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094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docx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与规范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

一、说明文

No.1说明对象概括“六字诀”

1、基本方法:

某方面+怎么样

2、辅助方法:

运用表肯定含义或否定含义的短语来概括。

No.2说明文段意概括

事物说明文段意的概括方法:

说明了 + 说明对象 + 哪方面 + 怎么样

事理说明文段意的概括方法:

说明了 + 说明对象 + 哪方面 

No.3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说明方法的记忆

  运用口诀法:

二“列”、二“比”、二相似、人分帽子。

   二“列”:

列数字、列图表

   二“比”:

做比较、打比方

   二相似 :

下定义、做诠释(都由概念和对概念的解释组成)

   人分帽子:

引资料、分类别、摹状貌、举例子。

 二、各种说明方法运用带来的不同效果

1.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2.列图标——直观迅捷、一目了然。

  3.做比较——最主要的就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

 

4.打比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下定义——全面、高度概括、准确、科学。

  6.做诠释——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7.引资料——科学、准确、有说服力或者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8.分类别——将事物分门别类之后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9.摹状貌——生动形象。

  10.举例子——增强说服力;或者变抽象为具体,让人容易理解。

 三、一句话说明内容的准确把握

  解决三个问号,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1.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了事物的哪个方面?

 3.这个方面的特征给您怎样的感受?

  例如:

他今年已经108岁了。

  说明对象是——他;说明的方面是——年龄;“108岁”这一特征给人的感受是——大;

所以这句话的说明内容是:

他年龄大。

 小结:

这种题型的答案包括三个部分,综合起来就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

(1)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

(2)科学、准确、具体地(3)说明了“他年龄大”这一突出特点。

No.4说明文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一、研究一个词的表达作用的基本思路

(1)要研究它的本义。

即它代表着什么意思。

(2)要研究它的作用。

在本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主要起描摹作用,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3)要研究它在句子中的语境义。

(4)要研究这个词的表义倾向——即这个词的存在强调或突出了什么。

(5)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

形容词,体现的自然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自然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准确性。

二、特殊类型短语的表达作用研究

特殊类型——加点的是一个短语,它通常和因资料这种说明方法结合在一起,准确标注资料的来源,体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准确性。

附加:

说明文中加点词能否删除?

为什么?

(1)一般答不能。

(2)指出词的本义及他的作用。

(3)要研究它在句子中的语境义。

(4)反面论述,如果去掉则与事实不符。

(5)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谨、准确性。

No.5说明对象的判定

说明对象有事物和事理之分,判定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我们首先要明白说明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事物,文章主要介绍这些事物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了、鼻子能嗅到的、嘴能品尝出来的、皮肤能够触摸到的、内心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特征特点;一种是事理,它是经过人的大脑对感官摄入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后得出的抽象的结论,它离开了事物的本身,集中表现在:

原因、方法、规律、关系、方式上面。

No.6如何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大意)

本文以         为说明对象,先后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哪些方面  ,倡导我们要  怎样做  

(或警示我们 不能怎样做,我们要    怎样做  )。

No.7如何分析说明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一)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1.指出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效果;

    2.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划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

   1.指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或者是承上启下

   2.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何好处;

   3.指出:

承上的——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的——引出下文什么内容;承上启下的——上文承接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4.难点突破

     无论是承上、还是启下,抑或是承上启下,带来的好处都是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1.要指出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不要遗漏)?

   2.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带来怎样的效果?

