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33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docx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研究

——基于窑湾扶贫基金会的调查

 

摘要:

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战略性“撤退”之后,农村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并不能承担支持农村发展的重任。

在正规金融机构缺乏的情况下,各种民间金融形式就发展起来了,但民间金融又有一定的风险性。

而建立在乡村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乡村自主小额信贷模式考虑农村的经济文化特点,让村民通过联合互助来冲破村庄贫困和发展过程中资金极度缺乏的困境,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但由于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能否正常运作、持续发展仍未可知。

本文即从窑湾扶贫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的考察入手,来探讨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农村金融;村民互助;小额信贷

国外学者和各类机构对小额信贷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学者和各类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主要是近十年来进行的。

学术界研究的“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

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大体上都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

第一,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第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构成了小额信贷的完整要素。

目前实施小额信贷的组织机构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我们这次调研的扶贫基金就属于非政府组织创办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并试图通过对其优势和缺陷的分析来探讨乡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本文将分基金会的描述和分析两部分展开。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项目的调研地属于苏北,经济发展为江苏省较落后地区。

该行政村下有4个自然村,总人口2700多人,地少人多,自然资源贫乏,农村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远低于小康标准,但是基本能满足温饱。

经济构成以农业为主,少工业。

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家家有人外出打工,且外出务工人群的工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家庭养殖以鸡和猪为主,另有少数养渔农户。

该村虽然地理位置离公路较远,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信息并不闭塞,是个较为典型的中国农村社区。

我们调研组于2005年1月19日抵达该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并与2005年7月8日再次赴该村进行了后续调查。

我们根据基金会管理者提供的贷款户的详细资料确定了调研对象,并采取了入户访谈的调查方法,但是由于很多的贷款户没有约到,我们只得到18户的访谈资料。

虽说只有18户,但农村较之城市还是有很强的同质性,而且这18户贷了42笔,占了贷款总次数102笔的三分之一强。

二、基金会的发展及现状

(一)基金会描述

该扶贫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农历正月初三(阳历1月24日),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温铁军提议成立的全国第四个(前三个在统一的管理之下,也可以说窑湾扶贫基金会是第二个独立运行的试点)、江苏省首个扶贫基金,由《中国改革》杂志社记者高战在其家乡新沂市窑湾镇陆口村负责筹集。

基金会在窑湾镇政府的主管下委托给当地农协的两位理事管理,基金会隶属于窑湾农协,属民间社会团体组织。

基金实行高进高出的原则,采取有偿使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自愿互利、共担风险的运作方式。

基金增值部分归农协所有,也就是归广大会员所有。

(二)基金日常管理

基金会的资金构成分扶贫基金和发展基金(也叫付息基金)。

扶贫基金和发展基金的管理以基金管理条件为宗旨。

不同的是“扶贫基金”出资人不收利息,而“付息基金”出资人以最少一年为限,并付给年息6%的利息。

如利息有亏损,在“扶贫基金”中支付。

不管“扶贫基金”或者“付息基金”,出资人都可以抽回资金,不过须提前一个月通知,数目大的提前半年通知,一年期满后,如不抽回将继续借给村民,暂时不用的基金可存入银行以策安全。

基金会章程规定每季度由出纳向高战、茅于轼、温铁军提出基金的使用报告。

但目前为止,管理者还未向几位倡导者提交过报告,我们调研小组曾把两次调研报告提交给三位倡导者。

这是管理人员素质的问题,我们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基金的借贷在同等条件下妇女申请者享有优先权,但基金并不明显的具有“重女轻男”的倾向,倡导“男女平等”。

基金不得用于纯消费目的。

借款的具体程序是:

借款人提出口头申请;管理者对借款人信用进行考察;若借款人信用不是很有保证,则要求有担保人(对农户的贷款申请,至今还没有拒绝过);签订窑湾镇扶贫基金申请借款协议书。

基金会采取整借整还的方式,这样便于农户计划资金的使用,也能简化管理、简化记账、减少事务。

管理人员的报酬从基金利息中支付。

按基金5万为基数,管理费每月支付300元。

其中200元为管理人员报酬,会计得60%,出纳得40%;另外100元作为基金日常运作的杂项开支。

基金每增加或减少一万元,管理费便相应地增加或减少每月25元。

(三)基金会存贷款现状

存款中,发起人无息存款12000元,村民无息存款1960元,其余部分为村民有息存款。

截至到2005年6月30日的存款总额为124890元。

贷款有两类:

