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1191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docx

昆明十二五工业发展

 

昆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

和信息化规划纲要

 

编制单位: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编制时间:

二○一一九年六月六日

 

编 制 说 明

《昆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昆明市在工业化加速、市场化转型、城市化提升、国际化拓展时期,指导工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专项规划,根据(昆政办〔2009〕65号)《关于印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进行立项和起草。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发〔2005〕33号)《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云南省十大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等。

在规划文本的编制过程中,贯彻了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强市发展的规划要求,以昆明“跨越式”发展战略思想和具体布署为指导,以工业突破为目标,以加快园区发展为主线,力求体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

本规划总结研究了昆明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针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借鉴了国内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先进成功经验,分析研究了其它省、市工业发展规划案例,并与《昆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昆明市产业布局规划》等进行了衔接;本规划在体系内容和具体框架上参照了中长期专项规划的编制范式,结合昆明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规划理念和方法上的整合优化。

本规划文本由昆明市工信委组织编制,规划文本草案于2009年10月30日由市工信委邀请省工信委、市发改委等部门以及专家学者进行了初步评审,2010年5月11日举行了规划听证会,2011年5月30日通过了省工业信委的评审。

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业园区和企业的意见基础上,经不断完善、反复修改,形成了本规划文本。

鉴于编制人员的工作范围和知识水平有限,“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还有很多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概况……………………………

(1)

(一)总体情况……………………………………………

(1)

(二)基本特征……………………………………………

(2)

(三)发展趋势……………………………………………(6)

(四)存在问题……………………………………………(6)

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形势……………(7)

(一)发展条件……………………………………………(7)

(二)发展形势……………………………………………(10)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12)

(一)总体思路……………………………………………(12)

(二)发展目标……………………………………………(13)

(三)基本原则……………………………………………(15)

四、“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 …………………………(15)

(一)巩固提升四大传统产业……………………………(15)

(二)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19)

(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27)

(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29)

五、工业生产力布局………………………………………(34)

(一)布局总体框架………………………………………(34)

(二)园区布局规划………………………………………(38)

六、保障措施 ………………………………………………(41)

(一)强化规划的制定和管理……………………………(41)

(二)壮大工业经济总量…………………………………(41)

(三)持续扩大工业投资…………………………………(42)

(四)强化“两体”培育建设……………………………(42)

(五)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43)

(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43)

(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44)

(八)加快资源综合利用…………………………………(44)

(九)构建支撑工业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44)

(十)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在昆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45)

(十)切实搞好工业发展的服务保障……………………(45)

昆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

和信息化规划纲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云南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集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增强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业经济克服了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等不利影响,总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2010年,全市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36.13亿元,工业增加值709.62亿元,“十一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比“十五”年均增长10.7%提高2.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2%,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5%。

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4家,比“十五”末净增344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12.57亿元,完成增加值608.2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18.43亿元,利润总额120.94亿元(见表1)。

 

表12006-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亿元

指标

“十一五”末

“十二五”末

“十二五”比“十一五”净增

“十一五”年均增长

1、全市工业增加值

386.43

709.62

323.19

13.6

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20.81

608.28

287.47

14.7

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1008.46

2312.57

1304.11

18.1

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201.45

318.43

116.98

9.0

(二)基本特征

1.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尽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波动,但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聚焦招商引资、聚力园区建设,狠抓项目投资,实施了一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工业投资进入高速增长期。

全市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21.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67.28亿元,年均增长30.9%。

2010年完成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9个,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3个。

红云集团昆烟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云南白药集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

中铁大型铁路养护设备昆明产业基地项目、云内动力20万台轿车用柴油机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

中石油炼化、武钢集团昆钢股份高强度抗震钢、冶金集团力神重工等重大项目有突破性进展。

2.新的主导产业显现

有色、钢铁、化工、建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向纵深延伸。

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仍然十分明显,烟草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7%,装备制造业占13.2%。

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新技术为支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稳定且具有加速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三大新兴产业年均%、%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工业园区发展迅速

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4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15个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园区体系。

2008—2009年,实施了园区基础设施两年突破工程,2010年又启动了工业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