(四)划线句子就是点名文章写作意图(写作目的)的句子

   1.指出其结构作用:

总结全文;

   2.指出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点明本文的写作意图,倡导人们 做什么 。

二、记叙文

No.1如何概括一件事

概括一件事的方法是:

谁 + 干什么

“谁”的判定

方法:

   1、这个(几个)人贯穿故事始终,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他(或他们几个)始终没退场。

    2、主要事件都是他(或他们)做的    

    3、全文赞美也好、批判也罢,他(或他们)始终是作者表现的核心

二、“干什么”如何定义 

方法:

主要人物确定后,要从宏观上定义他(或他们)做了什么,不能概括他们做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

No.2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归纳记叙文标题的作用,要从6个方面入手:

2“内容”+2“方法”+2“六”

(一)2“内容”

(1)看文章标题——是否概括记叙文的表象内容(表面内容)

(2)看标题——是否点明这篇记叙文的本质内容——即文章的主题

说明:

记叙文的主题表现为四个类型:

情感类、哲理类、精神品质类、生活情趣类,有的记叙文,从标题就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

(二)2方法

(3)看文章标题——是否运用某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对于表达题目要表达的含义有何作用。

(4)看文章标题——是否运用某种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对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有何作用

(三)2“六”

(5)看文章的标题——交代了六要素中的哪几个要素

(6)看文章标题——是否点明了六类线索中的某种写作线索。

说明:

文章的线索分为六类:

人、事、物、时、空、情。

 (情包括:

1.以 某人或某物对另外的某人或某物  的某种情感  为线索;2.以某人或某物对另外的某人或某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备注:

线索的作用[线索的作用是单独一种题型,考到的话就按下面的答]

    

(1)从结构上看:

贯穿全文,使文章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2)从条理上看:

彰显行文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3)从艺术效果上看:

凸显文章构思风格,体现文章的个性化形式之美。

}

有的文章,在标题的选择上,直接用线索做标题。

总结:

任何一个标题,只要从这六个方面进行“过筛子”式的思考,有一点,答一点,答案肯定是完整的。

No.3记叙文开头的好处或作用

一、记叙文开头的基本功能

开头的三个基本功能:

1.开头首先要点题(“点题”这个“题”是指“标题”)

2.其次,开篇要总起下文

3.最后,文章开头要与结尾呼应,保证文章结构的完整和严谨。

二、记叙文开头的艺术表现功能

在基本功能之上,想把一篇文章写好的作者还要考虑为开头添加以下功能——

1、如何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常见开头类型是:

(1)以内容、语言形式的新颖来实现

(2)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a、运用提问的方式开头

b、运用倒叙开头

c、运用对比,凸显“这一个”非常反常的悬念方式开头

2、如何突出主题

文章开头突出主题,最基本的形式是:

运用抒情、议论开头,在确保文章开头点题、总起下文、与结尾呼应——三个基本功能过程中,将主题捎带着阐发出来——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将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词、关键短语点明了。

3、能不能运用写景开头这种形式,增强文章表现上的艺术性,增强表现力

a、借助写景,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运用正衬或反衬,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b、借助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c、借助写景,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某种心理、情绪或情感;

d、借助写景,借物喻人,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主题;

e、借助写景,为下文的某个情节的发生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总结

分析一篇文章开头的作用,只要您逐条分析了开头的三个基本功能、三个添加功能,有哪项,就把哪项答出来,答案就肯定没问题,这就是记叙文文章开头的作用(作者写作用意、目的、好处)题型的答题方法。

强调:

添加功能中的第3点,答题时,要把a、b、c、d、e具体属于哪一种,结合开头内容答出来,不能仅仅答增强文章表现上的艺术性,增强表现力。

备注:

No.2记叙文标题作用及No.3开头作用之间答题思路可相互通用,答题时是最好把这两类题型思路都考虑一遍,有哪项写哪项,做到的分点不遗漏。

No.4理解记叙文中某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一步,概括这句话直接表达的表面内容是什么

表达方式是记叙,就是回答这句话“记叙了什么”;

表达方式是描写,就是回答这句话“描写了什么;

表达方式是议论,就是回答这句话“揭示了什么”或者“阐述了什么”;

表达方式是说明,就是回答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第二步,抓住表达核心,分析作者的直接表意倾向(强调/突出了什么)

第三步,结合语境,横向联系,分析作者间接要表达的“真意”(要旨)

第四步,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

作者写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要为两个目的服务,一是结构,二是主题,因此分析前三个点的时候,要立足文章本身刻画的对象,而最后一点,要分析作者究竟要通过刻画、描写这个对象达到自己怎样的写作目的——是要抒发某种情感,还是要揭示某个道理,是要赞美或批判某个人物的某种品质,还是要表达某种情趣追求。