一是无息贷款,用于治病、求学,可贷款一年,不收利息,一年以后不还款按月息0.5%收息,每半年收息一次,超过两年按月息1%收;二是用于生产,可借款六个月,月息1%。

根据国有银行贷款利息,由茅于轼、温铁军和高战商量决定,对利息可上浮或下降。

从调查时的基金借出情况来看,贷出的102笔中有2笔是用于扶贫基金,其余的都是用于发展基金,并已收回4692.5元的利息,贷款中提前还款的比例较大(32笔),但无一笔在半月以内还款,贷款户认为“一个村的人,那样用钱不给利息不好”;有8笔逾期还款的,逾期时间集中在10天左右,到期前贷款户在认为无法到期还款时会先跟管理者打个招呼,说明缘由及还款时间,目前为止,无一起呆坏账。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

1.资金需求旺盛。

现在,迫于就业压力,大批农民转入非农产业,更多的农户从事兼业化生产,因此农民有强烈的资金需求,这已是学界的共识。

2.存在正规金融融资障碍。

高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高风险使得正规金融系统表现出没有向贫困者提供贷款的热情,而贫困者也对银行充满顾虑。

中高等收入农民的可能贷款对象就是信用社,但由于给农民贷款,量大面广,单项额度低,运营成本自然很高,农村信用社缺乏动力,因此大量农村资金外流。

以当地为例,由于手续繁琐(第一次贷款要花100元办理股金证,一次贷款不超过5000元,超过5000元要报县信用联社审批,还要5户联保或找老师担保),等待时间长(以5000元以内为例,等待时间在20天左右),特别是第一次贷款更加麻烦。

并且信用社采取了责任到人的形式,如果贷款出现了意外完全是由信贷员负责的,所以信贷员是不敢乱贷的,由此拒绝率较高。

这使农户有小额资金需求时对正规金融机构产生恐惧。

分散农户自给半自给的简单再生产,本来就有规模小、周期长、风险大因而商业化金融难以进入的特点,所以历史上,小农经济才天然的、长期的与民间借贷相结合。

3.存在民间金融融资障碍。

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兼业化的细小农业基本上没有融资条件,农村资金要素的极度稀缺必然导致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

我们调查发现,农户短期小额资金需求(多在几百以内)大多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解决,多为口头协议,没有利息;而大额资金借贷有它的固定渠道,考虑到资金安全,民间借贷人不会轻易放宽借贷范围。

研究也表明:

民间借贷固然能够防止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链条“断裂”,但民间借贷一般局限在小范围内(亲戚、朋友或邻居),放贷人不会轻易扩大资金供给范围,使外人很难进入,从而很难满足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发展优势

德布拉吉•瑞认为,信贷市场有两个特点使其出现问题3:

首先很难监督人们使用贷款作了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自愿或称策略性赖账。

而这两点在茅于轼先生的乡村小额贷款模式中是不存在的。

以现代金融市场的操作方式运行的小额贷款,成功地运用了传统市场的交易方式:

活动范围基本不离开一个社区;贷款量根据农户的需求和偿还能力而定,贷款额度较小;贷款和回收活动简便、迅速而透明。

乡村小额贷款的这些特点使它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无法获得的贷款者信息,并且由于存款者为当地村民,从而使村民有动力监督贷款者行为,这给贷款者带来了无形的社会压力,这种建立在乡村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独特信用体系,约束了贷款人的还款行为,从而保证了资金的及时有效归还。

因此大大降低了策略性赖帐行为的发生,从而可以在利率合适的情况下发展壮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力补充。

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得农户收支呈现大的波动性,而乡村小额贷款由于交易成本低、贷款手续简单、方便、资金入户率快,可以平滑农民的收支波动,因此深受农民的欢迎。

同时我们的调查显示:

小额贷款由于额度小,对于企业家是没用的,如:

当地养鸡大户(年出栏5万只鸡,附带50头猪)存在大规模资金需求,但此类小额贷款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因此他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固定渠道的乡村放贷人,小部分来自信用社。

