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764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生字注音

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男女衣着(zhuó)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妻子邑(yì)人遂(suì)间(jiàn)隔为(wèi)具言所闻叹惋(wǎn)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遣(qiǎn)人刘子骥(jì)

四、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人嘱咐他说: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五、文言知识

1、同义词

(1)、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

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2、古今异义

(1)、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水源(古义:

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

指人们饮用的水)

(5)、鲜美(古义:

鲜嫩美丽;今义:

指食物新鲜美味)

(6)、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不足(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不够"注:

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8)间隔(古义:

隔绝;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9)、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10)、缘(古义:

沿着;今义:

缘故,缘分)

(11)、津(古义:

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

唾液)

(12)、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13)、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14)、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

似乎,好像)

(15)、开朗(古义:

土地开阔;今义:

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16)、扶(古义:

沿、顺着;今义: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7)、志(古义:

做标记;今义:

志气,志向)

(18)、延(古义:

邀请;今义:

延伸,延长)

(19)、悉(古义:

全,都;今义:

熟悉)

(20)、咸(古义:

全,都;今义:

一种味道)

(21)、既(古义:

已经;今义:

关系连词,既然)

(22)、寻(古义:

随即,不久;今义:

寻找)

(23)、向(古义:

以前的,旧的;今义:

方向,对…)

(24)、果(古义:

实现;今义:

果实,结果)

(25)、要(古义:

邀请;今义:

表示意愿)

3、词类活用

(1)、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2)、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5)、焉(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6)、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7)、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4、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

所做的标记。

(5)、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6)、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7)、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8)、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

(9)、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0)、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11)、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12)、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13)、其

(1)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代自己

5、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六、文本探究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内容理解

1、第一段: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第二段:

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三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

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第五段:

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5、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3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九,文本中的成语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

豁然:

形容开阔;开朗:

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

没人探问渡口。

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津:

渡口近义词:

置之不理反义词:

门庭若市

鸡犬相闻:

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英缤纷:

落花纷纷。

缤纷,纷纷。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不足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

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屋舍俨然:

房舍整整齐齐。

屋舍:

房屋圈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十、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

(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

确实。

④浣:

洗衣。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⑴ 阡陌交通(           )        ⑵屋舍俨然  (           )

⑶偶舍骑步行(           )        ⑷方担粪灌园(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6..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27.【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答案:

24.⑴田间小路⑵整齐的样子。

⑶放弃,舍弃。

⑷正,正在。

25.⑴(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⑵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

(每小题1分,共2分)

2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27.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每项1分,共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1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

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

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

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8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分)

译文: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4分)

译文:

           

 

答案:

1.(3分)B

2.(3分)D(利,对……有好处)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8分)

(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

(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是、得、家、焉”翻译正确各1分)

附【《愚溪诗选》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

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7.      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2分)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C.      渔人甚异之/忽啼求之,父异焉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段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甲文中,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C.乙文段中妇人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是因为社会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