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042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docx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初中物理精要汇总〔教科版〕

书目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试验室

1.走进试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

科学探究的重要

3.活动:

着陆伞竞赛

一、有关物理

1)物理学是探讨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构造的一门科学。

2)视察和试验是获得物理学问的重要来源。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

提出问题、揣测及假设、指定方案及设计试验、进展试验及搜集数据、分析及论证、评估、沟通及合作。

二、有关物质

1)物质的物理性质:

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很多不同的性质。

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弹性、质量等。

2)物质的磁性:

物体可以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3)按导电实力分为: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导体是简洁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简洁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实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4)按导热性能分为:

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热的量导体:

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

5)物质的硬度:

即物质的坚硬程度〔硬度大可以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外表〕。

三、科学探究工具及用处

1)测量长度工具:

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测量时间:

秒表。

人类创建的计时工具还有像:

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3)其它工具:

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四、物体的尺度及测量

1)长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根本单位是米m,其它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结果包括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运用方法:

①留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

是指测量值及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行防止。

可通过选用精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或者屡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特殊的测量方法:

即遇到不能干脆测量的物体而改用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或者头发的直径等。

常用方法如下:

①累积法;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体积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

〔1L=1000mL、1L=1dm3〕

7)量筒、量杯的运用:

放于程度桌面,读数时视线要及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限制变量法:

即先视察其中一个因素对探讨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全部因素不变的探讨方法。

第二章运动及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更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判别方法:

❶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❷宏观物体的运动;❸位置是否发生变更。

3)位置变更:

一指两个物体间间隔的变更,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更。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物质的三态:

固态物质、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3)原子核式构造模型:

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几乎集中的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质量几乎为零。

〔1909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试验提出〕

三、运动的描绘:

1)宇宙由物质组成,且处于运动和变更开展中。

没有肯定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肯定的。

2)参照物:

要描绘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间隔和方位〕变更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更,就说它是静止的。

3)运动的描绘是相对的:

推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及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随意的,在详细探讨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须要和探讨的便利而选取。

探讨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相对静止:

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一样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❶在一样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❷通过一样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2)匀速直线运动:

假如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匀速直线运动。

3)速度:

物理学中,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物理意义:

是描绘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公式:

v=s/t,v速度:

米/秒〔m/s〕、s路程:

米〔m〕、t时间:

秒〔s〕

6)速度的单位:

国际是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km/h〕,换算关系为1m/skm/h,1km/hm/s,可见1m/s大于1km/h。

五、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不一的运动。

描绘其运动快慢用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

粗略描绘变速运动的快慢。

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3)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4)平均速度及瞬时速度的差异:

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那么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快慢。

5)平均速度的测量:

测得总路程和总时间两个物理量,带入速度公式即可。

六、各种形式的能量

1)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自然界存在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如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3)光能:

由太阳、蜡烛等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光能是一种可再生性能源。

4)机械能:

表示物体运动状态及高度的物理量〔即动能及势能的总和〕。

做机械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机械能。

5)内能:

物体内一切微粒〔如分子做热运动〕的一切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6)电能:

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实力,泛指及电相联络的全部能量。

7)化学能:

物体发生化学反响时所释放的能量,是一种很隐藏的能量,它不能干脆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更时才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

像石油和煤的燃烧,炸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更时所放出的能量。

8)核能:

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者聚变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七、能的转化和转移:

1)能的转化:

各种形式的能,在肯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

2)能的转移:

在热传递中,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推断:

看前后能的形式是否发生了变更,假设发生变更那么为能量的转化;假设形式没有变,那么是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声

一、声音的产生

1)振动:

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来回运动叫振动,来回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4)振动停顿,发声停顿〔错误的表述:

振动停顿,声音也消逝〕。

二、声音的传播

1)声的介质:

但凡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4)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声源→介质→耳朵〔听力正常〕

5)太阳和地球等也在振动发声,人类听不到其声音的缘由是:

前者由于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是真空,即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而后者是因为地球的振动频率不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

三、声速

1)声速: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状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

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四、乐音

1)频率:

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

它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2)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3)乐音的三个特征〔或称乐音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

4)音调:

声音的上下。

〔俗称声音的粗细〕

5)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确定的。

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消沉。

6)响度:

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7)影响响度的因素:

