粉类膳食为主,因为谷类加工可丢失大量核黄素,易造成摄入不足。

酗酒是核黄素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不会引起过量中毒。

  核黄素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成人膳食核黄素的RNI男性为1.4mg/d,女性1.2mg/d。

  食物来源:

  动物肝、肾、心、蛋黄、乳类,绿色蔬菜、豆类等。

  维生素B6

  市售最常见的维生素B6也称盐酸吡哆醇,易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被破坏,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对光敏感。

  维生素B6的吸收与转运:

  主要在小肠吸收入血,与血浆蛋白结合,转运储存于组织中,大部分存于肌肉组织中,在肝脏转化并发生生理功能,可由粪便排出,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

  维生素B6的作用:

  作为辅酶,参与百种酶的反应,尤其是氨基酸的代谢。

  维生素B6缺乏与过量:

  单纯缺乏少见,一般同时伴有其它B族维生素缺乏,严重和慢性的维生素B6缺乏主要表现皮肤脂溢性皮炎、口炎、舌炎,个别人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缺乏对幼儿影响较成人大,可出现烦躁、癫痫样抽风。

  食物获取没有毒副作用,但长期补充大剂量(500mg/日),可出现神经毒性。

  维生素B6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2mg/日。

  食物来源:

维生素B6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鸡、鱼、肉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豆类、坚果类, 蔬菜水果中香蕉含量最多。

  烟酸

  也称尼克酸、维生素B5,溶于水,对酸、碱、光、热稳定,一般烹调对其破坏少,是各种维生素中性质最稳定的一种。

  烟酸的吸收与代谢:

  可在胃肠道水解吸收,以小肠吸收速度快,可存在于所有的组织中,肝组织的浓度最高。

烟酸可随乳汁分泌,随汗液排出,主要通过尿液排泄。

  烟酸的作用:

  

(1)辅酶作用,参与多种代谢;

  

(2)维护皮肤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3)大剂量服用可具有调节血脂和扩张血管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

  烟酸缺乏与过量:

  烟酸缺乏病又称癞皮病,糙皮病。

目前无过量引起中毒的报道,如果大剂量服用会出现副作用。

  烟酸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4mg/日,女13mg/日。

  烟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尤以动物肝脏含量最高,全谷、种子、豆类含量丰富。

玉米中含量不低,但不易吸收利用,如加碱处理可提高利用率。

  叶酸

  叶酸最初从菠菜中分离提取而得名,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对热不稳定,而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却十分稳定。

食物中的叶酸经过烹调加工后损失50-90%。

  叶酸的吸收与代谢:

  小肠吸收,半数储存于肝脏,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胆汁和尿排出体外。

  叶酸的作用:

  辅酶作用,参与氨基酸的代谢,与磷脂、血红蛋白的合成有关。

  叶酸缺乏与过量:

  

(1)缺乏出现贫血;

  

(2)孕妇缺乏易致胎儿神经管畸形(脊椎裂、无脑儿)。

  叶酸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成人摄入量为400ug/日。

  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其良好来源为肝、肾、鸡蛋、豆类、绿色蔬菜、水果、坚果。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

  又称维生素C,溶于水,极易氧化,在碱性环境、加热或与铜、铁共存时极易被破坏,在酸性条件下稳定。

  抗坏血酸的吸收和代谢:

  少量在口腔、胃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吸收入血,然后被转运到全身各组织中,在肾上腺白细胞垂体中含量高,唾液和血浆含量低。

多余的维生素C可由尿排出。

  抗坏血酸的作用:

  

(1)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保护其他物质免收氧化破坏;

  

(2)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反应,是重要的辅酶和辅因子;

  (3)维护骨、牙的正常发育和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4)促进伤口愈合;

  (5)促进胆固醇的转化,防治心血管疾病。

  抗坏血酸缺乏与过量:

  缺乏引起坏血病,长期大量服用可使草酸盐排出增加,引起尿道结石,还会出现依赖性和恶心、腹泻、红细胞破坏等副作用。

  抗坏血酸的供给量的食物来源: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为100mg/日。

  抗坏血酸的主要来源是新鲜的蔬菜水果。

深色蔬菜(如辣椒、油菜、花菜、韭菜、苦瓜、豌豆苗等),水果中柑、橘、橙、柚、柿、枣、草莓等。

猕猴桃、酸枣不仅含量丰富,还有保护抗坏血酸的生物类黄酮。

第七节矿物质

  矿物质也称无机盐或灰分,是存在于岩石和金属矿物中的自然物质。

  常量元素:

钙、磷、钾、钠、氯、镁、硫

  矿物质必需微量元素:

铜、铁、碘、硒、钴、铬、钼、锌

  微量元素: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

硅、硼、钒、镍、锰

  其它:

铅、汞、砷、铝、锡、锂、镉、氟

  矿物质特点:

  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处于动态平衡;

  体内分布极不均匀;

  相互间存在协同和拮抗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易产生毒性作用

  矿物质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组成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酶类的成分。

  矿物质缺乏:

  我国人群易缺乏的矿物质主要是钙、锌、铁、碘、硒,长期摄入不足可引起缺乏病,儿童、孕妇、乳母、老年人易缺钙、铁、锌。

  缺乏原因常见:

  

(1)地域性的土壤中缺乏一种或几种元素,长期食该地域生长的食物;

  

(2)食物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拮抗物;

  (3)食物加工造成矿物质损失;

  (4)摄入量不足或不良饮食习惯、食物单调;

  (5)特殊人群生理需要不同。

  钙

  钙是人体内最多的矿物质元素,成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1200g,相当于体重的2%,其中99%的钙集中在骨骼、牙齿中,许多人形象地称之为“骨骼矿物质”。

  钙的作用:

  

(1)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份;

  

(2)促进体内酶的活性;

  (3)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神经传导和心脏搏动;

  (4)其它:

参与凝血机制、激素分泌、维持酸碱平衡、调节细胞正常功能和毛细血管通透性。

  钙的吸收和代谢:

  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在小肠吸收,钙的吸收率取决于维生素D的摄取,所以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量、膳食中钙含量、烹调习惯及年龄的影响。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1)草酸、植酸、磷酸等与钙结合,形成难以溶解吸收的盐类;

  

(2)膳食纤维及未消化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钙皂难以吸收;

  (3)某些药物也影响钙的吸收。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

  

(1)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2)某些氨基酸与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的钙盐易吸收;

  (3)肠道内的酸性环境可增强钙的吸收;

  (4)某些药物有利于钙的吸收。

  钙的排泄和储存:

  正常人体内钙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肠道中的钙部分重吸收,其余随粪便排出。

摄入量的20%可由尿排出。

钙也可从汗中排出。

乳母的乳汁每日约排出150-300mg钙。

  钙的缺乏与过量:

  我国人群缺乏较普遍,主要表现骨骼病变,一般人可出现龋齿。

婴儿、儿童缺乏可致佝偻病,孕妇缺钙发生牙齿松动、小腿抽筋、胎儿先天性缺钙,青壮年缺钙症状不明显,但到老年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中老年缺钙引起骨质疏松,突出表现为骨痛、脊柱变形(驼背),易骨折。

  过量摄入可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持续大量可致骨硬化。

  钙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适宜摄入量,一般成人为800mg/日。

  钙的来源主要是奶及奶制品,小虾皮、海带、豆类、芝麻酱、绿色蔬菜含钙较丰富。

老年人除合理膳食补钙外,适当补充钙剂,同时补充维生素D。

  磷

  成人体内磷的含量约650g,占体重的1%,体内磷85%-90%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