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167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毒的致病机理.docx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的致病机理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的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

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性疾病:

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

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

 

(1)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

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

  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显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2、依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分为:

 

(1)急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

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道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如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4种类型:

  ①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②慢性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③慢发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

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可在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疾病。

如:

犬瘟热→脑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小脑综合征

兽医临床常见的具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

疾病名称

病毒分类

持续感染方式

持续部位

口蹄疫

小RNA病毒科

口蹄疫病毒属

短期循环

动物咽部

猪水疱病

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短期循环

抵抗力强的病毒

动物咽部

牛瘟、犬瘟热、新城疫

副粘病毒科

短期循环

动物咽部

蓝舌病

呼肠孤病毒科

环状病毒属

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感染

造血系统

牛白血病

反录病毒科

肿瘤病毒属

持续感染

造血系统

猪瘟

披膜病毒科

瘟病毒属

短期循环,持续感染,先天性感染

造血系统

水疱性口膜炎

狂犬病

弹状病毒科

水疱病毒属

狂犬病毒属

未知

造血系统

传染性鼻气管炎

伪狂犬病

马立克氏病

疱疹病毒科

短期循环,

持续感染

神经节

绵羊痘、山羊痘、疙瘩皮肤病

痘病毒科

山羊痘病毒属

短期循环,

抵抗力强

神经节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属

短期循环,持续感染,中间宿主

造血系统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的变化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

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

  ①杀细胞性感染  ②稳定状态感染  ③细胞凋亡  ④包涵体的形成  ⑤病毒基因的整合与细胞的转化

1、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变化

 

(1)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损伤与死亡,这种感染称为杀细胞性感染。

 

(2)稳定状态感染

  某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囊膜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对感染细胞的代谢以及溶酶体影响不是很大;成熟的病毒多以出芽方式释放,病程缓慢、病变轻微,细胞短时间内不会裂解和死亡;但细胞膜的受体可被破坏,并出现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的抗原等。

  ①细胞融合:

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的胞浆膜发生融合,形成多核的巨细胞;可以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直接进入相邻的正常细胞,有利于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

  ②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细胞膜表面,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改变。

有利于免疫细胞对感染细胞的识别,以及有利于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

 (3)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

  由于病毒感染,细胞通过自身的指令启动“自杀”的一种生物学过程;也称为“程序性死亡”。

总是在病毒子代产出之前自行死亡,是宿主细胞的重要防御机制;而由于病毒的杀细胞感染导致的死亡,总是发生在病毒复制完成之后。

 (4)包涵体的形成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又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

  包涵体的本质:

可能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也可能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也可能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5)病毒基因组的整合与细胞的转化

  ①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或RNA病毒基因组经反转录后产生的DNA,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

  ②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即转化。

转化的细胞可发生生长、分裂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

2、细胞病变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等细胞损伤,称为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

  对某种病毒来讲,其CPE特征常比较稳定;即使在不同的细胞,CPE也很相似。

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产生CPE。

病毒如能产生CPE,则产生CPE的能力与病毒毒力相关。

 

(1)常见的CPE

  ①细胞折光性↑,变圆○,局部→全层,死亡脱落,如:

肠道病毒。

  ②细胞聚集成丛,似葡萄串状,细胞间常有细丝状间桥连接,细胞变圆或膨大,如:

腺病毒。

  ③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的巨细胞,称为“合胞体”,如副粘、牛白血病病毒等。

  ④胞浆内有空泡形成,如:

猴病毒SV40、呼肠孤病毒等。

 

(2)产生CPE的机制

  ①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大分子的合成;   ②病毒蛋白(如衣壳蛋白)的毒性作用;

  ③引起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导致细胞自溶;    ④病毒对细胞器造成损伤;

  ⑤某些病毒的溶血素引起细胞溶解;        ⑥免疫病理损伤。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

1、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可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毒对机体组织的致病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例如:

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对呼吸道粘膜有亲嗜性;天花病毒和疱疹病毒对皮肤粘膜细胞有亲嗜性;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对神经组织具有亲嗜性。

2、免疫病理损伤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许多病毒(如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等有囊膜病毒)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这种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的破坏。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特异性Tc细胞可同时损伤因病毒感染而出现新抗原的靶细胞;病毒蛋白也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