除了及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外,还及人离声源的间隔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间隔越远响度越弱〕。

8)音色:

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根据〕。

9)确定音色的因素:

由发声体的材料、构造和振动方式等因素确定。

五、回声&共鸣

1)概念: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所形成的声音现象。

2)〔最短间隔为17m〕,人可以把原声及回声区分开。

假设小于0.1s,原声和回声那么混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

因此比起操场上,在屋子里的说话的声音总是比较洪亮。

3)回声的应用:

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1/2vt〕可以测间隔〔如海底深度,冰山间隔、潜水艇位置等〕。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松软的物质会被汲取。

5)概念:

发声器的频率假如及外来声音的频率一样时〔即音调一样〕,它将因为共振作用而发声,这种声学现象叫作共鸣〔如两个频率一样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六、噪音

1)物理学定义:

把由无规那么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叫噪声。

其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2)从环境角度:

但凡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的声音都是噪声。

3)乐音及噪音的联络:

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乐音,但从环保或心理效应看却属于噪音。

4)限制噪声的三个途径:

❶在声源处减弱;❷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汲取;❸阻挡其进入耳朵。

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限制。

七、超声及次声

1)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2)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

但很多动物那么不然,如蝙蝠可以发出超声,狗狗可以听到超声。

3)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

❶频率高、反射强〔超声雷达,声纳〕;❷穿透实力强〔B超、金属探测器、探伤〕;❸“裂开〞实力强〔消毒杀菌、加湿器、碎石、除垢、洁牙〕;❹生理作用〔缩短种子发芽时间,进步发芽率〕。

4)声音具有能量:

具有并能传播能量,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清洗精细机械、去除胆结石及超声波诊断等。

5)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6)次声的来源:

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放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7)次声的危害:

次声很简洁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能量高的次声有很大破坏力,对人有危害。

强次声能使机器设备裂开,飞机解体,建筑物破坏倒塌;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功能将遭到破坏,会产生恶心、眩晕、旋转感等病症,严峻的会造成内脏出血裂开而危及生命。

8)次声的应用:

根据次声传播间隔远,能量损失小的特点,可对各类次声源进展检测,如核爆、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难等。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3.科学探究:

平面镜成像

5.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一、光的传播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分为自然光源及人造光源〔恒星、闪电、发光的白炽灯、霓虹灯、二极管、萤火虫、烛光鱼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匀称透亮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站队成直线、射击时“三点一线〞、木工检测木料外表是否平滑都是光的直线传播。

4)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传播最快的,C=3×108m/s〔太阳光传到地球约需8分20秒。

空气和真空中的速度接近。

水中的速度约为空气的3/4,玻璃约是空气的2/3〕。

5)光年是长度单位,即光在1年中的传播间隔〔1光年≈9×1015m〕。

6)一个天文单位:

指地球到太阳的间隔。

7)光传播能量和信息:

像太阳能灶、激光打孔及切割、浴霸等说明光可以传播能量;交通信号灯、海员用旗语沟通信息,聋哑人通过手势、动作及表情的变换进展沟通等可知,它们都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传播到我们眼中是我们获得信息。

8)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

9)红外线:

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

红外线能使被照耀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

它主要应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

10)紫外线:

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其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验钞机〕,另外还可灭菌。

二、光的反射

1)概念: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外表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间路是可逆的〕。

3)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反射光线及入射光线在同始终线上,方向相反。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为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的为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及其成像特点

1)像:

在照镜子时,里面会看到另外一个“你〞,这个人就是你的像。

像是相对于物而言的,是物的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实像和虚像:

可以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干脆视察〕。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后成为发散的光线,那么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称为“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只能用眼睛视察,因为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现象。

〔本质: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❶成正立的虚像;❷像及物大小相等;❸像及物到镜面的间隔相等;❹物像连线及镜面垂直;❺像及物上下一样,左右对调。

5)平面镜的应用:

❶成像;❷变更光的传播路途。

6)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7)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用:

汽车观后镜…〕

8)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大型反射式望远镜、汽车头灯…〕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注:

❶发生折射时,在界面也同时发生光的反射;❷光在发生折射的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❸光路可逆〕

2)光的折射定律: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外表时,传播方向不变。

此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合一〞,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均为零。

4)生活中的折射:

