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93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docx

湖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AB卷解析版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时量:

 90分钟  分值: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Na-23 Mg-24 S-32Cl-35.5 K-39 Ca-40 Cu-64  Fe- 5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现象与胶体知识无关的是

A.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时溶液没有浑浊

B.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美不胜收

C.食品加工厂利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

D.上海宝钢厂利用静电除尘技术去除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

【答案】A

【解析】分析:

A.向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混合时,不发生反应,属于混合溶液;B.云属于胶体分散系,则具有丁达尔现象;C.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盐卤属于电解质,二者相遇,胶体发生聚沉;D.胶体具有电泳现象。

详解:

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溶液中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则没有浑浊,属于溶液分散系,与胶体无关,A正确;因云属于胶体分散系,则具有丁达尔现象,所以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美不胜收,与胶体有关,B错误;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盐卤属于电解质,食品加工厂利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是利用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的性质,与胶体有关,C错误;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属于胶体分散系,胶体粒子带电,在外压的作用下发生电泳而达到工厂利用静电除尘的目的,与胶体有关,D错误;正确选项A。

点睛:

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胶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要求考生掌握胶体常见的性质,如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

2.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

B.可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溴单质和苯的混合物

C.“提纯”时,所加试剂可依次为BaCl2、NaOH、Na2CO3、盐酸

D.精盐、NH3和CO2是侯德榜制碱工业的主要原料

【答案】B

【解析】A.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A正确;B.溴易溶在苯中,不能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溴单质和苯的混合物,而是蒸馏,B错误;C.Ca2+用碳酸钠除去,Mg2+用氢氧化钠除去,SO42-用氯化钡除去,最后加入盐酸酸化。

但由于过量的氯化钡要用碳酸钠来除,所以碳酸钠必需放在氯化钡的后面,而氢氧化钠可以随意调整,因此提纯”时,所加试剂可依次为BaCl2、NaOH、Na2CO3、盐酸,C正确;D.精盐、NH3和CO2是侯德榜制碱工业的主要原料,D正确,答案选B。

点睛:

选项C是解答的难点,明确物质的性质和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是解答的关键。

注意除杂的原则:

不增、不减、易复、易分。

所谓不增,不引进新的物质;不减指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复指被提纯物质转化后易复原;易分指易使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水的反应:

 Na+2H2O=Na++20H-+H2↑

B.在NaHSO4溶液中加Ba(OH)2至中性:

 HSO4-+Ba2++OH-=BaSO4↓+H2O

C.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

SO2+2OH-=S032-+H2O

D.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容液混合:

 HCO3-+Ba2++OH-=BaCO3↓+H2O

【答案】D

【解析】分析:

A.离子方程式中的电荷不守恒;B.溶液呈中性时NaHSO4和Ba(OH)2按2:

1反应;C.过量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亚硫酸氢钠;D.酸式盐和碱反应,量少的全部反应,离子方程式中必须符合化学式组成比。

详解:

钠与水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

2Na+2H2O=2Na++20H-+H2↑,A错误;在NaHSO4溶液中加Ba(OH)2至中性,生成硫酸钡、硫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

2H++SO42-+Ba2++2OH-=BaSO4↓+2H2O,B错误;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亚硫酸氢钠和水,离子方程式:

SO2+OH-=HS03-,C错误;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碳酸氢钠全部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HCO3-+Ba2++OH-=BaCO3↓+H2O,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时,随着两种气体的量不同,产物也不同;如果少量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则生成正盐:

亚硫酸钠或碳酸钠;如果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的量多,则生成酸式盐:

亚硫酸氢钠或碳酸氢钠。

4.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①氯水、氨水、水玻璃、王水、福尔马林、淀粉均为混合物

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③CO2、N2O5、SiO2均为酸性氧化物,Na2O、MgO为碱性氧化物

④C60、C70、金刚石、石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

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

⑥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纯净物为离子化合物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

【答案】A

【解析】分析:

①含有多种成分的物质为混合物;②氧化物一定含氧,且只含有两种元素;③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④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单质之间互称同素异形体;⑤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⑥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物质有离子化合物,还有金属单质。

