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工笔画花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1679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04工笔画花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工笔画花鸟.docx

《04工笔画花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工笔画花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4工笔画花鸟.docx

04工笔画花鸟

工笔花鸟画

——《名画百篇赏析》第三章第一节

1、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花鸟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花鸟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诸如花鸟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的掌握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技巧。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宝库中有着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体现。

研究它,继承它,对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共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花鸟画概况的讲授,使学生能系统的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风格规律、美学思想。

2.难点:

工笔花鸟画的美学思想。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欣赏法

(2)直观教学法

2.学法

(1)分析法

(2)合作讨论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图片导入

屏幕出示黄筌《芙蓉锦鸡图》

问题一:

上面画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鸟、花。

教师板书:

花鸟画。

问题二:

画面和前面所学的水墨山水画有什么不同?

图1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图2图3

设计意图:

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花鸟画。

(二)实例对比掌握花鸟画风格规

问题1:

两幅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韩干的《照夜白》和韩滉的《五牛图》马和牛一个胖一个瘦,相同之处都勾勒细腻精巧。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设计意图:

这一实例对比的设计使学生对花鸟画绘画风格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了不同性格和绘画之间的密切关联,为进入花鸟画扫除了认知上的障碍,为突破难点作了准备。

(三)追随工笔花鸟画足迹

1.花鸟画的发展流变

工笔花鸟画源远流长,远至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商、周的青铜器上,战国的帛画上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来龙去脉。

所表现的对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等,就工笔花鸟画独立分科而言,它“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与两宋”。

2.唐以前“花鸟”只是“人物”画的背景

唐以前“山水”、“花鸟”画只是“人物”画的背景,这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夔凤图》、《人物驭龙图》以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存世作品中明显看出来。

当人物画已经在艺术本体上发展得很成熟时,山水、花鸟还显得较为稚拙。

画史上有唐代边鸾、薛稷等人擅长花鸟画,但由于实物已经荡然无存,那么他们的花鸟画是作为衬景还是独立的花鸟画已经无法考证,但在新疆阿斯塔拉唐代墓室壁画中已经出现了作为单独画面的花鸟屏条。

3.对重点作品韩滉的《五牛图》的深入欣赏

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对韩滉的《五牛图》进行深入分析,这幅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牛的形貌色彩,又能感到牛所传达的强烈感情。

《五牛图》

作者简介: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

他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

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

笔法风格:

画中五牛,形象各异,姿态迥然,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活灵活现,似乎触手可及。

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中间一牛完全画成表现难度极大的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画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

画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头牛。

(4)拓展工笔花鸟的工具材料

1.版面材料

一幅工笔画在立意、构图并完成底稿后,首先是要选择好作画的版面材料,版面材料是指所使用的各类纸、绢、布等。

材料传统工笔画的版面多使用绢或熟宣纸,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等。

选择何种版面材料主要由作者根据画面效果的构想而定。

2.笔和砚

勾线笔类:

工笔画基本上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故多选用狼毫这类系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拖线笔等。

染色笔:

常用的染色笔为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笔和其他软毛羊羔笔。

纯羊毛笔过于软,一般不用。

白云笔较好用,因为它外层是羊毫而中间部分是稍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笔杆写有加健字样的就属这类笔。

3.墨汁:

一般常用一得阁、中华墨汁、书画墨汁等。

4.颜料:

工笔画是以色彩为主的画种,因此工笔画家对颜料和色彩应当比较熟悉。

目前美术用品店所售颜料大部分为锡管装中国画颜料,共12色,使用比较方便。

也有单支大管的,质量比较好。

5.其他工具

调色用瓷盘:

一般有大、小两种型号,纯白色瓷盘为好。

洗笔盅:

有专门用于画画用的洗笔盅,或用大口瓶子或小桶。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花鸟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数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

 

图4

第二课时

(一)图片导入

屏幕出示黄筌的《写生珍禽图》。

问题:

上面画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鸟、乌龟。

教师板书:

工笔花鸟画。

图1

教师小结:

写生珍禽图作者黄筌,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

设计意图:

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黄筌(903—965),字要叔,四川成都人。

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入北宋画院。

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滕昌佑、孙位等人。

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法”。

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时代背景

从晚唐至五代,虽然战乱频仍,军阀割据,但并未影响绘画艺术默默的走着她应走的道路。

不仅如此,在一些封建割据的地方小朝廷中,绘画艺术甚至得到了君主特殊的爱护与扶持,各种题材、形式的绘画都没有放慢它们前进的步伐

——花鸟、山水、人物均或多或少超越了前代的水平,而其中尤以花鸟画的成就为大,为两宋时期绘画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作品风格:

