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1337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docx

一上阅读国学弟子规教案

国学经典: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

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8句。

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二周:

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三至六周学习“入则孝,出则弟”

第七至十一周学习“谨而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泛爱众,而亲仁”

第十七至十八周学习“有余力,则学文”

 

课题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

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

《弟子规》音频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是孔子的弟子吗?

是指小孩子吗?

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

(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

《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课题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

音频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

(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

(生答)

延伸:

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 ;

长辈呼应勿缓 ;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

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

“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课题

第3课“入则孝”之“亲所好”

1、复习“父母呼”。

2、学习“亲所好”。

2、理解意思,启发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

3、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理解意义,辨别是非。

教具准备

播放器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父母呼”。

 ②给父母洗袜子了吗?

怎样洗的?

父母说了什么?

 

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所好”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所好”。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

“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

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

让父母得到欢喜。

  2、“亲所恶,谨为去”。

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

“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

譬如说父母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

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3、“身有伤,贻亲忧”。

想一想在你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你的父母会怎么样?

理解“贻亲忧”:

让父母担心。

4、“德有伤,贻亲羞”,指如果你的品德不好,你的亲人就会为你羞愧。

比如:

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其他不该做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

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父母让做的事情,不去做;任性,不听话;跟爷爷奶奶吵架;跟小朋友抢东西、打架……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五、作业

1、背诵“亲所好”。

2、回家扫地、拖地。

课题

第4课“入则孝”之“亲有疾”

学习

目标

1、复习“亲所好”。

2、学习“亲有疾”。

3、学会在生活中关爱父母、照顾父母。

重点

会读、会背。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难点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照顾父母。

教具准备

播放器、课件

 

 

 

 

 

 

 

 

 

 

 

 一、检查作业

齐声背诵“亲所好”。

 

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有疾”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有疾”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

我们晓得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起来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

我们要端给父母吃、端给长辈吃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

所以在古者,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这个一瓢,一小瓢试试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我们现在医药发达,吃的药多是药片、颗粒,这个你可不能随便尝,以免药物中毒,不过,父母生病时可以提醒父母按时服药。

2、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终点站之后,这时候如果办丧事,我们也要特别的一定要尽孝,尽到为人子女所应该尽的这些礼节。

四、讲故事: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五、作业

1、背诵“亲有疾”。

2、说说自己在父母生病时是怎样做的?

课题

第5课“出则弟”之“或饮食”

学习

目标

1、复习“亲有疾”。

2、学习“或饮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懂得尊老爱幼。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理解意义,懂得尊老爱幼。

教具准备

播放器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亲有疾”。

 

2、说说是怎样照顾小朋友的?

二、学习“出则弟”之“或饮食”

 1、听泛读“出则弟”之“或饮食”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管是饮食,还是坐、走,一定要先礼让长辈。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

2、“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长”,长辈。

“呼”,叫。

“即”,立即,马上。

“代叫”就是代替呼叫。

“长呼人 即代叫”意思就是长辈呼唤儿女的时候,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要赶紧代替父母去转达。

“人不在 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

四、联系实际:

1、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吃东西时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先让父母、长辈、弟妹吃,然后自己吃。

2、在家里,父母长辈叫你时,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应立即答应,问父母长辈什么事情,然后立即去做。

五、作业

1、背诵

2、自己洗袜子(给爸爸妈妈洗袜子)

课题

第6课“谨而信”之“朝起早”

学习

目标

1、复习“出则弟”。

2、会背“谨”之“朝起早”,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懂得珍惜时间。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理解意义,懂得珍惜时间。

教具准备

播放器、课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尊长前”。

 

2、复习“出则弟”。

3、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

4、说说你是怎样与朋友相处的。

二、学习“谨”之“朝起早”

 1、听泛读“谨”之“朝起早”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应早起晚睡,光阴易逝,应及时把握,珍惜青春。

四、讲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

《囊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

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

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

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五、作业

1、复习“出则弟”。

2、背诵“朝起早”。

课题

第7课“谨而信”之“对饮食”

学习

目标

1、复习“晨必盥”。

2、学习“谨”之“对饮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养成不挑食,不饮酒的饮食习惯。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养成不挑食,不饮酒的饮食习惯。

教具准备

播放器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晨必盥”。

 

2、说说自己洗的什么衣服,是怎样洗的。

二、学习“谨”之“对饮食”

 1、听泛读“谨”之“对饮食”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日常饮食不挑剔偏食,适可而止,不要过量。

年少时不可饮酒,喝醉了丑态毕露,最是丑事。

2、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走路时脚步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

行礼问候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不要斜着身子靠在墙上,坐着时不可以伸长双腿,腿更不可以抖动。

四、联系实际:

1、说说自己的饮食:

喜欢吃哪些东西?