详解:

①氯水、氨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淀粉都是混合物,正确;②氧化物指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Na2CO3、NaOH等含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错误;③CO2、N2O5、SiO2均为酸性氧化物,Na2O、MgO为碱性氧化物,正确;④C60、C70、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相互间互为同素异形体,正确;⑤强电解质的稀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浓度较小,导电能力不强,正确;⑥离子化合物中含阴、阳离子,在熔融状态下阴、阳离子自由移动,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是金属单质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不属于离子化合物,⑥错误;正确的有①③④⑤,正确选项A。

点睛:

电解质不一定导电,比如:

氯化钠固体;导电的也不一定为电解质,比如:

氯化钠溶液、盐酸、金属铜、石墨等。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molM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数为NA

B.46g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中含有的C-H键的数目为6NA

C.室温时,1.0L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D.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22.4L氢气,转移电子数为2NA

【答案】C

【解析】A.镁单质在反应后由0价变为+2价,1mol镁失去2mol电子,则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A错误;B.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46g÷46g/mol=1mol,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可能是CH3CH2OH也可能是CH3OCH3,若为CH3CH2OH,则C-H键的数目为5NA,若为CH3OCH3,则C-H键的数目为6NA,故B错误;C.1.0L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的物质的量为:

1.0L×0.1mol/L=0.1mol,所以氢氧根离子的数目为0.1NA,故C正确;D.因未说明氢气是否处于标准状况,无法确定氢气的物质的量,所以无法计算转移电子的数目,故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中等。

选项B为易错点,注意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既可能是CH3CH2OH也可能是CH3OCH3,二者所含C-H的数目不相等。

6.下表是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MgCl2

Mg(OH)2

MgCO3

溶解度(g)

54.6

0.00084

0.039

 

A.已知MgCO3的Ksp=2.14×10-5mol2·L-2,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3的溶液中,都有c(Mg2+)=c(CO32-),且c(Mg2+)·c(CO32-)=2.14×10-5mol2·L-2

B.除去粗盐中含有的MgCl2杂质,最佳除杂试剂为Na2CO3溶液

C.将适量的表中的三种物质分别与足量水混合,充分加热、灼烧,最终的固体产物相同

D.用足量石灰水处理水中的Mg2+和HCO3-,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Mg2++2HCO3-+Ca2++20H-=CaCO3↓+MgCO3↓+2H2O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c(Mg2+)·c(CO32-)=2.14×10-5,但不一定都有c(Mg2+)=c(CO32-),A错误;B.溶解度:

Mg(OH)2<MgCO3,故除去粗盐中含有的MgCl2杂质,最佳除杂试剂为NaOH,B错误;C.MgCl2+2H2O

Mg(OH)2+2HCl,加热MgCl2溶液,平衡向右移动,最后打破平衡,蒸干后得到Mg(OH)2,灼烧Mg(OH)2,Mg(OH)2分解得到MgO,MgCO3+2H2O

Mg(OH)2+H2CO3,加热MgCO3溶液,平衡向右移动,最后打破平衡,蒸干后得到Mg(OH)2,灼烧后,也得到MgO,故三者最终的固体产物相同,C正确;D.用石灰水处理含有Mg2+和HCO3-的硬水,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Mg2++2HCO3-+2Ca2++4OH-=2CaCO3↓+Mg(OH)2↓+2H2O,D错误。

故选C。

考点:

考查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离子方程式的相关知识。

7.下列离子或分子组中能大量共存,且满足相应要求的是

选项

离子或分子

要求

A

K+、NO3-、Cl-、HS-

c(K+)

B

Fe3+、NO3-、S032-、Cl-

逐滴滴加盐酸立即有气体产生

C

Na+、Cl-、Mg2+、SO42-

逐滴滴加氨水立即有沉淀产生

D

NH4+、A13+、SO42-、CH3COOH

滴加NaOH浓溶液立刻有气体产生

 

A.AB.BC.CD.D

【答案】C

【解析】分析:

A.c(K+)

详解:

溶液中一定满足电荷守恒,而c(K+)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100mL3mol/L的硫酸与100mLH2O混合,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1.5mol/L

