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916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

(1)量

(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回答。

三.1.居:

一起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

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我听说过:

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

“好啊!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2.

(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2.C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

(1)替\给

(2)通“悦”,愉快\高兴(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略)

九、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逆:

违抗②不信:

不诚实,不可靠。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十、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

请你举出两个来。

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十.1.

(1)卖(3)同时存在2.

(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

3.自相矛盾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

十一、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1.

(1)逃跑,奔跑

(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

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

十二、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二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2.

(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

3.拔苗助长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十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祠——祭祀。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本来。

安——怎么。

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十三1.

(1)将要

(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

(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

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渡过。

遽——立刻。

契——用刀子雕刻。

惑——糊涂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

(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

(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

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

十五、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五1.展开捕捉抬(起)正

2.

(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十六、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

(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

(1)通“无”,没有

(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2.

(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

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

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十七、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

“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

“以此犬见与。

”生曰:

“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

“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

_________

A.和B.结交C.给D.赞成

(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

____________

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八、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十九、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母亲说:

“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说:

“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文中孟子先后居住的是哪三个地方?

(用文中的词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不超过30个字)

_

二十、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

“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

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

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注释]

①曾子:

孔子的弟子;②女:

通“汝”;你③顾:

回来;④彘:

猪;⑤特:

只不过。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

(2)遂烹彘也遂()

(1)女还(              )    

(2)婴儿非与戏也(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

为什么?

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1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3分)

言必信,行必果。

二十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二十二、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

“我正因为不吃被无礼的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恐怕不该这样吧!

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二十三、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