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333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

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李广元

性别

职称

中教高级

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专题

第四单元第13课

设计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1.整体设计思路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属于“政治”模块“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专题下的学习要点。

内容标准的要求是: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我们知道,旧教材的核心史观是“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习惯于宏大叙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

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农民领袖的金戈铁马、农民群众对专制王朝的坚决斗争的精神,在错误和失败的地方往往又流露出惋惜的态度,似乎只有胜利才是最好的结局。

然而,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历史课堂去探究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远比去探究历史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特别是从生产力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战役、具体经过即可。

历史教育教学要挖掘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有价值的内容。

怎么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哪些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借鉴的作用。

为此,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这样设计教学,既有时间脉络,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又突出教学中心和主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层层推进,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这样设计教学,也克服了长期以来僵化的历史教学模式:

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展现了一个“多棱”的历史,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初中已经学过,有的学生还看过电视剧《太平天国》,这都为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但是学生对该事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如何让学生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必修一的中心和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在教学中,应当把这场运动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联系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当今社会价值进行定位,深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方向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主要安排三个目: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津”、“《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历程,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中的地位及局限性。

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拜上帝教”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实质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的情况,认识这场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3.知道《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本质,理解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4.知道《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客观认识其进步性。

5.了解中外不同时期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理性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6.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5.教学策略设计

高中阶段“革命史”教学,存在一个“程式化”的现象:

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组织教学。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历史教学陷入一种“怪圈”,学生也会陷入历史学习的“怪圈”,即历史就是原因、经过和结果。

这种“程式化”的后果,往往导致教学中心不明确,历史学习没有方向;这种“习惯”,也使历史失去了它应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背离了历史的“原生态”特性。

高中历史学习,不应该强调历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更不是培养历史“专家”,没有必要“程式化”,不应求大而全。

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和特点,让学生感受生动、生命的历史。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名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评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关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论。

材料和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会使学生对这场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导入:

教师:

(上课前播放《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一首叫《浩浩乾坤》,你们知道这是近代哪一次重大事件的主题曲

学生:

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

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

视频的最后点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事件。

教师:

很好!

你们很会捕捉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咱们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

是的,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达14年,势力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军还曾经一度打到清政府心脏——北京地区,几乎把清王朝统治推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或者说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又说:

“万事开头难”。

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课堂导入作为一堂历史课的开端,肩负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等任务,即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

本导入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是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当今学生喜爱通俗歌曲的心理,以播放《浩浩乾坤》为引子,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

二是《浩浩乾坤》从一个侧面赞美与揭示了这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有利于激励学生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

步骤2:

新课讲授:

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1.“吾乃人王”——洪秀全何许人也

材料一

1814年:

生于广东花县,家境贫寒。

幸得族人相助,7岁入私塾读书。

1828年:

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1836年:

22岁,应试再落第,收到基督小册子《劝世良言》,未读,藏之。

1837年:

第三次落第;沮丧返家;大病,产生幻觉:

见上帝和耶稣;始读《劝世良言》

1843年:

29岁,第四次落败,创拜上帝教。

设计意图:

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材料二“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

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

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

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

”——洪秀全

设问:

依据材料一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从该诗中分析洪秀全为什么会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材料三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设问:

洪秀全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能号召人民革命吗

设计意图:

探讨“拜上帝教”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思考“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如此“迅速发展”?

材料四中国的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000万增加到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的约31,300万,一世纪间不止翻了一番。

由于此前阶段的增长以及缺少经济机会,到1850年人口约达到43,000万,而国家变得越来越穷。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5页)

设问:

材料揭示的信息如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提供不同于教材的史料,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进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总结:

根据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结合教材,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一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三是自然灾害;四是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及其为发动起义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

1.太平天国发展过程示意图

材料五

设计意图:

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对该内容比较熟悉,展示该图示让学生简单介绍即可。

2.太平天国的理想

(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六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设问1: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

设问2:

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第一点规定可以看出它主要反对什么土地制度体现了农民什么愿望

设问3:

《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是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否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设计意图:

讨论《天朝田亩制度》,认识其实质,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纲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

(2)颁布《资政新篇》

材料七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设问:

《资政新篇》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

深入分析《资政新篇》,既要看到《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又要看到这一纲领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这个天国不太平

材料八

材料九

设问:

材料七、材料八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

以“不太平”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鼓吹的所谓“人间天国”的本质,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材料十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孙中山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19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蒋介石

“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

——毛泽东

“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这个)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中国记事》(1853年)

材料十一“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中国记事》(1862年)

设问:

前人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马克思、孙中山的评价为什么前后会有巨大的反差你还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通过引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教师:

前一阵子,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大国无兵》,书中有这样一则材料,让我感到很震撼。

材料十二“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

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

——田秉锷着《大国无兵》

“(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

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

这次屠杀,是历来南京灾难中最惨烈的一次。

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

清人记载:

“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显然这次屠杀最保守估计也应该在50万人以上。

材料十三

设问:

依据材料十二、十三,根据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设计意图:

进一步拓展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步骤3:

结束语: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煮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首太平天国运动,感触很多。

下面,我用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本课的结束,也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投影: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是穷途末路,大丈夫也不当死于沟壑。

没有希望改变现状,而苟且偷生的诱惑是如此之小,造反就几乎没有成本。

洪秀全豁出去了,太平军也跟着干了。

令人深思的是,洪秀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回眸晚清的中华大地,英雄豪杰壮志难酬,黎民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席卷半个中国的造反声浪中,石达开、李秀成等少年英雄屡屡涌现,曾国藩、罗泽南等诸多读书人转变成驰骋疆场的将领,这只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这个帝国即使走向衰亡,但也并不缺乏人才。

但它又何以走向衰亡呢

也许,当一个国家不能满足其黎民百姓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时,太平是梦,天国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我们今天站在新的角度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这场运动。

我们指出这场运动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近代历史。

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

近代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变革

设计意图: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如同写文章一定要重视对结尾的用墨与经营一样,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结束语的精心设计。

本课的结尾意在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考仍在进行。

7.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和下层贫民首当其冲,受到了毁灭性的压迫、掠夺、打击和蔑视。

他们由道德正义而迸发出“魔鬼”旋风和肆意扫荡。

但是,其破坏的正是使中华民族备受凌辱和侵略的根本所在,业已没落的晚清王朝。

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虽然不可能是新社会的代表,而且是最为激烈的维护旧体制的复辟者,但客观上却是中国人民反抗序幕中狂热的先声和开障破碍的力量。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思考“近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变革”。

要求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场“农民运动”

教学构思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中心、教学重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这样三个环节:

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1.“吾乃人王”——洪秀全何许人也

2.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如此“迅速发展”?

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

1.太平天国发展过程示意图

2.太平天国的理想

(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颁布《资政新篇》

3.这个天国不太平

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8.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当笔者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时,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

“老师,我发现,只要讲到农民参加的运动失败时,总是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是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呢”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对相同的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不同于老师和书本上的观点,但闪耀着孩子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鼓励其进一步探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1.问班里是否有同学可以解答;

2.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找到答案;

3.告诉学生应如何对问题进行思考;

4.主动承担查找答案的任务,然后在下一堂课上告诉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