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479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

历史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1、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论语·学而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

A.人性本善B.血缘远近C.宗法等级D.君臣尊卑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3.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

A.学习“六艺”B.创办私学C.周游列国D.删修《春秋》

4.“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这个难题困扰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

下列柏拉图会同意的是(  )

A.道B.理C.理念D.物质

5.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6.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  )

A.英语中的许多词来自希腊语B.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C.“科学院”和“研究院”的本意相同D.古希腊语的许多词语在逐渐消失

7.(2016·安庆高二检测)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较早体验到人生艰辛的他在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

对其志向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的追求为封建社会的到来做好了铺垫B.孔子立志要做一名大教育家

C.孔子的志向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D.孔子立志从政,志在做一名专权者

8.《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一项是(  )

A.其轻利倾向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C.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D.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9.(2016·金华高二检测)孔子说:

“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据此判断,孔子“从周”是由于西周时期(  )

A.发展了夏商政治制度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D.以血缘纽带维系国家

10.下列关于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 ②完全是空想 ③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即所谓的哲学家王担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1.(2016·福州高二检测)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两大思想家,关于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两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两人的思想都涉及政治学和社会学 ④两人都主张教育平等的思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材料题(64)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治着其它部分。

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

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

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的时代背景。

(6分)

(2)在材料二中,柏拉图认为城邦统治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提出此观点的时代背景。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

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由真正的富人来统治。

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二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

对你有何启示?

(6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

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

……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

“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

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1)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8分)

(3)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

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4分)

 

16.(2016·武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

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

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

……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

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

(4分)

历史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教师版)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一、选择题

1.《论语·学而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

A.人性本善B.血缘远近C.宗法等级D.君臣尊卑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所在,实际上是强调宗法血缘的重要性,故选B项。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 孔子认为每个等级都应该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不能乱了规矩。

所以才说:

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恢复维护周礼。

3.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

A.学习“六艺”B.创办私学C.周游列国D.删修《春秋》

答案 B

解析 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三十岁时孔子的主要活动是创办私学。

学习“六艺”是少年时期,周游列国是五十多岁以后,删修《春秋》是在晚年时期,故选B。

4.“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这个难题困扰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

下列柏拉图会同意的是(  )

A.道B.理C.理念D.物质

答案 C

解析 柏拉图主张理念论,在他看来,理念先于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5.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答案 A

解析 柏拉图所生活的雅典时代实行民主制,而他的主张更接近斯巴达的贵族制。

6.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  )

A.英语中的许多词来自希腊语B.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C.“科学院”和“研究院”的本意相同D.古希腊语的许多词语在逐渐消失

答案 B

解析 阿卡德米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

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这充分说明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7.(2016·安庆高二检测)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较早体验到人生艰辛的他在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

对其志向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的追求为封建社会的到来做好了铺垫B.孔子立志要做一名大教育家

C.孔子的志向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D.孔子立志从政,志在做一名专权者

答案 C

解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思想主要是维护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故A错误。

孔子是在仕途受挫后才从事教育事业,故B错误。

孔子志向的确立使其开创了儒学,这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C说法正确。

孔子从政的志向是为了推行其“仁”的思想,并非为了独裁专权,故D错误。

8.《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一项是(  )

A.其轻利倾向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C.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D.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答案 B

解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大意是: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是否有利可图。

结合各选项,B说法“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与材料无关,本题选B。

9.(2016·金华高二检测)孔子说:

“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据此判断,孔子“从周”是由于西周时期(  )

A.发展了夏商政治制度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D.以血缘纽带维系国家

答案 A

解析 “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表明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礼仪制度,制定了自己华美繁盛的制度,所以导致孔子“从周”,故A正确。

10.下列关于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 ②完全是空想 ③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即所谓的哲学家王担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因而②是不正确的,应当排除,其他组合项符合史实,故选C。

11.(2016·福州高二检测)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分析D也具有中庸思想,故选D。

12.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两大思想家,关于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两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两人的思想都涉及政治学和社会学 ④两人都主张教育平等的思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孔子的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同时也影响到世界;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世界其他地区,故①正确;两者关于社会政治上的主张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故②正确;③明显正确;④是孔子的主张,故排除。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治着其它部分。

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

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

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的时代背景。

(8分)

(2)在材料二中,柏拉图认为城邦统治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提出此观点的时代背景。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4分)

答案 

(1)关系:

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背景:

宗法分封制崩溃,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破坏是动乱的根源;鲁国周礼保存较完整,学术环境较宽松。

(2)品质:

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的哲学家王。

背景: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繁荣。

(3)关系:

历史人物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历史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可以概括出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概述其时代背景需要从当时春秋时期大的时代背景和孔子自身两方面来论述。

(2)问据材料“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归纳。

柏拉图提出此观点应该与政治状况和思想文化状况有关。

第(3)问应紧扣时代造就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推动或阻碍时代发展思考。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

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由真正的富人来统治。

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二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

对你有何启示?

(8分)

答案 

(1)思想: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社会秩序等)。

(2)政治主张:

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或统治者应接受哲学训练;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把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

(3)相似处:

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统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众的关心。

启示: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 第

(1)题应提取材料一的信息,“仁”“德”“君君”等。

(2)题先由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柏拉图主张“哲学家王”,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他主张。

第(3)题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二可以提取出信息,“德”“和谐”以及“对人的关爱”;第二小问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

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

……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

“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

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1)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0分)

(3)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

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4分)

答案 

(1)柏拉图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同时进行正确引导。

(2)态度:

亚里士多德对恩师尊敬但不盲从,敢于追求真理(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启示:

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独立思考,善于创新。

(3)建立自己的讲坛,被称为“逍遥学派”。

解析 第

(1)题要依据材料中“出面解围”“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等信息概括归纳。

(2)题要依据材料二中“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一问。

结合个人体会回答第二问。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6.(2016·武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

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

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

……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

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

(4分)

答案 

(1)内涵:

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自制之德。

状态:

三个等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2)特征:

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

差异:

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

(3)共同点:

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解析 第

(1)题第一问,根据所学可知是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自制之德;第二问,根据材料一“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可知,在城邦制度之下公民各司其职,确保城邦有序运转。

(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得出城邦政治制度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等;第二问,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城邦制度下的公民是平等的。

第(3)题,据材料可以看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从探索城邦政体的角度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历史专题二达标训练检测答题卡

1、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材料题

13.

(1)

(2)

(3)

 

14.

(1)

(2)

(3)

 

15.

(1)

(2)

(3)

16.

(1)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