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394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docx

课程论试题目整合

课程论考试系统

江苏大学试题

(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课程论A卷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使用专业班级教育学、小教、学前、教育管理考试日期

题号

总分

核查人签名

得分

阅卷教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最早把“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代表作首推美国人博比特的(1918年)。

2.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学科结构形成三个亚学科群:

、课程工程科学的学科群、课程应用科学的学科群。

3.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

4.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6.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7.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8.课程论实质上是以为研究对象。

9.课程管理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10.在课程评价上,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1.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12.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角度,将课程资源分为三个层面:

即国家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

13.课程专家富兰等人把课程实施的取向概括为得过且过、和忠实三种取向。

14.从管理制度上讲,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15.从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征上讲,要体现出、、、。

16.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17.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课程是影响学生的基本材料。

18.以不同价值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三种方式上看,课程又可分为社会本位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三种形式。

 

江苏大学试题第2页

19.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与卡尔·罗杰斯。

20.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1973年提出了一个两维的课程实施教学类型,认为可以将教师分为“说教型”和两种类型。

前者告诉学生“要知道什么”,后者则力图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东西。

二、解释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1.课程问题:

2.“武士七技”:

3.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4.解放课程:

5.分科课程:

6.课程设计:

7.课程实施:

8.狭义的课程评价:

9.课程规律:

10.课程: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课程内容的分类?

 

2.泰勒在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课程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是什么?

 

3.阐明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江苏大学试题第3页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新课程(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阐明传统课程的缺失?

 

课程论A卷参考答案要点和评分细则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最早把“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代表作首推美国人博比特的《课程》(1918年)。

2.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学科结构形成三个亚学科群:

课程基础科学的学科群、课程工程科学的学科群、课程应用科学的学科群。

3.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常识问题和科学问题。

4.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6.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7.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8.课程论实质上是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

9.课程管理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0.在课程评价上,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1.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材料。

12.以不同价值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三种方式上看,课程又可分为社会本位课程、个人本位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三种形式。

13.从管理制度上讲,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4.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1973年提出了一个两维的课程实施教学类型,认为可以将教师分为“说教型”和“唤起型”两种类型。

前者告诉学生“要知道什么”,后者则力图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东西。

15.从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征上讲,要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6.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17.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18.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角度,将课程资源分为三个层面:

即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

19.课程专家富兰等人把课程实施的取向概括为得过且过、相互调适和忠实三种取向。

20.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1973年提出了一个两维的课程实施教学类型,认为可以将教师分为“说教型”和“唤起型”两种类型。

前者告诉学生“要知道什么”,后者则力图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东西。

二、解释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1.课程问题:

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2.“武士七技”:

欧洲的世俗封建主还创办了骑士教育,武士七技是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咏诗,其主要内容是军事体育。

3.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是课程的社会价值是指课程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课程的社会价值又可细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4.解放课程:

解放课程主旨是使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以认识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使学生的能力获得解放的重要性。

5.分科课程:

则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

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6.课程设计:

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7.课程实施:

作为课程变革过程的一个环节、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革新付诸实践的过程。

8.狭义的课程评价:

“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

9.课程规律:

是课程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0.课程:

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简述课程内容的分类?

(每个要点2分)

(1)课程论基本原理系列,包括现代课程论原理、课程社会学、课程价值论、课程认识论、课程研究方法论等;

(2)课程本体生成和实现过程系列,包括课程结构论、课程研制论、课程规划论、课程实施论、课程评价论等;(3)不同类型课程系列,包括文科课程论、理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隐性课程论、整合(综合)课程论等;(4)课程历史发展系列,中国学校课程史论、外国学校课程史论、比较课程论、未来课程论等;(5)不同层次和类型系列,包括普通学校课程论、职业教育课程论、成人教育课程论等。

2.泰勒在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课程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是什么?

(每个要点2.5分)

(1)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3.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2.5分);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2.5分);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2.5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5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新课程(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每个要点2.5分)

(1)在课程功能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5分)

(2)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5分)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5分)

(4)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5分)

(5)在课程评价上,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5分)

(6)在课程管理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5分)

2.阐明传统课程的缺失?

(每个要点3分)

(1)“传授知识”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忽视“能力为本”的理念。

(2)片面强调“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割裂了知识的相融性。

(3)“专门职业化”取向的大学课程,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课程远离生活世界。

(5)以记忆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江苏大学试题

(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课程论B卷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使用专业班级教育学、小教、学前、教育管理考试日期

题号

总分

核查人签名

得分

阅卷教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泰勒在其被誉为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名著(1949年)。

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至此,课程论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2.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

3.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角度,将课程资源分为三个层面:

即国家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

课程专家富兰等人把课程实施的取向概括为得过且过、和忠实三种取向。

5.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1973年提出了一个两维的课程实施教学类型,认为可以将教师分为“说教型”和两种类型。

前者告诉学生“要知道什么”,后者则力图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东西。

按照学科功能可分为和分科课程。

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最早把“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代表作首推美国人博比特的。

10.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学科结构形成三个亚学科群:

、课程工程科学的学科群、课程应用科学的学科群。

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

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3.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14.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5.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课程是影响学生的基本材料。

16.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江苏大学试题第2页

17.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关于课程本质的探讨,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古德莱德的说。

18.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的系统研究为标志的。

20.哲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

课程是达到完善目的的手段,是人类有价值的知识的。

二、解释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1.课程现象:

2.“六艺”:

3.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4.人本主义课程:

5.学校本位课程:

6.课程设计:

7.课程实施:

8.狭义的课程评价:

9.课程问题:

10.“武士七技”: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课程本质讨论的三种思维方式?