B.75℃时把100mL20%的NaCl溶液与100gH2O混合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

C.把200mL3mol/L的BaCl2溶液与100mL3mol/L的KC1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c(C1-)仍然是3mol/L

D.4℃时把100g20%的NaOH溶液与100mLH2O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

【答案】D

【解析】分析:

A.硫酸溶液与水混合体积不具备加合性;B.氯化钠溶液的密度大于1g/cm3,100mL20%的NaCl溶液质量大于100g,与100gH2O混合后,溶液质量大于200g;C.两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不相同;D.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不相同。

详解:

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不等于原硫酸溶液的体积与水的体积之和,A错误;氯化钠溶液的密度大于1g/cm3,100mL20%的NaCl溶液质量大于100g,所以混合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不是10%,B错误;3mol•L﹣1的BaCl2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6mol•L﹣1,3mol•L﹣1的KCl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3mol•L﹣1,混合后氯离子浓度,介于之间3mol•L﹣1~6mol•L﹣1,C错误;100g20%的NaOH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20g,100mLH2O的质量为100g,100g20%的NaOH溶液与100mLH2O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是20/(100+100)×100%=10%,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

考查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混合计算,难度不大,注意溶液混合体积不具备加合性,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9.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

16Li+xS8=8Li2Sx(2≤x≤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

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2S2的量越多

【答案】D

10.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榕液,溶液不显红色。

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一定含有Fe2+中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

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A.AB.BC.CD.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加盐酸酸化,可能生成不溶于酸氯化银白色沉淀;故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说明一定不含有Fe3+,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则一定含有Fe2+,Fe2+被氧化为Fe3遇到硫氰酸钾显示红色,故B正确;C、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硫也可能是氯气,故C错误;D、能发后银镜反应的物质可能是醛类有机物也可能是甲酸或甲酸酯或某些糖类化合物等,故D错误。

考点:

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点评:

本题考查Cl-、Fe2+、Fe3+、SO2、醛基的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要注意同类或相似物质或粒子的干扰。

11.甲醇、乙醚、丙醇的混合物中,测得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A.

B.

C.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分析:

甲醇分子式为CH4O,改写为CH2(H2O),C4H10O改写为C4H8(H2O),C3H8O改写为C3H6(H2O),所以通式为(CH2)∙(H2O),先计算出水的质量分数总和,再计算CH2中碳元素质量分数。

详解:

甲醇分子式为CH4O,改写为CH2(H2O),C4H10O改写为C4H8(H2O),C3H8O改写为C3H6(H2O),所以通式为(CH2)∙(H2O),测得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8,所以水中的总的质量分数为9a/8,则根据通式为(CH2)∙(H2O),可知,(CH2)中碳与氢为固定比,所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1-9a/8)×12/13=

;B正确;正确选项:

B。

点睛:

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该题的难点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式得出C、H的固定组成,学生应学会利用定组成的方法来解答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12.分子式为C9H18O2的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酸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符合此条件的酯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A.4B.8C.10D.16

【答案】D

【解析】分析:

C9H18O2的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酸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酸比醇少一个碳,即水解产生的酸为丁酸,醇为戊醇,再根据酸和醇的各自存在的同分异构体判断生成酯的种类。

详解:

C9H18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水解生成的醇和羧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8+18)/2=88,因生成的醇和羧酸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故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88,因此分别为戊醇和丁酸;因正戊烷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有3种同分异构体,异戊烷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有4种同分异构体,而新戊烷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只有1种醇,共8种,而丁酸只有2种同分异构体,故符合条件的酯为8×2=16种,D正确;正确选项D。

1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4+、Fe3+、CO32-、SO42-、NO3-中的几种,且各种离子浓度相等。

加入铝片,产生H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原溶液中加入Cu片发生:

 3Cu+8H++2NO3-=3Cu2++4H20+2NO↑

B.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发生:

Fe3++H++4NH3·H2O=Fe(OH)3↓+4NH4+

C.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发生:

 Ba2++20H-+SO42-+NH4++H+=NH3·H2O+BaSO4↓+H2O

D.向原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发生:

