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928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早期的诗歌.docx

中国早期的诗歌

1.中国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和音乐、舞蹈紧密相连的特征,即“诗舞乐”一体。

2.这些庙祭诗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组祭祀周朝先祖的诗。

这就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棉》《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几位周朝先祖。

3.《诗经》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手法是,赋、比、兴。

4.“赋”即朱熹所谓的: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对事物或行为作直接的铺陈描述,通过再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5.“比”即朱熹所谓的: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经》中有一整首诗都比喻某一事物,称比体诗。

6.“兴”即朱熹所谓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在《诗经》中运用也很广泛,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

(1)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2)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

7.后人常以“风雅”二字来概括《诗经》的传统,而所谓的“风雅”实际上既是指委婉迂回,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也是指关怀人生、关心政治的诗歌内容。

8.《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

现存的《春秋》是以鲁官史官的载录为基础加工编定的。

是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历12鲁君,共16500多字。

9.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本身并没有对事件的详细记录和评论,后人认为简要的载录包含特殊的笔法。

(“常事不书”、“讳书”、“爵号名氏褒贬”)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即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即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贬斥邪说暴行。

10.《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叫《左氏春秋》。

它和《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比春秋略长。

《左传》中所记行人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温文尔雅。

《左传》只关心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的经过和结局。

11.《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不同于《春秋》《左传》的编年记事(编年体),它采用分国记事的方法(国别体),记录了发生在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中的策士活动和当时的军政大事,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

《战国策》主要出自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策士之手,西汉刘向据秘中所藏前代所传之《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校订、编次,最后定名为《战国策》。

其后散佚,现存本是宋人曾巩重新整理的。

《战国策》文章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夸张、大肆张扬,以充沛的气势耸动听者。

12.《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的言行而成。

13.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少时贫贱,50多岁时任鲁国司寇。

曾率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归鲁授徒讲学,并编订了《春秋》《诗》《书》等文献。

《论语》编订成书应该是在战国初年,今存《论语》共20篇。

14.《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学生万章等人共同撰述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孟子的言论和辩论,共7篇。

15.孟子:

(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人。

为当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

孟子曾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退而讲学著述以终。

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已经崩溃,所以孟子把仁的根据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强调“不忍人之心”即是仁。

可以说既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又有全社会的和谐、融洽,这就是儒家最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图景。

《孟子》等儒学著作中还展示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人格力量,表现出对道的热切追求和对人世的深切关怀,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充满自信。

孟子提倡“知耻”,并以其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藐视世俗的权威,“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并时刻准备着“舍生取义”,体现了刚直不阿的卫道精神。

16.诸子散文的发展: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其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散文著作。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语录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代表作品:

《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

《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代表作品:

《荀子》、《韩非子》

17.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曾做过蒙漆园使,相传还被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终身贫困。

《庄子》是道家学派最为重要的作品,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后学之手。

18.“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19.《九歌》是一组祭祀神鬼用的乐歌。

共11篇。

《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20.《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共九篇。

《九章》较之屈原的其他作品具有较强的记实性,是研究屈原生平思想的主要材料。

21.按照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赋体作品分为“骚体赋”和“大赋”。

22.发展: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骚体赋(创始期):

采用楚辞的句式,以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感为主。

西汉前期,骚体赋的重要作家是贾谊,西汉后期的代表作家有董仲舒,司马迁等。

散体大赋(全盛期):

用散句铺排夸饰、摹写事物,所以又称之为散体赋。

散体大赋在西汉发展成熟,并达到兴盛的阶段。

西汉的重要散体赋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

抒情小赋(转变期):

顺应时代的需要,一种较为短小,而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赋体文学发展起来,这就是抒情小赋。

它是在骚体赋和散体大赋已经发展得十分充分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在主题和创作手法上显露出来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

23.“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24.赋体源流:

一、什么叫“赋”?

(1.文体形式;2.用诗方法;3.铺叙手法。

二、赋的起源及其形成

1.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的《赋篇》,这是赋体的萌芽状态。

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纵横家的散文和楚辞的巨大影响。

(语言形式艺术风格)

2.赋的形成有三种途径:

源于楚声歌辞(宏伟华丽);源于先秦诸子散文(寓言、假设、夸大、问答);源于“诗三百”(四字句式)。

三、汉赋兴盛的原因1.综合国力强盛2.统治者提倡3.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大赋的特点:

1、写作内容上大都铺写宫廷建筑、田猎巡游,都市风光,并以此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2、创作主旨上有“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因而都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

3、艺术形式上铺张扬厉。

结构上庞大恢宏,极力铺张宫殿田苑的超豪规模。

4、语言风格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文辞华丽,夸奇炫博。

5、篇章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的对话体形式。

25.司马迁与《史记》,详细见(61页)《史记》为了谋篇布局、风格统一或其他原因,常以“互见法”来展现完整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所谓“互见法”就是以其本传为主,将一些必要的事迹分散到不同的传记中,起着对本传的补充、纠正等作用。