例如朱自清写《春》最后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这句话直接描写的是春天给人的印象和感受,突出的是春天色彩之美、活力之美,抒发的是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横向联系没有产生“真意”。

注:

回答这个问题,要按照这样四个步骤层层深入地加以分析,才能把问题答得全面、具体、深刻。

值得额外强调的是,在理解一句话的表面含义的时候,同学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子,在这里将他们归类讲解,一一给出具体的破解方法。

一是修辞类的句子——在解决表面含义的时候,要脱去修辞的外衣,把它变成平实的语言。

例如:

她站在那里,像一株盛开的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它变成平实的句子就是——她长得很漂亮!

二是矛盾类的句子——分别指出相互矛盾的点,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例如:

那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的近切,又是那样的茫远。

句子中“近切”和“茫远”对立统一,分别指出描写的着眼点,加入原句子,表面含义就好理解了——那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的清晰,让人感觉它是那样的近切,而声音又是那样的小,感觉又是那样的遥远.

三是蕴含话外意的句子——将字面表达的含义和话外带出的含义都表达出来,字面意解说在前,话外带出来的隐形含义解说在后。

例如:

该来的人怎么还不来?

含义是该来的没有来,不该来的却来了!

四是运用虚实转换的句子——将不能通俗理解的“实”的内容换为“虚”的内容,将无法通俗理解的“虚”的内容,转化为具体有形的“实”的内容。

虚实转换是唯一的方法

例如:

自从读了《唐吉柯德》以后,那位瘦高个儿骑士和胖仆人就一直伴随着我。

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影响含义通俗理解的三个“实”的对象,其中有两个人——瘦高个儿骑士和胖仆人和一个具体的动作——伴随。

试想,这两个人物都是中世纪的人物,能“伴随”我吗?

显然这两个“实”的人代表着两种“虚”的抽象的品质,一是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一是对主人的无限忠诚的品质;而“伴随”这个“实”的、有形的动作,指的是虚的无形的“影响”。

因此这句话的含义就是:

自从读了《唐吉柯德》以后,唐吉柯德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胖仆人对主人的无限忠诚的品质就一直影响着我。

这四种类型的特殊句子,是横在我们解决某句话的深刻含义过程中,第一步常常要面临的问题,掌握了这四种对应技巧。

第一步的难点就破解了,整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No.5如何赏析一个句子

句子赏析和加批注是同一个题型,答题方法也完全一样。

赏析一个句子,包括三个方面:

一、指明作者采用的表达形式;

二、指明作者表达的内容;

三、指出作者用这种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

   一、一句话表达形式的判定及对应效果分析

    在句子欣赏中,需要判定:

1.作者在这句话中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刻画人物的句子,要指出哪种描写方法);3.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如何用的?

   

(一)写作手法的判定

    1.16种写作手法的记忆

       7常用:

铺垫、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抑扬法、渲染气氛、衬托(正衬、反衬);

       4“借物”:

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4“结合”: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1“聚焦”:

以小见大。

    2.16种写作手法的内涵及对应的表达效果(好处)

    

(1)铺垫:

在文章的开头或正文的前部分,先交代一定的内容,为下文某个情节的发生或发展做好条件上的准备。

例如后面写妈妈给我送伞,前面交代天突然变得阴沉,下起了大雨。

  【运用铺垫的好处】让读者感到故事情节发展自然,不突兀。

    

(2)设置悬念:

运用写作技巧,让读者的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疑问,并带着问题思考。

常见的形式有:

   A、倒序设置悬念——先交代故事的结果或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及结果,然后再续写故事的来龙去脉;

   B、提问设置悬念——如魏巍写的报告文学,题目“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问句,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

   C、对比反常式设置悬念——将一个场景的平常状态和某个特定时间的状态进行对比,让人明显感觉这个特定的时间,事物表现非常特殊。

如都德《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写小弗朗士到校的情景:

平常上课前总要喧闹一阵,开课桌了、关课桌了.....可是今天,韩麦儿老师的小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的嘈杂和今天的安静构成鲜明的对比,然人感到今天非同一般,不自觉地就会发问——今天怎么了,这里发生了什么?