挑食吗?

应该怎样做?

2、说说饮酒带来的危害?

3、走路、坐的姿态。

理解“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4、教师小结。

五、练习背诵

课题

第8课“谨”之“缓揭帘”

学习

目标

1、复习“对饮食”。

2、学习“谨”之“缓揭帘”,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在生活中养成文明言行的习惯。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言行的习惯。

教具准备

播放器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对饮食”。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谨”之“缓揭帘 ”

 1、听泛读“谨”之“缓揭帘 ”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进门时揭帘子的动作要轻缓,尽量不发出声响。

走路转弯时与物品的边角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伤了身体。

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东西的一样小心谨慎。

进到没人的房间里,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随便。

2、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做事不要急忙慌张,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应付了事。

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是非之地,坚决不接近。

对于邪恶怪僻、荒诞不经的事情决不过问。

四、联系实际:

1、说说自己是怎样开门、关门的?

2、说说应该怎样端菜、盛饭?

3、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4、看见有人打架闹事应该怎样做?

5、教师小结。

五、背诵。

1、自由背。

2、同桌背。

3、检查。

 六、作业

1、背诵“缓揭帘”。

2、回家练习端菜、盛饭。

课题

第9课“谨”之“将入门”

学习

目标

1、复习“缓揭帘”。

2、学习“谨”之“将入门”,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养成敲门的习惯,用人东西要有借有还。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养成敲门的习惯,用人东西要有借有还。

教具准备

播放器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缓揭帘”。

 

2、说说自己是怎样端菜、盛饭的?

二、学习“谨”之“将入门”

 1、听泛读“谨”之“将入门”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屋内是否有人,不要冒失闯入。

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提高声音,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屋里的人问你是谁,应说出名字,不要只说“吾”或是“我”,让人无法知道到底是谁。

2、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借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先请求允许。

如果没有征得人家的同意,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别人借用你的东西,如果有,一定不要吝啬。

四、联系实际:

1、到别人家时应怎样做?

进门时应先敲门,进他人房间也应打招呼。

2、用别人东西应怎样做?

征求别人意见,同意了才能用,借了要及时还。

3、教师小结。

五、背诵

1、自由背。

2、同桌背。

3、检查。

六、作业

背诵“将入门”。

课题

第10课“信”之“凡出言”

学习

目标

1、复习“将入门”。

2、学习“信”之“凡出言”,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养成讲信用、不撒谎、不传谣言的习惯。

重点

会读、会背

难点

养成讲信用、不撒谎、不传谣言的习惯。

教具准备

播放器

 

 

 

 

 

 

 

 

 

  

 

 

 

 

 

一、检查作业

齐声背诵“将入门”。

 

二、学习“信”之“凡出言”

 1、听泛读“信”之“凡出言”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遵守承诺。

欺骗或花言巧语之类的伎俩,绝不能去做。

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应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2、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刻薄的言语,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了解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任意传播。

四、讲故事:

一天,爸爸把全家人在一起,他严肃的把每一个人都看了一眼说:

“谁砍了我的苹果树?

你们可知我用多少钱买的。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小声议论,有的说:

“不是我。

”只有华盛顿在那里不说话。

原来,他吓坏了,没想到自己闯了大祸,前几天,父亲买了一把新斧头,他想看这把斧头结不结实。

他就来到花园里,花园里种了许多苹果树,他就向一棵苹果树砍去,上面马上有了几个深深的口子。

这时,华盛顿想:

“我要不要说实话呢?

”他非常害怕,真想不说实话。

突然,华盛顿想起了什么。

他站起来,对爸爸说:

“爸爸,我要诚实,苹果树是我砍的”。

家人吃惊的看着华盛顿,只见爸爸走过来,说:

“孩子你的诚实比一千棵苹果树更有价值。

五、联系实际:

1、学生讲生活中的关于讲信用的故事。

2、教师小结:

讲信用、不传谣言。

六、作业

练习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