2010年全市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7亿元,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3.8%,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6亿元,收储及预收储土地22平方公里,“五通一平”21平方公里,已建成标准厂房200.61万平方米,建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退二进三”工作全面启动,在主城区范围内共确定拟进行“退二进三”的企业134家,2010年累计完成45家企业出城入园工作。

4.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软件、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亮点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特色更为明显。

全市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能源、磷化工、钛化工、煤化工、印刷包装、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

5.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扶持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和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培育了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截至2010年,累计共有123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

国家级10家,省级86家,分别占全省的83%和52%。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42家。

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7个,重点实验室33个;各类孵化器13个;全市年专利申请量2714件,专利授权达到1400件;全市有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3家、市级8家。

6.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势头强劲

截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55家,其中:

超5亿元的61家,超10亿元的35家,超50亿元的4家,超100亿元的3家。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7.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6%。

全市共有8个三年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产品,171个云南省名牌产品,156个昆明市名牌产品;10件中国驰名商标,322件云南省著名商标,238件昆明知名商标。

7.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制造、软件外包、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迅速,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

全市90%以上的烟草、冶金、医药企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辅助检测分析(CAE)等信息技术。

初步形成电子产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光电子、信息系统集成、通讯业、信息服务业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2010年,昆明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6亿元,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4亿元。

8.县域工业发展加快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市加大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力度,绝大多数县(市)区均有工业园区布点。

加之“退二进三”工作的大力推动,第二、三板块产业集聚和特色工业基地布局已具雏形,引导县域工业速度发展。

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有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安宁、东川、呈贡7个。

全面启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市生态产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9.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

全市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47吨标准煤下降为2010年的1.18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23.51%,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工业节能成效明显。

2006—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5.32%、8.39%、8.34%、2.58%、7.28%。

“十一五”期间,我市淘汰落后产能142万吨,分别为:

炼铁58.95万吨,炼钢16万吨,焦炭10万吨,水泥46.5万吨,火电20万千瓦,黄磷3.32万吨,其他行业7.4万吨。

10.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29户,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7.4%,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稳步提升。

清洁生产工作全面开展,至2010年,我市共有93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涉及20多个行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启动,重点县(市)区、工业企业等6个单位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县区和企业循环经济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三)发展趋势

从昆明工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看,2008年工业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受市场及价格波动生产萎缩,效益下滑。

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集中体现,工业经济增速惯性下行,达到2000年

以来的最低点负增长2.7%。

按昆明工业自然增长规律,将在低位徘徊2—3年,但在全市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工业突破战略的推动下,2008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2009年增长38%,2010年增长35%,一批新项目竣工投产,增量弥补存量。

2009年下半年至“十一五”末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在投资的拉动下,2010年增长水平恢复到13.9%。

“十二五”期间将是昆明工业大打攻坚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存在问题

昆明工业在“十一五”以来虽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按照昆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是:

工业经济总量偏小,速度不够快,在全国近50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继续下滑;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不高,配套能力弱;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县区工业发展不平衡;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运输、土地、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制约突出等。

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形势

(一)发展条件

1.基础性资源

——矿藏资源。

昆明现已发现矿产37种,占全省探明矿种的24.6%;发现矿产地436处,占全省的38%;已探明储量矿种27种,储量占全省的34.7%。

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铜等,尤其以磷、盐、钛矿资源最为丰富。

磷矿资源蕴藏量约46亿吨,居世界第2位;一级富矿占全省富矿的75%,是全国少有的“浅、近、富、易”磷矿资源,昆阳磷矿为全国三大磷矿之一。

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铜金储量约355万吨,东川为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芒硝储量19.08亿吨,钛矿资源储量2000多万吨。

但从长远看,昆明矿产资源在逐渐贫化,土地、水资源制约日益加剧,环境压力增大,必须及时在工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开发新型资源或特色资源上开辟新途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生物资源。

云南省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因气候和自然条件的丰富多样,动植物资源品种、类型的拥有量和占全国的比重名列前茅。