    

D、信息反常式设置悬念——读一句话,获得的信息和平时自己积累的经验完全不同,例如:

公鸡下蛋、穿裙子的男人、1+1大于2等等;

   E、读不懂——比如《红与黑》,一看题目不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除了标题,文中有很多句子也是这样,因为读不懂,猎奇心理往往驱使读者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一探究竟。

   F、悬疑式设置悬念——文章开头就暗含一个个问题,作者运用曲折的情节吊着读者的胃口,始终不告诉问题的答案,直到最后才让读者知道!

  【设置悬念的好处】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对比:

包括不同事物间的横向比、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特征特点的纵向比两种形式。

  【运用对比的好处】 A、横向比——或者突出几个事物的共同点;或者突出几个事物的不同点;或者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某个特点。

B、纵向比——突出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某种变化规律。

   (4)象征——A、以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含义。

如玫瑰象征爱情;青松象征着百折不挠。

B、以事物的象征人——实际就是借物喻人。

例如用八九点钟的太阳象征年轻人;用花朵象征孩子,用夕阳红象征老人;C、以事物外在的形象特征,象征人物的内在品质。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笔直”这一外在特点,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正直的品质;D、以自然物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或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启迪人生的哲理。

  【运用象征的好处】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和理性,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抑扬法——分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扬)两种形式。

“抑”是贬低、否定、批判的意思,“扬”是赞美、颂扬、肯定的意思。

“先×”为虚,“后×”为实;“先×”为表,“后×”为里。

  【运用抑扬法的好处】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加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以外在的美丑为反衬,突出人物的性格、本质特点;增强文章表现的艺术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让读者回味无穷。

   (6)渲染气氛——借助特定的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以及事物独特的特征,共同营造一个环境,表现某种环境氛围,突出人物的某种特定感受,表现人物的某种心境。

  【运用渲染气氛的好处】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突出环境的氛围特点,突出人物的某种心理或情绪。

   (7)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为了凸显核心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以其他人、物、环境或景物、影响主要人物的条件和因素,为背景,通过背景来表现核心事物的写作方法,就是衬托。

以小衬大、以黑衬白、以乐衬悲、以恶劣的条件衬美好的行为,为正衬,以美衬美、以优衬优,以高大衬高大,为正衬。

   【运用衬托的好处】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凸显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能有效地深化主题。

  (8)借景抒情——同样一个白色的窗帘,在心情愉悦者的眼里,它是洁白无暇的;在心情抑郁、烦躁、悲伤者的眼里,它是苍白、晦暗的;在心情平静者的眼里,它是白色的。

不同的心情下,人对同一物体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反过来,用笔把一个场景中各种事物给人的感受描绘出来,也可以折射人的心情。

人们发现了这种规律后,就把这种规律转化为写作技巧,这就是借景抒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好处】表达形式委婉艺术;感情表达具体、细腻、感人;文章感情饱满,情景交融。

  (9)借物喻人——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单一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抽象,性格、精神、品质缺乏形象性,表现手段单一,为了把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具体形象,作者常常根据人物的各种本质特点,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例如一个孩子内心非常纯洁,不写孩子,而写洁白的雪花,以雪花之小对应孩子年龄、身形之小;以雪花轻灵、跃动对应孩子的天真活泼;以雪的洁白无暇来对应孩子纤尘不染的圣洁圣洁心灵。

作者写雪花,醉翁之意不再雪,而在孩子。

文章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全篇写物,具体要表现的人物并不出场;另一种是以叙事为主,对物的描绘穿插在叙事之中。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艺术,曲径通幽;人物形象具体形象,形神兼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给读者更多品位余地。