 

2.常见的课程研制模式有哪些?

 

3.如何建构课程三种价值观的取向结构?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辩证整合的课程价值观的内容?

 

2.如何建立课程实施指导机制?

 

课程论B卷参考答案要点和评分细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泰勒在其被誉为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名著《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949年)。

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至此,课程论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2.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常识问题和科学问题。

3.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角度,将课程资源分为三个层面:

即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

4.课程专家富兰等人把课程实施的取向概括为得过且过、相互调适和忠实三种取向

5.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1973年提出了一个两维的课程实施教学类型,认为可以将教师分为“说教型”和“唤起型”两种类型。

前者告诉学生“要知道什么”,后者则力图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东西。

6.按照学科功能可分为基础课程和分科课程。

7.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8.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9.最早把“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代表作首推美国人博比特的《课程》(1918年)。

10.课程理论学科群的学科结构形成三个亚学科群:

课程基础科学的学科群、课程工程科学的学科群、课程应用科学的学科群。

11.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常识问题和科学问题。

12.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3.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4.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5.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材料。

16.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17.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18.关于课程本质的探讨,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古德莱德的“课程三层面”说。

19.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课程专业技术层面的系统研究为标志的。

20.哲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

课程是达到完善目的的手段,是人类有价值的知识的精华与载体。

二、解释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1.课程现象:

专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2.“六艺”:

西周奴隶制学校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

3.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是指课程对个人发展完善需要的满足,学校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发展,舍此就不是学校课程了,因此,个人的价值取向无疑在课程价值取向结构中具有目的性地位,是课程的目的性价值取向。

4.人本主义课程:

自我知觉学习理论的中心是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和个人意图是自我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单位。

它强调学习者个人的观点及学习的独特方式,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5.学校本位课程:

实质上是社会本位课程与个人本位课程开发理念相互妥协的产物,指的是学校在代表社会和个人整合利益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

6.课程设计:

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7.课程实施:

作为课程变革过程的一个环节、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革新付诸实践的过程。

8.狭义的课程评价:

“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

9.课程问题:

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武士七技”:

欧洲的世俗封建主还创办了骑士教育,武士七技是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咏诗,其主要内容是军事体育。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课程本质讨论的三种思维方式?

2.本质主义思维方式,(3分)

(2)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3分)

(3)实践论思维方式(4分)

3.常见的课程研制模式有哪些?

(解释出其中4个就给满分)

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文化模式和自然模式等六种。

4.如何建构课程三种价值观的取向结构?

(1)课程的知识本位是以知识及其传递为目的,社会本位是以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课程,人本位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设计课程。

(3分)

(2)这三种价值取向都是合理的,但它们的地位和意义不同:

个人的价值取向是目的性的,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前提性的,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条件性的;(3分)

(3)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结构。

有了一种结构,各种价值取向就不再是无序的,而是各自有了明确的归属。

(一)协调互补性关系;

(二)“共时性”作用关系。

(4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辩证整合的课程价值观的内容?

到21世纪,人们将形成辩证整合的课程价值观,并以“学生为本”实现。

(1分)

辩证整合的课程价值观至少包涵:

(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整合,强调个人需要。

(2分)

(2)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的整合,强调个体需要。

(2分)

(3)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需要的整合,解决课程的社会价值的割裂。

有两个层次:

①政治、经济与科技、人文价值的整合,强调文化、科技需要;②各种社会价值整合为整体性社会价值。

(3分)

(4)个体身心需要的整合,解决课程的个体价值的割裂。

这也有两个层次:

①身体、认知、情感、欲望之间价值的整合,强调身体、情感与欲望需要。

②各种个体价值整合为整体性个体价值。

(3分)

(5)人文与科学的整合。

(1分)

(6)公平与效益的整合。

(1分)

(7)普及与提高的整合。

(1分)

(8)阶段与终身的整合。

(1分)

2.如何建立课程实施指导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施,实际上只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被动“执行”课程的过程。

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转变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这就需要建立满足教师需要的课程实施指导机制。

(3分)一是在师范教育与教育培训中设置“课程研究”学程和学分,使教师掌握课程研究和课程实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分)二是建立各级“课程研制(发展)中心”,通过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实施指导。

(3分)三是在教育督导中,建立课程督导的机制。

(3分)四是中小学幼儿园建立自己的课程研制的机构、完善课程实施指导的机制。

(3分)

 

江苏大学试题

(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课程论C卷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使用专业班级教育学、小教、学前、教育管理考试日期

题号

总分

核查人签名

得分

阅卷教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的系统研究为标志的。

2.关于课程本质的探讨,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古德莱德的说。

3.关于课程论学科的性质,坚持课程论是应用性的实践学科,反对课程研究的理论化倾向。

4.在课程功能上,改变课程过于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5.真正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人物是。

6.按照学习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

7.从学制发展上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为主。

8.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

9.泰勒在其被誉为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名著(1949年)。

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10.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可分为。

11.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12.哲学为课程提供的研究范式中提到的基本命题是:

课程是达到完善目的的手段,是人类有价值的知识的。

13.按照学科功能可分为和分科课程。

14.课程专家富兰等人把课程实施的取向概括为得过且过、和忠实三种取向。

15.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角度,将课程资源分为三个层面:

即国家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

16.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