据统计,仅昆明有野生种子植物150个科1190种,草类植物70个科500余种,野生菌类206种,野生动物1000余种。

以生物多样性为依托,是昆明培育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

——可再生能源资源。

云南省是水能资源大省,水能资源仅次于四川和西藏。

昆明全年晴天较多,年均日照数2250小时以上,日照率56%。

终年太阳投射角度大,年均总辐射量达5461兆焦/平方米,其中雨季2642兆焦/平方米,干季2819兆焦/平方米。

全省丰富的水能和太阳能资源为我市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独特区位。

昆明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处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是正在构建的南北方向国际大通道,东西方向第三座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联系西亚、南欧和非洲沿边开放的重要前沿门户。

2.发展性资源

——科教人才。

昆明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中央、省、市属科研机构68个,企业自办科研机构122个,高等院校举办的科研机构95个。

建成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

拥有各类人才4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万余人。

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为昆明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型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环境。

2009年的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和昆明考察期间,对整个云南和昆明的定位,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示,希望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昆明作为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和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

同时,省委、省政府将昆明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将投资审批、财政税收、证照和资质、城市建设、土地审批、价格、人事机构编制、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事业、信息产业、商务和旅游等十三方面的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给昆明,赋予昆明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业和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打造“三最四低”投资软环境,现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不断增强。

3.产业基础

昆明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覆盖34个工业门类。

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4家,建立了以烟草、冶金、机械制造、医药、能源、化工、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烟草、磷化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光电子、太阳能、有色金属等具有比较优势或特色的行业。

其中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有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较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复制业等;有发展潜力的有石油化工、光电子、太阳能等产业。

(二)发展形势

1.国际形势

2007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但也要看到,每一轮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都是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的重新洗牌,都将引发全球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

对昆明工业发展来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由于我国市场开放的梯度性与渐进性,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先东后西、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重点地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已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工业经济结构向以“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化”为主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然。

昆明邻近东南亚、南亚国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必将成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区。

——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机遇。

受金融危机影响,始于2004年的国际投资增长周期进入减缓期,然而外国投资依然看好中国,中国吸引外资水平继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2010年,昆明市实际利用外资10.09亿美元,同比增长38.6%。

——承接技术转移的机遇。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步伐加快,在华研发活动日趋活跃,转移技术层次逐步提升,与内资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跨国公司正由被动的技术转让变为自觉的技术投入,跨国直接投入(FDI)比重上升。

当前,昆明已经具备了主动适应和融入这一趋势,通过承接先进技术转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昆明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条件。

2.国内形势

当前,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

但是,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

——国家宏观政策。

2011年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当前昆明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动力和市场空间。

只要顺应宏观大势,用好用活用足上述政策措施,就一定能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突破。

——国家产业政策。

按照国家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一是继续向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核心是要大力发展以信息化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是形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促进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政策,培育适应市场要求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和高度专业化、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三是继续实行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的产业技术政策,建立政府、产业、企业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

因此,昆明工业发展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主动参与、努力突破传统的国际和区域分工格局,突出产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昆明工业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的质量效益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集约、特色和多元工业经济,扩张工业总量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非公经济推动、信息化带动、城市化提升战略,外引内培、多策并举,夯实载体、培育主体,以大项目、大资本、大投入、大企业、大产业带动工业大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及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新的主导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能源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生产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二)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总量达到1800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以上,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突破100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突破20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突破10家。

——园区发展目标。

到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培育2个主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2个超500亿元、3个超300亿元、6个超100亿元工业园区。

——园区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不低于100亿元,每年收储土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公里、新增“五通一平”面积不低于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熟地区域持续超过建成区的30%以上;每年新建标准厂房120万m2以上,累计建设标准厂房600万m2以上;累计新增工业熟地不低于100平方公里,全市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

——产业结构目标。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以上;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5%以上;装备制造增加值占全市的15%以上,非烟工业比重提高到85%以上;打造20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投资目标。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

到2015年,帮助家企业实现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技术进步目标。

到2015年,全市建成企业技术中心15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节能降耗目标。

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8%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以上。

——劳动就业提高。

通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工业化推进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

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解决5000人左右就业,积极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

(三)基本原则

——信息化带动原则。

实施工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结构提升,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进程,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集群发展原则。

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制造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经济板块化发展,提高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

——技术进步原则。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特色化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在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