 (3)综上所述,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病毒感染后期的机体炎症和损伤则由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引起。

因此,对于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的病毒,在临床上一般不宜使用免疫功能增强剂治疗这类疾病。

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引起的免疫抑制,如禽白血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

 

(2)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如HIV对Th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

 (3)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细胞内隐蔽抗原暴露或病毒感染细胞出现新抗原,这些细胞可成为靶细胞而受到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从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病毒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致使许多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防治方法。

中医药临床防治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价格低廉,能调节整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改善临床症状,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1.中药抗病毒的应用现状

  中药制剂主要包括两类:

一为单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制剂;二为中药复方制剂,是经典方剂或者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中药制剂。

   2.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

  2.1直接抗病毒作用

  主要是指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以及阻断病毒对正常细胞的吸附、穿入、复制等环节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A直接杀灭:

是指药物对病毒侵入细胞前的的杀灭作用。

例如:

大黄醇提液中的蒽醌类,甘草甜素,板蓝根。

  B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和穿入:

黄芪中A6组分,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中的黄酮类,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生物碱及苷类等,都是阻止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过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

  C抑制病毒的复制:

据报道,甘草对艾滋病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如1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加入0.25毫升甘草甜素,或者等剂量静脉注射,就可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全部死亡,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中药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同时也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

  D阻止病毒由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浸染:

带状疱疹病毒体外感染细胞l6h后加入甘草甜素,可抑制病毒从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扩散。

  2.2间接抗病毒作用

  由于病毒感染机体后,必定寄生在机体的细胞中才能生存、繁殖,因而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激发调动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来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一途径尤为重要,更符合中兽医的“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本思想。

  A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腔上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和脾脏、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它们的状况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滑静(1998)等人发现黄芪和淫羊藿、红花合剂可以显著提高小公鸡的腔上囊重量,张乐翠等(1998)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均能促进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发育。

 B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周然等人报道,玉屏风散不仅可显著性地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且对环磷酰胺所造成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吴贺算等人(1984)报道,白虎汤中的钙离子可以增强家兔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成熟,白虎汤对肺泡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朱作金等人(1994)报道,牡丹皮中的芍药苷、氧化芍药苷在体外亦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乳液的吞噬功能;丹皮酚的雾化吸人还能提高肺部细胞的巨噬细胞的吞噬率。

  C增强强机体的体液免疫:

抗体是抗病毒体液免疫的主要因素,分泌型IgA可防止病毒的局部入侵,IgG、IgM可中断已入侵的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

周勇等报道,给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参芪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党参、黄芪各0.5g),连续5d,结果使体液免疫反应明显增强,血清抗体效价提高。

此外,白术、淫羊藿、枸杞子、绞股蓝均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使血清IgG、IgA、IgM水平提高。

  D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可以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如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增生的细菌感染。

因为抗体不能进入受感染的细胞,细胞内病毒的消灭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丁雁等人报道,淫羊藿多糖可促进小鼠胸腺成熟细胞的释放,并直接增强了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孙炜等人(2002)报道,小柴胡汤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E诱生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非特异免疫防御系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在入侵部位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渗透到临近细胞而限制病毒向四周扩散,干扰素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的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抑制病毒高分子生物合成,使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

现代研究证实,中药中有许多具有内源性IFN诱生作用或促诱生作用的药物,如从香菇中提取的香菇素在小鼠中能诱导血清IFN,日本学者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制剂能诱生Ⅱ型IFN,对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钱瑞生等人(1985)报道,青蒿中的青蒿琥酯在体内能诱生一种耐酸不耐热的干扰素。

  F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C)的活性:

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一种,能在体内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起到免疫监视和抗感染作用。

李剑勇等人报道,中药方剂小柴胡汤和人参汤对受抑制的NKC活性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张崇泉等(1990)报道,绞股蓝总苷400mg/kg•d,给小鼠灌胃l0d,能显著提高因环磷酰胺引起的NKC活性低下。

此外生地、熟地、山药、补骨脂、仙灵脾均能使老龄机体NKC活性明显升高。

  G改善病毒所致机体的不良反应和病变:

英国学者KuroKawaMM给小鼠经鼻腔内接种流感病毒,葛根汤口服给药,结果发现,葛根汤可推迟小鼠体重下降,并能拮抗肺的变性并具解热作用。

富杭育等人(1986)报道,给小鼠灌胃正柴胡饮,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在鼠肺内的增殖及由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能降低致死量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

苦参中的苦参碱可减轻乙肝病毒所致的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005-03-02]·作者:

刘亚刚,刘世贵(博士生导师),·来源:

四川畜牧兽医

刘亚刚1,刘世贵1(博士生导师),刘晓钢2

(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省成都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

S85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8964(2002)07-0029-02

摘要:

动物病毒病几乎占传染病中的80%,经长期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病毒性传染病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了解掌握这些特征对病毒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病毒;病毒病特征;其他传染病;区别

病毒是一类具有特殊繁殖方式的胞内寄生性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其结构简单,个体微小,需借助电镜放大万倍以上方能看到的最小微生物。

病毒病比重愈来愈大,几乎占了80%,而且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这些都与病毒特性或与机体相互作用有关,作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结合过去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现将病毒病与其他传染病在诊、防、治等各方面的主要区别总结如下:

l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比具有许多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化学组分、结构、繁殖方式及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RNA/DNA),而其他微生物同时含有两种核酸,病毒通过其基因组复制和表达,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子代病毒,而其他微生物由核酸和许多组分一道参与繁殖,繁殖方式以二分裂法或类似方式为主;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霉或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糖、脂、蛋白的代谢,只能借助宿主细胞的能量、场所和原料来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故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是在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这正是病毒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复制、增长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病毒不像其他微生物那样具有细胞壁、细胞器等构造,因此,病毒对通过作用于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等而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素几乎不敏感,而只对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干扰素敏感。

2动物病霉病的主要特征

动物病毒病除具有动物传染病的诸多共性外,还具有许多突出的特征。

概括讲,具有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危害严重、高发病、高死亡,难诊、难治、难预防等特征,如流感、口蹄疫、甲肝等病毒病的传播极为迅速,短时期内,可造成大范围、大区域甚至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

又如猪瘟、鸭瘟、鸡瘟、兔瘟、牛瘟、小鹅瘟等许多带“瘟”字号的病毒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时可高达100%。

病毒病难诊、难治、难预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病毒本身特性所造成的。

3动物病毒病在诊断方面的主要困难

3.1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病毒的感染类型居多,其中的隐性感染、慢性感染(常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极少出现)、潜伏感染(潜伏体内,在特定条件下,再次出现与初次感染相似或截然不同的临床症状),以及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期长、症状不明显、有的无症状和无免疫应答反应,以死亡告终)等特殊感染类型给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

类病毒和脱病毒的感染一般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而且几乎无免疫应答反应,故亚病毒的流行病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更困难。

3.2病毒的形态学检查细菌一般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及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可以看到其形态及一些特征结构,并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可达到初步鉴定的目的,其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容易掌握。

而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则比较困难,除个别病毒可通过普通显微镜看到包函体外,一般须用电子显微镜至少放大万倍以上才能看到,而电子显微镜除对个别形态独特的病毒有一定的鉴定作用外,对大多数病毒只能作形态观察和大小测定,且电镜标本的制作和电镜的使用均比较复杂,要求都比较高。

3.3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用各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其方法简便易行、条件易控制。

但病毒的分离培养必须借助活的易感细胞,因此,其分离培养的方法只有三种,即动物接种、鸡(禽)胚接种和组织细胞培养。

相对而言,其方法较难,条件要求较高,终判时间较长,影响结果因素较多。

3.4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对所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都适用。

但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要求要高得多,由于病毒的抗体种类和量都有限(表面抗原引起的中和抗体开内部抗原引起的非中和抗体),故对病毒病的血清学诊断要求的灵敏度比较高,常用的有荧光抗体标记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凝集试验或放射免疫方法以及中和试验。

这些试验的要素较多,操作难度较大,前期预备试验较为复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毒病,尤其是亚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几乎无免疫应答反应或反应极其微弱,因此,血清学方法对这部分病毒病不太适用。