但对于有生产和发展潜能的中等收入农民来说,则解决了他们的季节性资金短缺或只是利用了闲置的劳动力(参见下段调研资料),因此资金回报率很高。

从今年4—6月的贷款户资金用途看:

有2笔用于非农生产;有7笔用于购买农用物资(其中3笔为化肥经营,4笔为种粮大户购置化肥);2笔用于种植;19笔用于养殖(3笔养鸡,6笔养鱼,10笔养猪)。

我们每一类别随机抽调一户进行访谈(养鱼户长期在骆马湖鱼塘,没访到,管理员介绍说资金是用于购置鱼苗或鱼饲料)。

各户贷款除一户用于农资经营属经营用款,其他各户都是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待农产品卖掉便可顺利还款。

从资金用途我们也可以看出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乡村小额信贷还款率高的原因:

由于小额贷款能够让缺乏资本的劳动力得到机会去创造财富,所以他的回报率是很高的,往往能达到100%。

许多人不相信有这么高的回报率,就是因为不明白小额贷款使本来闲置的劳动力发挥作用。

这个回报率既包括资本的回报率,也包括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也因为如此,小额贷款很少有还不上款的,除非家里的劳动力生病、出事(茅老在山西的试点运行12年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同时,传统村落内部客观存在的血缘地缘关系,对社区成员是有很大约束力的,因此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化解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小额贷款扶贫方式还有发展贫困者生产技能和理财能力、促使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提高他们组织程度和社会地位等作用。

(三)发展障碍

1.由于基金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基金会的管理者不敢做宣传和动员工作,而村民也因此不敢大额存款或不敢存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空间。

2.调查时发现,90年代中后期基金会的突然关闭使部分村民对该基金会心存疑虑,不敢往里存钱,从而部分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

(四)一些问题

1.与《基金会管理办法》不一致的情况。

(1)第五条基金的用途,第1项:

用于治病治伤,可贷款一年不收利息。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起贷款2000元是用于治病的,但贷款时是按照有息贷款来处理的。

(2)第五条基金的用途,第2项:

用于求学,可贷款一年,不收利息。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了一家孩子上大学,在基金会贷款时是按照2000元的无息贷款和3000元的有息贷款来处理的,对此基金会的管理人员是知道实际情况的。

而且,实际扶贫基金借出很少,管理者(会计和出纳)的解释是:

我们要维持基金的盈利,为存款户负责,这从基金会的可持续性来讲似乎也说得通,但从章程上是说不过去的,建议章程对无息贷款从总额度,单项额度等方面做详尽规定。

2.管理人员激励。

《基金管理办法》规定:

管理人员的报酬从基金利息中支付。

按基金5万为基数,管理费每月支付300元。

其中200元为管理人员报酬,基金每增加或减少一万元,管理费便相应地增加或减少每月25元。

我们认为:

这种付酬方式很难激励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一般而言,衡量小额贷款可持续性的标准有两个:

获取大于成本的收入的能力,即小额贷款机构是盈利的;在没有资助性投入(如政府补贴、外界支持)的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即小额贷款机构可以保持自身有效运作的独立性,无需受公共政策或政治主张变化的影响。

首先,该种付酬方式使得管理者报酬与管理者业绩关联不够明确。

在经济人理性假设下,管理者将不会发挥最大努力为基金会的贷款工作。

其次,没有对呆坏帐处理方式作出规定。

虽然现在没有呆坏帐,但这也不利于激励管理人员对贷款户资质考察的积极性,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风险,应该设计详细的程序做到内部控制。

3.监督。

账目公开(对存款总帐和贷款、管理费用明细帐公开)可以做到资金管理的透明,是社员监督基金会管理的最好方式。

关于帐目公开,该基金会在发起者的督促下公开过两次,在这一点上,发起者和管理者在理解上存在差异,发起者认为公开账目可以起到让会员监督的作用,保证运作的公开和透明。

而管理者认为,这会影响借款人的积极性,但我们通过两次调研得出的结论是:

公开账目不会影响会员借款积极性。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讲,我们应假设人性为私的,即在约束条件下存在最优其目标的行为,而不应以人是高尚的作为制度建设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若账目未公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即资金的管理者极易形成败德行为。

4.管理者素质。

基金会中的会计和出纳虽说以前做过会计,但是我们在第一次(2005年1月中旬)看小额基金的账目时,发现账目的管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从现代会计记账方式上说是属于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在记账方式上,该小额基金采取的是流水账记帐方式,无法反映相应的管理信息和经营状况。