26.《汉书》:

东汉时代统治思想转而严密,经学风气甚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固的美学态度。

因此相对于《史记》的纵横奔放,情感激越而言,《汉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雅懿,就是指文章风格的简洁舒朗,平和典雅,韵味悠长。

二是裁密,是指叙述详备、清晰,笔法缜密,能较为全面地再现事物或人物。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由纪(12篇)、传(70篇)、表(8篇)、志(10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一代229年间的历史。

28.一、乐府含义的演变

两汉:

主管音乐的官府。

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

魏晋六朝:

乐府所唱的诗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文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诗,有合乐的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由音乐官署的名称变成一种诗体的名称。

唐代:

不用乐府旧题,只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批判现实的讽刺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于是,乐府在此时又一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

词、曲的雅称、别称。

29.“建安七子”之名首见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篇评论性文章),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七人。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称“七子之冠冕”。

30.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1主体风格:

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

31.曹丕诗的风格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32.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音节和婉,修辞精美。

33.曹植诗的风格

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后期创作:

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游仙诗

34.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竹林七贤之一,孤傲放荡,蔑视礼教,信奉老庄思想。

八十二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主要表达了阮籍内心的生存感受,也有一部分是对时势的隐蔽讥评,所以显得比较隐晦。

“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隐晦曲折。

35.嵇康简介:

嵇康,字叔夜。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存诗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诗成就最高。

其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

嵇康继曹操之后,再一次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它凭借着精致。

飘逸的意象,创造出了清新脱俗的艺术旨趣。

刘勰以“清峻”概括嵇康诗歌风格。

36.太康文学:

晋武帝太康年间,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这些作家是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和左思。

诗风繁缛。

37.陶渊明:

(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为晋大司马,祖茂、父逸做过太守之类的官,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

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

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

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刚健豪放、静穆。

所谓平淡:

是兼指词藻与境界韵味而言的。

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

与同时代谢灵运、颜延之比,陶诗铺排语很少,对偶和用典也不多,渲染物色的形容词就更少,一切都如实写来,看似平平淡淡,明白如话。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作家陶田园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

而且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有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38.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谢灵运诗歌总特点:

一是精工富艳的风格。

二是细腻的景物刻划。

三是谢灵运诗歌往往先交代出游,再写出游见闻,最后谈玄说理,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

39.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1、大谢注重言理,小谢重在抒情

小谢诗承大谢,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区别在于小谢诗已基本剔除玄言说理成分;

2、大谢富艳典重,小谢清新流丽

小谢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改变了大谢诗的繁富典重之风;

3.大谢情景两分,小谢融情于景

谢灵运的诗歌多为山水景物的客观摹写,很少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谢朓的诗歌多能把自己的情感意趣,比较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脁诗歌的重要特色,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4、诗歌语言音律谐适,流畅自然。

5、善于熔裁警句。

(两谢均善于炼字琢句、熔铸警句)

(相比谢灵运而言,谢朓的山水诗风格更为清新、流丽,语言生动流畅,景物和情感的结合更加自然贴切,此外,谢朓的山水诗基本上已经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很少有说理的尾巴。

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0.永明体诗:

所谓永明文学,主要就是以竟陵王门下的诗人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它的形式意义要大于情感思想意义。

永明时期,受佛经转读的影响,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并著有《四声切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声八病”说,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等八种声韵搭配必须避免。

永明体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沈约、谢朓、王融等,其中又以谢朓的成就最为突出。

41.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宫”即太子东宫。

萧纲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一部分诗歌,专写男女之情(包括传统的闺怨题材),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形成显著特征,即被称为“宫体诗”。

42.中国小说的产生,大概有以下几个源头:

子书的影响,神话的影响,史学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始进入其第一个高潮——志人志怪小说。

43.魏晋小说的特征:

粗陈梗概、篇幅短小、叙事简单、方法单一。

44.初唐诗歌

1)、上官仪:

贞观初进士及第,即受唐太宗的赏识,在太宗朝即以工诗出名。

旧唐书本传云“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仪的诗以属对工切、言辞艳丽为特点,多模拟前代宫体之作。

又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2)、初唐四杰:

s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有着明确的革除唐初宫廷诗风的主张,提倡“骨气”、“刚健”。

所谓“骨气”和“刚健”首先表现为积极奋进的博大的襟怀。

3)、陈子昂:

陈子昂在理论上明确表示了对唐初所弥漫的六朝语绪甚为不满,要求恢复“汉魏风骨”,提倡风雅兴寄。

45.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最能代表孟浩然诗的风格——清幽淡雅(自然平淡)。

他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

他把田园风光同自己的隐居生活融合起来,写得亲切、质朴、自然、平淡(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

不足:

孟浩然的诗也有不足之处。

诗中涉及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多为短篇,内容较单薄,缺乏思想容量大的长篇巨制。

总体说来,孟诗成就不如王维,然亦能独标风韵,自成境界。

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诗的高峰过渡期的一座丰碑,对唐宋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他的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的幽美风光和隐居生活的乐趣,曲折表达了对混浊官场的厌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如《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