从岸上看水里的景物或从水里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上升了的虚像。

五、作光路图考前须知

1)a.要借助工具作图;b.是实际光线画实线,否那么画虚线;c.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之间不要断开;d.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及入射角或折射角及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e.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f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肯定相交在虚焦点上;g.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肯定经过镜后的像;h.画透镜时,肯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六、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主光轴: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3)光心:

薄透镜的中心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4)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间隔叫做焦距。

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5)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形成发散光,这些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间隔叫做凹透镜的焦距。

6)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7)透镜的辨别方法:

❶手摸法:

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❷聚焦法:

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❸放大法:

看书上的字放大的是凸透镜。

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凸透镜成像的三个重要物理量:

焦距、物距、像距。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

v>1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备注:

放大镜的运用: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应使物体尽量远离透镜,但物距不得超过1倍焦距。

八、常见的光学仪器

1)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2)放大镜的运用: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运用时应使物体尽量远离透镜,但物距不得超过一倍焦距。

3)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景物到镜头的间隔为物距,镜头究竟片的间隔为像距〔原理: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到2倍焦距之间〕。

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一些,应减小物距、加大像距,即照相机离景物近些,同时将镜头及底片的间隔调大些。

4)投影仪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幻灯片或投影片到凸透镜的间隔为物距,镜头到屏幕的间隔为像距〔原理:

当物距在1到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

屏幕上要成正立的像,幻灯片必需倒放。

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应当使凸透镜及幻灯片或投影片的间隔减小,同时使屏幕远离透镜,即应把幻灯机或投影仪远离屏幕。

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变更光的传播方向。

5)显微镜:

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它是对物体的两次放大,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

6)望远镜:

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先由物镜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成实像,再由目镜放大成虚像。

我们看远处的物体通过望远镜使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得很清楚。

九、眼睛

1)眼睛:

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眼睛中的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

晶状体和角膜的组合相当于凸透镜,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2)原理: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3)眼睛通过睫状肌来变更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物体的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

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眼睛能看清最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

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变厚,对光的偏折实力变强,眼睛能看清最近点。

正常眼睛的明视间隔为25cm。

4)眼睛及透镜:

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近视眼:

近视眼的明视间隔小于25cm,配载用凹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6)产生近视眼的缘由:

❶睫状体功能降低不能使晶状体变薄,晶状体折光实力大。

❷眼球的前前方向上过长。

这两种结果都能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

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用凹透镜制成眼镜矫正近视。

7)远视眼:

近视眼的明视间隔大于25cm,配载用凸透镜制作的远视眼镜〔老花镜〕可以得到矫正。

8)产生远视眼的缘由:

是晶状体太薄,眼的屈光本事过弱,或眼轴偏短,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后面。

及近视相反,需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9)眼镜的度数:

凹透镜的度数是负的,凸透镜的度数是正的。

凸透镜越厚焦距就小,度数就越大。

凹透镜中心越薄,焦距就小,度数就越大。

度数=100/f〔f焦距,单位:

米〕

十、物体的颜色

1)光的色散:

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形成光谱的现象。

2)色散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3)物体的颜色:

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可以透过的色光确定的。

允许全部颜色的光都通过的物体是无色透亮的。

不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确定的。

白色物体能反射全部的色光,黑色物体能汲取全部色光。

4)三原色:

光〔红、绿、蓝〕,颜料〔红、黄、蓝〕。

5)当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汲取,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这就是反射光,我们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体的颜色就是黑色。

第五章物态变更

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更

2.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更: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物态变更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之间空隙小、排列严密,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旁边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肯定的体积和形态。

固体的温度上升,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上升到肯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分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假如温度再上升,分子运动更加猛烈,当到肯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运动,这时物质便形成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原理:

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计的分类

分类

试验室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所装液体

煤油、水银

酒精

水银

量程

—20℃~110℃

—20℃~50℃

35℃~42℃

分度值

1℃

构造特点

无缩口

无缩口

有一特别细的缩口

读数

不能分开被测物

不能分开被测物

可分开人体读数

运用留意

测量前要甩一甩

4)摄氏温度:

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5)温度计的运用:

❶使其及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读数稳定;❷读数时不能拿离被测物体;❸视线应及温度计标尺垂直,及液面相平,不能仰视和俯视;❹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遇到容器壁或底。

6)体温计:

量程一般为35~42℃℃。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

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

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

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

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