  (10)借物咏怀——就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抓住事物触动自己神经的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通过这些描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表达思想感受的方式艺术委婉;感受借助事物形象表达得更具体、形象、细腻;物象和思想互为印证,使这种思想感受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11)托物言志——就是借助事物的独特特征、特点,表达自己的追求、志向。

例如想表达自己要做一个虚怀若谷、心胸宽阔的人,就去刻画空间开阔的事物,如果想表达自己想做一个目光远大的人,就去描绘幅员辽阔的事物,以空间之大表达心胸之大,以视野之广阔,表达目光之长远。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表达理想、志向、追求方式艺术委婉;把自己的追求表达得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文采。

  (1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有三种具体形式:

一是画面中有的事物是动的,有的是静止的,二者共同构成富有生气的意境。

如:

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鸣叫的黄鹂、扶摇直上的白鹭为动,纤纤垂柳、一碧青天为静。

二是以动写静,就是事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在作者的笔下,赋予其人性化的形象,让它在笔下动起来,活起来。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作者的笔下用动的“舞”和“驰”去描绘不动的群山和高原。

三是以静写动——就是用静态去描绘本来是动态的东西。

例如:

远望那片海,就像一块蓝的不见一丝杂色的宝石。

用宝石这一景物来刻画本来动态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刻画的画面意境优美、富有生气;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行文感情饱满,情文并茂。

  (13)虚实结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但刻画眼前有的——实际存在的事物,同时以眼前有的事物为触发点,引入联想、形象、展望的虚的——眼前不存在的内容。

例如朱自清在描绘“春花图”的时候,先写各种鲜花的现实状态,后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表现事物的角度更多;语言表达更细腻形象;更能凸显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事物的特点;为作者增加更多回味的空间。

  (14)点面结合——这种手法分为两种具体形式:

一是先刻画事物整体——铺开一个面,然后细致刻画这个事物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局部细节——聚焦一个或几个点;二是先立足一个广阔的时间背景,改写人物的行为常态,然后着眼一个特定的时间,具体刻画在这个时间点上,某人或某物的具体表现。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点面相互印证,突出人或事物的形象;可以立体构建人物的形象;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5)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先刻画正面人或事物——要表现谁(什么)就直接刻画谁(什么),然后将笔从直接刻画的主要人或物的身上移开,去描绘与之相关的其他的人、物、环境、条件,借助周围可借助的因素来凸显核心人或事物的形象。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描写角度灵活多样;正面人或事物形象突出;语言变化多姿;情节缓急张弛有致。

  (16)以小见大——借助小事,表现大节、大义;或者借助局部,表现事物的整体状态或性质。

  【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凸显选材的艺术性;凸显作者看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用笔事半功倍。

  

(二)表达方式的判定

   1.表达方式的记忆

   利用问题记忆法记忆:

人从出生到上高中,先后接触的文体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四种文体,对应的五种表达方式是: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5种表达方式的特征及其好处

   

(1)记叙:

简单记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不注重人或事物的形貌、状态、特征、特点。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记述过程简洁明快

   

(2)说明:

抓住某个对象及其最突出的特征特点,向读者做以介绍说明,其目的一是解说,让人理解明白;二是传承文化。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语言表达简练,通俗易懂。

  (3)议论——一共有5种形式:

一是概括表达作者观点态度;二是剖析行为、现象的本质;三是推理;四是归纳总结。

五是号召、警示。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体现语言表达的严密逻辑性,增强说服力;能透过现象,揭示共性规律;具有组织功能、判定辨别功能。

  (4)描写——依托事件的发展进程,着重刻画人和事物的外在形貌、状态、特征。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

  (5)抒情——直接表达人对人或对其他事物的爱、憎等情感。

   【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感情饱满、感人。

  (三)描写人物方法的判定

  1.描写人物方法的记忆

  采用情境记忆法——设定这样一个情景:

一个陌生的老师进教室给学生讲课。

老师一进门,学生看到老师长什么样——外貌描写;老师上讲台——动作描写;开始讲课——语言描写;脸上伴随表情——神态描写;支持这一切的是大家看不到的老师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