 2Ba2++CO32-+SO42-=BaCO3↓+BaSO4↓

【答案】C

【解析】分析:

因碱性条件,H+、

、Fe3+均不存在,所以为酸性条件;加入铝片,产生H2,不可能存在

,则存在H+、

、Fe3+、

,但因各种离子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则不存在Fe3+,所以原溶液中存在H+、

;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

因碱性条件,H+、

、Fe3+均不存在,所以为酸性条件;加入铝片,产生H2,不可能存在

,则存在H+、

、Fe3+、

,但因各种离子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则不存在Fe3+,所以原溶液中存在H+、

A.向原溶液中加入Cu片,无

存在,反应不可能发生,A错误;B.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NH3·H2O与H+反应,无Fe3+存在,反应不可能发生,B错误;C.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发生:

Ba2++2OH-+

+

+H+=NH3·H2O+BaSO4↓+H2O,C正确;D.向原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原溶液中无

,D错误;正确答案C。

14.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浓度为2.0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有气体放出,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后无血红色出现。

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A.11.2gB.5.6gC.2.8gD.1.4g

【答案】D

【解析】发生的反应是Fe2O3+6HCl=2FeCl3+3H2O,FeO+2HCl=FeCl2+H2O,因此Fe3+的氧化性强于H+,因此发生Fe+2Fe3+=3Fe2+,有气体产生,发生Fe+2HCl=FeCl2+H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FeCl2,因为混合物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根据元素守恒,n(Fe2+)=n(Cl-)/2=100×10-3×2.0/2mol=0.1mol,用CO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质量为0.1×56g=5.6g,故选项B正确。

15.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1所示装置可实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

B.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H2OH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

C.图3所示装置可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

D.图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答案】B

【解析】分析:

A.光照下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B.CH3CH2OH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互溶、不分层;C.锌粒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碳化后,C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品红、高锰酸钾均褪色。

详解:

光照下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则图中装置可实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烃和HCl,A错误;CH3CH2OH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互溶、不分层,不能利用图中分液漏斗分离,B正确;锌粒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此装置可以为气体的发生装置,C错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碳化后,C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图中品红、高锰酸钾均褪色,品红褪色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有关,高锰酸钾褪色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有关,D错误;正确选项B。

16.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有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①中实验

②中现象

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

肥皂心水冒泡

B

加热NH4C1和Ca(OH)2混合物

酚酞溶液变红

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

澄消石灰水变浑浊

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

Br2的CCl4溶液褪色

 

A.AB.BC.CD.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试管中空气也能使肥皂水冒泡;

B.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加热生成氨气,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使溶液呈红色;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不饱和烃能使溴的四氯化碳褪色.

解:

A.加热过程中的热空气、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氢气都能使肥皂水冒泡,所以肥皂水冒泡该反应不一定发生,故A错误;

B.NH4Cl+Ca(OH)2

NH3↑+CaCl2+H2O、NH3+H2O⇌NH3.H2O⇌NH4++OH﹣,氨水溶液呈碱性,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B正确;

C.2NaHCO3

Na2CO3+CO2↑+H2O,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①中一定发生反应,故C正确;

D.溴的四氯化碳褪色说明有不饱和烃生成,所以①中一定发生化学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及实验基本操作及反应现象,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5个大题,共52分)

17.某无色溶液仅由Na+、Ag+、 Ba2+、 Al3+、A1O2-、Mn04-、CO32-、SO42-中的若干种组成。

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A、取试液适量,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得到溶液甲;

B、向溶液甲中再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有气体生成,且析出白色沉淀乙,过滤得到溶液丙;

C、向溶液丙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并加热,有气体生成,且析出白色沉淀丁。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A中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生成沉淀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步骤C中生成的气体为_____________,析出的白色沉淀丁中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以上物质均书写物质名称)。

【答案】

(1).Ag+、Ba2+、Al3+、MnO4-

(2).CO32-+2H+=CO2↑+H20(3).Al3++3HC03-=3CO2↑+Al(OH)3↓(4).氨气(5).碳酸钡(6).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