倡导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今年5月请人义务教他们复式计帐法,并将之前的帐重新整理。

但在查看整理后的账目时发现还有不规范的地方,比如随意涂改帐目,这说明管理者会计知识的匮乏。

基金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在乡村内部产生管理者,但内部产生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因此在运行初期对管理者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还发现在存款贷款的具体规定上不够完善。

在调查的18户中我们发现有4户是用他的孩子或者亲朋的名义贷给他自己用的,即出现了多户贷一户用的问题。

这有违小额信贷的本意,基金会是以个人为借款对象的,夫妻同借不与章程相违,但存在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借贷的现象说明了管理的不完善。

管理人员的解释是:

他们家信用良好,有能力还款。

这又反映了管理者与倡导者理解的偏差和对小额信贷理念的不理解。

我们认为,多贷一用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扶贫基金会无法满足的(他们普遍存在同时向信用社借款的情况),它不是我们的目标群体,在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其他农户的需求,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控制。

5.基金增值部分的使用。

由于才运行一年半,基金能获得多少资本回报率还是不能妄作定论的,但以目前的情况看是能获得盈利的,那基金增值部分的分配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虽说增值部分是归广大会员所有,但具体的分配或使用方式还是应有具体规定,这样有利于基金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会员的参与热情,也方便管理者操作。

(五)关于学界疑问

1.利率。

我们从当地养鸡大户和贷款户的访谈中得知,当地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会随信用社的利率浮动,月利率一般在9.6厘(当地信用社半年以上借款利息)到1分2之间。

个别民间借贷利率畸高,但在当地不具有普遍性,而信用社的利率为半年内9.15厘,半年以上9.6厘。

对基金会1分的利率,农户普遍表示可以接受,因为与信用社比,拒绝率低,还可以省去不少时间和精力,资金取、还都方便。

2.可持续性。

社区性小额信贷利用其在乡土熟人社会的较低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适当的利息和非常高的还贷率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性民间金融组织,既减少了民间净资本的流出,也有效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基本上实现了一般市场条件下几乎不可能的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因此有很强的生命力。

该基金会是否可持续,由于运行时间还短,只有不到两年的历史,而且总资金规模很小,不好做结论。

以目前的运作方式,当基金达到10万后,基金会管理费用(目前,基金会预提的管理费用完全够用,该基金会2004年结帐时有450.1元的管理费用余额)和利息每月付出总额最多925元(扶贫基金不付息),也就是说,当基金会库存资金在7500元以内时,基金会一定是盈利的,而通常情况下,基金会是不会有这么多库存资金的,因此,现在运作方式下基金会的盈利不是问题。

但现在管理人员报酬较低,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兼职的,并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把这种身份作为一种荣誉,而不是收入来源,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管理必将更加制度化,管理人员也要转向全职,因此,我们认为管理费用必然会增加。

3.可推广性。

该基金会属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

农村并不缺乏合作组织的土壤,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传统体制之外实现高速扩张,以及民间金融形式不断涌现的事实本身就表明,在中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

以前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关闭不是因为它的合作性,而是因为政府的干预,社科院有专家指出,在发展民间金融中,政府切莫干预或参与,农村合作基金会本来是很好的金融形式,但因为政府愈来愈深的干预而失败,这是教训,目前正是大力推进民间金融的良机,不能再错过。

四、结束语

一、该基金会的运作方式和规模使得该基金会只能作为正规金融(农业银行、信用社)的补充,而不可能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

该种模式可以部分满足有偿还能力而不易从信用社贷到款的农户的小额资金需求,可以成为农户多元化资金需求供给体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两年多的追踪调查使我们认识到,熟人社会有熟人社会的优势,但劣势也同样存在,熟人社会体系下有诸多为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容许的“熟人社会操作方式”,随着组织的发展,该种不规范的存在极易引发风险,因此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很重要。

三、我们的调查显示:

农民有很强的自我管理意识,而村庄内部合作性质的金融形式是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完全可以实现盈利,现在欠缺的是给该类组织以恰当的法律地位。

四、德布拉吉·瑞(DebrajRay,1997)总结出农村信贷市场的一些特点:

1.信息约束;2.分割;3.互联性;4.利率的变化;5信贷配给;6.排他性。

因为农村信贷市场的这些特点,农村信贷市场远非完全竞争市场(besley,1995)。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完全由正式金融市场来满足是不可能,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早就指出,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合理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各个阶层和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金融部门自身提高效率并积累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茅于轼.民办小额贷款基金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发展,2001,(9).