黄家富贵

黄氏父子的花鸟画,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其风格特点是“黄家富贵”。

这种“富贵风”,大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作品的题材方面。

宋人郭若虚认为画家的志趣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作品的题材,并指出黄氏父子长期生活在宫廷,耳目所习,所以“多写禁篽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今传世桃花鹰鹘、纯白雉兔、金盆鹁鸽、孔雀、龟鹤之类是也”。

《写生珍禽图》乃其传世珍品,图中画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件,排列无序,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

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至此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

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

“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他作品的巨大魅力。

(三)实例对比掌握两位画家的绘画风格规律

问题1:

两幅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五代宋初“黄徐体异”;所谓“黄徐体异”指西蜀的黄筌及其子黄居采和南唐的徐熙。

黄氏父子后来都归北宋画院,多画宫禁之中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画法乃双勾填色,画风富贵典雅。

而江南处士徐熙则以墨、色没骨作画,画风野逸。

从存世黄筌《写生珍禽图》以及黄居采的《山鹧棘雀图》可以看出黄氏父子的写实功夫和刻画精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唐代人物画中的花鸟衬景和花鸟独幅墓室壁画。

 

 

 

图2图3

(当然,和后来的崔白以及宣和画院相比,此时黄氏父子花鸟画在表现自然物态的“生动”方面还有所欠缺,设色也未臻完善)。

但“黄徐体异”所具有的重要美术史意义则是这两种画风所代表的“富贵”和“野逸”的审美趣味的对峙是两宋画坛上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又将在两宋时期乃至后世绘画中得到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发展。

《雪竹图》作者:

徐熙,南唐画家。

生卒年不详。

钟陵(今江西南昌)人。

出身江南名族,一生布衣。

擅花竹、禽鱼、蔬果、草虫等,重视观察,师法造化,作品多写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等寻常花草禽鱼。

其画法为以落墨为格,杂彩辅之,即以水墨画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彩。

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

沈括评其画为“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与黄筌父子的“黄家富贵”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人称徐家野逸。

另外,徐熙还有一种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富有装饰性的画风。

无作品传世,今流传的《雪竹图》、《玉堂富贵图》、《雏鸽药苗图》等皆非真迹。

孙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勋皆善画,克承家法,其中徐崇嗣于北宋时创一种不用墨笔、直以色彩图之的新画法,人称没骨法。

《雪溪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

构图新颖,层次丰富。

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

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

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

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

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

此图无款识。

画中大石右侧的竹竿上,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

此画以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为五代的佳作。

设计意图:

这一实例对比的设计使学生对花鸟画绘画风格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了不同性格和绘画之间的密切关联,为进入花鸟画扫除了认知上的障碍,为突破难点作了准备。

(四)北宋中期宣和画院

宣和画院是宋徽宗所主持的皇家画院的别称。

画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的画风称为“宣和(院)体”。

这种称谓至少包涵了两层含义:

其一指此时的画院已与前代不同,是画院体制演变到了高级阶段(这和宋徽宗的皇帝身份与画院领导人身份有关)。

其二是此时的宫廷画风已与前代不同,已经具有了更成熟完美的形态,而且还构成了一个独具时代特色的绘画艺术的风格流派。

宣和画院对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贡献是把五代宋初确立的“富贵”体貌进一步完善化,使得花鸟画在写实性、生动性、设色的完美性上高度成熟。

代表作:

赵佶《芙蓉锦鸡图》。

图4

《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

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枝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

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是流行。

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然均为华丽的题材,但如此构图便不同于一般装饰,而充满了活趣。

加以双勾笔力挺拔,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沉着;渲染填色薄艳娇嫩,细致入微。

锦鸡、花鸟、飞蝶,皆精工而不板滞,实达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的境界。

画上有赵佶瘦金书题诗一首,并有落款。

拓展:

工笔花鸟的颜色调配

中国画的颜色调配和西画的颜色调配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工笔画的上色虽然是多层次渲染,但仍是以水色薄画法为主,个别部位和个别颜色用厚画法,西画则大多用的是厚画法。

中国画用色基本表现的是固有色,而不过分强调环境色,而西画在强调固有色的同时,很注重环境色、光源色的变化和表现。

所以说西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物象的真实,而中国画表现的是感觉和写意。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主要颜色的调配方法:

1.偏重的绿色:

花青+藤黄以花青为主

2.嫩绿:

藤黄+花青以藤黄为主或酞青蓝+藤黄

个别绿色可直接用石绿(头绿、二绿、三绿)

3.深红花色:

(1)一般用胭脂

(2)比较重的深红也可以用胭脂+少量花青

(3)也可以用曙红+花青调配

4.粉红色:

用水+淡曙红+酞白调配

5.粉绿色:

用水+淡石绿调配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花鸟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数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

图5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