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91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docx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四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07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⑤为地下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

B.⑥和⑦两个小地貌均由侵蚀作用而成

C.①和④两个小地貌均由流水侵蚀而成

D.②和③之间是断层,由地壳运动形成

2.下列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喀斯特地貌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

A.岩石条件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D.生物条件

4.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C.平地虽少、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甲地反映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塔里木盆地

6.影响图中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力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堆积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材料:

两块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

①在坡度一致的两块木板上铺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

②用装有同等水量的水壶分别在两沙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水槽中。

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堆积物的数量差异。

7.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8.若某区域正经历甲图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降水变化率减小B.土壤肥力增强

C.河流含沙量增大D.风力堆积明显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

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

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各题。

9.甲图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A.a处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B.b处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10.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B.减小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D.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局地气候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

)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1.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

②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

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

④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2.降雨强度为

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量小B.下渗率高

C.地面崎岖D.降雨历时短

13.降雨强度为

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量变大B.流速变快

C.土质变松D.土层变薄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下面三题。

14.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A.三角洲平原B.冲积扇

C.山麓沙丘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15.图示的地貌分布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

16.从①→②→③地表颗粒物的大小总体上表现为()

A.越来越小B.越来越大

C.大小一样D.杂乱无章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

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两题。

17.荆江段河道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长江上游,流量大B.落差大,下蚀作用强

C.地势平坦,侧蚀作用强D.位于长江上游,流速快

18.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A.加速洪水下泄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D.增大径流量

19.“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

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判断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大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

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2.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A.地势起伏更大B.降水量更大

C.支流流速更快D.植被覆盖率更低

23.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B.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C.先侵蚀,后淤积D.先淤积,后侵蚀

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4.该地海岸沙丘地貌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堆积作用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水堆积作用D.风化作用

25.与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大气运动B.海水盐度

C.河流径流D.潮汐现象

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

26.图I所示地区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一种新的荒漠化形式——石漠化以惊人的速度吞噬。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图Ⅱ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2分)

 

(2)根据图I,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_______。

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6分)

 

(3)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2分)

 

(4)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4分)

 

27.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渤海湾,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15.3万公顷。

黄河三角洲受黄河作用,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是________。

(U形或V形)(1分)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

(2分)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

(2分)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分)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为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缩小。

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6分)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

(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分)

 

(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2分)

 

(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6分)

 

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A图为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B图为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沙丘地貌。

C为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冲积扇地貌。

(6分)

(2)A、C两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________图,位于出山口的是________图(填字母)。

(4分)

(3)C图中所示的冲积扇地貌,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

(2分)

第四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C

【解析】由岩层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出现断层,A、D选项错误。

①为峰林、④为溶洞,均由流水侵蚀而成;⑥为石钟乳、⑦为石柱,均由流水堆积而成,B错误,C正确。

2.【答案】C

【解析】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含量,还与水中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的含量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3.【答案】B

【解析】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土壤条件无关,主要与岩石的性质、气候以及生物等有关。

4.【答案】B

【解析】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给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5.【答案】B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等,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

6.【答案】A

【解析】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7.【答案】B

【解析】沙子沉到水槽底部模拟的是流水堆积作用。

8.【答案】C

【解析】甲图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9.【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a处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作用强,该处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而b处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堆积作用为主。

故B选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同时防止土壤流失,以便于发展种植业,故C选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侵蚀产沙量也越多,故B选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当雨量较小时,由于喀斯特地貌区裂隙、地下暗河、溶洞等较多,所以渗漏较为严重,这时很多地表水渗透到地下,致使地表径流量较小,故B选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当降水强度较大时,由于地表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所以,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地表的土层变薄,所以一段时间后侵蚀产沙量减少。

14.【答案】B

【解析】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结合图中的地貌形状呈扇形,应为冲积扇。

15.【答案】C

【解析】从等高线和海拔上可以看出,该地区海拔2000多米,河流又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可以判定图示地貌应分布在塔里木盆地。

16.【答案】A

【解析】从①→②→③,河流的水流速度应该越来越慢,所以,其堆积的物质的颗粒应该由大到小。

17.【答案】C

【解析】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

故C选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裁弯取直可以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加快河水的下泄,从而提高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故A选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我国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多大风,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雅丹地貌由风力侵蚀而成,故C选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堆积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短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

其他选项显示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

22.【答案】A

【解析】渭河两岸物质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渭河北岸为黄土高原,坡度较平缓,坡面径流速度较慢。

而南岸为秦岭山区,坡度陡,坡面径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就大,所以南岸粒径大于北岸,A选项正确。

23.【答案】B

【解析】由乙图可知,渭河中心线距离南岸监测点越来越远,说明渭河不断北移,以向北侵蚀为主,北移速度有差异,有时还会出现南移的情况,说明北岸持续侵蚀,但偶有淤积,B选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海岸沙丘中新月形沙丘链最多,且高出海平面很多,因此不可能是河流堆积、海水堆积而成而风化作用也不可能形成新月形沙丘链,新月形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A选项正确。

25.【答案】B

【解析】海岸沙丘的形成与沙源和塑造其形成的动力有关,海岸沙丘的沙源主要是海岸侵蚀物和海水运动搬运堆积在海岸带附近的泥沙,其次是河流搬运堆积在河口的沙质堆积物。

而塑造沙丘地貌的主动力是风力,与海水盐度无关。

二、

26.【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3)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

(4)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

【解析】

(1)根据图Ⅱ信息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之间,且降水集中于夏季,结合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2)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进而可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

(3)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

(4)可联系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河等进行分析。

27.【答案】

(1)V形

(2)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4)变慢随着流域治理、水电站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小,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

(5)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泛滥减少,使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减少造成鱼类食物不足,泥沙堆积减弱,海水侵蚀作用使三角洲面积缩小。

【解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黄河流域各处所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貌。

(1)在河流上游,由于地处山区,水流速度快,河流下切容易形成V形谷。

(2)在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水流速度慢,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且增长速度较快。

(3)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具有植被稀疏、地形破碎、土质疏松等特点,故河流侵蚀最为强烈,从而形成现在千沟万壑的地形特点。

(4)由于黄河流域加强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和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所减轻,含沙量减小。

这样,在黄河入海口地区,由于泥沙的减少,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的速度也会有所减缓。

(5)阿斯旺大坝的建成,使得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可从泥沙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的角度回答。

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缩小,可从沿海地区泥沙的堆积和侵蚀两个方面对比回答。

28.【答案】

(1)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3)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干旱地区,在大风携带大量沙粒运动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形成沙丘。

【解析】

(1)由图片可知,图示景观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沙丘。

它是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2)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3)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

在干旱地区,大风携带大量沙粒运动的过程中,当风遇到阻挡或风速减慢,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29.【答案】

(1)三角洲风力堆积流水堆积

(2)AC

(3)越来越小

【解析】

(1)图中显示,A为三角洲,B为沙丘,C为冲积扇。

(2)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

(3)冲积扇地区,由于河流冲出山口后,水流速度逐渐下降,故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