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767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

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

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

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

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

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

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

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

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

因此,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

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

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

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

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

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宣和装”手卷,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

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

C.清代出现的“京裱”和“苏裱”,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精湛著称,并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题3分,共12分)

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

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

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

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

株型优异,穗大粒多。

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

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

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

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

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

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

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

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

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

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此,杂交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

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

袁隆平诚恳地说:

“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

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

”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

“何必浪费呢。

”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

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

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

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

   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家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袁隆平)

②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

(《一个价值一亿元的名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本文标题“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表意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且满怀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富有感染力。

 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文中反复将袁隆平和农民对比,既因为他们都从事农业活动,更为了突出袁隆平身上有着农民般艰苦朴素的传统。

 C.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写英美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还有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目的是突出袁隆平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的精神。

 D.作者写袁隆平,既概括介绍,又细描细绘,点面结合,富有说服力。

其中写袁隆平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地勘察稻穗就是特写镜头。

5.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6.“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给了你什么启发?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选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地发问:

“为什么?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

“为什么?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忘记。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8、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令曰:

“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若水叹曰: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其仆亦来慰解,曰: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若水叱之曰:

“吾不复顾家矣!

忠臣事君,有死无二。

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

“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⑤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注】①李若水:

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liè)跻:

越级升官。

③扈从:

随从护驾。

④挝(zhuā):

敲打,击。

⑤噀(xùn):

喷。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B.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C.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D.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博士,学官名,掌教授五经。

自汉武帝立太学后,即置五经博士,宣帝增员十二人,掌教授太学弟子。

东晋增至十六人,六品,不再分经教授,统称太学博士。

B.故事,在文中指古代的典章制度,可译为“先例、成法”,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的意思不一致。

C.官秩,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

D.“公父母春秋高”文中“春秋”是指“年龄”。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

知命是五十,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

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

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

但又流露出心中无限的牵挂,生怕自己被杀的噩耗惊吓了父母。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

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含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5分)

②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5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4、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B、“幽人”与“孤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与契合,极富夸张的意味,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C、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D、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华彩重章、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E、苏轼“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写“孤鸿”遭遇不幸,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用了托物寓人的手法。

15、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试简要分析。

(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5分)

16.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5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通过秦由盛到衰的历史事实的论证,最后得出的中心论点是“”。

(2)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两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在赤壁战场上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低碳、环保、节能,这些词语如今在汽车业风行,中国汽车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

B.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唯利是图。

C.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真是大言不惭。

D.参加了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我省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已基本完善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19.依次填入下边两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荀子阐发的“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而不是使礼制作为宗教的一种仪规。

试举一例以明之。

如,荀子对于人问“雩而雨何也?

”回答说:

“无何也!

犹不雩而雨也。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

“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当把它神化。

换言之,,荀子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①人们常常是把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纳入到礼制中去

②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常常被人们纳入到礼制中去

③虽然荀子在这里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④荀子在这里虽然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⑤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⑥即使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言连贯,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15字。

(5分)

重提阅读经典,看似老生常谈,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经典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①。

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为官者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重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管理者感受管理文化;其次,经典作品超越时空,②,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绘的项羽始终不妥协与现实,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任何时代都有研究价值。

因此③。

21、下面一段文字是对“中国梦”的阐释。

请阅读这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6分)

中国梦影视一幅多维度的蓝图。

它包含着对堵路、制度和理论思想的的正确选择,包含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包含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它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留交融碰撞,吸纳一些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

它要求人们多一些信任、宽容和关爱。

少一些冷漠、歧视和暴戾;多一些“对不起”的歉意善意,少一些恶语相向的剑拔弩张。

乐共识而恶离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中国梦”的内涵,每条不超过10个字:

;。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刮蹭了一辆奔驰车。

司机让他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

女孩儿紧张的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

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

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选择题答案(每题三分,共27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B\C

5.①热爱祖国,品质崇高,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②不畏艰苦,勤奋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