“诗中有画”“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音乐美”“诗中有禅”均是对其田园诗风格的评价。

(1)意趣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

(2)赠别、思亲、怀友的抒情诗

(3)政治感遇诗(4)描写旅游和隐居生活、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田园诗

46.边塞诗:

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派:

该派诗人的诗歌主要描写边塞风格和战争生活,表达昂扬的爱国热情和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相比较起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情致来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风光和激情更具有盛唐的特点,他们刻意从艰辛、苍茫之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自信,寻找痛快淋漓的大喜大悲,寻找着豪放、雄浑的人生景观。

注:

王昌龄:

“七绝圣手”;高适:

沉雄悲壮、风骨凛然

47.(4)传奇的发展:

初、盛唐時期:

六朝志怪小說發展至唐傳奇的過渡階段。

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无名氏的《》、张鷟的《》,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中唐時期:

唐傳奇鼎盛期,这一时期不仅作家和作品数量最多,而且颇有名家名作涌现。

如沈既济的《枕中記》、陈玄佑的《离魂记》蒋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陈鸿的《长恨歌传》。

内容题材志怪延伸到现实人生,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時期:

大批傳奇專集開始湧現。

出现了裴鉶《傳奇》、薛用弱《集異記》、牛僧孺《玄怪錄》、李複言《續玄怪錄》、牛肅《紀聞》、袁郊《甘澤謠》、皇甫枚《三水小牘》等。

但整体内容较为单薄,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48.唐传奇的特点: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唐代傳奇在篇章上比以前筆記小說為長,在寫作技巧上更為宛轉流暢;而且題材從志怪述異擴大到人情社會,成為真正的小說。

49.大历十才子:

始见于姚合的《极玄集》,代宗大历年间,卢纶、吉中浮、韩泓、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夏侯审、李端等十人因在长安相互唱和而齐名。

创作风格相近。

文学史称“大历十才子”。

大历诗风:

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风格淡远、意境清幽。

:

孤寂冷落的心境——清雅高逸的情调——凄清萧索的意象

名词解释

1、四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用古文小篆书写的“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2、风雅颂:

《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3、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4、乐府:

两汉:

主管音乐的官府。

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

魏晋六朝:

乐府所唱的诗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唐代:

不用乐府旧题,只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批判现实的讽刺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于是,乐府在此时又一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

词、曲的雅称、别称。

5、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作者为下层知识分子。

因内容风格相近,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将

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上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

6、宫体诗:

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宫”即太子东宫。

萧纲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一部分诗歌,专写男女之情(包括传统的闺怨题材),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形成显著特征,即被称为“宫体诗”。

它既是永明体的延续,又是永明体的新变。

7、唐传奇:

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

“传奇”之名,始见于晚唐裴鉶编著的唐人小说集《传奇》。

此书颇盛行於赵宋之世,为了与韩柳一派古文作区别,宋人通称唐代小说为“传奇”,遂约定俗成一直相沿迄今。

8、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9、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该派诗人的诗歌主要描写边塞风格和战争生活,表达昂扬的爱国热情和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盛唐边塞诗派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诗歌流派,也叫高岑诗派。

其诗人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韩孟诗派:

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张籍、李翱、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皇甫湜等人。

其特点是,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11、大历十才子:

代宗大历年间,卢纶、吉中浮、韩泓、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夏侯审、李端等十人因在长安相互唱和而齐名。

创作风格相近。

文学史称“大历十才子”。

大历诗风:

孤寂冷落的心境——清雅高逸的情调——凄清萧索的意象

12、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而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一诗派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受陶渊明的影响,诗风冲淡自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既得益于陶的平淡自然,又继承了谢灵运的精工秀丽,并且有所发展。

二人同中有异:

孟多行旅览胜,王多山林隐逸;孟诗有景语,有情语,能借景抒情,王诗借景写心,情融景中,富于含蓄隽永的韵味;孟诗疏淡,王诗明秀。

李白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

其思想内容:

1、讴歌理想、抒发抱负、张扬自我、突出个性是他的诗歌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2、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后的痛苦、矛盾的思想感情3、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

4、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反映5、对壮美山川的描绘与讴歌6、表现亲情、乡情和友情的诗篇

李白诗歌风格总体——豪放飘逸他的乐府歌行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自我和浓厚的主体意识

“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2、感情强烈,个性鲜明

3、大量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丰富奇特的想象

(2)大量的比喻和夸张

4、诗歌结构奇突多变、跳跃跌宕

李白的五绝,清新娟秀、含蓄隽永,与王维齐名。

如《静夜思》、《玉阶怨》、《独坐敬亭山》等

李白的七绝,则表现为明快流走、俊爽清朗的特色。

与王昌龄的七绝构成了唐代七绝之“联璧”

杜甫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

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他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而被尊为“诗圣”

杜诗的主要内容:

1、爱国忧民诗篇:

《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2、咏怀抒情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