4病毒性传染病在治疗上存在的问题

4.1由于病毒呈绝对的细胞内寄生性,它以其寄生的细胞作为保护伞,从而可以免受许多体内体内航体、补体、免疫细胞等)外(抗生素、理化因素及药物)的抗病毒作用。

4.2治疗药物的双重作用,目前还没有研究出只干扰病毒复制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代谢的理想药物用于临床,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作用于病毒的同时,往往也影响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加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伤(细胞杀伤、细胞融合、细胞转化及包函体形成等)作用,最终导致含有病毒的细胞或邻近组织细胞死亡。

治疗结果往往是病毒同其寄生的细胞“同归于尽”。

4.3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往往表现为“为时已晚”当患病的动物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病毒几乎已扩散到全部敏感细胞内,或者已经引起了病毒血症。

此时病毒的增殖和组织细胞的损伤均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此时应用抗病毒药物,虽然对病毒的进一步感染与扩散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对损伤的组织、细胞和病变器官已起不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可谓“为时已晚”。

4.4抗病毒药物对致癌病毒“无济于事”现已发现的动物病毒有17个科(RNA病毒10个科、DNA病毒7个科)共500多种,而目前已发现的致癌病毒近60种,如乳多空病毒科、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中的某些成员以及RNA病毒中的白血病病毒均已是目前公认的致瘤病毒。

这些致癌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其宿主细胞染色体上,与宿主细胞染色体共同复制,引起细胞转化或发生癌变,因而抗病毒药物对这部致癌病毒来说可谓是“无济于事”。

5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与预防

5.l病毒的变异问题病毒易发生变异,甚至发生连续性变异,其变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毒力变异和抗原变异给病毒病的免疫预防造成了很大困难。

低毒力病毒(弱毒苗)的回复突变,可能引起新的或更大范围的病毒病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超强毒株的出现就是毒力变异的范例。

抗原变异也是病毒病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具有主型或亚型的病毒大多容易发生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是其中最典型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流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还是其他病毒,各主(亚)型之间往往不能相互免疫,或者缺乏足够的交叉保护力。

病毒可以通过突变、重组、互补或表型混合等途径,出现新的毒株,不仅使原有的机体免疫力不再发挥作用,原来对应的疫苗也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而且引起新的疾病发生,同时给诊断与防制带来新的问题。

5.2细胞内寄生问题由于病毒只能在细胞内增殖,即便从宿主细胞转移到新的易感细胞,也不能脱离细胞内环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病毒能避开药物、抗体、补体、巨噬细胞或T细胞等体内外抗病毒物质的攻击。

因抗体无法进入细胞内,故体液免疫对细胞内的病毒几乎没有作用。

抗病毒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

5.3机体抗病毒免疫力的形成与病毒的致病特性有关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具有一些独特的致病特征,这些致病特征与机体免疫力的形成密切相关,少数病毒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类病毒,人的艾滋病病毒可直接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系统),不仅影响对该病免疫力的形成,而且对其他疫苗注射后的免疫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其次,部分致癌病毒引起的免疫力也是极其微弱的,加之致癌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并引起细胞转化或发生癌变,使机体原有的免疫力不能发挥作用。

再者,少部分浸染性RNA(类病毒)和侵染性蛋白因子(院病毒)引起的免疫力极其微弱,甚至有的根本就无免疫力反应产生。

5.4疫苗问题由于有些病毒对易感细胞或宿主的选择很严格,许多病毒病,如艾滋病、疯牛病、痒病、绵羊肺腺瘤病、梅迪病以及许多病毒性肿瘤病,目前尚无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另一部分病毒病虽研制出相应的疫苗,但在生产与防制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干扰现象普遍存在于病毒的同种、异种之间和灭活病毒与活病毒之间,故给病毒联苗和多价苗的研制造成许多困难。

其次,病毒灭活苗不等于死苗,在特定情况下,通过部分核酸的重组、整合,又可拼凑成一个有毒力的完整病毒而诱发新的传染。

欧洲有个统计,近十年来发生的口蹄疫都与注射灭活苗有关系。

再者,不同毒种对同一微生物的敏感性不同,如牛羊的口蹄疫弱毒苗对牛羊而言具有抗原性而无病原性,但对猪可能是诱发传染的致病毒株。

另外,病毒弱毒苗同其他微生物弱毒苗一样,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毒力复壮(“返祖”),从而引发新的传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