[2]温铁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

1984–1999[Z].北京:

50人论坛.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4]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

(2).

[5]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6]岳志.从金融交易成本看合作金融制度的效率[J].财经科学,2001,(6).

[7](美)道(Dorn,J.A.),(美)汉斯(Hanke,S.H.),(英)瓦尔特斯(Walters,A.A.)编著;黄祖辉,蒋文华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8](美)德布拉吉·瑞(DebrajRay).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9]Besley,T.J.(1995).”Savings,CreditandInsurance,”inJ,BehrmanandT.N.Srinivasan(eds).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3A,HandbooksinEconomics,vol.9.Amsterdam:

ElsevierScience,NorthHolland.

[10]Stigliz,J.(1990).”PeerMonitoringandCreditMarkets.”WorldBankEconomicReview4,351-366.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窑湾扶贫基金会的调查

高名姿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窑湾扶贫基金会的运行机制,研究表明,乡村自主小额信贷模式借助于乡村熟人社会体系,有效利用了乡土社会的信息优势,减少了交易成本,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中等收入农民的小额资金需求,应当在规范的基础上给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

农村金融;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农村发展机构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始尝试以小额信贷为内容的农村发展方式。

1993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山西省龙水头村创建扶贫基金会,让村民通过联合互助来冲破村庄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极度缺乏的困境。

这一体现“参与式农村发展”理念的小额信贷模式虽然因其外部约束极弱而倍受争议,但从目前来看该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模式考虑农村的经济文化特点,让村民通过联合互助来冲破村庄贫困和发展过程中资金极度缺乏的困境。

但由于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能否正常运作、持续发展仍未可知。

本课题选取乡村自主小额信贷模式的试点之一----江苏省窑湾镇农协扶贫基金会为研究对象,从该基金会的运作机制入手,来考察乡村自主小额信贷模式能够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障碍,这在国内的同类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对相关研究者和类似扶贫基金的运作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回顾

乡村自主小额信贷实际上就是农村民间合作金融。

关于农村民间合作金融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学界广泛研究的小额信贷就是民间合作金融的成功范例。

我国对农村民间合作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相关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内关于农村民间合作金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农村民间合作金融实践的可行性。

代表性观点有:

温铁军(2004)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实践的可行性,认为在中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经济条件已完全具备,社会基础十分浓厚;2.农村民间合作金融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为合作金融组织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支持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茅于轼,2001;马晓河、姜长云,2003;杜晓山,2004),等分别在这方面有过重要论述。

有不少学者(姜旭朝、杨杨,2004;李虹,2005)强调对于合作金融组织,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应该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3.农村民间合作金融的优势与缺陷分析。

优势方面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建立在乡村熟人社会基础上的农村合作金融重视开发利用信息、社区关系等资源,化解信息不对称,节省金融机构调查客户信用的时间成本等优势(杜朝运,2001;朱冰,2004);劣势方面,部分学者(范静、李秀茹,2005)从制度缺陷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以道德为根基的制度特征,使其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受到极大的冲击。

何广文(2001)认为,合作金融组织尽管存在着制度缺陷,但也同时存在着制度优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

从研究视角看,国内学者对农村民间合作金融的调查研究大部分都站在政府及正规金融机构的立场上,以宏观形势作判断,因而其对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利益的关注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局限性。

从研究内容看,已有的典型案例调查侧重于单个案例的描述,涉及到具体个案运行机制的实证分析较少。

本文以经济学视角为基础,结合社会学视角,以乡村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背景,以小额信贷组织参与者的真实看法为依据,研究小额信贷组织的组织、管理、风险防范等运行机制,并试图通过对其运行机制的分析来探讨乡村小额信贷存在的合理性。

本文将分小额信贷组织的基本情况说明和运行机制分析两部分展开。

三、资料来源及说明

1.调研地基本情况

本项目的调研地属于苏北,经济发展为江苏省较落后地区。

该行政村下有4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